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章

  • 成唯識論述記
  • (唐)窺基
  • 4578字
  • 2015-11-23 18:48:15

述曰。自下第四第五以體一分例余一分。量云。薩埵等三。一分轉變成法之時余之一分亦應轉變。此體即是彼薩埵等體無別故。或云。許體遍一切故。如一分轉變者 此二比量。一體無別因。二遍一切因。若許一分變余一分亦變。即此三事無不變時。便違宗失。彼計此處變為山水。彼處即不變。自性之體仍遍一切故。

自下第六彼計三種體相各別。仍說和合共成一相。以彼三體例成一相。

論。許此三事至共成一相。

述曰。此中遮總合成一相。彼宗自許三體相別故。立量云。三事和合所成之相。亦應有三。許即三體故。如體。

論。不應合時至體無別故。

述曰。第七比量也。汝言此三事和合共成一相之時。應不能成一。三體各別故。或前與后體無別故。如不合時 相實有三變合成一。彼計三事有不和合。即是未成大等法時。故得為喻 返為量云。汝之三事未成大等時。應亦能成大等。前與后體無差別故。如后成時。

第八彼言三體有異其相是一。即救前難故為此計。

論。若謂三事至體相是一。

述曰。此違自宗。體即相故。以體與相同異。量云。汝本三事。體應無別。說體與相無差別故。如所成相 或相。應三別。與體無別故。如三本體。以許相一而事有三。故違自宗。自宗三體即是相故。不應三一。由違自宗故為一難。

自下第九.第十量云。

論。體應如相至三合成一。

述曰。此乃體用更互相即難量有二。文有兩宗。因云體即相故。相即體故。更互為喻其理可知。

第三合難二十四諦。唯除我體。前已破故。于中文有其五。第一難其總別。

論。又三是別至應非一三。

述曰。又三是別。各別體故。大等是總。是一法故。非謂三成其大遂異。此即乘前一相為難。三事和合成一大等。大等名總。雖總別不同。而性定是一。如金轉為環。非離環外別有金故。以本三事從大等難。量云。汝許別三事。應是一非三。因云。性即總故。如總大等。以總大等從三難云。大等總法。應是三非一。因云。體即別三故。如三別性。此中論文更互相非。謂總非一。別非是三。彼若轉計言誰言所成大等諸法各是一耶。三合成故非是一相。其中諸相實各各別。合故似一。

論。此三變時至是一色等。

述曰。第二破轉計非成一相 此三變時者。謂三事轉變成大等時 若不和合成一相者。意說三體各變一相。即大等法體亦有三非一相故 此上牒計。下正申難。應如未變三事本體。即應見三。如何見一。量云。三事和合所成之相。應見三別。許有三故。如見三相體未變時又若不和合但成一相。相中有三者。何故現見是一色等。世間現見色唯是一。而言但由三法成故色等三別者。即違現量及世間過。量云。色等諸法應各見三。體有三故。如汝三事。

此難三體成三相義。次下更難成一相義。前第一翻難相應三。或應非一。雖似同此難。此難若成一相失本三相及與本體。故與前失體性各別。

論。若三和合至體亦應隨失。

述曰。此第三破三事和合共成一相。一相即大等。量云。汝根本三相共成一相時。根本三相應無三相。即一相故。猶如一相。相既失本。體亦應然。相體一故。量云。成相之時根本三體。應無有三。以相即體故。如所成相。

論。不可說三至如何見一。

述曰。此第四文。由彼復計根本三事各有二相。一總。二別。成相之時所成大等但見總一。根本三事即見三別。今破于此。第一量云。大等總法。應非是總。即三體故。如三別相。以別從總為難亦爾 又征。三事所有總相。若不是一亦應見三。相即體故。如三事體 體應見一。即總相故。猶如總相 三事總相。若有三種不應見一。有三種故。如本三事 三事別相。不應見三。即三相故。如大等相。

自下第五彼復計言。三事之上各有三相。謂初薩埵有一自相。及剌阇.答摩二事之相。余之二法展轉相望各有三相。相雜共成大等諸法。九相難了遂見一相。其實于中各有三相相雜而住。

論。若謂三體至故見一者。

述曰。此牒彼執。

論。既有三相寧見為一。

述曰。下有五難。第一既云各有三相。還應見三。如何見一。大等法中應見三相。相即體故。猶如三體 大等諸相或應見九。即本相故。如三體上所有九相。各三相故不應見一。如前見色。此中一一更互為量準為之也。

論。復如何知三事有異。

述曰。第二比量。又此三中各有三相共成大等。如何知三事各有異也。三事比量各有一種。且為一量云。汝薩埵。剌阇二法。應非薩埵.剌阇。具三相故。如答摩 或應此二。即是答摩。有三相故。如答摩。既爾如何知三事別。

論。若彼一一至待三和合。

述曰。自下第三更難三德一一應然。謂此三事一應能成諸法大等。何假須三。具三相故。如三事合。量云。薩埵一法。應成大等。具三相故。如答摩等合時。若言緣闕一不成者。何所闕少而待三耶。

若言要由三三相合能成大等。故一本事不能成大等。

論。體亦應各三以體即相故。

述曰。此下第四量云。又彼一一。應有三體。體即相故。猶如本相。一一為量。或總為量。

自下第五總難大等應無差別。

論。又大等法至應無差別。

述曰。量云。除大諦外余慢等法。應與大無別。三合成故。如大。以大望慢等無別既爾。以慢望大等無別亦然。二十三法展轉合有二十三量。

汝若說言皆無別者。

論。是則因果至皆不得成。

述曰。總結違宗。是則大為因。慢為果。五唯量.五大.十一根無差別故。皆不成也。

論。若爾一根至一切根所得。

述曰。此顯無別不成所由。違現量過。即無差別。一根應得一切境。或應一境一切根所得。無差別故。以互為喻宗亦復爾。此有二量。且以一根望非所得一切境界。應亦得之。以體無別故。如自所對境。境望于根亦有是責。然佛性論亦有此難。

論。世間現見至便為大失。

述曰。前違現量。此違世間。

論。故彼所執至計度為有。

述曰。總結彼非。如文可解。第三文也。此中數論。及與勝論。各有十八部異執競興。如別抄記。

自下第二破勝論義。成劫之末人壽無量外道出世。名嗢露迦。此云鵂鹠。晝避色聲匿跡山藪。夜絕視聽方行乞食。時人謂似鵂鹠因以名也。謂即獯猴之異名焉。舊云優婁佉訛也。或名羯拏仆。羯拏云米濟。仆翻為食。先為夜游驚他稚婦。遂收場碾糠秕之中米濟食之。故以名也。時人號曰食米濟仙人。舊云蹇尼陀訛也 亦云吠世史迦。此翻為勝。造六句論。諸論罕匹故云勝也。或勝人所造故名勝論。舊云衛世師。或云鞞世師。皆訛略也。勝論之師造勝論者名勝論師。多年修道遂獲五通。謂證菩提便欣入滅。但嗟所悟未有傳人。愍世有情癡無惠目。乃觀七德授法令傳。一生中國。二父母俱是婆羅門姓。三有般涅槃性。四身相具足。五聰明辨捷。六性.行柔和。七有大悲心。經無量時無具七者。后住多劫。婆羅痆斯國有婆羅門。名摩納縛迦。此云儒童。其儒童子名般遮尸棄。此言五頂。頂發五旋。頭有五角。其人七德雖具。根熟稍遲。既染妻孥卒難化導。經無量歲伺其根熟。后三千歲因入戲園。與其妻室競花相忿。鵂鹠因此乘通化之。五頂不從。仙人且返。又三千歲化又不得。更三千年兩競尤甚。相厭既切。仰念空仙。仙人應時神力化引。騰虛迎往所住山中。徐說所悟六句義法。一實。二德.三業.四有.五同異.六和合。此依百論。及此本破。唯有六句義法 后其苗裔名為惠月。立十句義。于中略以三門分別。一列總別名。二出體性。三諸門辨釋。列總名者。一實.二德.三業.四同.五異.六和合.七有能.八無能.九俱分.十無說 列別名者。實有九種。一地.二水.三火.四風.五空.六時.七方.八我.九意。德有二十四種。一色.二味.三香.四觸.五數.六量.七別性.八合.九離.十彼性.十一此性.十二覺.十三樂.十四苦.十五欲.十六嗔.十七勤勇.十八重性.十九液性.二十閏.二十一行.二十二法.二十三非法.二十四聲。業有五種。一取.二舍.三屈.四申.五行。同體是。一實.德.業三同一有故。異體許多。依九實故。而數不定。或總實異。或別實異。九實一一有細分故。和合是一。有能.無能體許有多。實.德.業三得果之時。或共不共故。俱分亦多。實.德.業三各別性故。無說有五。一未生無.二已滅無三更互無.四不會無.五畢竟無 第二出其體性。九實體者。若有色.味.香.觸名地。以德顯地也。若有色.味.觸.及液.潤名水。若有色.觸名火。若有觸名風。唯有聲名空。別有空大。非空無為。亦非空界色。若是彼此.俱不俱.遲速。能詮之因。及此能緣之因名時。若是東南等能詮之因。及能緣因名方。若是覺.樂.苦等九德。和合因緣能起智相名我。若是覺.樂.苦等九德。不和合因緣能起智相名意 此中以德顯其實體 諸德體者 眼所取一依名色 舌所取一依名味。鼻所取一依名香 皮所取一依名觸 一實非一實詮緣之因名數。非一實者。二以上數 量有五種 一微性。唯二微果上有。如薩婆多輕不可稱。若可稱者但重相形。非是輕也。此微性亦爾。唯最微名微。下短性亦爾 二大性。三微果等以上方有 三短性。唯二微果上有 四長性。三微果等以上方有 五圓性有二種。一極微。謂不和合父母真實極微上有。二極大。空.時.方.我四實上有。以此四體遍周圓故 一非一實等差別詮緣因。名別性 二先不至物今至時名合。此意但取初合名合。此別有三。一隨一業生。以手打鼓。手有動作所生之合。業是動作也。二俱業生。兩手相合皆動作故。三三合生。如芽等生無有動作。與空等實合時所生之合也 先二至物不至時名離。此亦有三。初二翻合如前可解。三是離生。先造實果由有他緣來離別之果實便壞與空等離。所生之離名為離生 依一二等數時方等實。遠覺所待名為彼性。此物是一彼物是二等故屬于數。此時彼時故屬于時。此方彼方故屬方等 此性翻彼應知其相 覺有二種。一現。二比。謂至實色等根等合時。有了相生名為現量 此宗意說。眼根舒光至于色境方始取之。如燈照物。聲.香.味.觸四境來至于根方始取之。故遠見打鐘久方聞聲。聲來入耳方可聞也。根與至境鄰合之時。有了相生。此了相者是現量體。

比有二種。一見同故比。見不相違法。而比于宗果。如見煙時比有火等。二不見同故比。見相違法而比宗果。如見雹時比禾稼損。見禾稼損比有風雹 適悅名樂 逼惱名苦 希求色等名欲 損害色等名嗔 欲作事時先生策勵。此名勤勇。發動勢是也 墜墮之因名為重性 地.水.火三流注之因名為液性 地等攝因名潤 行有二種。一念因。二作因。現比智行所生數習差別名念因。即智種子。[矛*(替-曰+貝)]擲等業所生勢用名作因。行是勢用。十句多說作因名勢用。念因名行 法有二種。一能轉。謂得可愛身因。即得生死勝身之因。二能還。謂離染緣正智喜因。即出世間之因。正智正因也 能得生死不可愛身。苦邪智因名為非法 耳所取一依名聲 五業體者。若于上下虛空等處。極微等先合后離之因名為取業 舍業翻此 遠處先離近處今合之因名屈 申業翻此 有質礙實先合后離之因名行業 同句體者。謂實.德.業體性非無。能詮能緣之因名同。此體即是舊大有性。諸法同有故名為同。俱舍論云總同句義也 異句體者。常于實轉。是遮德等心.心所因。是表實性心.心所因。但于實轉。異實之物。實由有此異于德等。故名為異 和合體者。能令實等不相離而相屬。此能詮緣因名和合 有能體者。實.德.業三或時共一。或時各別。造各自果。因定所須。因若無此者。應不能造果 無能體者。實.德.業三或時共一。或時各別。不造余果。決定所須。因若無此者。一法應能造一切果。因由有此唯造自果。不造余果 俱分體者。即實.德.業三種體性。此三之上總俱分性。地等色等別俱分性。互于彼不轉。一切根所取。當舊所說同異性也。亦同亦異。故名俱分 無說體者。初未生無。以實.德.業因緣不會而未得生之無為體。二已滅無。以實.德.業或因勢盡。或違緣生雖生。而壞之無為體。三更互無。以實.德等彼此互無為其體性。四不會無。以大有性及實.德等。隨于是處不和不合。如彼處人不于此合無為體性。五畢竟無。以無因故。三時不生無為體性。此五既無體不可說名無說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稷山县| 西城区| 仙桃市| 无极县| 青浦区| 谷城县| 栾川县| 南召县| 通许县| 深泽县| 肃宁县| 乌恰县| 都匀市| 湖南省| 中山市| 九江市| 靖宇县| 墨江| 定西市| 镇康县| 田阳县| 陈巴尔虎旗| 内丘县| 山丹县| 西华县| 军事| 建德市| 南宁市| 静海县| 泌阳县| 德清县| 伊宁市| 建湖县| 永平县| 高邮市| 宿松县| 昌乐县| 西盟| 蓬莱市| 南部县| 汾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