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2章

諸子序

學莫要乎六經人才莫急乎經濟文章莫貴乎雄渾博大何以有諸子之剖葢欲返之干六經也以六經收諸子。不若以諸子返六經強其所厭不若用其所喜夫諸子多救時之人然六經治未病諸子治已病六經治百家之病諸子治一時之病六經藥物悉備而不預裁一方病夫自取焉諸子方太具藥太猛乃治已也奇治人也拙治一國也奇治一世也拙奇以方。拙亦以方。后之習諸子者幾無疾而呻吟類無方而操藥又近于入虎狼之窟采烏喙之毒奚取焉人皆曰子才也。子識也子腸也。其實不知子為何氏。能去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心乎。能曳尾涂中乎。剡之野能使孔子束帛以贈乎。能卻聘幣終身不囗乎。能既放流睠乎。能居游必擇乎。能招隱鬼谷平不能何以知人能浩肆恢奇乎。能不流邪說乎。能竣潔老成懸之咸陽乎不能何以知言諸子中大醫王四。欲反汝情性而無由人。老子醫怯夫一大手也故尚補汰之清冷之淵莊子醫熱夫一大手也故尚瀉無政事則俗管子醫俗夫一大手也故尚法離騷有力于詩亡之后屈子醫戇夫一大手也故尚厚雖然。有其心無其術。墨子也。中醫。也有其心。有其術。不操其本及身而止。管子也時醫也齊生死。一壽殀。迂而自得。不關痛癢。不詳標本。莊子也儒醫也以言竊國必有天刑。呂不韋毒醫也天之刑申不在耕戰而在告訐。其刑韓不在名法而在以說難于富貴也貪醫也然言與法不可冺矣。噫天生我材其要擇術管子多欲。亦多君之欲而布局寬可大不可久晏子少欲。亦少君之欲而結體隘善閉不善開甚哉乎經濟之難子華子不云乎。為人所處者不得安其所處。吾猶病言之不廣夫所以處人與所以自處道在六經。修辭立誠。斯雄渾博大也已。因次前集。故漢以下不具論。

向以諸子為甘草。今其烏附矣。若遵此而得其要領焉。可以遇七十二毒而無患。

讀書必讀其書。因知其人。與其規模張主。如此論諸子直已燭照其五臟矣諸子各擅一長以醫世我因相世而出以醫之則諸子且藉我有其效矣

淵明不善琴。東坡不善飲悠然南山意已遠矣而高其韻于無弦坡尤甚焉。曰見人飲酒。余輒浩浩汨汨。天下之飲酒無在予上者。夫飲不踰一升而使天下善飲酒之人皆出其下。豈不謬哉。登吳山。江海日月并出。杭西湖其一肢。記所云引湖水灌田者爾而誚其山川不深不亦迂乎。宋汴都失守。尚席西湖老葑之蔭。乃此于尤物豈不悲哉夫陶與蘇能言。則升量也而石。無弦也而琴聚天下之好美而自歸之。西湖不能言。則尤之。詈之。而不怨可哂也此中許才甫。貧善病。病輒游。游輒問花譜曲。以酒之。其品茶云簡器弗精。招朋非類。妄投溷入。茶之刧也。類道者言。故冠諸箋焉。誦之齒牙俱冷。無一字辱西湖者。西湖能言如二公矣。噫嘻雖謂藥房七箋。作西湖一佳史可也

清音秀色。讀之如置身六橋三竺閑。宋自亡國。卻咎西湖。向為不平今日一快

銅井山重建石橋記

山以鑿坎得銅。有泉出焉。洼為井。懸巨石如墜入井。呼則不得聲固奧區。嘉靖間郡有倭警。多居此亦安壤也范石湖先生記。凡游吳中。不至石湖。不登行春。與未始游吳苶異。余曰。凡游光福。不乏下崦。不登銅井。與未始游光福無異。銅井之勝。以太湖帶下崦。以下崦帶上崦。志鄧尉而西之。則沈潤卿。記玄墓而并青芝以左之。則袁胥臺。瀕湖諸山高出鄧尉。而以安山亞之。則都玄敬。天為漁家開下崦晚宜畫舫駐中流。則吳文定雖然其勝也以橋虎山橋在亂山中。文筆銳而去湖遠。銅井橋峙亂水中。而挽數萬頃具區以運腕。又邇龍。其并確也宜矤郡志。結闌三百九十橋。樂天詩也。及宋始甃以石。此橋昔水而敗。瀕危數人。今石而永。貽安百世。將后人之功倍于前人。故此日之費亦侈于往日。有奮迅踴躍而出。即發可捐。囊可破也。況茲山也。天雨玉耶。梅花三十里。天雨金耶。桂花千萬樹。其奚有于一橋。橋成之日。予將登焉。遙望山之半石皆拔起如張巨翅鳳凰也。高五百余丈岡隴抱巖岫綴幽而曠鄧蔚也。山半面湖。遠見法華如屏浮干水面奇石高松谷嘯數里玄墓也。緣溪一橋如伸左臂昔日養虎。今我秣馬。虎山也。自西崦湖闊十余里。亂流而渡檻與湖浮青芝堤也樹樹凌波香雪撲人霏桃間之蟠螭朝士。西磧也。一望太湖極壯。煙霞亂抺。近者九龍遠者苕霅也。

勞不必鞭石而具此大觀。過祖龍遠矣。是可紀也。

重建悟石軒記

生公講經處有點頭石者。或曰異僧竺道生。聚石為徒。石皆首肯。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有匪石之心。介于石矣。有介于石之人。擲其藏不終日矣。夫聚石為徒而無聚徒之名石皆首肯而無贊頌之跡神道設教個亦有之。余則異于是勸富翁無藏金文士無藏彩武士無藏勇俠士無藏膽韻人無藏趣酒人無藏量此造物之無盡藏也。顧野王不云乎。茲山高不槩云。深無藏影。果若而言。首肯者不獨石也。

一卷孤峭。綴以蘚痕。文果無藏彩。

重建焦山塔記

大江中。一筆判吳楚。吸江海如高才生滔滔無擇言其筆雄渾而奔放一筆闖飛仙之窟挾萬丈云霞。呼三詔精爽其筆幽奇而峭兀故金山有筆寫波濤亦寫牙籌其僧如妓其廬如市筆自不俗用筆者俗之爾焦山無筆。如讀萬卷書。不作一篇文字。如待詔金馬門。十問不一荅。非體也。焦山宜薄柳。宜蔡菜病僧。宜黃葉。入山惟見挑水道人。洗菜老僧。惟聞經聲鳥聲水聲。十六年前與何孺龍共坐水晶庵。絕去藥餌。沈奇頓愈。再讀書松寥閣。閣主人見源。煑荳腐。夜半披衣。與冶凈孺龍。跳蕩海門月吐四更則萬如燒紅橘一蘿而待我于云聲庵竹籬之下以此風風雨雨。思之不置。丙寅服闋重來。初棹金山右。予置浮玉十廊。山起五州。予與冶凈開山構廬。遙挹山容。接萬頃天杯。因咲世人知三山。不知五州。是日放舟焦山。五色云起。俄見墻下風帆錯疑塔影欲移急詢山頭著筆處。嶷然作勢。成日圖山重鎮。稱江上羽林。 上宵旰求治。鞭撻四夷。此地不可無一筆。而予有感于用筆之難。在古人有李衛公筆。今忠固之上。鐵筆一枝。有余勁哉

起路。兩筆雙崎。雄渾奇峭似金焦并砥于江中。

天臺第一游自仙筏橋至斷橋下慈圣寺道烏溪嶺入萬年寺記

游石梁驚欲狂則闋然止。不問斷橋消息。問即輿夫目攝。寺僧口噤。不知石梁山。特華頂一枝。仙源乍引。至斷橋又十里。二水合流。慈圣寺左。直下新乘曇花亭上。造物鼓奇方壯。烏溪萬年寺。猶未已已。故不游斷橋未奇也游矣不慈圣。又不由慈圣入萬年未奇也李五峯詠鴈山云。匆匆僅得皮膚耳。出外逢人莫浪夸。則吾豈敢且膚游而膚述之山無名字。聊一點綴題目。俾好奇者詠焉。四月二日曉晴。升仙橋坐樹下。觀瀑半里。左筆架山。右山水嶺瀑藏竹稍上剩月明一片 【 蓮花架】 三里為梅溪。泉自香拍峯。小直溪界流而老梅之兩干 【 栢直橫斜】 有水一汐由腹出臥獅羣浴。犀兇雄踞。溪流迅深足踹瑪瑙石。如舞空下者點頭上者。招手一山。朵朵分蓮袛樹層層綴異草木皆成宮闕水晶盡是球花只在此山。各為城郭白云雞犬風鈴水折半空笑語瀉為淵淵則紫金而黝緣矗立皆霞剪處處飛花洞口 【 千巖噴花】 舉頭四山。有闕并峙。飡秀賞異。 【 四山雙闕】 俄呈六峯。 【 六峯華萼】 大聲排空梁長亙地天際驚斷 【 長梁忽斷】 倚石一坐。雙池醮墨。 【 坐仙池滴】 乃拊松干斷橋之左。憑險側觀。龍潭下而復上。旋轉颷忽。數長年逆水。纖痕破石。 【 旋濤掛纖】 潭之巖畔。乍吐寶光須臾五色飛干煙際可罩可籠轉從橋右晶光在掌 【 龍潭放光】 瀑之疑煙而花者吾于石昏見之非煙非花以雪城為錦江石梁詎有此乎。奔瀉方池。巨鰲承之 【 方池擎鰲】 乃有鵑花十八根。拉路石據。幾濤聽草深。間道壘石而坐鏗鋐震天雨霰撲面疑雨而日也樹動經翻疑風而寂也 【 長風恒雨】 大峯危坐。笑而不答。 【 不答巖】 為采山菓。似染蛟宮。 【 雪潭紅濺】 干是瞪眸四顧。天半舞萇左則雄騰作勢右則神龍出穴 【 方池二水】 小流復合羣結為珠珠垂左顆顆粒粒而右沸奔激中亦復數簾垂垂下 【 顆粒精圓】 予乃與少僧。輕拂衣露。倚杖數磴。珠簾幻作峯巖狀。 【 花雨千峯】 一石盡籠奇草危岫獻奇。如銜丹書。 【 銜丹纓絡】 趺坐片石。五味樹精好。有拍掌巖。飛泉百道。且撫且掌。 【 團泉拍掌】 過嶺積石臨流欲笑未幾諸澗奔谷。 【 大開笑口】 居人搗蕨樹蓬。 【 臨流搗蕨】 石斛行路。皆龍孫一筏徑過。 【 戻街霞筏】 澗如霞。紫金色。有石壁引蜂藤絲長系 【 石斛蜂】 山如雪而殘涷未消。 【 雪山積涷】 一片階席。都是瓊瑤。 【 雪階雜坐】 斜渡而石梁之水合斷橋以入。嗟乎。孫興未之見也。故置不道耳。 【 兩瀑合流】 于是山容斂。浪勢平。細流深匯。 【 圣水止止】 又復散為平田遠山藩屏大池匣繞可種蓮十畝。足涉數溪。老枝藤楓。剝樹引泉。修竹四圍。為慈圣寺。立寺左崗。泉側出。而石梁斷橋。合流新嵊。植以石關 【 新嵊海門】 飯罷寨嶺水分。繪為丹青。則蒙密菁翳。有時淡寫山容。伸指能呼摩詰。 【 繡溪墨嶺】 葢自斷橋數里藤籮半水半山嵯岈疑峯疑樹咳唾似語似泉天工巧削有時跨石而空騰有時傍竹而鳴籜有時看花而迎笑有時借山鬼而嘯呼皆渺不可測焉。最奇為烏溪峯。居人長子孫水柳纔尺五而干如老鱗一奇也鳥如管弦聲咽而后出一奇也松可合抱根老干石石階寸土一奇也二石倚長松。如老僧。一奇也。澄烏溪嶺。望華頂。直當西一面。重關層障。猿猱不得渡一奇也。 【 華頂西關】 乃抵萬年寺

網羅諸勝。如彭蠡吞江漢之流。而其行文奇峭處。可并三峽。瀲滟處可匹三湘讀之亦如觀石梁之瀑

剡溪記

溪江平渡二十里。望上虞龍珠山翠色撲人三四曲為金星吐月山。陶家卜窀穸。面前一山吐萼樹皆垂云左一小山郁起。竹木森茂。而一小崗尾之沿溪山二十余。乍起乍伏舉頭闕處則有遠岫補之水六七折。溪田遶其中。溪聲如近見樹根浮面宛若艤舟其下入畫則摩詰。入詩則青蓮。山不甚奇而峭。水不甚闊而秀人家不多而山呼谷應日之夕矣牛羊下來境亦不寥寂稍前則馮家浦若雉堞環拱而晚照沙平水波容與遠山皆碧霸王山突起江面。山后修竹崇崗。渥為一湖如半月日照風帆如云而東西兩霸王山。可招臂呼葢溪江水口二鎮山皆錯繡臨江一壁獨出。江流八百束如駕馬而鬬。一松兩巢。如承露盤小浦藏舟綠樹為家遙聞聲而思想天工造此溪山神慵意懶涂抺成峯巒唾余是波浪傍溪諸山。高者與屋平低者人行反出其上凌霄之樹可伯叔行初出之筍可兄弟行如老人不耐行走持杖緩行常匐伏常跌坐宜閑云數片往來其間亦宜遠眺山與云齊江挾風涌令人目不敢視。余方細聽溪聲落平田。而舟人已指點東山在數行松樹間。散發披襟。尋謝公。見晉朝兩石將軍。高約一丈五。一神氣安閑。一威武作色。須眉如戟。各執長劍。各披虎甲。腰玉環。一劍作龍形。一劍作鍾形。臂結束。帽下皆懸一帶束緊。玉環之上。更有一束。寺僧云常八村間。今半身在草泥中。余盡搜而得之。初入嶺。奇松十樹。有二大石。正襟危坐。松枝倒舞。懸百尺而下垂田畝。聞環佩音。一松折躬而上。最奇峭。先是風倒一枝。枝猶在下。去年雪壓一枝。枝在上。作蟠舞勢更可惋痛。此為小石門云。累累而坐者。西眺峯巒。八松蟠臥。則大石門。國慶戒碑立其上。稍上為洗屐池。池灣月形。四環一澗。池中勺水。經旱不竭。余自天臺來。無日不著屐。茲游獨晴。又晚霽。自此為薔薇洞。更衣亭荷花池亭。池塘尚有茭草。而路旁無洞。聞當年四面惟薔薇花結為洞。挾妓游此。故云。洞前后五松。一松倒垂勢直。從西眺望。狀若交頸洞口。摸索五干。其上獨瘦舞腰肢疑美人影落再上為龍牙石者二。左牙尤逼肖。上頂一小塔。亦晉朝物小橋聽澗聲暗度一松和之殿前老梅一枝。山徑漸深。湖如片鏡。抵僧房行二里。無一人。遙望僧房。樓上間看山頭。以手招之而出為太虛上人。登其樓。見檈右殿之巔有屋三楹。太傳祠也。文靖中。康樂公左。襲封康樂公右。皆長髯。風吹須動。聞寺有百鳥圖。以谷擲之。僅存其粃。又有嗣封公浴圖。赤身裸立。修髯過腹。惜乎不見。舊有古鍾。鍾毀鑄為邑塔頂。惟殿后高崗。晉永平元年僧法蘭書棋墅二字可珍。若東眺西眺二碑。隸字不知何人所書。筆亦奇古。余拜太傳公墓上。西眺崇崗。見戚家山。王家渭山。坐于江面。山一從嵊。一從上虞。一從董浦湯浦。一從蒿壩。一為琵琶州。水港環流結成琵琶之形。而水方沒澗。隱于泥。其聲靜悄可聽。太傳自山頂騎馬廵山。路皆平曠曰調馬路。余自尋大石門而下。浮上東眺。見鴉尖山下有靈芝湖。游人皆自西眺止。余在山巔。正觀落照。舟移數十步觀泗州州亭。坐指石崇巖中。而一石雄踞。臨江即眺石也。行廿里瞻顧不絕。抵上浦人家雜紅霧中落照余霞數道十里游仙。又十里即蒿壩云。橋壁五里。壁有夜光。見壁下持燈者月照帆影波容零碎至東關過舟留一隙觀樹

初似右丞梁翰。既若襄陽揮毫。筆有云煙。生機漢紙。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吉县| 天门市| 寿光市| 西贡区| 紫金县| 迭部县| 汽车| 清丰县| 泸定县| 镇坪县| 伊宁县| 土默特左旗| 海南省| 北流市| 武隆县| 马山县| 宁远县| 林州市| 恩平市| 太和县| 安义县| 夹江县| 错那县| 华容县| 珲春市| 谢通门县| 石柱| 博兴县| 汝州市| 疏附县| 石首市| 油尖旺区| 鄂州市| 隆林| 株洲市| 开远市| 清镇市| 晋城| 潢川县| 惠东县| 麻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