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云:正以隱四年春,“莒人伐杞,取牟婁”,舉伐言取,故決之。云月者,善錄齊侯者,正以哀八年“夏,齊人取讙及僤”,外取邑而書時,今此書月,正以善憂內(nèi),詳錄齊侯矣。
二十有六年,春,王正月,葬宋元公。
三月,公至自齊,居于運。月者,閔公失國居運。致者,明臣子當憂納公,不當使居運。后不復月者,始錄可知。
不復,扶又反,下同。
[疏]“三月公”至“于運”。
解云:案上“公遜于齊,次于楊州。齊侯唁公于野井”,似不入齊國都。而得言至自齊者,《穀梁傳》云“公次于楊州,其曰至自齊,何也”。注云“據(jù)公但至楊州,未至齊”;“以齊侯之見公,可以言至自齊也”,注云“齊侯唁公于野井,以親見齊侯為重,故可言至自齊”;“居于鄆者,公在外也”,注云“若但言公至自齊,而不言居于鄆,則嫌公得歸國,欲明公實在外,故言居于鄆”。
注“月者閔”至“居運”者。正以凡致例時故也。
注“致者”至“可知”。
解云:桓元年“三月,公會鄭伯于垂”之下,注云“不致者,為下去王,適足起無王,未足以見無王罪深淺,故復奪臣子辭,成誅文也”。然則昭公失所,為臣所逐,而致之者,正以罪輕於桓公,明其臣子當憂納公故也。云后不復月者,始錄可知,即此秋“公至自會”;二十七年冬,“公至自齊,居于鄆”之屬是也。
夏,公圍成。書者,惡公失國,幸而得運,不脩文德以來之,復擾其民圍成。不從叛書者,本與國俱叛,故不得復以叛為重。不從定公,又以親圍下邑為譏者,昭無臣子,又即如定公當致也。。
惡,烏路反。
[疏]注“不從”至“為重”。
解云:成三年“秋,叔孫僑如率師圍棘。棘者何?汶陽之不服邑也。其言圍之何?不聽也”,注云“不聽者,叛也。不言叛者,為內(nèi)諱,故書圍以起之”。然則今此圍成是圍叛之文,而知為惡公書之者,正以本與國俱叛,理宜不復以叛為重故也。
注“不從”至“臣子”。
解云:定十二年“十有二月,公圍成”,注云“天子不親征下土,諸侯不親征叛邑,不能圍成,不能服,不能以一國為家,甚危,若從他國來,故危錄之”是也。然則此經(jīng)不書月,亦與彼異,而注不決之者,省文從可知。
秋,公會齊侯、莒子、邾婁子、杞伯盟于剸陵。不月者,時諸侯相與約,欲納公,故內(nèi)喜為大信辭。
鄟,音專,本亦作“?!薄?
[疏]注“不月”至“信辭”。
解云:《春秋》之義,大信者時,小信者月,不信者日。剸陵之會,無相犯,復無大信,止合書月,而書時者,正以約欲納公,故為大信辭矣。
公至自會,居于運。致會者,責臣子,明公已得意于諸侯,不憂助納之,而使居于運。
[疏]注“致會者”至“于運”。
解云:莊六年注云“公與二國以上出會盟,得意致會,不得意不致”,即哀十三年夏,“公會晉侯及吳子於黃池”,“秋,公至自會”;宣七年“冬,公會晉侯”以下于黑壤之屬是也。然則公與二國以上出會盟,得意致會,明公已得意於諸侯。
九月,庚申,楚子居卒。
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成周者何?東周也。是時王猛自號為西周,天下因謂成周為東周。
[疏]“成周者何”。
解云:欲言正居,經(jīng)無京師之稱;欲言非正居,天王入之,故執(zhí)不知問。
注“是時王”至“西周”。
解云:謂是上二十二年時。故彼經(jīng)稱“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於王城”,傳云“王城者何?西周也”,注云“時居王城邑,自號西周王”是也。
其言入何?據(jù)入者篡辭。
[疏]注“據(jù)入者篡辭”。
解云:即莊六年“衛(wèi)侯朔入于衛(wèi)”之下,傳文所云“其言入何?篡辭也”是也。
不嫌也。上言天王,著有天子已明,不嫌為篡,主言入者,起其難也。不言京師者,起正居在成周,實外之。月者,為天下喜錄王者反正位。
為天,于偽反。
[疏]注“上言”至“難也”。
解云:謂此經(jīng)上有天王之文,下雖言入,非篡可知。上二十三年秋“天王居于狄泉”,傳云“此未三年,其稱天王者何?著有天子”。然則此注云“著有天子已明”者,取上傳之文。云主言入者,起其難也者,正以隱八年春“入邴”之下,傳云“其言入何?難也”。莊二十四年秋“夫人姜氏入”之下,傳云“其言入何?難也”。然則入者,重難之辭,故云主言入者,起其難也。
注“不言”至“外之”。
解云:桓九年“春,紀季姜歸于京師”之下,傳云“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則天子之居,乃京師是也。今言天王入于成周,不言入京師者,正欲起其正居在成周故也。所以能起之者,既為天王所入,正居明矣。言實外之者,正以天子之重,海內(nèi)瞻望,宜親九族,以自衛(wèi)守,而辟庶孽,蒙塵于外,經(jīng)歷數(shù)年,方歸舊守,是以不言京師,欲以外之。然則不言京師,兼二義矣。初起成周為王居,終實外天子,故云不言京師,起正居在成周,實外之也。注云“月者,為天下喜錄王者反正位”者,正以此上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成周”,不書月。今此月者,為天下喜錄王者反正位故也。
尹氏、召伯、毛伯以王子朝奔楚。立王子朝獨舉尹氏,出奔并舉召伯、毛伯者,明本在尹氏,當先誅渠帥,后治其黨,猶楚嬰齊。
渠率,所類反,或作“帥”。
[疏]“尹氏召伯”至“奔楚者”。
解云:《穀梁》與此同,《左氏》“召伯”作“召氏”。
注“云“立王子朝獨舉尹氏”者。
解云:即上二十三年秋,“尹氏立王子朝”是也。云當先誅渠帥,后治其黨者,漢之賊首,皆謂之渠帥,故何氏云焉。云猶楚嬰齊者,成二年冬,“十有一月,公會楚公子嬰齊于蜀。丙申,公及楚人”以下盟于蜀,彼注云“上會不序諸侯大夫者,嬰齊,楚專政驕蹇臣也,數(shù)道其君率諸侯侵中國,故獨先舉于上,乃貶之。明本在嬰齊,當先誅其本,乃及其末”是也。
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齊。公至自齊,居于運。
夏,四月,吳弒其君僚。不書闔盧弒其君者,為季子諱,明季子不忍父子兄弟自相殺,讓國闔廬,欲其享之,故為沒其罪也。不舉專諸弒者,起闔廬當國,賤者不得貶,無所明文,方見為季子諱,本不出賊,以除闔廬罪,雖可貶,猶不舉。月者,非失眾見弒,故不略之。
為季,于偽反,下同。見,賢遍反。
[疏]注“不書闔廬弒其君者”。
解云:襄二十九年,“吳子使札來聘”,下傳云“闔廬曰:‘先君之所以不與子國,而與弟者,凡為季子故也。將從先君之命與,則國宜之季子者也;如不從先君之命與,則我宜立者也。僚惡得為君乎?’於是使專諸剌僚”者,闔廬弒僚之文也。今不書闔廬弒,為季子諱不討賊故也。云明季子不忍父兄弟自相殺者,即彼傳云“而致國乎季子,季子不受,曰:‘爾弒吾君,吾受爾國,是吾與爾為篡也;爾殺吾兄,吾又殺爾,是父子兄弟相殺,終身無已也?!ブ恿?,終身不入?yún)菄闭撸瞧湮囊病T撇慌e專諸弒者,桓二年“春,王正月,戊申,宋督弒其君與夷”之下,何氏注云“督不氏者,起馮當國”。然則彼經(jīng)貶去督之氏者,起其弒君,取國與馮。所以不舉專諸弒僚,見取國與闔廬者,正以其賤不得貶之;假令書見,正得稱人,文無所明故也。注月者,明失眾見弒,故不略之者,文十八年冬,“莒弒其君庶其”,傳云“稱國以弒何?稱國以弒者,眾弒君之辭”,何氏云“一人弒君,國中人人盡喜,故舉國以明失眾,當坐絕也。例皆時者,略之也”。然則稱國以弒者,例皆不月以略之。今此月者,直是本不出賊,以除闔廬罪,是以稱國,非失眾見弒之例,故不略之。
楚殺其大夫郤宛。
郤宛,去逆反;下紆宛反。。
秋,晉士鞅、宋樂祁犁、衛(wèi)北宮喜曹人、邾婁人、媵人會于扈。
犁,力兮反,又力私反。
冬,十月,曹伯午卒。
邾婁快來奔。邾婁快者何?邾婁之大夫也。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說與鼻我同義。
邾婁快,本又作“噲”,苦夬反。
[疏]注“說與鼻我同義”。
解云:即襄二十三年“夏,邾婁鼻我來奔”,傳云“邾婁鼻我者何?邾婁大夫也。邾婁無大夫,此何以書?以近書也”,大國有大夫,小國略稱人;所聞之世,內(nèi)諸夏,治小如大,廩廩近升平,故小國有大夫,治之漸也。見於邾婁者,以近始也。獨舉一國者,時亂實未有大夫,治亂不失其實,故取足張法而已”。然則邾婁快,亦以奔,無它義,知以治近太平書也。見於邾婁者,以其近魯故也。太平世獨舉一國者,時亂實未有大夫,治亂不失其實,但取足張法而已,故云說與鼻我同義也。云云之說,在襄二十三年。
公如齊。公至自齊,居于運。
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月者,為下出也。
為,于偽反。
[疏]注“月者,為下出也”。
解云:正以上十八年三月,“曹伯須卒”,“秋,葬曹平公”;二十七年“冬,十月,曹伯午卒”。然則曹於所見之世,止自卒月葬時,故知此月宜為其下事出矣。
公如晉,次于乾侯。乾侯,晉地名。月者,閔公內(nèi)為強臣所逐,外如晉不見答,次于乾侯。不諱者,憂危不暇殺恥。后不月者,錄始可知。
[疏]注“后不月”至“可知”。
解云:即下二十九年春,“公如晉,次于乾侯”是也。
夏,四月,丙戌,鄭伯甯卒。
伯甯,乃定反,下同,《左氏》并下滕子名并作“寧”。
六月,葬鄭定公。
秋,七月,癸巳,滕子甯卒。
冬,葬滕悼公。
二十有九年,春,公至自乾侯,居于運。不致以晉者,不見容于晉,未至晉。
齊侯使高張來唁公。言來者,居運,從國內(nèi)辭。書者,如晉不見答,喜見唁也。不月者,例時也。
[疏]注“言來”至“內(nèi)辭者”。
解云:正以下三十一年,“晉侯使荀櫟唁公于乾侯”,不言來故也。云不月者,例時也者,正以經(jīng)不月,故知例然,則知下文荀櫟唁公之徒,雖在日月之下,不蒙日月可知。
公如晉,次于乾侯。
夏,四月,庚子,叔倪卒。
秋,七月。冬,十月,運潰。邑不言潰,此其言潰何?據(jù)國曰潰,邑曰叛。
[疏]注“據(jù)國曰潰,邑曰叛”。
解云:即僖四年蔡潰,文三年沈潰者,是國曰潰之文。襄二十六年春,“衛(wèi)孫林父入于戚,以叛”;定十三年“春,宋公之弟辰及仲佗、石彄、公子池,自陳入于蕭,以叛”,是邑曰叛之文。
郛之也。郛,郭。
[疏]注“郛,郭”者。郭之猶云國,之但古今異語也。
曷為郛之?據(jù)成三年棘叛不言潰也。
[疏]注“據(jù)成”至“潰也”。
解云:即彼經(jīng)云“叔孫僑如帥師圍棘。棘者何?汶陽之不服邑也。其言圍之何?不聽也”。彼注云“不聽者,叛也”是也。
君存焉爾。昭公居之,故從國言潰,明罪在公也。不言國之,言郛之者,公失國也。不諱者,責臣子當憂而納之,殺恥不如救危也。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其本乃由于圍成,失大得小而不能節(jié)用。
[疏]注“不言國之,言郛之者”。
解云:正以桓七年春,“焚咸丘”之下,傳云“咸丘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為不系乎邾婁?國之也”;莊二年“夏,公子慶父帥師伐於馀丘”之下,傳云“於馀丘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為不系乎邾婁?國之也”。然則彼二文皆言國之,今言郛之者,正以昭公居國,裁得國外土地而已,其國內(nèi)宗廟,非公之有,故傳言郛之,不言國之耳。云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者,《論語》文。言為國家者,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而患政令之不均平;不患國無儲積,而患君臣上下之不能相安。而引之者,欲道昭公政令失所,是以出奔。今居小地而復圍成,擾亂其民,令之不安,由茲潰散,無寸土可居,久不得國而卒於外者,身自取之者也。云其本乃由于圍成者,圍成即二十六年“夏,公圍成”是也。失魯之大而得運邑,故曰失大得小,不能自節(jié)約而用之,乃復擾亂其民圍成也。
三十年,春,王正月,公在乾侯。月者,閔公運潰,無尺土之居,遠在乾侯,故以存君書,明臣子當憂納之。
[疏]注“故以存君書”者。
解云:即襄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何言乎公在楚。正月以存君也”,彼注云“正月,歲終而復始,臣子喜其君父與歲終而復始,執(zhí)贄存之,故言在”。今昭公運潰,無尺十之土可居,遠在他邦,故以存君書之,故云公在乾侯。
夏,六月,庚辰,晉侯去疾卒。
去,起呂反。
秋,八月,葬晉頃公。
頃,音傾。
冬,十有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禹奔楚。至此乃月者,所見世始錄夷狄滅小國也。不從上州來、巢見義者,固有出奔可責。
見,賢遍反。
[疏]注“至此”至“國也”。
解云:正以僖二十六年“秋,楚人滅隗,以隗子歸”,何氏云“不月者,略夷狄滅微國也”。然則此亦夷狄滅微國,而書月者,所見之世故也。
注“不從”至“可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