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上辛,大雩。季辛,又雩。又雩者何?又雩者,非雩也,聚眾以逐季氏也。一月不當(dāng)再舉雩。言又雩者,起非雩也。昭公依托上雩,生事聚眾,欲以逐季氏。不書逐季氏者,諱不能逐,反起下孫,及為所敗,故因雩起其事也。但舉日,不舉辰者,辰不同,不可相為上下。又日為君,長為臣,去辰,則逐季氏意明矣。上不當(dāng)日,言上辛者,為下辛張本。不言下辛,言季辛者,起季氏不執(zhí)下而逐君。
下孫,音遜,下文同。去,起呂反。為下,于偽反,下“而為”同。
[疏]“又雩者何”。
解云:諸夏雩祭文,悉不言又,異于常例,故執(zhí)不知問。
注“一月”至“事也”。
解云:僖三年注云“大平一月不雨即書,《春秋》亂世,一月不雨,未害物,未足為異,當(dāng)滿一時乃書”。然則《春秋》之義,一時能害,方始書雩,豈有再舉其雩乎?故曰一月不當(dāng)再舉雩矣。既無再舉雩之例,而言又雩者何?以起其非實雩,故云言又雩者,起非雩也。
注“但舉”至“上下”。
解云:正以去年“夏,五月,乙未,朔,日有食之”,則此月上辛為辛丑,下辛為辛酉,所以直言辛,不兼言丑、酉者。若言辛丑、辛酉,即是參差不同,不可相為上下故也。
注“又日”至“明矣”。
解云:十日為陽為幹,故為君之義;十二辰為陰為枝,故為臣之象,故云日為君,辰為臣。
注“上不”至“張本”。
解云:《春秋》之雩,其例書時,即桓五年秋“大雩”之文是,故云上不當(dāng)日也。若然,亦不合月。而云七月者,欲見上辛下辛皆七月之日故。
注“不言”至“逐君”。
解云:凡言上者,對下之稱。既言上辛而不言下辛者,欲起季氏不執(zhí)臣下之卑而逐君矣。
九月,已亥,公孫于齊,次于楊州。地者,臣子痛君失位,詳錄所舍止。
楊州,《左氏》作“陽州”。
[疏]注“地者”至“舍止”。
解云:地者,即經(jīng)書次于楊州是也。《春秋》之義,悉皆舉重。不舉公孫為重,而復(fù)書次于楊州者,臣子哀痛公之失位,是以詳錄公之所舍止之處矣。
齊侯唁公于野井。唁公者何?昭公將弒季氏,傳言弒者,從昭公之辭。
唁,音彥。將殺,音試,下及注同。
[疏]“唁公者何”。
解云:失國見唁,在可諱之限。今而書見,故執(zhí)不知問。
注“傳言”至“之辭”。
解云:君討臣下,正應(yīng)言殺。今傳云弒,故須解之。而言從昭公之辭者,即下文云“吾欲弒之,如何”是也。季氏為無道者,謂無臣之道。
告子家駒曰:“季氏為無道,僣於公室久矣。諸侯稱公室。吾欲弒之,何如?昭公素畏季氏,意者以為如人君,故言弒。
[疏]注“昭公”至“言弒”。
解云:隱四年傳云“與弒公”,何氏云“弒者,殺君之辭”。然則臣下犯於君父,皆謂之弒。今昭公欲討臣下而言弒,違於常義,故須解之。
子家駒曰:“諸侯僣於天子,大夫僣於諸侯久矣。”昭公曰:“吾何僣矣哉?”失禮成俗,不自知也。
[疏]注“失禮成”至“知也”。
解云:正以魯人始僣在春秋前,至昭已久,故不自知。
子家駒曰:“設(shè)兩觀,禮,天子諸侯臺門,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內(nèi)闕一觀。
觀,工亂反,注同。
[疏]注“禮天子”至“一觀”。
解云:在《禮器》文。云天子外闕兩觀,諸侯內(nèi)闕一觀者,《禮說》文也。
乘大路,禮,天子大路,諸侯路車,大夫大車,士飾車。
[疏]注“禮天子大”至“飾車”。
解云:《顧命》之文也。云諸侯路車,《詩》云“路車乘馬”是也。云大夫大車者,即《詩》云“大車檻檻”是也。云士飾車者,即《書傳》云“乘飾車兩馬,庶人單馬木車”是也。
朱干,干,楯也。以朱飾楯。楯,食允反,又音尹。玉戚,戚,斧也。以玉飾斧。
玉戚,于戚反,以玉飾斧。以舞《大夏》;《大夏》,夏樂也。周所以舞夏樂者,王者始起,未制作之時,取先王之樂與已同者,假以風(fēng)化天下天下大同乃自作樂取夏樂者,與周俱文也。王者,舞六樂于宗廟之中。舞先王之樂,明有法也;舞已之樂,明有制也;舞四夷之樂,大德廣及之也。東夷之樂曰株離,南夷之樂曰任,西夷之樂曰禁,北夷之樂曰昧。
大夏,戶雅反,注同。株離,音誅。禁,音金,又居鴆反。
[疏]注“東夷之樂”至“曰昧”。
解云:以下皆《樂說》文。彼注云“陽氣始起於懷任之物,名離其株也。南者,任也,盛夏之時,物皆懷任矣。草木畢成,禁如收斂。盛陽消盡,蔽其光景昧然”是也。
八佾以舞《大武》,此皆天子之禮也。且夫牛馬維婁,系馬曰維,系牛曰婁。
佾,音逸。且夫,音扶,下“有夫”并注同。婁,力主反。
[疏]“此皆天子之禮也”。
解云:以周公之功,得用四代之樂,而以《大夏》之徒謂之為僣者,剌其群公之廟,若祭周公則備。
“牛馬維婁”者。
解云:皆謂系之於廄,不得放逸于郊也。
注“系馬曰維”者。即《詩》云“皎皎白駒,縶之維之”是。云系牛曰婁者,正以上言牛馬,下言維婁,維既屬馬,婁屬於牛亦可知矣。而文不次者,意到則言矣。舊說云婁者,侶也,謂聚之於廄。
委已者也,委食已者。
委已,于偽反,注同。已,音紀(jì)。委食,音嗣,下同。而柔焉。柔,順。
[疏]“委已者也,而柔焉”。
解云:言牛馬之?dāng)?shù),猶順於已之人,而季氏作賞,有年歲矣,民從之,固是其宜矣。
季氏得民眾久矣,季氏專賞罰,得民眾之心久矣,民順從之,猶牛馬之於委食已者。君無多辱焉。”恐民必不從君命,而為季氏用,反逐君,故云爾。子家駒上說正法,下引時事以諫者,欲使昭公先自正,乃正季氏。
[疏]注“子家駒上說正法”者。
解云:即謂上文“朱干,玉戚”之屬是也。云“下引時事”者,謂“牛馬維婁”是也。
昭公不從其言,終弒而敗焉,果反為季氏所逐。
[疏]“終弒之”者。
解云:謂陳兵欲往攻殺之也。
走之齊。齊侯唁公于野井,吊亡國曰唁,吊死國曰吊,吊喪主曰傷,吊所執(zhí)紼曰絻。
紼,音弗。絻,音問。
[疏]注“吊亡國曰唁”者。
解云:此文是也。
注“吊喪”至“曰絻”。
解云:皆當(dāng)時之制也。
曰:“奈何君去魯國之社稷?”昭公曰:“喪人自謂亡人。
喪,息浪反,亡也。不佞,不善。失守魯國之社稷,執(zhí)事以羞。”謙自比齊下執(zhí)事,言以羞及君。
[疏]“執(zhí)事以羞”。
解云:言已之尊卑,比齊之執(zhí)事也,而舉措不善,失守社稷,由是之故,以羞及君。
再拜顙,顙者,猶今叩頭矣。謝見唁也。
再拜顙,息黨反,見而稽顙也。慶子家駒,慶,賀。曰:“慶子免君於大難矣。”子家駒曰:“臣不佞,陷君於大難,君不忍加之以鈇锧,賜之以死。”鈇锧,要斬之罪,即所錫之以死。
大難,乃旦反,下同。鈇,音甫,又方干反。锧,之實反。要,一遙反。再拜顙。謝為齊侯所慶。高子執(zhí)簞食,簞,葦器也。圓曰簞,方曰笥。食,即下所致糗也。
簞,音丹,葦器。食,音嗣,注同。葦,于鬼反。笥,思嗣反。糗,丘九反,又昌紹反。
[疏]注“簞,葦器也”至“方曰笥”。
解云:《釋器》無文,蓋以時事言之。云食即下所致糗也者,即下文云“敢致糗於從者”是也。
與四脡脯,屈曰朐,申曰脡。
脡,他頂反,又大頂反。朐,其俱反。
[疏]注“屈曰朐,申曰脡”者。
解云:正以脡是伸舒之名,則知朐是屈疊之稱矣。鄭注《曲禮》上篇云“屈中曰朐”,義通於此。
國子執(zhí)壺漿,壺,禮器。腹方口圓曰壺,反之曰方壺,有爵飾。
[疏]注“壺,禮器”。
解云:即《燕禮》云“司宮尊于東楹之西,兩方壺,左玄酒,南上”是也。云“腹方”至“爵飾者”,《釋器》無文,蓋用舊說,或以時事知之,言有爵飾者,謂刻畫盞爵之形,飾其壺體。
曰:“吾寡君聞君在外,馂饔未就,馂,熟食。饔,熟肉。未就,未成也。解所以致糗意。
馂,音俊。
[疏]注“馂熟食饔熟肉”。
解云:《聘禮曰》“宰夫朝服設(shè)飧,飪一牢,在西鼎九”,是飧為熟食也;又云“歸饔餼五牢,飪一牢”云云,上文對餼,下文有“飪一牢”之言,故知熟肉明矣。
敢致糗于從者。糗,糒也。謙不敢斥魯侯,故言從者。
于從,才用反,注及下皆同。糒,音備。
[疏]注“糗,糒也”。
解云:言糗糒,若今之糒米也。
糗,姝紹反,又羌九反。糒,平祕反。
昭公曰:“君不忘吾先君,延及喪人,錫之以大禮。”再拜稽首,以衽受。衽,衣下裳當(dāng)前者。乏器,謙不敢求索。
衽,而甚反,又而鳩反,掩裳際也。索,所白反。
[疏]“錫之以大禮”,上文糗是也。
注“衽衣”至“乏器”。解云:所以衽受之者,而以行客之人於器物乏故也。
高子曰:“有夫不祥,猶曰人皆有夫不善。君無所辱大禮。”禮,臣受君錫,答拜,謂之拜命謂之辱。高子見昭公拜辱大卑,故曰君無所辱大禮。
大卑,音泰,下“大學(xué)”同。昭公蓋祭而不嘗。食必祭者,謙不敢便嘗,示有所先。不嘗者,待禮讓也。
[疏]注“祭必”至“讓也”。
解云:凡禮,食必先須祭者,正欲作謙,其未祭之時,不敢便即嘗之,欲示有所先。今昭公祭訖猶不嘗者,正欲待禮讓故也。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腆,厚也。服,謂齊侯所著衣服也。言未敢服者,見魯侯乃敢服之,謙辭也。禮,天子朝皮弁,夕玄端,朝服以聽朝,玄端以燕,皮弁以征不義,取禽獸,行射;諸侯朝朝服,夕深衣,玄端以燕,裨冕以朝。天子以祭其祖禰,卿大夫冕服而助君祭,朝服祭其祖禰;士爵弁黻衣裳以助公祭,玄端以祭其祖禰。
腆,他典反,厚也。著,丁略反。裨,婢支反。黻,音弗。
[疏]注“禮天子朝”。
解云:皆出《禮記》。漢禮亦然。
有不腆先君之器,器謂上所執(zhí)簞壺。
[疏]注“器謂上所執(zhí)簞壺”者。上文“高子執(zhí)簞食”、“國子執(zhí)壺漿”是也。然則上言饔飧未熟,今則更以簞壺盛饔飧是。
未之敢用,敢以請。”請行禮。昭公曰:“喪人不佞,失守魯國之社稷,執(zhí)事以羞,敢辱大禮,敢辭。”不敢當(dāng)大禮,故敢辭。
[疏]“敢辱”至“敢辭”。
解云:亦上有“不”字者,若有“不”字,則辭下讀,是以注者以不敢言之。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敢固以請。”昭公曰:“以吾宗廟之在魯也,以我守宗廟在魯時。有先君之服,未之能以服;有先君之器,未之能以出,敢固辭。”已有時未能以事人,今已無有,義不可以受人之禮。
[疏]“未之能以服”者。解云:謂未能服之以事人矣。下文“未之能以出”亦然。
注“今已無有”者。謂已身之已,或解已為、已然之已也。
景公曰:“寡人有不腆先君之服,未之敢服;有不腆先君之器,未之敢用,請以饗乎從者。”欲今受之,故益謙言從者。
令,力呈反。昭公曰:“喪人其何稱?”行禮,賓主當(dāng)各有所稱。時齊侯以諸侯遇禮接昭公,昭公自謙失國,不敢以故稱自稱,故執(zhí)謙問之。
故稱,尺證反。景公曰:“孰君而無稱?”猶曰誰為君者而言無所稱乎?昭公非君乎?昭公於是噭然而哭,噭然,哭聲貌。感景公言而自傷。
噭,古吊反,一音古狄反。諸大夫皆哭。魯諸大夫從昭公者。既哭,以人為菑,菑,周埒垣也。所以分別內(nèi)外,衛(wèi)威儀,今大學(xué)辟雍作“側(cè)”字。
菑,側(cè)其反,又側(cè)吏反。埒垣,力悅反;下音袁。別,彼列反。辟,音壁。
[疏]注“菑周埒垣也”者。
解云:猶言周匝為埒墻。云“今大學(xué)辟雍作‘側(cè)’字”者,謂何氏所注者是“菑”字,今漢時大學(xué)辟雍所讀者,作“側(cè)”字,云既哭以人為側(cè)。
以幦為席,幦,車覆笭。
幦,亡歷反,車覆笭也;一音呼闃反。覆笭,力丁反。
[疏]注“幦車覆笭”。
解云:笭即式也,但車式以笭為之,有豎者,有橫者,故《考工記》注云“轛,式之植者橫者也”。禮,君羔幦虎犆,大夫、士鹿幦豹犆者是也。
以鞍為幾,以遇禮相見。以諸侯出相遇之禮相見。
鞍,音安。孔子曰:“其禮與其辭足觀矣。”言昭公素能若此,禍不至是。主書者,喜為大國所唁。地者,痛錄公,明臣子當(dāng)憂納公也。
[疏]注“地者痛錄”至“公也”。
解云:書其唁公于野井者,正欲痛公而詳錄之。下二十九年春,“齊侯使高張來唁公”,不復(fù)書其地,正以公居于運,與在國同,故與此異;下三十一年“晉侯使荀櫟唁公于乾侯”,地者,與此同。
冬,十月,戊辰,叔孫舍卒。
十有一月,已亥,宋公佐卒于曲棘。曲棘者何?宋之邑也。諸侯卒其封內(nèi)不地,此何以地?憂內(nèi)也。時宋公聞?wù)压娭穑麘n納之,至曲棘而卒,故恩錄之。
[疏]“曲棘者何”。
解云:欲言宋邑,例所不書;欲言他邑,文無所系,故執(zhí)不知問。
“諸侯卒其封內(nèi)不地,此何以地”者。正以桓五年“陳侯鮑卒”不地,是以弟子據(jù)而難之。但宣公九年“晉侯黑臀卒于扈”之下已有成注,故於此省文。
十有二月,齊侯取運。外取邑不書,此何以書?為公取之也。為公取運以居公,善其憂內(nèi),故書。不舉伐者,以言語從季氏取之。月者,善錄齊侯。
為公,于偽反,注同。
[疏]“外取邑不”至“以書”。
解云:正據(jù)襄元年傳云“魚石走之楚,楚為之伐宋,取彭城以封魚石”,而經(jīng)不書楚取彭城是也。但隱四年春,“莒人伐杞,取牟婁”之下有注,故此省文。
注“不舉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