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73章 成公(起十一年,盡十八年)(1)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992字
  • 2015-11-13 14:22:19

十有一年,春,王三月,公至自晉。

晉侯使郤州來聘。已丑,及郤州盟。

郤州,本亦作“犨”,尺由反。

[疏]“晉侯”至“州盟”。

解云:上三年冬,“晉侯使荀庚來聘”,“丙午,及荀庚盟”,傳云“此聘也,其言盟何?聘而言盟者,尋舊盟也”,注云“以不舉重,連聘而言之,知尋繹舊故約誓也。書者,惡之。二國既脩禮相聘,不能相親信,反復相疑,故舉聘以非之”今此亦然,而無傳注者,從彼可知,故省文。案桓十四年夏,“鄭伯使其弟語來盟”,注云“時者,從內為王義,明王者當以至信先天下”,是以《春秋》之例,蒞盟、來盟悉書時,即僖三年“冬,公子友如齊蒞盟”之屬是也。今此經及上三年“荀庚盟”之屬,皆書日者,蓋以既脩禮相聘,不能相親信,反相疑,是故不與信辭耳。

夏,季孫行父如晉。

秋,叔孫僑如如齊。

冬,十月。

十有二年,春,周公出奔晉。周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王者無外,此其言出何?自其私土而出也。私土者,謂其國也。此起諸侯入為天子三公也,周公驕蹇不事天子,出居私土,不聽京師之政。天子召之而出走,明當并絕其國,故以出國錄也。不月者,小國也。

[疏]“周公者何”。

解云:既是周臣,自周無出,而經書出,故執不知問。

注“私土不聽”至“小國”。

解云:《春秋》之例,大國君奔,例皆書月,即桓十六年“十有一月,衛侯朔出奔齊”之屬是也。小國例時者,即昭三年冬,“北燕伯款出奔齊”,及此經書春皆是也。又《王制》云“天子三公之田視公侯”,既視公侯,何言小國者?據其私土之言也。周公本是小國諸侯,而入為天子三公,於王畿之內,雖有采地,但從私土而去,故從小國例。

夏,公會晉侯、衛侯于沙澤。

沙澤,素禾反,又如字,二傳作“瑣澤”,定七年同。

秋,晉人敗狄于交剛。

冬,十月。

十有三年,春,晉侯使郤锜來乞師。

郤锜,魚綺反。

三月,公如京師。月者,善公尊天子。

[疏]注“月者,善公尊天子”者。解云:正以朝聘時故也。

夏,五月,公自京師遂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婁人、滕人伐秦。其言自京師何?據僖公二十八年諸侯遂圍許,不言自王所。

[疏]“五月”至“自京師”。

解云:“公”下“自”上有“至”字者,衍文。

注“據僖公”至“自王所”。

解云:僖二十八年“冬,公會晉侯”以下“于溫。天王狩于河陽”,“壬申,公朝于王所”,“諸侯遂圍許”是也。然則彼亦朝天子而往圍許,不言自王所,與此異,故難之。

公鑿行也。以起公鑿行也。鑿猶更造之意。

鑿,在洛反,造意也。公鑿行奈何?不敢過天子也。時本欲直伐秦,涂過京師,不敢過天子而不朝,復生事脩朝禮而后行,故起時,善而褒成其意,使若故朝然后生事也。間無事,復出公者,善公鑿行。

復出,扶又反。

[疏]注“生事脩朝禮而行”者。

解云:“生事”之上,亦有“復”字者,衍文。

注“間無事復出”至“鑿行”。

解云:昭十三年“秋,公會劉子、晉侯”以下“于平丘。八月,甲戌,同盟于平丘”,注云“不言劉子及諸侯者,間無異事可知矣”。然則彼以間無事,不勞重舉劉子及諸侯,此亦間無事,但言夏五月遂會晉侯以下伐秦足矣。而重舉公者,善公鑿行故也。定四年召陵之會再言公者,彼注自具。

曹伯廬卒于師。

廬,力吳反,本亦作“盧”。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月者,危公幼而遠用兵。

[疏]注“月者,危公幼而遠用兵”者。解云:正以凡致例時,故如此解。

冬,葬曹宣公。

十有四年,春,王正月,莒子朱卒。莒大于邾婁,至此乃卒者,庶其見殺不得卒。至此始卒,又不得日。

[疏]注“莒大子”至“不得卒”。

解云:正以莊十六年冬十有二月,“邾婁子克卒”;二十八年“夏,四月,丁未,邾婁子瑣卒”。《春秋》之序莒常在上,而至此乃卒者,正由文十八年“莒弒其君庶其”,是以不得書其卒矣。

注“至此始卒又不得日”。

解云:邾婁子之卒,所以書日者,非直行進,其邾子克往前已卒,是以《春秋》得詳錄之。今此始卒,故不得書日。曹書日者,何氏云“老,使世子來朝,《春秋》敬老重恩,故為魯恩錄之尤深”是也。然則此注何以不言故不得日,而言又者?欲道曹伯終生雖亦始卒,但於魯有恩,是以書日。今此莒子非直始卒,又無善行,是以不日。

夏,衛孫林父自晉歸于衛。

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凡娶早晚皆不譏者,從紀履緰一譏而已。

凡取,本又作“娶”。

[疏]注“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

解云:隱二年注云“不親迎例月,重錄之”。今此不月者,蓋以成公即位十有四年,始娶元妃,非重繼嗣之義,故略之。

注“凡娶早”至“譏而已”。

解云:隱二年“九月,紀履緰來逆女”,傳云“外逆女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始不親迎也。始不親迎,昉於此乎?前此矣。前此,則曷為始乎此?讬始焉爾。曷為讬始焉爾?《春秋》之始也”。然則宣公元年春,“公子遂如齊逆女”,喪服未除,是其大早也。成公十四年秋,始使僑如如齊逆女,非重繼嗣之義,是其大晚也。故言凡娶早晚矣。但略舉一二人,則桓公三年娶于齊,文公四年娶于齊,合在其間也。然則諸侯之法合親迎,而魯侯悉使大夫,所以不復發傳云“何以書?譏。何譏爾?譏不親迎”者,正欲從隱二年紀履緰之一譏而已,是以不復發傳以解之。舊解云隱二年履緰之下,注云“內逆女常書,外逆女但疾始不常書者,明當先自詳正,躬自厚而薄責於人,故略外也”。然則外之娶妻,莫問早晚,其不親迎者,皆不復書。而譏之者,悉從履緰之經一譏而已。所以此處注之者,正以內逆女常書之末,是以於此處決之。更有或解,不足述也。

鄭公子喜率師伐許。

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

冬,十月,庚寅,衛侯臧卒。

秦伯卒。

十有五年,春,王二月,葬衛定公。

三月,乙巳,仲嬰齊卒。仲嬰齊者何?疑仲遂后,故問之。

[疏]注“疑仲”至“故問之”。解云:何氏欲解弟子問所不知之意,何者?欲言仲遂之子,宜稱公孫,今經稱仲,故執不知問。

公孫嬰齊也。未見於經,為公孫嬰齊,今為大夫死,見於經,為仲嬰齊。

未見,賢遍反,下同,年末及注皆同。

[疏]注“未見於經”至“仲嬰齊”。

解云:未見於經者,謂未作大夫不得見于經。當爾之時,猶為公子之子,故為公孫嬰齊矣。今為大夫而死,得見于經,更為公子之孫,孫以王父字為氏,故為仲嬰齊矣。其更為公子之孫之事,其說在下。

公孫嬰齊,則曷為謂之仲嬰齊?為兄后也。為兄后,則曷為謂之仲嬰齊?據本公孫。

[疏]注“據本公孫”。

解云:言其本公孫,昭穆須正,雖代兄為大夫,寧得更為公孫之子乎?故難之。

為人后者,為之子也。更為公孫之子,故不得復氏公孫。

復氏,扶又反,年內同。為人后者為其子,則其稱仲何?據氏非一。孫以王父字為氏也。謂諸侯子也。顧興滅繼絕,故紀族明所出。然則嬰齊孰?后歸父也。歸父使于晉而未反。宣公十八年自晉至檉奔齊,訖今未還。

使于,所吏反,及下“使乎”同。何以后之?據已絕也。叔仲惠伯,傅子赤者也。叔仲者,叔彭生氏也。文家字積於叔,叔仲有長幼,故連氏之。經云仲者,明《春秋》質家,當積於仲。惠,謚也。

長,丁丈反。

[疏]注“叔仲者,叔彭生氏也”。解云:即文十一年叔彭生之氏族也。

注“文家字積於叔”至“謚也”。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大姒之子皆稱叔,唯有摐季而已,是文家字積於叔之義也。注言此者,欲道彭生之經,所以不連仲之意也。云叔仲有長幼,故連氏之者,注言此者,欲道彭生之傳所以連叔仲之意也。何者?彭生之祖生於叔氏,其父武仲又長幼當仲,是以彭生遠而言之,雖非正禮,要是當時之事,是以傳家述其私稱,連言仲矣。

注“經云仲”至“積於仲”。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嬰齊此經,何故不連其父歸父之字,而單言仲者,欲明《春秋》當質,正得積於仲,是以不得更以佗字連之。

文公死,子幼。子赤幼也。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愿與子慮之。”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禮,大夫七十而致事。若不得謝,則必賜之幾杖,行役以婦人從,適四方,乘安車,自稱曰老夫。

相之,貞亮反,下同。

[疏]注“禮大夫”至“稱曰老夫”。

解云:皆上《曲禮》文。鄭氏云“致其所掌之事於君而告老。謝猶聽也。君必有命,勞若辭謝之,其有德尚壯,則不聽耳。幾杖、婦人、安車,所以養其身體也。安車坐乘,若今小車也。老夫,老人稱也。亦明君貪賢,《春秋傳》曰:‘老夫耄矣’”是也。

何幼君之有?公子遂知其不可與謀,退而殺叔仲惠伯,弒子赤而立宣公。殺叔仲惠伯不書者,舉弒君為重。叔仲惠伯事與荀息相類,不得為累者,有異也。叔仲惠伯直先見殺爾,不如荀息死之。

殺子,音弒。

[疏]注“叔仲惠伯”至“息死之”。解云:僖十年春,“晉里克弒其君卓子,及其大夫荀息”,傳云“及者何?累也。弒君多矣,舍此無累者乎?曰有,孔父、仇牧皆累也。舍孔父、仇牧無累者乎?曰有。有則此何以書?賢也。何賢乎荀息”,“驪姬者,國色也。獻公愛之甚,欲立其子,於是殺世子申生。申生者,里克傅之。獻公病將死,謂荀息曰:‘士何如則可謂之信矣?’荀息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獻公死,奚齊立。里克謂荀息曰:‘君殺正而立不正,廢長而立幼,如之何?原與子慮之。’荀息曰:‘君嘗訊臣矣,臣對曰使死者反生,生者不愧乎其言,則可謂信矣。’里克知其不可與謀,退弒奚齊。荀息立卓子,里克弒卓子,荀息死之”。若然,桓二年“宋督弒其君與夷,及其大夫孔父”,案彼傳文,則孔父亦先見殺,與此正同,而得為累者,正以“孔父生存,殤公不可得而弒,故於是先攻孔父之家。殤公知孔父死,已必死,趨而救之,皆死焉。孔父正色而立于朝,則人莫政過而致難於其君者,孔父可謂義形于色矣”。然孔父雖先見殺,而事君之正義形于顏色,豈如惠伯但為傅子赤而吝之,公子遂但欲弒子赤而殺之,不畏惠伯衛若,寧得類於孔父乎?若然,內之弒例皆諱不書,假令成累,安可作文?而注言此者,雖不言弒,宜言冬十月子赤及叔彭生卒。案今文公十八年經,直言“冬,十月,子卒”,故言不得為累矣。

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公者相也。臧孫許,宣謚。君死不哭,聚諸大夫而問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為之?”諸大夫皆雜然曰:“仲氏也,其然乎?”於是遣歸父之家,時見君幼,欲以防示諸大夫。

雜,七合反,又如字。

[疏]注“時見君”至“諸大夫”。

解云:於時見君幼少,恐有禍變,欲以有防衛之義,示其諸大夫。

然后哭君。歸父使乎晉,還自晉,至檉,聞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踴,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齊。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后也。徐者,皆共之辭也。關東語傷其先人為惡身見逐絕不忿懟也。於是使嬰齊后之也。弟無后兄之義,為亂昭穆之序,矣父子之親,故不言仲孫,明不與子為父孫。

[疏]注“弟無后兄”至“為父孫”。

解云:案《異義》“《公羊》說”云“質家立世子弟,文家立世子子,而《春秋》從質,故得立其弟”。以此言之,嬰齊為兄后,正合諸《春秋》之義,何得謂之亂昭穆之序者?正以質家立世子弟者,謂立之為君而已,豈謂作世子之子乎?今嬰齊后之者,若為歸父之子然,故為亂昭穆之序。言失父子之親者,若后歸父,即不為仲遂之子,故云失父子之親矣。

癸丑,公會晉侯、衛侯、鄭伯、曹伯、宋世子成、齊國佐、邾婁人同盟于戚。

世子成,音恤,本或作“成”。晉侯執曹伯歸之于京師。為篡喜時。

為,于偽反。

[疏]注“為篡喜時”者。即昭二十年傳云“何賢乎公子喜時?讓國也。其讓國奈何?曹伯廬卒于師”,注云“在成十三年”;傳又云“公子喜時,見公子負芻之當主也,逡巡而退”是也。

公至自會。

夏,六月,宋公固卒。不日者,多取三國媵,非禮,故略之。

[疏]注“不日者多”至“略之”。

解云:即上九年“伯姬歸于宋”之時,“衛人來媵”,“晉人來媵”,“齊人求媵”,傳云“三國來媵,非禮也”是。宋得用天子禮而非之者,其婚娶當從諸侯故也,雖於伯姬為榮,而宋公有失,故死略之。

楚子伐鄭。

秋,八月,庚辰,葬宋共公。

共,音恭。

宋華元出奔晉歸于宋。不省文復出宋華元者,朱公卒,子幼,華元以憂國為大夫山所譖,出奔晉。晉人理其罪,宋人反華元誅山,故繁文大之也。言歸者,明出入無惡。

[疏]注“不省文”至“文大之也”。

解云:襄三十年秋,“鄭良霄出奔許,自許入于鄭”,彼則省文,不言鄭良霄自許入于鄭,今則不省文,故決之。必知不省文是大之者,正以孔子曰“書之重,辭之復,嗚呼!其中必有美者焉,不可不察”,故知也。言華元以憂國為大夫山所譖,出奔晉者,皆《春秋說》文也。

注“言歸者,明出入無惡”。

解云:即上桓十五年傳例云“復歸者,出惡歸無惡。復入者,出無惡入有惡。入者出入惡,歸者出入無惡”是也。

宋殺其大夫山。不氏者,見殺在華元歸后,嫌直自見殺者,故貶之,明以譖華元故。

[疏]注“不氏者”至“華元故”。

主站蜘蛛池模板: 本溪| 弋阳县| 健康| 崇阳县| 积石山| 佛山市| 宜宾县| 密云县| 绥棱县| 沅陵县| 平安县| 松溪县| 肥东县| 巴南区| 永仁县| 咸丰县| 潮州市| 贵阳市| 沙田区| 信宜市| 临朐县| 江源县| 新营市| 贵州省| 兰溪市| 娱乐| 广南县| 南岸区| 侯马市| 阿图什市| 洛宁县| 通州市| 临洮县| 宝丰县| 小金县| 临猗县| 罗山县| 邯郸市| 安义县| 彝良县| 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