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辛巳,立武宮。武宮者何?武公之宮也。在春秋前。
[疏]“武宮者何”。
解云:《春秋》之內(nèi),未有武公之文,而立武宮,故執(zhí)不知問。
立者何?立者不宜立也。立武宮,非禮也。禮,天子諸侯立五廟,受命始封之君立一廟,至於子孫。過高祖,不得復(fù)立廟。周家祖有功,尊有德,立后稷、文、武廟,至於子孫。自高祖巳下而七廟;天子卿大夫三廟,元士二廟;諸侯之卿大夫比元士二廟,諸侯之士一廟。立武宮者,蓋時(shí)衰多廢人事,而好求福於鬼神,故重而書之。臧孫許伐齊有功,故立武宮。
復(fù),扶又反。好,呼報(bào)反。
[疏]“立者何”。解云:置廟是常,而乃書立,故執(zhí)不知問。
“立者不宜立也”。
解云:亦有直云不宜立,無在上“立者”二字也。
注“天子諸侯立五廟”至“元士二廟”。
解云:皆出《祭法》也。其文云“天下有王,分地建國”,注云“建國,封諸侯也”;“置都立邑”,注云“置都立邑,為卿大夫采地,及賜士有功者之地”;“設(shè)廟祧壇墠而祭之”,注云“廟之言貌也。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祧之言超也,超上去意也。封土曰壇,除地曰墠。《書》曰‘三壇同墠’”;“乃為親疏多少之?dāng)?shù),是故王立七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曰顯考廟,曰祖考廟,皆月祭之”,注云“王、皇皆君也。顯,明也。祖,始也。名先人以君明始者,所以尊本之意也”;“有二祧,享嘗乃止”,云“享嘗,謂四時(shí)之祭”?!爸T侯立五廟,一壇一墠: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皆月祭之;顯考廟,祖考廟,享嘗乃止”?!按蠓蛄⑷龔R二壇:曰考廟,曰王考廟,曰皇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祖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適士二廟一壇:曰考廟,曰王考廟,享嘗乃止;顯考無廟,有禱焉,為壇祭之”,注云“適士,上士也”,“此適士云顯考無廟,非也。當(dāng)為‘皇考’字之誤”。“官師一廟,曰考廟;王考無廟而祭之”。“庶士、庶人無廟”,注云“官師,中士、下士、庶士、府史之屬”。然則此注云“禮,天子諸侯立五廟”者,據(jù)正禮通諸上代而言之?!都婪ā吩啤巴趿⑵邚R”者,據(jù)周言之耳?!都婪ā吩啤按蠓蛄⑷龔R”、“適士二廟”者,皆據(jù)天子大夫士也。云“諸侯之卿大夫比元士”。
解云:更無正文,何氏以意當(dāng)之。
注“諸侯之士一廟”。《禮說》文云。而鄭注《王制》云“士一廟者,謂諸侯之中士,名曰官師者”。上士廟也,與何氏異。
注“立武”至“書之”。
解云:案《明堂位》云“武公之廟,武世室”,然則謂之世室者,世世不毀。而此傳也及注譏其立者,《明堂位》之作在此文之后。記人見武公之廟已立,欲成魯之善,故言此,非實(shí)然。故彼下即云“魯之君臣未嘗相弒也”,鄭注“春秋時(shí)魯三君弒”,而云“君臣未嘗相弒”,亦近誣矣。
注“臧孫許伐齊有功”。解云:正以伐齊之由,本起臧孫故也。
取鄟。鄟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為不系于邾婁?諱亟也。諱魯背信亟也,屬相與為蟲牢之盟,旋取其邑,故使若非蟲牢人矣。
鄟,巿轉(zhuǎn)反,又音專。亟,去異反,注同。背,音佩。屬,音燭。
[疏]“鄟者何”。
解云:欲言是國,曾來未有;欲言是邑,文無所系,故執(zhí)不知問。
注“屬相”至“其邑”。
解云:即上五年冬,“公會晉侯、齊侯”以下“同盟于蟲牢”是也。
注“故使若非蟲牢人矣”。
解云:謂所取之邑,非同盟之物然也。
衛(wèi)孫良夫率師侵宋。
夏,六月,邾婁子來朝。
公孫嬰齊如晉。
壬申,鄭伯費(fèi)卒。不書葬者,為中國諱。蟲牢之盟,約備彊楚。楚伐鄭喪,不能救,晉又侵之,故去葬,使若非伐喪。
費(fèi),音祕。為,于偽反。去,起呂反。
[疏]注“楚伐鄭喪,不能救,晉又侵之”者。
解云:即下文秋,“楚公子?jì)臊R帥師伐鄭”;冬,“晉欒書帥師侵鄭”是也。
秋,仲孫蔑、叔孫僑如率師侵宋。
楚公子?jì)臊R率師伐鄭。
冬,季孫行父如晉。
晉欒書率師侵鄭。
七年,春,王正月,鼷鼠食郊牛角。改卜牛,鼷鼠又食其角,乃免牛。鼷鼠者,鼠中之微者,角生上指,逆之象?!兑拙┓總鳌吩唬骸凹捞觳簧鳎笫辰寂=恰!睍质痴?,重錄魯不覺寤,重有災(zāi)也。不重言牛,獨(dú)重言鼠者,言角,??芍?;食牛者未必故鼠,故重言鼠。
鼷,音兮。重有,直用反,下同。
[疏]注“角生上指逆之象”。
解云:言角在牲體之上,指于天,亦是上逆之象。
注“書又食者”至“有災(zāi)也”。
解云:重,讀如煩重之重也。《異義》“《公羊》說”云:“鼷鼠初食牛角,咎在有司,又有咎在人君,取已有災(zāi)?!倍辉聘母撸x通于此。若然,改卜牛之徒皆言改。而莊三年夏,“五月,葬桓王”,傳云“此未有言崩者,何以書葬?蓋改葬”,經(jīng)何故不言改者?蓋改卜牛之徒,皆有所由,故得言改;其葬桓王者,上未有經(jīng),是以無由言之。
吳伐郯。吳國見者,罕與中國交,至升平乃見,故因始見以漸進(jìn)。
郯,音談。見者,賢遍反,下同。
[疏]注“吳國見者”至“以漸進(jìn)”。
解云:正以莊十年秋,“荊敗蔡師于莘”,傳云“荊者何?州名也。州不若國,國不若氏”,云云。何氏不言楚言荊者,楚強(qiáng)而近中國,卒暴責(zé)之,則恐為害深,故進(jìn)之以漸,從此七等之極始也。然則吳、楚相敵,亦宜言揚(yáng),當(dāng)以揚(yáng)州言之,而經(jīng)言吳者,正以罕與中國交,至今升平之世乃始見經(jīng),故因其始見于升平,故經(jīng)直以漸進(jìn)之。
夏,五月,曹伯來朝。
不郊猶三望。
秋,楚公子?jì)臊R率師伐鄭。
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wèi)侯、曹伯、莒子、邾婁子、杞伯救鄭。八月,戊辰,同盟于馬陵。公至自會。
吳入州來。
冬,大雩。先是公會諸侯救鄭,承前不恤民之所致。
[疏]注“承前不恤民之所致”。
解云:即上三年“大雩”之下,注云“成公幼少,六臣秉政,先是作丘甲,為鞍之戰(zhàn),伐鄭圍棘,不恤民之所生”是也。
衛(wèi)孫林父出奔晉。
八年,春,晉侯使韓穿來言汶陽之田,歸之于齊。來言者何?內(nèi)辭也。脅我使我歸之也。以此經(jīng)加之,知見使,即聞晉語自歸之,但當(dāng)言歸。
[疏]“來言者何”。
解云:語言見經(jīng),於例未有,今而書之,故執(zhí)不知問。
注“以此經(jīng)加之”至“當(dāng)言歸”。
解云:其自歸言歸者,哀八年夏,“歸邾婁子益于邾婁”,注云“善魯能悔過歸之”。然則若自歸,當(dāng)言歸汶陽之田于齊。今乃如此作文,而又言之,則知被晉使之,非其本情。
曷為使我歸之?據(jù)本魯邑。
[疏]注“據(jù)本魯邑”。
解云:正以莊十三年曹子劫齊侯,反其所取侵地之時(shí),“管子曰:‘然則君何求?’曹子曰:‘原請汶陽之田?!庇稚隙陚髟弧胺呆斝l(wèi)之侵地”之下,其經(jīng)云“取汶陽田”,以此言之,汶陽之田本是魯物明矣。
鞍之戰(zhàn),齊師大敗。齊侯歸,吊死視疾,七年不飲酒,不食肉。晉侯聞之曰:“嘻!奈何使人之君,七年不飲酒,不食肉?請皆反其所取侵地。”晉侯聞齊侯悔過自責(zé),高其義,畏其德,使諸侯還鞍之所喪邑。魯見使,卑有恥,故諱。不言使者,因兩為其義,諸侯不得相奪土地。晉適可來議語之,魯宜聞義自歸之爾,不得使也。主書者,善晉之義齊。
嘻,許其反。喪,息浪反。語,魚據(jù)反。
晉欒書帥師侵蔡。
公孫嬰齊如莒。
宋公使華元來聘。
夏,宋公使公孫壽來納幣。納幣不書,此何以書?據(jù)紀(jì)履緰來逆女,不書納幣。
緰,音須。
[疏]注“據(jù)紀(jì)履”至“納幣”。解云:隱二年“九月,紀(jì)履綸來逆女”是也。
錄伯姬也。伯姬守節(jié),逮火而死,賢,故詳錄其禮,所以殊於眾女。
[疏]注“伯姬守節(jié)逮火死”。
解云:即襄三十年夏,“五月,甲午,宋災(zāi),伯姬卒”,“秋,七月,叔弓如宋,葬宋共姬”,傳云“外夫人不書葬,此何以書?隱之也。何隱爾?宋災(zāi),伯姬卒焉。其稱謚何?賢也。何賢爾?宋災(zāi),伯姬存焉。有司復(fù)曰:‘火至矣,請出。’伯姬曰:‘不可。吾聞之也,婦人夜出,不見傅母不下堂。’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是也。
晉殺其大夫趙同、趙括。
括,古活反。
秋,七月,天子使召伯來錫公命。其稱天子何?據(jù)天王使毛伯來錫文公命,不稱天子。
[疏]注“據(jù)天王使”至“稱天子”。
解云:即文元年夏四月,“天王使毛伯來錫公命”是也。
元年,春,王正月,正也。正者,文不變也。
[疏]“元年,春,王正月,正也”。
解云:據(jù)始言之,其實(shí)二年三年以下之經(jīng)皆如是。
其馀皆通矣。其馀謂不系于元年者。或言王,或言天王,或言天子,皆相通矣,以見剌譏是非也。王者,號也。德合元者稱皇??鬃釉唬骸盎氏笤?,逍遙術(shù),無文字,德明謚。”德合天者稱帝,河洛受瑞可放。仁義合者稱王,符瑞應(yīng),天下歸往。天子者,爵稱也,圣人受命,皆天所生,故謂之天子。此錫命稱天子者,為王者長愛幼少之義,欲進(jìn)勉幼君,當(dāng)勞來與賢師良傅,如父教子,不當(dāng)賜也。月者,例也,為魯喜錄之。
見,賢遍反。應(yīng),應(yīng)對之應(yīng)。爵稱,尺證反。為王,于偽反,下“為魯”、“為下”同。少,詩召反。勞來,力報(bào)反;下力代反。
[疏]注“其馀謂不系于年”。
解云:何氏亦順傳文,是以獨(dú)言元年矣。
注“或言王”。
解云:即莊元年冬,“王使榮叔來錫桓公命”;文公五年春,“王使榮叔歸含且赗”,三月,“王使召伯來會葬”之屬是也。
注“或言天王”。
解云:隱元年“秋,七月,天王使宰咺來歸惠公仲子之赗”之屬是也。
注“或言天子”。
解云:此文是也。莊元年榮叔之下,何氏云“不言天王者,桓行實(shí)惡而乃追錫之,尤悖天道,故云爾”。文五年榮叔之下,注云“去天者,含者臣子職,以至尊行至卑事,失尊之義也”。召伯之下,何氏云“去天者,不及事,剌比失喪禮也”。隱元年宰咺之下,何氏云“言天王者,時(shí)吳、楚上僣稱王,王者不能正,而上自系于天也?!洞呵铩凡徽?,因以廣是非”。然則王是舊名,天王者,《春秋》時(shí)稱耳。但《春秋》見當(dāng)時(shí)之王皆系于天,是以逐本不追正,見其是非,何者?若單稱王者,是其舊號;若系于天者,明非古禮矣。作《春秋》既不追正,遂以天王作其常稱,是以《春秋》之內(nèi)不言天者,皆悉解之,見其失所。此注云“皆相通矣,以見剌譏是非也”,言皆相通矣者,此三者皆是上之通稱,但以天王者,得當(dāng)時(shí)之言;王與天子者,皆有所剌,故曰以見剌譏是非也。
注“王者,號也”。
解云:言正是當(dāng)時(shí)天子之號也。
注“德合元者稱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