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8章 宣公(起十年,盡十八年)(4)

解云:頌者,大平之歌。案文、宣之時,乃升平之世也,而言頌聲作者,因事而言之故也,何者?案文、宣之時,乃升平之世,言但能均其眾寡,等其功力,平正而行,必時和而年豐,什一而稅之,則四海不失業,歌頌功德而歸鄉之,故曰頌聲作矣。不謂宣公之時,實致頌聲。

注“帝王之高致也”。解云:謂帝王之行清高,乃致頌聲,故曰高致也。

注“春秋經傳”至“作矣”。

解云:言《春秋》經與傳數萬之字,論其科指意義實無窮,然其上下經例相須而舉,其上下意義相待而成。以此言之,則非一言可盡,至此獨言頌聲作者,正以此處論稅畝之事,若稅畝得所,以致太平,故云民以食為本也。云夫饑寒并至,雖堯、舜躬化,不能使野無寇盜云云者,是謂假設之辭耳。云是故圣人制井田之法而口分之,一夫一婦受田百畝云云以下,皆是時王之制。云井田之義:一曰無泄地氣者,謂其冬前相助犁。云二曰無費一家者,謂其田器相通。云三曰同風俗者,謂其同耕而相習。云四曰合巧拙者,謂共治耒耜。云五曰通財貨者,謂井地相交,遂生恩義,貨財有無,可以相通。云因井田以為市,故俗語曰市井者,古者邑居,秋冬之時入保城郭,春夏之時出居田野,既作田野,遂相交易,井田之處而為此市,故謂之市井。云里正旦開門坐塾上者,即鄭注《學記》曰“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是也。

冬,蝝生。未有言蝝生者,此其言蝝生何?蝝即<蟲衆>也,始生曰蝝,大曰<蟲衆>。

蝝,與專反。蝝生不書,此何以書?幸之也。幸,僥幸。

[疏]“蝝生不書”。

解云:謂例不書之。

幸之者何?聞災當懼,反喜非其類,故執不知問。猶曰受之云爾。受之云爾者何?上變古易常,上謂宣公、變易公田古常舊制而稅畝。

[疏]“受之云爾者何”。

解云:災是害物,宜避之,今而云受之,於義似乖,故執不知問。

應是而有天災,應是變古《易》常而有天災<蟲衆>,民用饑。其諸則宜於此焉變矣。言宣公於此天災饑后,能受過變寤,明年復古行中,冬大有年,其功美過於無災,故君子深為喜而僥倖之。變<蟲衆>言蝝,以不為災書,起其事。

饑。

十有六年,春,王正月,晉人滅赤狄甲氏,及留吁。言及者,留吁行微不進。

夏,成周宣謝災。成周者何?東周也。后周分為二,天下所名為東周。名為成周者,本成王所定名,天下初號之云爾。

宣謝災,《左氏》作“宣謝火”。

[疏]“成周者何”。

解云:欲言天子正居,經無京師之文;欲言是邑,而錄其災,故執不知問。

注“后周”至“之云爾”。

解云:何氏之意,以成周為天子正居,但至昭二十二年夏景王崩,敬王即位,王子猛與之爭立,入于王城,自號西周,是故天下之人因號成周為東周矣。是以昭二十二年“秋,劉子、單子以王猛入于王城”,傳云“王城者何?西周也”,注云“時居王城邑,自號西周王”。二十六年“冬,十月,天王入于成周”,傳云“成周者何?東周也”,注云“是時王猛自號為西周,天下因謂成周為東周”也。云名為成周者,即鄭注《書序》云“居攝七年,天下太平而此邑成,乃名曰成周”也者,是其名作成周之義矣。

宣謝者何?宣宮之謝也。宣宮,周宣王之廟也。至此不毀者,有中興之功。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寢,無室曰謝。

[疏]“宣謝者何”。

解云:宣王親盡,不宜有廟,今災其榭,故執不知問。

注“室有東西”至“曰謝”。

解云:皆《釋宮》文。李氏曰“室有東西廂,謂宗廟殿有東西小堂也”,孫氏云“夾室前堂”。無東西廂有室曰寢者,郭注云“但有大室”。云無室曰榭者,但有大殿無室內名曰榭,郭注云“榭即今堂堭”是也。

何言乎成周宣謝災?據天子之居稱京師,宋災不別所燒。

[疏]注“據天子”至“所燒”。

解云:即桓九年“紀季姜歸于京師”,傳云“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是也。云宋災不別所燒者,即襄三十年夏五月“宋災”是也。特據宋災者,以其王者之后,與周相類也。

樂器藏焉爾。宣王中興所作樂器。

[疏]注“宣王”至“樂器”。

解云:蓋夷厲之時樂器有壞,故宣王作之,不謂更造別樂,何者?正以考諸古典,不見宣王別有樂名故也。

成周宣謝災,何以書?記災也。外災不書,此何以書?新周也。新周故分別有災,不與宋同也。孔子以《春秋》當新王,上黜杞,下新周而故宋,因天災中興之樂器,示周不復興,故系宣謝於成周,使若國文,黜而新之,從為王者后記災也。

[疏]注“使若”至“記災也”。

解云:使周成為國,與宋、齊之屬相似。云從為王者后記災也者,即襄九年“宋火”之下,傳云“外災不書?此何以書?為王者之后記災也”是也。

秋,郯伯姬來歸。嫁不書者,為媵也。來歸書者,后為嫡也。死不卒者,巳棄,有更適人之道,或時為大夫妻,故不得待以初也。棄歸例有罪時,無罪月。

[疏]注“嫁不”至“罪月”。

解云:正于《春秋》上下,魯女嫁為諸侯夫人者,無不書之,即“叔姬歸于紀”,“伯姬歸于宋”之屬是也。今此不書,故知為媵。若然,案隱七年“叔姬歸于紀”,注云“叔姬者,伯姬之媵也”,“媵賤書者,后為嫡”。然則彼后為嫡,初去則書,此亦后得為嫡,而初嫁不書者,蓋以不賢故也。是以彼注云“媵賤書者,后為嫡,終有賢行。紀侯為齊所滅,紀季以酅入于齊,叔姬歸之,能處隱約,全竟婦道,故重錄之”是也。然則彼以終有賢行,故初去得書,此則初去不書,明其無賢也。正以其嫡不書,則知伯姬非侄娣也。左媵右媵皆尊于嫡侄娣,故后得為嫡耳。云來歸書者,后為嫡也者,正以紀叔姬后為嫡,卒葬皆書,即莊二十九年“紀叔姬卒”,三十年“葬紀叔姬”是也。今此被出亦待書見,故知后得為嫡矣。云死不卒者,已棄云云,案莊二十九年“紀叔姬卒”,注云“國滅卒者,從夫人行,待之以初也”。然則彼叔姬者,莊十二年“歸于酅”時從夫人行,故雖國滅,猶得待之以初。今此伯姬或時為大夫妻,故不得作夫人待之,是以不復書其卒矣。云云之說,在莊二十九年。云棄歸例云云,有罪時者,此文書秋是也。無罪月者,即成五年“春,王正月,叔姬來歸”之屬是也。

冬,大有年。

十有七年,春,王正月,庚子,許男錫我卒。

錫,思歷反。

丁未,蔡侯申卒。

夏,葬許昭公。

葬蔡文公。不月者,齊桓、晉文沒后,先背中國與楚,故略之。與楚在文十年。

[疏]注“不月”至“文十年”。解云:正以卒日葬月,大國之常例,今此蔡侯不月,故解之。云與楚在文十年者,即文十年冬,“楚子、蔡侯次于屈貉”者是也。

六月,癸卯,日有食之。是后邾婁人戕鄫子,四國大夫敗齊師于鞍,齊侯逸獲,君道微,臣道強之所致。

鞍,音安。

[疏]注“是后”至“之所致”。

解云:即十八年秋,“邾婁人戕鄫子于鄫”,傳云“殘賊而弒之也”是也。云四國大夫敗齊師于鞍者,即成二年夏六月季孫行父云云,“會晉郤克、衛孫良夫、曹公子手及齊侯戰于鞍,齊師敗績”是也。言齊侯佚獲者,即成二年“秋,七月,齊侯使國佐如師”,傳云“君不使乎大夫,此其行使乎大夫何?佚獲也”,注云“佚獲者,已獲而逃亡也。當絕賤,使與大夫敵體以起之”是也。

己未,公會晉侯、衛侯、曹伯、邾婁子同盟于斷道。

斷,音短,又大短反。

“秋公”至“自會”。

冬,十有一月,壬午,公弟叔肸卒。稱字者,賢之。宣公篡立,叔肸不仕其朝,不食其祿,終身於貧賤,故孔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此之謂也。禮,盛德之士不名,天子上大夫不名。《春秋》公子不為大夫者不卒,卒而字者,起其宜為天子上大夫也。孔子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

十有八年,春,晉侯,衛世子臧伐齊。

公伐杞。

夏,四月。

秋,七月,邾婁人戕鄫子于鄫。戕鄫子于鄫者何?殘賊而殺之也。支解節斷之,故變殺言戕。戕則賤賊,惡無道也。言于鄫者,剌鄫無守備。小國本不卒,故亦不日。

斷,音短。

[疏]“戕鄫子于鄫者何”。

解云:欲言殘賊,於鄫國都;欲言非殘賊,戕者殘文,故執不知問。

注“小國本”至“不日”。

解云:正以凡滅例月,即莊十年“冬,十月齊師滅譚”之屬是。若有所責者,則書日,即上十二年十二月,“戊寅,楚子滅蕭”,注云“日者,屬上有王言,今反滅人,故深責之”是也。然則邾婁無道,殘賊人君于其國都,與滅相似,亦宜書日,以責其暴。而不日者,正以鄫為微國,本不合卒,是以略之,不書其日也。而僖十九年夏六月,“已酉,邾婁人執鄫子用之”,亦是無道,與此相似而書日者,彼注云“日者,魯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當痛其女禍而自責之”是也。

甲戌,楚子旅卒。何以不書葬?據日而名。

[疏]注“據日而名”。

解云:書日書名,全一是諸夏大國之例,是以弟子因遂責其不與大國例同書葬是也。

吳、楚之君不書葬,辟其號也。旅即莊王也。葬從臣子辭當稱王,故絕其葬,明當誅之。至此卒者,因其有賢行。

行,下孟反。

[疏]注“至此”至“賢行”。

解云:正以已前未有書楚子卒處故也。若文十八年春,“秦伯罃卒”,彼注云“秦穆公也。至此卒者,因其賢”。

公孫歸父如晉。

冬,十月,壬戌,公薨于路寢。

歸父還自晉,至檉,遂奔齊。還者何?善辭也。何善爾?歸父使於晉,上如晉是。

[疏]“還者何”。

解云:以大夫使反,例不書至,今乃書還,違於常例,故執不知問。

還自晉,至檉,聞君薨家遣,家為魯所遂遣,以先人弒君故也。

[疏]注“家為”至“弒君故也”。

解云:即成十五年春,“仲嬰齊卒”之下,傳言公子遂“殺叔仲惠伯,弒子赤而立宣公。宣公死,成公幼,臧宣叔者相也。君死不哭,聚諸大夫而問焉,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孰為之?’諸大夫皆雜言曰:‘仲氏也。其然乎?’於是遣歸父之家,然后哭君。歸父使乎晉,還自晉,至檉,聞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踴,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齊”是也。

墠帷,埽地曰墠,今齊俗名之云爾。將祖踴,故設帷重形。

墠帷,音善,掃地張帷。哭君成踴,踴,辟踴也。禮必踴者,如嬰兒之慕母矣。成踴,成三日五哭踴之禮。禮,臣為君本服斬衰,故成踴,比二日朝莫哭踴,三日朝哭踴,莫不復哭踴,去事之殺也。

殺,所戒反。

[疏]注“成三日”至“之禮”者,解云:出《禮記·奔喪》也。

反命乎介,因介反命。禮,卿出聘,以大夫為上介,以士為眾介。

[疏]注“禮卿”至“眾介”。解云:出《聘禮》。

自是走之齊。主書者,善其不以家見逐怨懟,成踴哭君,終臣子之道,起時莫能然也。言至檉者,善其得禮於檉。言遂者,因介反命是也,不待報罪也。遂弒君本當絕,小善錄者,本宣公同篡之人,又不當逐。不日者,伯討可逐,故從有罪例也。

懟,直類反。

[疏]注“不日”至“例也”。

解云:幾內大夫出奔例無罪者日,即襄二十三年“冬,十月,乙亥,臧孫紇出奔邾婁”,昭十二年“冬,十月,公子整出奔齊”之屬是也。今此歸父亦無罪出奔,不日者,正以仲遂弒君,其家合沒,但與宣公同謀,魯人不合逐之。若作伯討之時,歸父可逐,故從有罪之例矣。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城市| 东海县| 定结县| 双峰县| 乌恰县| 芷江| 克山县| 黎川县| 南岸区| 甘肃省| 凉城县| 杭锦后旗| 景德镇市| 农安县| 闸北区| 都昌县| 伊川县| 寻乌县| 蒲城县| 湟中县| 陆良县| 潞西市| 韩城市| 醴陵市| 广饶县| 彰武县| 阿城市| 沙河市| 渭南市| 广宁县| 岢岚县| 兴业县| 通州区| 铜山县| 榆林市| 铜山县| 黄石市| 达孜县| 通河县| 綦江县| 临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