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3章 莊公(起十八年,盡二十七年)(2)

注“據暨與公盟也”。

解云:即上九年春,“公及齊大夫盟于暨”是也。

公也。以其日,微者不得日,大夫盟當出名氏。

[疏]注“以其日”至“得日”。

解云:即隱元年“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傳曰“孰及之?內之微者也”,彼注云“宋稱人者,亦微者也”,“微者盟例時,不能專正,故責略之。此月者,隱公賢君,雖使微者,有可采取故錄也”,是其微者不得日矣。其微者盟例時者,即僖十九年“冬,會陳人、蔡人、楚人、鄭人盟于齊”之屬是也。

注“夫人”至“名氏”。

解云:即成元年“臧孫許及晉侯盟于赤棘”之屬是也。

公則曷為不言公?諱與大夫盟也。

冬,公如齊納幣。納幣即納徵。《禮》曰“主人受幣,士受儷皮”是也。《禮》言納徵,《春秋》言納幣者,《春秋》質也。凡婚禮皆用雁,取其知時候。唯納徵用玄纁束帛儷皮。玄纁,取其順天地也。儷皮者,鹿皮,所以重古也。

纁,許云反,儷,力計反,本又作“麗”。

[疏]注“納徵”至“天地也”。

解云:即隱元年注云“束帛,謂玄三纁二:玄三法天,纁二法地”是也,何者?玄纁者,是天地之色故也。

注“儷皮者,鹿皮,所以重古也”。

解云:正以古者食肉衣皮服捕禽獸故也。儷者,兩也。兩皮者,二儀之數。

納幣不書,此何以書?據桓三年公子翚如齊逆女,不書納幣。譏。何譏爾?親納幣,非禮也。時莊公實以淫泆大惡不可言,故因其有事於納幣,以無廉恥為譏。不譏喪娶者,舉淫為重也。凡公之齊,所以起淫者,皆以危致也。

[疏]注“凡公”至“致也”。

解云:即下二十三年“春,公至自齊”,“夏,公如齊觀社”,“公至自齊”;二十四年“夏,公如齊逆女”,“秋,公至自齊”之屬是也。凡書至者,臣子喜其君父脫危而至故也。

二十有三年,春,公至自齊。桓之盟不日,其會不致,信之也。據柯之盟不日,柯之會不致。

[疏]注“據柯”至“不致”。

解云:即上十三年“冬,公會齊侯于柯”,不書日不致是也。

此之桓國,何以致?危之也。何危爾?公一陳佗也。公如齊淫,與陳佗相似如一也。

佗,大何反。

[疏]注“公如”至“如一也”。

解云:即桓六年“蔡人殺陳佗”,傳云“陳佗者何?陳君也。陳君則曷為謂之陳佗?絕也。曷為絕之?賤也。其賤奈何?外淫也。惡乎淫?淫于蔡,蔡人殺之”是也。

祭叔來聘。不稱使者,公一陳佗,故絕,使若我無君,以起其當絕,因不與天子下聘小人。

祭,側界反。

[疏]注“不稱使”至“小人”。

解云:如此注者,正欲決隱七年“天王使凡伯來聘”,九年“天王使南季來聘”,等是王使而皆稱使。今此獨不稱使,故決之。何氏知不稱使,是我無君之文者,正見閔二年“高子來盟”,傳云“何以不言使?我無君”是也。若然,案桓四年“夏,天王使宰渠伯糾來聘”;桓五年夏,“天王使仍叔之子來聘”;桓八年春,“天王使家父來聘”。然則桓公篡逆,經猶稱使而不絕之。莊公特淫,絕之者,桓四年伯糾之下,何氏云“下去二時者,桓公無王而行,天子不能誅,反下聘之,故為貶,見其罪,明不宜也”。然則桓公惡甚,故去二時以明不宜。莊公罪輕,故不言使以見絕,因不與天子下聘小人而巳。《春秋》見義,非唯一種,未可然怪也。

夏,公如齊觀社。何以書?譏。何譏爾?諸侯越竟觀社,非禮也。觀社者,觀祭社。諱淫言觀社者,與親納幣同義。社者,土地之主。祭者,報德也。生萬物,居人民,德至厚,功至大,故感春秋而祭之,天子用三牲,諸侯用羊豕。

[疏]注“諱淫”至“同義”。

解云:謂實以淫泆大惡不可言,因其有事于觀社,故以觀社譏耳。

注“天子”至“羊豕者”,解云:時王之禮。

公至自齊。

荊人來聘。荊何以稱人?據上稱州。

[疏]注“據上稱州”。

解云:即上十六年“秋,荊伐鄭”之屬是也。

始能聘也。《春秋》王魯,因其始來聘,明夷狄能慕王化,脩聘禮,受正朔者,當進之,故使稱人也。稱人當系國,而系荊者,許夷狄者不一而足。

[疏]注“稱人”至“而足”。

解云:正以十年傳云:“州不若國,知進稱人宜系國矣”。文九年“楚子使椒來聘”,傳云“椒者何?楚大夫也。楚無大夫,此何以書?始有大夫也。始有大夫則何以不氏?許夷狄者不一而足也”。又襄二十九年傳云“札者何?吳季子之名。《春秋》賢者不名,此何以名?許夷狄者不壹而足也”,是以此注引之耳。

公及齊侯遇于穀。

蕭叔朝公。其言朝公何?據公在內不言朝公,在外言會。

[疏]注“據公”至“朝公”。

解云:即隱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之屬是也。

注“在外言會”。

解云:定十四年“邾婁子來會公”,及公會某侯之屬皆是也。

公在外也。時公受朝於外,故言朝公,惡公不受於廟。

惡公,烏路反,下同。

[疏]注“時公”至“於廟”。

解云:隱七年注云“不言聘公者,禮,聘受之於大廟,孝子謙不敢以巳當之,歸美於先君,且重賓也”,隱十一年注云“不言朝公者,禮,朝受之於大廟,與聘同義”。今此言公故如此解。

秋,丹桓宮楹。何以書?譏。何譏爾?丹桓宮楹,非禮也。楹,柱也。丹之者,為將娶齊女,欲以夸大示之。傳言“丹桓宮”者,欲道天子諸侯各有制也。禮,天子斫而礱之,加密石焉;諸侯斫而礱之,不加密石;大夫斫之;士首本。失禮宗廟例時。

宮楹,音盈,柱也,下傳及注同。為將,于偽反。斫,丁角反,下同。礱,力工反。

[疏]注“禮天子”至“首本”。

解云:皆《外傳·晉語》張老謂趙文子椽之制。《穀梁傳》曰:“天子之桷,斫之礱之,加密石焉;諸侯之桷,斫之礱之;大夫斫之;士斫本。”今此何氏於丹楹之下總言之矣。斫本者,正謂全以樹本而行斤斫之。

注“失禮宗廟例時”。

解云:正謂此文是也。下經二十四年“三月,刻桓宮桷”而書月者,以其功重故也。此謂失禮脩營之例也。若其祭祀失禮者,則書日,是以隱五年“初獻六羽”之下,何氏云“失禮鬼神例日”是也。若始造宗廟而失禮者,亦書日,即成六年春,王“二月,辛巳,立武宮”是也。而定元年九月,“立煬宮”,亦為非禮,而不書日者,所見之世,其恩尤厚,故不為書日,使若得禮然。

冬,十有一月,曹伯射姑卒。曹達《春秋》常卒月葬時也。始卒日葬月,嫌與大國同,后卒而不日,入所聞世,可日不復日。

射姑,音亦。復,扶又反。

[疏]注“曹達”至“時也”。

解云:即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冬,“葬曹共公”;昭十八年“春,王三月,曹伯須卒”,“秋,葬曹平公”之屬是也。其有卒葬在日月下者,不蒙日月矣。其文各自有解。

注“始卒日葬月”。

解云:即桓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所以然者,敬老重恩故也。

注“后卒而不日”。

解云:正以對桓十年“曹伯終生卒”,以為后矣。

注“入所聞世,可日不復日”。

解云:即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是。案曹為小國,入所聞之世,正合卒月,而言可日者,正以傳聞之世,巳得錄之,故所聞世可以書日,但以嫌同大國,故不日矣。

十有二月,甲寅,公會齊侯盟于扈。桓之盟不日,此何以日?危之也。何危爾?我貳也。莊公有污貳之行。

扈,音戶。有污,污辱之污,一音烏臥反,后放此。行,下孟反。

[疏]注“污貳之行”。

解云:謂莊公之行,既不清潔,又不專一,故謂之貳矣。魯子曰:“我貳者,非彼然,我然也。”嫌上托以齊惡我貳,相疑而盟,故日也。解言非齊惡我也,我行污貳,動作有危,故日之也。

二十有四年,春,王三月,刻桓宮桷。何以書?譏。何譏爾?刻桓宮桷,非禮也。與丹楹同義。月者,功重於丹楹。

桷,音角,椽也。

[疏]注“與丹楹同義”。

解云:即上注云“丹之者,為將娶齊女,欲以夸大示之”是也。

注“月者,功重於丹楹”。

解云:正以失禮宗廟例時,故如此注。

葬曹莊公。

夏,公如齊逆女。何以書?親迎禮也。諱淫,故使若以得禮書也。禮,諸侯既娶三月,然后夫人見宗廟;見宗廟,然后成婦禮。

迎,魚命反。見宗,賢遍反,下傳文“見也”、“見用幣”及注同。

[疏]“葬曹莊公”。

解云:雖在月下,不蒙上月也。

“何以書?親迎禮也”。

解云:魯侯如齊,本實淫通,非為親迎而往。但《春秋》之意,以其大惡不可言之,要以言其逆女,使若得禮,善而書日矣。是以注云“諱淫,故使若以得禮書也”。

注“禮諸侯”至“婦禮”。

解云:注言此者,欲道莊公夫人未至于國而行婦事,既非正禮明矣。

秋,公至自齊。八月,丁丑,夫人姜氏入。其言入何?據夫人姜氏言至不言入。

[疏]注“據夫人”至“言入”。

解云:即桓三年九月,“夫人姜氏至自齊”是

難也。其言日何?據夫人姜氏至,不日。

難也,乃旦反,下及注同。難也。其難奈何?夫人不僂,不可使入,與公有所約,然后人。僂,疾也,齊人語。約,約遠媵妾也。夫人稽留,不肯疾順公,不可使即入。公至后,與公約定八月丁丑乃入,故為難辭也。夫人要公不為大惡者,妻事夫有四義:雞鳴縰笄而朝,君臣之禮也;三年惻隱,父子之恩也;圖安危可否,兄弟之義也;樞機之內,寢席之上,朋友之道,不可純以君臣之義責之。

不僂,力主反,疾也。注同。遠,于萬反。要,一遙反。縰笄,所買反,又所綺反。惻隱,初力反。

[疏]注“夫人要公”至“責之”。

解云:正以所傳聞之世,內之大惡皆諱不書。今而書之,故知然也。

戊寅,大夫宗婦覿,用幣。宗婦者何?大夫之妻也。覿者何?見也。用者何?用者不宜用也。不宜用幣為贄也。

覿,大歷反,見也。贄,音至。

[疏]“宗婦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之妻,文不言及;欲言非妻,相與俱見,故執不知問。

“覿者何”。

解云:欲言是禮,男女無別;欲言非禮,而在用上,故執不知問。

“用者何”。

解云:初至之覿,禮則有之;而經書用,乃是不宜之稱,故執不知問。

見用幣,非禮也。以文在覿下,不使赍見,知非禮也。

[疏]“見用幣,非禮也”。

解云:言其見夫人之法,卿大夫宜用羔雁,宗婦宜用棗栗腶脩,而皆用幣,是為非禮也。

注“以文”至“非禮也”。

解云:若其是禮,宜言大夫宗婦用幣覿也。

然則曷用?棗栗云乎?暇脩云乎?暇脩者,脯也。禮,婦人見舅姑,以棗栗為贄;見女姑,以暇脩為贄;見夫人,至尊,兼而用之。云乎,辭也。棗栗取其早自謹敬,暇脩取其斷斷自脩正。執此者,若其辭云爾,所以敘情配志也。凡贄,天子用鬯,諸侯用玉,卿用羔,大夫用雁,士用雉。雉取其耿介;雁取其在人上,有先后行列;羔取其執之不鳴,殺之不號,乳必跪而受之,類死義知禮者也;玉取其至清,而不自蔽其惡,潔白而不受污,內堅剛而外溫潤,有似乎備德之君子;鬯取其芬芳在上,臭達於天,而醇粹無擇,有似乎圣人,故視其所執而知其所任矣。日者,禮,夫人至,大夫皆郊迎,明日大夫宗婦皆見,故著其明日也。大夫妻言宗婦者,大夫為宗子者也。族所以有宗者,為調族理親疏,令昭穆親疏各得其序也,故始統世世繼重者為大宗,旁統者為小宗,小宗無子則絕,大宗無子則不絕,重本也。天子諸侯世以三牲養,禮有代宗之義,大夫不世,不得專宗。著言宗婦者,重教化自本始也。

斷脩,丁亂反,注同,本又作“暇”,音同鍜;脯加姜桂曰脩。耿介,古幸反;下音界。行,戶郎反。號,戶刀反。跪,其委反。醇,音純。粹,雖遂反。為調,于偽反,下“仕為”同。令,力呈反。昭穆,上遙反,凡昭穆之例皆同。

[疏]注“暇脩者,脯也”。

解云:正以《穀梁傳》云“束脩之肉,不行竟內”,以肉言之,故知脩為脯矣。又下《曲禮》“婦人之贄,脯脩棗栗”,謂之脯脩,其義益顯。

注“禮婦人”至“志也”。

解云:時王之禮。且以其文先言棗栗故也。

注“凡贄”至“用雉”。

解云:皆下《曲禮》文。彼言諸侯用圭,此言玉者,蓋所見異也。

注“大夫不世,不得專宗”。

解云:欲道大夫之妻所以謂之婦人之義。

注“重教化自本始也”。

解云:正以宗子者,宗族之本故也。

大水夫人不制,遂淫二叔,陰氣盛,故明年復水也。

復,扶又反。

[疏]注“夫人”至“二叔”。

解云:即下二十七年傳云“公子慶父、公子牙通乎夫人以脅公”是也。

注“明年復水也”。

解云:即二十五年“秋,大水”云云是也。

冬,戎侵曹,曹羈出奔陳。曹羈者何?曹大夫也。以小國,知無氏為大夫。

曹羈,居宜反,下同。

[疏]“曹羈者何”。

解云:欲言曹君,經不稱伯;欲言大夫,單名無氏,故執不知問。

注“以小”至“大夫”。

解云:即襄二十三年“邾婁鼻我來奔”,昭二十七年“邾婁快來奔”之屬是也。若其大國大夫不書名氏者,或有未命,或有罪見貶矣。

曹無大夫,此何以書?據羈無氏。

[疏]注“據羈無氏”。

解云:曹無大夫之文也。言問者見羈無氏,知曹無大夫。既無大夫,何以特書曹羈?故難之。

賢也。何賢乎曹羈?據國見侵,出奔以辟難。戎將侵曹,曹羈諫曰:“戎眾以無義,戎師多,又常以無義為事。”君請勿自敵也。”禮,兵敵則戰,不敵則守。君師少,不如守,且使臣下往。

主站蜘蛛池模板: 蒲城县| 滦平县| 汾阳市| 紫金县| 宜君县| 大化| 西乡县| 和顺县| 庆城县| 开江县| 盐津县| 嵩明县| 昭通市| 辰溪县| 读书| 神木县| 微山县| 拜泉县| 五原县| 酒泉市| 通渭县| 南城县| 读书| 磴口县| 贵州省| 咸宁市| 邳州市| 香港 | 永修县| 张家港市| 丰台区| 闸北区| 尼玛县| 左云县| 富阳市| 吴江市| 桓台县| 全椒县| 昌吉市| 邹平县| 江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