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與,音馀,絕句,下同。惡,或烏路反。
[疏]注“在齊”至“光也”。
解云:即襄九年“冬,公會晉侯”已下“滕子、薛伯、小邾婁子、齊世子光伐鄭”,十一年“公會晉侯”已下“齊世子光、莒子、邾婁子”云云“伐鄭”是也。
注“時曹”至“之心”。
解云:正以十年春卒,今又世子代其朝,故知其疾也。
注“傳見”至“詳錄”。
解云:即十年“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夏,五月,葬曹桓公”是也。
注“故序”至“孝甚”。
解云:世子代朝,明亦合譏;世子序諸侯之上,明亦合譏,而傳云未知在齊曹者,正以其卒葬詳錄,故依違之不信言耳。
十年,春,王正月,庚申,曹伯終生卒。
夏,五月,葬曹桓公。小國始卒,當卒月葬時,而卒日葬月者,曹伯年老,使世子來朝,《春秋》敬老重恩,故為魯恩錄之尢深。
[疏]注“小國”至“尤深”。
解云:所傳聞之世,未錄小國卒葬,所聞之世乃始書之。其書之也,卒月葬時,文九年“秋,八月,曹伯襄卒”;冬,“葬曹共公”者是也。今卒日葬月者,正以敬老重恩故也。云云之說,當文皆自有解。
秋,公會衛(wèi)侯于桃丘,弗遇。會者何?期辭也。其言弗遇何?公不見要也。時實桓公欲要見衛(wèi)侯,衛(wèi)侯不肯見公,以非禮動,見拒有恥,故諱使若會而不相遇。言弗遇者,起公要之也。弗者,不之深也。起公見拒深。傳言公不要見者,順經(jīng)諱文。
見要,一遙反,注同。
[疏]“會者何”。
解云:經(jīng)既書會,作聚集之名;尋言弗遇,是未見之稱,故執(zhí)不知問。
冬,十有二月,丙午,齊侯、衛(wèi)侯、鄭伯來戰(zhàn)于郎。郎者何?吾近邑也。以言來也。
[疏]“郎者何”。
解云:欲言是邑,戰(zhàn)於其內(nèi);欲言非邑,經(jīng)有城郎之文,故執(zhí)不知問。
注“以言來也”。
解云:凡言來者,鄉(xiāng)內(nèi)之辭,今經(jīng)言來,故知近邑也。而僖四年“楚屈完來盟于師”,是時在召陵,而言來者,據(jù)師道楚,故得言來。吾近邑,則其言來戰(zhàn)于郎何?據(jù)齊師、宋師次于郎不言來,公敗宋師不言戰(zhàn),龍門之戰(zhàn)不舉地也。
[疏]注“據(jù)齊師”至“不言來”。
解云:在莊十年。
注“公敗”至“不言戰(zhàn)”。
解云:隱十年“公敗宋師于菅”,莊十年“公敗宋師于乘丘”,莊十一年“公敗宋師于鄑”,凡有三經(jīng),宜隱十年以當之。
注“龍門”至“地也”。解云:即下十三年春,“公會紀侯、鄭伯。己巳,及齊侯、宋公、衛(wèi)侯、燕人戰(zhàn)”云云,依《春秋說》云是龍門之戰(zhàn),而不言戰(zhàn)于龍門是也。
近也。惡乎近?近乎圍也。地而言來者,明近都城,幾與圍無異。不解戰(zhàn)者,從下說可知。
惡,音烏。明近,附近之近。幾,音祈。
[疏]“近也”至“圍也”。
解云:近,讀如附近之近。國,讀如圍。言兵圍都城相似,故言近乎圍也。考諸古本,圍皆作“國”字,而舊解以國為圍。
此偏戰(zhàn)也。何以不言師敗績?據(jù)十三年師敗績。偏,一面也。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zhàn),不相詐。
[疏]注“據(jù)十”至“相詐”。
解云:即龍門之戰(zhàn),“齊師、宋師、衛(wèi)師、燕師敗績”是也。
內(nèi)不言戰(zhàn),言戰(zhàn)乃敗矣。《春秋》讬正於魯。戰(zhàn)者,敵文也。王者兵不與諸侯敵,戰(zhàn)乃其已敗之文,故不復言師敗績。魯不復出主名者,兵近都城,明舉國無大小,當戮力拒之。
不復,扶又反,下同。戮,音六,又力彫反,字亦作勠。
十有一年,春,正月,齊人、衛(wèi)人、鄭人盟于惡曹。月者,桓公行惡,諸侯所當誅,上三國來戰(zhàn)于郎。今復使微者盟,故為魯懼,危錄之。
行,下孟反。屬,音燭。今復,扶又反,下“故復”同。為,于偽反。
[疏]注“月者”至“錄之”。
解云:正以微者盟例合時,今而書月,故須解之。
夏,五月,癸未,鄭伯寤生卒。
寤,吾故反。
秋,七月,葬鄭莊公。莊公殺段,所以書葬者,段當國,本當從討賊辭,不得與殺大夫同例。
[疏]注“莊公”至“同例”。解云:《春秋》之例,君殺無罪大夫,皆去其葬,即成十年“晉侯孺卒”,注云“不書葬者,殺大夫趙同”等是。今段有罪,故莊公書葬也。然則此言不得與殺大夫同例者,謂不得與殺無罪大夫同例耳。
九月,宋人執(zhí)鄭祭仲。祭仲者何?鄭相也。不言大夫者,欲見持國重。
相,息亮反。見,賢遍反,下同。
[疏]“祭仲者何”。解云:欲言無罪,聽脅立篡;欲言有罪,褒而稱字,故執(zhí)不知問。
何以不名?賢也。何賢乎祭仲?據(jù)身執(zhí)君出,不能防難。
防難,乃旦反,下同。以為知權也。權者,稱也。所以別輕重,喻祭仲知國重君輕。君子以存國,除逐君之罪,雖不能防其難,罪不足而功有馀,故得為賢也。不引度量者,取其平實以無私。
稱,尺證反。別,彼列反。其為知權奈何?古者鄭國處于留,先鄭伯有善于鄶公者,通乎夫人,以取其國而遷鄭焉。遷鄭都于鄶也。
鄶,古外反。而野留野,鄙也。傳本上事者,解宋所以得執(zhí)祭仲,因以為戒。莊公死已葬,祭仲將往省于留,涂出于宋、宋人執(zhí)之。宋人,宋莊公也。謂之曰:“為我出忽而立突。”突,宋外甥。
為,于偽反,下注“為突”、“非能為突”、“為賂”、“為突歸”、“為承”同。祭仲不從其言,則君必死,國必亡。祭仲死,而忽為突所驅(qū)逐而出奔,經(jīng)不書忽奔,見微弱甚。是時宋強而鄭弱,祭仲探宋莊公本弒君而立,非能為突,將以為賂動,守死不聽,令自入,見國無拒難者,必乘便將滅鄭,故深慮其大者也。
令自,力呈反,下同。便,婢面反。
[疏]注“祭仲死”至“者也”。
解云:下十五年“秋,九月,鄭伯突入于櫟”,傳云“櫟者何?鄭之邑。曷為不言入于鄭?未言爾。曷為末言爾?祭仲亡矣。然則曷為不言忽之出奔?言忽為君之微也。祭仲存則存矣,祭仲亡則亡矣”者是。注“祭仲探宋莊公本弒君而立”者。在桓二年。
從其言,則君可以生易死,國可以存易亡,少遼緩之。宋當從突求賂,鄭守正不與,則突外乖於宋,內(nèi)不行於臣下,遼假緩之。
[疏]“君可以生易死”。
解云:謂易去死也。
“國可以存易亡”。
解云:易去亡也。
則突可故出,而忽可故反,是不可得則病,使突有賢才,是計不可得行,則己病逐君之罪。
[疏]“則突可故出”。
解云:突可以此之故出之也。
“而忽可故反”。
解云:言忽可以此之故而反之也。
“是不可得則病”。
解云:言己終能出突而反忽,則為權之成;若不能如是,乃為其病矣。
然后有鄭國。己雖病逐君之罪,討出突,然后能保有鄭國,猶愈於國之亡。
[疏]“然后有鄭國”。
解云:言突有賢才,己計不行,雖然,仍須勉力討之。令忽有國雖費功力,猶愈於國之亡也。
古人之有權者,祭仲之權是也。古人,謂伊尹也。湯孫大甲驕蹇亂德,諸侯有叛志,伊尹放之桐宮,令自思過,三年而復成湯之道。前雖有逐君之負,后有安天下之功,猶祭仲逐君存鄭之權是也。
大,音泰。
[疏]注“古人”至“之道”。
解云:出《書序》。《長義》云“若令臣子得行,則閉君臣之道,啟篡弒之路”。解云:權之設,所以扶危濟溺,舍死亡無所設也。若使君父臨溺河井,寧不執(zhí)其發(fā)乎?是其義也。
權者何?權者反於經(jīng),然后有善者也。權之所設,舍死亡無所設。設,施也。舍,置也。如置死亡之事不得施。
[疏]“權者何”。
解云:欲言正,逐君立庶;欲言不正,今又言權,故執(zhí)不知問
。行權有道:自貶損以行權,身蒙逐君之惡,以存鄭是也。不害人以行權。己納突,不害忽是也。殺人以自生,亡人以自存,君子不為也。祭仲死則忽死,忽死則鄭亡。生者,乃所以生忽存鄭,非茍殺忽以自生,亡鄭以自存。反覆道此者,皆所以解上死亡不施於己。宋不稱公者,脅鄭之篡,首惡當誅,非伯執(zhí)也。祭仲不稱行人者,時不銜君命出使,但往省留耳。執(zhí)例時,此月者,為突歸鄭奪正,鄭伯出奔。
覆,芳服反。使,所吏反。
[疏]注“皆所”至“於己”。
解云:言上辟死辟亡,皆為忽故也。
注“宋不”至“執(zhí)也”。
解云:決成十五年“晉侯執(zhí)曹伯歸于京師”稱爵也。即僖四年傳云“稱侯而執(zhí)者,伯討也。稱人而執(zhí)者,非伯討”是也。
注“祭仲”至“留耳”。
解云:決定六年“秋,晉人執(zhí)宋行人樂祁犁”之屬稱行人也。
注“執(zhí)例時”者。
解云:即祁犁言秋是也。而僖十九年六月,“己酉,邾婁人執(zhí)鄫子用之”而書日者,彼注云“日者,魯不能防正其女,以至於此,明當痛其女禍而自責之”。然則凡執(zhí)例時,而在日月下者,皆當文有解。
突歸于鄭。突何以名?據(jù)忽復歸于鄭,俱祭仲所納,系國稱世子,不但名也。
[疏]注“據(jù)忽”至“名也”。
解云:即十五年“鄭世子忽復歸于鄭”是。
挈乎祭仲也。挈,猶提挈也。突當國,本常言鄭突,欲明祭仲從宋人命,提挈而納之,故上系於祭仲。不系國者,使與外納同也。時祭仲勢可殺突,以除忽害而立之者,忽內(nèi)未能懷保其民,外未能結款諸侯,如殺之,則宋軍強乘其弱,滅鄭不可救,故少遼緩之。
挈,苦結反,提挈也。
[疏]注“欲明”至“同也”。
解云:言與外納同者,即系祭仲言于鄭是也。言似僖二十五年“楚人圍陳,納頓子于頓”,文十四年“晉人納接菑于邾婁”之屬是也。
其言歸何?據(jù)小白言入。
[疏]注“據(jù)小白言入”。
解云:即莊九年“齊小白入于齊”是也。
順祭仲也。順其計策,與使行權,故使無惡。
[疏]注“順其”至“無惡”。
解云:下十五年傳例云“歸者出入無惡”,故言此。
鄭忽出奔衛(wèi)。忽何以名?據(jù)宋子既葬稱子。
[疏]注“據(jù)宋”至“稱子”。解云:僖九年三月,“宋公御說卒”,“夏,公會宰周公、齊侯、宋子”巳下。“盟于葵丘”是也。若然,案彼經(jīng)文,宋公御說三月卒,夏則公會宋子于葵丘,計應未葬,故注云“宋未葬不稱子某者,出會諸侯,非居尸柩前,故不名也”。此云“宋子既葬稱子者,謂以其非居尸柩之前,故作已葬之稱。而單言子,況此鄭忽之父,久巳葬訖而反名,故難之。
《春秋》伯子男一也,辭無所貶。《春秋》改周之文,從殷之質(zhì),合伯子男為一,一辭無所貶,皆從子,夷狄進爵稱子是也。忽稱子,則與《春秋》改伯從子辭同,於成君無所貶損,故名也。名者,緣君薨有降既葬名義也,此非罪貶也。君子不奪人之親,故使不離子行也。王者起所以必改質(zhì)文者,為承衰亂救人之失也。天道本下,親親而質(zhì)省;地道敬上,尊尊而文煩。故王者始起,先本天道以治天下,質(zhì)而親親,及其衰敝,其失也親親而不尊;故后王起,法地道以治天下,文而尊尊,及其衰敝,其失也尊尊而不親,故復反之於質(zhì)也。質(zhì)家爵三等者,法天之有三光也。文家爵五等者,法地之有五行也。合三從子者,制由中也。
省,所景反。
[疏]注“夷狄”至“名也”。
解云:襄二十九年“吳子使札來聘”,哀十三年“公會晉侯及吳子于黃池”之屬是也。
注“名者”至“義也”。
解云:言君薨稱子某,既葬稱子者,正以既葬稍殺,故不得名也。然則初薨所以名者,降於既葬也。今鄭忽書名者,緣君薨而名之義也。
注“天道本下,親親而質(zhì)省”者巳下至“反之於質(zhì)”。皆出於《樂說》文。
注“質(zhì)家爵三等,法天之有三光也”巳下。皆《春秋說》文也。
柔會宋公、陳侯、蔡叔盟于折。柔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以俠卒也。輒發(fā)傳者,無氏嫌貶也。所以不卒柔者,深薄桓公,不與有恩禮於大夫也。盟不日者,未命大夫盟會用兵,上不及大夫,下重於士,罰疑從輕,故責之略。蔡侯稱叔者,不能防正其姑姊妹,使淫於陳佗,故貶在字例。
折,之設反,又時設反;一本作“析”,思歷反。
[疏]“柔者何”。
解云:欲言大夫,經(jīng)不言氏;欲言微者,而書其名,故執(zhí)不知問。
注“以俠卒也”。
解云:隱九年春“俠卒”,傳云:“俠者何?吾大夫之未命者也”,彼注云“以無氏而卒之也”。然則此亦無氏而書見,故知未命之大夫也。
注“輒發(fā)”至“貶也”。
解云:凡內(nèi)大夫不書氏有二義;若未命大夫亦無氏,而此與俠是也;貶者亦無氏,即無駭與翚之是也,故此注云“無氏嫌貶也”。
注“所以”至“夫也”。
解云:欲道俠之卒當隱公之世,故得書之。
注“盟不”至“之略”。
解云:《春秋》之例,不信者日,下十二年“及鄭師伐宋。丁未,戰(zhàn)于宋”,是其違信矣。不日者,正以未命大夫,故責之略也。
注“蔡稱”至“字例”。
解云:正以隱八年“蔡侯考父卒”,故有其姑姊妹淫於陳侯佗之事。在上六年。
公會宋公于夫童。
夫童,音扶;下音鍾,又如字,《左氏》作“夫鍾”。
冬,十有二月,公會宋公于闞。
闞,口暫反。
十有二年,春,正月。
夏,六月,壬寅,公會紀侯、莒子盟于毆蛇。
毆蛇,丘于反,又音曲侯反。蛇,音移,又音池。《左氏》作“曲池”。
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于穀丘。
燕,音胭。
八月,壬辰,陳侯躍卒。不書葬者,佗子也。佗不稱侯者,嫌貶在名例,不當絕,故復去躍葬也。
躍,予若反。佗子,大何反。故復,扶又反,下同。去,起呂反。
公會宋公于郯。
郯,音談,二傳作“虛”。
冬,十有一月,公會宋公于龜。
丙戌,公會鄭伯盟于武父。
父,音甫。
丙戌,衛(wèi)侯晉卒。不蒙上日者,《春秋》獨晉書立記卒耳。當蒙上日,與不嫌異於篡例,故復出日明同。
[疏]注“不蒙”至“明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