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0章 桓公(起七年,盡十八年)(1)

七年,春,二月,己亥,焚咸丘。焚之者何?樵之也。樵,薪也。以樵燒之故,因謂之樵之。樵之,齊人語。

樵,似遙反,薪也。

[疏]“焚之者何”。

解云:咸丘是邑,而反焚之,故執(zhí)不知問。

樵之者何?以火攻也。何言乎以火攻?據(jù)戰(zhàn)伐不道所用兵。

攻,音貢,又如字,下同。

[疏]“樵之者何”。

解云:雖言焚言樵,仍非攻邑之義,故執(zhí)不知問。

疾始以火攻也。征伐之道,不過用兵,服則可以退,不服則可以進(jìn)。火之盛炎,水之盛沖,雖欲服罪,不可復(fù)禁,故疾其暴而不仁也。傳不讬始者,前此未有,無所讬也。

復(fù),扶又反。咸丘者何?邾婁之邑也。曷為不系乎邾婁?據(jù)郱、鄑、郚系紀(jì)。

郱,步丁反。鄑,子斯反,一音晉。郚,音吾。

[疏]“咸丘者何”。

解云:欲言是國,經(jīng)典未有;欲言非國,文無所系,故執(zhí)不知問。

注“據(jù)郱鄑郚系紀(jì)”。

解云:莊元年冬,“齊師遷紀(jì)郱、鄑、郚”是。

國之也。欲使如國,故無所系。加之者,辟實國也。曷為國之?據(jù)郱、鄑、郚不國。君存焉爾。所以起邾婁君在咸丘邑,明臣子當(dāng)赴其難,與在國等也。日者,重錄以火攻也。

難,乃旦反。

[疏]注“日者”至“攻也”。

解云:正以侵伐例時,即隱七年“秋,公伐邾婁”之屬是也,故決之。

夏,穀伯綏來朝,鄧侯吾離來朝。皆何以名?據(jù)滕,薛不名也。

[疏]注“據(jù)滕、薛不名也”。

解云:即隱十一年“春,滕侯、薛侯來朝”是也。

失地之君也。其稱侯朝何?據(jù)以賤也。

[疏]“失地之君也”。

解云:即《曲禮下》云“諸侯失地名”是。

貴者無后,待之以初也。穀、鄧本與魯同貴為諸侯,今失爵亡土來朝,讬寄也,義不可卑,故明當(dāng)待之如初,所謂“故舊不遺,則民不偷”。無后者,施於所奔國也。獨妻得配夫,讬衣食於公家,子孫當(dāng)受田而耕,故云爾。下去二時者,桓公以火攻人君,故貶,明大惡。不月者,失地君朝惡人,輕也。名者,見不世也。

不偷,他侯反,本又作“媮”。去,起呂反。見,賢遍反。

[疏]注“無后”至“大惡”。

解云:知如此者,正以《郊特牲》云“諸侯不臣寓公,故古者寓公不繼世”,彼注云“寓,寄也。寄公之子,非賢者世不足尊也”,是其義;又云“繼世以立諸侯,象賢也”,注云“賢者,子孫恒能法其先父德行”。

注“不月”至“輕也”。

解云:朝例時,春秋常典,即文十五年“夏,曹伯來朝”是也。而此責(zé)其月者,以文十二年“春,王正月,盛伯來奔”,傳云“盛伯者何?失地之君”。彼書月見其奔重,宜厚遇之,此不月者,朝惡人輕故也。僖二十年“夏,郜子來朝”,僖公非惡人而不月者,正以朝輕于奔故也。然則此注因桓惡人,故言此。若其不然,正宜直云失地之君來朝輕矣。

注“名者,見不世也”。

解云:郜子、盛伯皆不名者,兄弟故也。

八年,春,正月,己卯,烝。烝者何?冬祭也。春曰祠,薦尚韭卵。祠,猶食也,猶繼嗣也。春物始生,孝子思親繼嗣而食之,故曰祠,因以別死生。

烝,之承反,冬祭也。祠,嗣絲反。卵,力管反。猶食,音飼,下同。別,彼列反。夏曰礿,薦尚麥苗。麥?zhǔn)际炜傻j,故曰礿。

礿,音予若反,本又作“禴”,同。

[疏]“烝者何”。

解云:欲言宗廟之祭,而文無所系;欲言祭天,天無烝名,故執(zhí)不知問。

注“薦尚韭卵”,又注“薦尚麥”至“曰礿”。

解云:《王制》云:“春薦韭,夏薦麥,秋薦黍,冬薦稻。韭以卵,麥以魚,黍以肫,稻以雁。”

秋曰嘗,薦尚黍肫。嘗者,先辭也。秋穀成者非一,黍先熟可得薦,故曰嘗。冬曰烝。薦尚稻雁。烝,眾也,氣盛貌。冬萬物畢成,所薦眾多,芬芳備具,故曰烝。無牲而祭謂之薦。天子四祭四薦,諸侯三祭三薦,大夫、士再祭再薦。祭於室,求之於幽;祭於堂,求之於明;祭於祊,求之於遠(yuǎn):皆孝子博求之意也。大夫求諸明,士求諸幽,尊卑之差也。殷人先求諸明,周人先求諸幽,質(zhì)文之義也。禮,天子、諸侯、卿大夫牛羊豕凡三牲,曰大牢;天子元士、諸侯之卿大夫羊豕凡二牲,曰少牢;諸侯之士特豕。天子之牲、角握,諸侯角尺,卿大夫索牛。

祊,必庚反。少,詩照反。索,所百反。

[疏]注“無牲”至“之薦”。

解云:謂無牛羊豕之牲也。而中霤禮云祭五祀于廟,用牲有尸,皆薦于奧。何以薦用牲?彼謂正祭之時,先薦于奧,仍自無牲;其正祭五祀,乃用牲有尸耳。

注“天子”至“差也”。

解云:皆時王之禮,中霤禮亦然。

注“殷人”至“義也”。

解云:即《郊特牲》云“殷人先求諸陽,周人先求諸陰”是也。

注“禮天”至“大牢”。

解云:皆時王之禮也。

注“天子”至“索牛”。

解云:皆指祭宗廟之牲也,仍不妨《王制》云“祭天地之牛角繭栗,賓客之牛角尺”之文也。

常事不書,此何以書?譏。何譏爾?譏亟也。亟,數(shù)也。屬十二月巳烝,今復(fù)烝也。不異烝祭名而言烝者,取冬祭所薦眾多,可以包四時之物。

亟,去冀反,數(shù)也,注及下同。數(shù),所角反。屬十,音燭,下同。今復(fù),扶又反,下同。

[疏]注“屬十”至“烝也”。解云:烝者,冬祭之名。明去年十二月巳有烝,但得常不書,今正月復(fù)作烝,故言亟。

注“不異”至“之物”。

解云:烝者,冬時祭名。前已作訖,今宜易名,而猶言烝,故說之也。

亟則黷,黷則不敬。黷,渫黷也。

黷,徒木反。渫,息列反。君子之祭也,敬而不黷。君子生則敬養(yǎng),死則敬享,故將祭,宮室既脩,墻屋既繕,百物既備,序其禮樂,具其百官,散齊七日,致齊三日,夫婦齊戒沐浴,盛服,君牽牲,夫人奠酒;君親獻(xiàn)尸,夫人薦豆。卿大夫相君,命婦相夫人,洞洞乎,屬屬乎如弗勝,如將失之,濟(jì)濟(jì)乎致其敬也,愉愉乎盡其忠也,勿勿乎其欲饗之也。文王之祭,事死如事生,孝子之至也。

養(yǎng),馀亮反。散齊,素旦反;下側(cè)皆反。相君,息亮反,下同。洞洞,大董反。勝,音升。濟(jì)濟(jì);子禮反,又似兮反。愉愉,羊朱反。勿勿,如字。

[疏]注“君子”至“敬享”。

解云:《祭義》文也。彼鄭注云“享,猶祭也”。

注“故將祭”至“百官”。

解云:皆出《祭義》,何氏差約言之也。

注“散齊七日”。

解云:即《祭統(tǒng)》云“故散齊七日以定之”,注云“定者,定其志意也”。定其志意者,謂齊之日不御不樂不吊是也。

注“致齊三日”。

解云:即《祭統(tǒng)》云“致齊三日以齊之”,是致齊者,即鄭氏云“致之言至,致謂深也、審也”之屬是也。

注“夫婦”至“奠酒”。

解云:案今《祭義》酒作“盎”字。鄭注云“奠盎,設(shè)盎齊之樽”,蓋所見異,或何休以義引之,不取正文。

注“君親”至“如事生”。

解云:皆出《祭義》,唯孝子之至一句,注者之言也。注禮本下為士制者,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云:“為其遽於事,且不能備物。”義亦通于此。

疏則怠,怠則忘。怠,解。

疏,音疏,下注同。解,古賣反。士不及茲四者,則冬不裘,夏不葛。禮本下為士制。茲,此也。四者,四時祭也。疏數(shù)之節(jié),靡所折中,是故君子合諸天道,感四時物而思親也。祭必於夏之孟月者,取其見新物之月也。裘葛者,御寒暑之美服。士有公事,不得及此四時祭者,則不敢美其衣服,蓋思念親之至也。故孔子曰:“吾不與祭,如不祭”。

折中,之設(shè)反;下丁仲反。御寒,魚呂反,又如字。不與,音預(yù)。

[疏]注“禮本下為士制”。

解云:即《士喪禮》、《士虞》、《士相見》之屬是也。言此者欲道庶人無禮篇,故傳家偏舉言之,即《曲禮上》篇“禮不下庶人”,鄭注云“為其遽于事,且不能備物”,義亦通于此。

天王使家父來聘。家,采地。父,字也。天子中大夫氏采,故稱字,不稱伯仲也。

[疏]注“天子”至“仲也”。

解云:上大夫稱伯仲者,即祭伯、南季之屬是也。次大夫不稱伯仲者,即此是也。下大夫稱官氏名且字者,即宰渠伯糾是也。

夏,五月,丁丑,烝。

何以書?譏亟也。與上祀同為亟也。

[疏]注“與上”至“亟也”。

解云:周之三月,乃是夏之孟月,自有春祠之禮。今周之五月,乃夏之三月也,猶與上祠同在一時而復(fù)為烝,故曰與上祀同為亟也。

秋,伐邾婁。

冬,十月,雨雪。何以書?記異也。何異爾?不時也。周之十月,夏之八月,未當(dāng)雨雪,此陰氣大盛,兵象也。是后有郎師、龍門之戰(zhàn),氵不血尢深。

雨雪,于付反。氵不,古流字。

[疏]注“是后”至“尤深”。

解云:郎師,即下十年“齊侯、衛(wèi)侯、鄭伯來戰(zhàn)于郎”是也。其龍門之戰(zhàn)者,即下十三年“公會紀(jì)侯、鄭伯。已巳,及齊侯、宋公、衛(wèi)侯、燕人戰(zhàn)”云云是也。《春秋說》云“龍門之戰(zhàn),民死傷者滿溝”,故此注云“氵不血尢深”也。

祭公來,遂逆王后于紀(jì)。祭公者何?天子之三公也。天子置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凡百二十官,下應(yīng)十二子。祭者,采也。天子三公氏采稱爵。

祭公,側(cè)介反,后“祭仲”、“祭叔”放此。應(yīng),應(yīng)對之應(yīng)。

[疏]“祭公者何”。

解云:欲言諸侯,而逆王后;欲言大夫,而經(jīng)文言公,故執(zhí)不知問。

注“天子”至“采也”。

解云:《春秋說》云:“立三臺以為三公,北斗九星為九卿,二十七大夫內(nèi)宿部衛(wèi)之列,八十一紀(jì)以為元士,凡百二十官焉。下應(yīng)十二子。”宋氏云:“十二次,上為星,下為山川也。”此言天子立百二十官者,非直上紀(jì)星數(shù),亦下應(yīng)十二辰,故曰下應(yīng)十二子也。

注“三公氏采稱爵”者。解云:即祭公、周公是也。上大夫即例稱五十字,即祭伯、南季、榮叔之屬是也。次大夫例稱二十字,即家父之屬是也。下大夫系官氏名且字,即宰渠伯糾是也。上士名氏通,石尚是也。次士以官錄,即宰咺是。下士略稱人,“公會王人于洮”是也。其劉子、單子之屬,不稱字而稱子者,謂諸侯入為天子大夫,故設(shè)文,非王臣之常稱。若然,祭公、周公官爵適等,而僖九年“夏,公會宰周公”,特加“宰”者,彼傳云“宰周公者何?天子之為政者也”,注云“宰,猶治也。三公之職號,尊名以加宰,知其職大尊重,當(dāng)與天子參聽萬機,而下為諸侯所會,惡不勝任,故加宰”,仍非常稱也。

何以不稱使?據(jù)宰周公稱使。

[疏]注“據(jù)宰周公稱使”者。

解云:即僖三十年“天王使宰周公來聘”是也。而稱宰者,義與九年同。婚禮不稱主人。時王者有母也。遂者何?生事也。生,猶造也。專事之辭。大夫無遂事,此其言遂何?據(jù)待君命,然后卒大夫也。

[疏]注“據(jù)待”至“夫也”。

解云:成十七年十一月,“壬申,公孫嬰齊卒于貍軫”,傳云“非此月日也,曷為以此月日卒之?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曷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曷為待君命然后卒大夫?前此者,嬰齊走之晉。公會晉侯,將執(zhí)公,嬰齊為公請。公許之反為大夫,歸至於貍軫而卒,無君命不敢卒大夫。公至,曰:‘吾固許之反為大夫。’然后卒之”者是也。

成使乎我也。以上來無事,知遂成使于我。

成使,所吏反,注及下“成使”同。其成使乎我奈何?使我為媒,可則因用是往逆矣。婚禮成於五:先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然后親迎。時王者遣祭公來,使魯為媒,可則因用魯往迎之,不復(fù)成禮,疾王者不重妃匹,逆天下之母若逆婢妾,將謂海內(nèi)何哉?故譏之。不言如紀(jì)者,辟有外文。

媒,亡杯反。請期,音情,又七并反。迎,魚敬反。妃匹,音配,絕句。

[疏]注“不言”至“外文”。

解云:外相如者,例所不錄,言如紀(jì)即外相如,故曰辟有外文也。

女在其國稱女,此其稱王后何?王者無外,其辭成矣。

[疏]“女在其國稱女”者。

解云:即隱二年“紀(jì)履緰來逆女”,上三年“公子翚如齊逆女”之屬是也。

九年,春,紀(jì)季姜歸于京師。其辭成矣,則其稱紀(jì)季姜何?自我言紀(jì)。父母之於子,雖為天王后,猶曰吾季姜。明子尊不加於父母。京師者何?天子之居也。以季姜言歸。

[疏]“京師者何”。

解云:欲言天子之居,而文不言王;欲言凡國,而為王后所歸,故執(zhí)不知問。

京者何?大也。師者何?眾也。天子之居,必以眾大之辭言之。地方千里,周城千雉,宮室官府,制度廣大,四方各以其職來貢,莫不備具,所以必自有地者,治自近始,故據(jù)士,與諸侯分職而聽其政焉,即《春秋》所謂內(nèi)治其國也。書季姜歸者,明魯為媒,當(dāng)有送迎之禮。

治自,直吏反。

[疏]“京者”至“言之”。

解云:京師之名,理須訓(xùn)解,故分而問之。

注“地方千里”。

解云:即《詩》云“邦圻千里”是也。

注“周城千雉”。

解云:在定十二年。

注“即春”至“之禮”。

解云:《春秋》據(jù)魯為王,故內(nèi)魯,若周公制禮,內(nèi)京師然也。

夏,四月。

秋,七月。

冬,曹伯使其世子射姑來朝。諸侯來曰朝,此世子也,其言朝何?據(jù)臣子一例當(dāng)言聘。

射,音亦。

[疏]“諸侯來曰朝”。

解云:隱十一年師解云爾,故此弟子執(zhí)而難之。

注“據(jù)臣”至“言聘”。

解云:僖元年傳文。

《春秋》有譏父老子代從政者,則未知其在齊與?曹與?在齊者,世子光也。時曹伯年老有疾,使世子行聘禮,恐卑,故使自代朝,雖非禮,有尊厚魯之心,傳見下卒葬詳錄,故序經(jīng)意依違之也。小國無大夫,所以書者,重惡世子之不孝甚。

主站蜘蛛池模板: 白山市| 靖宇县| 铜山县| 鲁山县| 绵阳市| 汉阴县| 响水县| 商南县| 收藏| 鲁山县| 凤台县| 定兴县| 青州市| 宜州市| 高淳县| 灵寿县| 曲靖市| 白银市| 嘉禾县| 甘谷县| 怀集县| 屯昌县| 锡林浩特市| 丁青县| 淮北市| 泰来县| 东乌珠穆沁旗| 兴山县| 泸水县| 岑溪市| 平利县| 承德市| 鲜城| 巴里| 西乡县| 门头沟区| 远安县| 哈尔滨市| 阿拉善盟| 岗巴县| 资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