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00章 定公(起元年,盡五年)(3)

  • 春秋公羊傳注疏
  • 何休
  • 4354字
  • 2015-11-13 14:22:19

解云:《春秋》之義,侵伐例時,即上二年“秋,楚人伐吳”之屬是也。善其義兵則書月,即僖十八年“春,王正月,宋公、曹伯”以下伐齊,注云“月者,與襄公之征齊,善錄義兵”是也。若其舉重,宜云公會劉子、晉侯以下侵楚,不言于召陵也,似若成十六年秋,“公會單子尹子、晉侯、齊國佐、邾婁子伐鄭”之屬。今而書月,復不舉重者,善錄其行義兵故也。若然,案僖四年“春,王正月,公會齊侯”以下侵蔡,何氏云“月者,善義兵也”。然則彼亦是義兵而舉重者,正以彼下經云“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傳云“其言盟于師,盟于召陵何?師在召陵也。師在召陵,則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彼注云“孔子曰‘書之重,辭之復,嗚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然則正以下有喜服楚之文,為義兵可知,是以不勞具錄也?;腹迥辍岸?,十有一月,公會齊侯、宋公”以下“于侈,伐鄭”,彼注云“月者,善諸侯征突,善錄義兵也。不舉伐為重者,用兵重於會,嫌月為桓伐有危舉,不為義兵錄,故復錄會”,注云之屬,當文皆有成解,不勞逆說也。言楚以一裘之故,拘蔡昭公數年,然后歸之者,即下傳云“蔡昭公朝乎楚,有美裘焉,囊瓦求之,昭公不與,為是拘昭公於南郢,數年然后歸之”是也。

注“拘不”至“夫之”。

解云:僖二十一年霍之會,“執宋公以伐宋”之屬,皆書其執。今此不書,故決之。所以不直言賤之而巳,而言匹夫之者,以楚人執良霄之屬,大夫猶書,今反不書,賤於大夫,故言匹夫之。

注“執歸”至“執例”。

解云:即僖二十一年注云“凡出奔歸書,執獲歸不書者,出奔巳失國,故錄還應盜國,與執獲者異,臣下尚隨君事之,未失國,不應盜國,無為錄也”。是其被執而歸不書之義。今此蔡侯之執,經雖不書,其實見執,故得從其例矣。云云之說,備于僖二十一年。

夏,四月,庚辰,蔡公孫歸姓帥師滅沈,以沈子嘉歸,殺之。為不會召陵故也。不舉滅為重,書以歸殺之者,責不死位也。日者,定、哀滅例日。定公承黜君之后,有彊臣之讎,故有滅則危懼之,為定公戒也。

公孫歸姓,二傳無“歸”字。姓,音生,又音姓。為不,于偽反,下“為季”、“為下”、“為治”、“為蔡”同。

[疏]注“為不”至“故也”。解云:正以召陵之會,蔡為謀首,召陵之經不見沈子,而今滅之,故知義然也。

注“不舉”至“位也”。

解云:正以襄六年“十有二月,齊侯滅萊”,傳云“曷為不言萊君出奔?國滅,君死之,正也”,彼注云“明國當存,不書殺萊君者,舉滅國為重”。然則萊君死位,故得舉重,今沈子不死位,故不得舉滅為重,而書以歸殺之也。

“定哀”至“戒也”。

解云:定、哀之時,文致太平,若有相滅,為罪巳重,故皆書日以詳其惡,即此經及下六年“春,王正月,癸亥,鄭游速帥師滅許,以許男斯歸”之屬是也。既言定、哀滅例日,乃是滅為例矣。而又言定公承黜君之后,有強臣之讎,故有滅則危懼之,為定公戒者,欲道哀公之篇,若有相滅例合日。欲見他義者,容不書之,即哀公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陽歸”,實是滅曹,但魯人諱同姓之滅而不書之,是以亦不書日是也。然則案哀公之篇,更無書滅之經,而知例日者,正以文承定公之下,定公猶日,則哀公明矣。定公承黜君之后,偏有危懼,是以有滅則書日,哀公無此義,故諱其滅,以沒不救同姓之罪,但知例合書其日,故何氏云焉。

五月,公及諸侯盟于浩油。再言公者,昭公數如晉,不見答,卒為季氏所逐。定公初即位,得與諸侯盟,故喜錄之。后楚復圍蔡不救,不日者,善諸侯能翕然俱有疾楚之心,會同最盛,故褒與信辭。

浩油,戶老反,又古老反;下音由,一音羊又反,二傳作“皋鼬”。數,所主反。楚復,扶又反,下“而復”、“復討”同。翕,許及反。

[疏]注“再言”至“錄之”。解云:正以僖五年夏,“公及齊侯”以下“會王世子于首戴”,“秋,八月,諸侯盟于首戴”;九年“夏,公會宰周公”以下“于葵丘”,“九月,戊辰,諸侯盟于葵丘”之屬,皆不再言公。今此再言公,故於此解之。言昭公數如晉,不見答者,即昭十二年夏,”公如晉,至河乃復”;十三年冬,“公如晉,至河乃復”;十五年“冬,公如晉”;十六年“夏,公至自晉”;二十一年冬,“公如晉,至河乃復”;二十三年“公如晉,至河,公有疾乃復”之屬,是數如晉之文也。竟不見晉人來聘之經,故云不見答也。卒為季氏所逐者,即二十五年“九月,已亥,公孫于齊”是也。寧知再言公為喜錄之者,正以文承祥錄義兵之下而再言公,故知其喜,似若僖四年夏,“楚屈完來盟于師,盟于召陵”,傳云“曷為再言盟?喜服楚也”之類,注云“孔子曰‘書之重,辭之復,嗚呼!不可不察,其中必有美者焉’”,義亦通於此。

杞伯戊卒于會。不日,與盟同日。

戊,音茂,又音恤,二傳作“成”。

[疏]注“不日,與盟同日”。

解云:考諸古本,日亦有作“月”者,若作“日”字,宜云所見之世,小國之卒例合書日,即上言“三月,辛卯,邾婁子穿卒”之屬是也。今不日者,正以與盟同日,文不可施故也,何者?若言五月甲子,公及諸侯盟于浩油,杞伯戊卒于會,則嫌上會非信辭;若言五月公及諸侯盟于浩油,甲子杞伯戊卒于會,則嫌與盟別日,是以進退不得日也。若作“月”字,宜云所見之世,則例書日,若有內行失,亦但月之,即昭六年“春,王正月,杞伯益姑卒”,何氏云“不日者,行微弱,故略之,”“入所見之世,責小國詳,始錄內行也。諸侯內行小失,不可勝書,故於終略責之,見其義”是也。然則今杞伯亦有內小失,宜合書月而不書月,正以與盟同月故也。

六月,葬陳惠公。

許遷于容城。

秋,七月,公至自會。月者,為下“劉卷卒”。月者,重錄恩。

卷,音權。

[疏]注“月者”至“卷卒”。

解云:正以《春秋》之義,致公例時,則桓二年“冬,公至自唐”之屬是也。若其有危,乃合書月,即下八年“三月,公至自侵齊”之屬是也。今此上會有義兵之錄,上盟有信辭之美,又再言公為喜文,則知公於時無危明矣。既無危事而有七月,故知其月為下事爾。若然,案桓公十六年“秋,七月,公至自伐鄭”,何氏云“致者,善桓公能疾惡同類,比與諸侯行義伐鄭。致例時,此月者,善其比與善行義,故以致復加月也”。似月為善者,正以桓是篡賊,動作有危,而能疾篡脫危而至,故致之。何氏彼注必言此者,欲對桓元年垂會之注云“不致之者,為下去王,適足以起無王未足以見無王罪之深淺,故復奪臣子辭,成誅文也”。以此言之,則桓十六年注云“以致復加月”,仍是危文,但善其比與義,故能脫危而至,與此仍不妨矣。

注“月者,重錄恩”。

解云:大夫之卒,宜又降于微國之君,但合書時而巳,而書月者,正以新奉王命,主會于召陵,於魯有恩,故重而錄之,故云月者,重錄恩也。

劉卷卒。劉卷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我主之也。劉卷,即上會劉子。我主之者,因上王魯文王之,張義也。卒者,明主會者,當有恩禮也。言劉卷者,主起以大夫卒之,屈於天子也。不日者,此尹氏以天子喪為主重也,此卷主會輕,故不日。

[疏]“劉卷者何”。

解云:欲言諸侯,未有劉國;欲言大夫,大夫不卒,故執不知問。

注“劉卷”至“義也”。

解云:正以召陵之經,劉子為首,今而書卒,故知一人也。若不然,大夫之卒,例則不書,劉卷何事獨得錄見也。今而錄見,明有恩於魯,傳曰:“我主之”,亦其一隅矣。劉子者,天子之大夫,奉天子之命,致諸侯於召陵,召陵之經序之于上,此言主之,主會明矣。此傳宜云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主我也。而云我主之者,正以《春秋》王魯,因魯之文,故言我主之,不言主我也。言張義者,欲張魯君為王之義。

注“卒者”至“禮也”。

解云:若主會有恩禮者,即違例書卒,案僖九年“公會宰周公”,成十六年、十七年之時,數有公會單子、尹子之文,而皆不卒。言卒等有恩,當論遠近,蓋在主會之年卒者,恩而錄之。若期外者,當從恩殺略之,是以尹子、單子之徒不見卒文。若奔喪主我使來會葬之屬,其恩差重,三年之外方始略之,即隱三年“夏,四月,辛卯,尹氏卒”,傳云“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天王崩,為諸侯之主也”。彼注云“時天王崩,魯隱往奔喪,尹氏主儐贊諸侯,與隱交接而卒,恩隆於王者,則加禮錄之”,“明當有恩禮”;又文三年“夏,五月,王子虎卒”,傅云“外大夫不卒,此何以卒?新使乎我也”,彼注云“王子虎,即叔服也,新為王者使來會葬,在葬后三年中卒,君子恩隆於親親,則加報之,故卒,明當有恩禮也”是。

注“言劉”至“天子”。

解云:襄十五年“劉夏”之下,傳云“劉夏者何?天子之大夫也。劉者何?邑也。其稱劉何?以邑氏也”,彼注云“諸侯入為天子大夫,不得氏國稱本爵,故以所受采邑氏稱子”,“不稱劉子而名者,禮,逆王后當使三公,故貶去大夫,明非禮也”。然則今此劉卷,乃是圻外諸侯,入為天子大夫,所以不言劉子卷卒,從諸侯之例,而言劉卷,其但字者,正欲起大夫卒之,屈於天子故也。

注“不日”至“不日”。

解云:文三年“王子虎”之下,何氏云“尹氏卒日,此不日者,在期外也”。然則尹氏之主諸侯,由其在期內,故日之。今此劉卷之主諸侯,亦在期內而不日者,正以尹氏之主諸侯,乃是天王崩,儐贊隱公,其恩重矣。劉卷之主諸侯,乃在召陵之會,故不書日,見其輕矣,知云不日者,比尹氏以天子喪為主重也。言劉卷卒所以不書日者,若比尹氏之時,尹氏以天子喪為主重,故書日,劉卷但為會主,其恩輕,故不日矣。

葬杞悼公。

楚人圍蔡。囊瓦稱人者,楚為無道,拘蔡昭公數年,而復怒蔡歸有言伐之,故貶,明罪重於圍。

[疏]注“囊瓦”至“於圍”。

解云:正以下傳云“為是興師,使囊瓦將而伐蔡”,故知此文楚人者,是囊瓦矣。言拘蔡昭公數年,而復怒蔡歸有言伐之者,皆下傳文。云故貶,明罪重於圍者,謂由是之故貶之稱人,明其罪重,異於凡圍矣。其幾常之圍,罪不至貶,即哀元年“楚子”以下“圍蔡”之屬是也。

晉士鞅、衛孔圄帥師伐鮮虞。

圄,魚呂反,《左氏》作“圉”?!坝荨保净蜃鳌皡恰?,音虞。

葬劉文公。外大夫不書葬,此何以書?錄我主也。其實以主我恩錄之,故云爾,舉采者,禮,諸侯入為天子大夫,更受采地於京師,天子使大夫為治其國,有功而卒者,當益封其子。時劉卷以功益封,故不以故國而以采地書葬起其事,因恩以廣義也。稱公者,明本諸侯也。

舉采,七代反,下“采地”同。

[疏]注“舉采”至“侯也”。

解云:知劉卷本是諸侯者,正以其葬稱公故也。知天子使大夫為治其國者,正以此人身在王朝,明其本國須有治之者。云有功而卒者,當益封其子者,正以父子并得之,故謂之益。云不以故國者,經傳無文,不知其故國是何。云因恩以廣義也者,謂因有主會之恩,遂舉采稱公,以廣見其本是諸侯之義也。云稱公者,明本諸侯也者,正以天子大夫,本無稱公之義。今言葬劉文公,乃與葬晉文公之屬相似故也。

冬,十有一月,庚午,蔡侯以吳子及楚人戰于伯莒,楚師敗績。吳何以稱子?據滅徐稱國。

伯莒,《左氏》作“柏舉”。

[疏]注“據滅徐稱國”。

解云:即昭三十年冬十二月,“吳滅徐。徐子章禹奔楚”是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庆县| 温泉县| 静宁县| 衡东县| 仪陇县| 封开县| 温泉县| 左云县| 颍上县| 东乡县| 壤塘县| 凤翔县| 凤山市| 盈江县| 德令哈市| 新源县| 班玛县| 灵璧县| 武邑县| 浮山县| 东乌| 祁阳县| 怀安县| 崇文区| 镇安县| 台前县| 集贤县| 秦皇岛市| 罗城| 嘉荫县| 册亨县| 广昌县| 武平县| 合水县| 胶南市| 康马县| 太仓市| 普安县| 香河县| 鹤壁市| 阿图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