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司馬遷(2)

  • 情誼·名人·美文
  • 《伴隨》編輯部編著
  • 5211字
  • 2015-11-24 17:50:58

我認為頭上頂著盆子就不能望天,所以斷絕了賓客的往來,忘掉了家室的事務,日夜都在考慮全部獻出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干和能力,專心供職,以求得皇上的信任和寵幸。但是,事情與愿望違背太大,不是原先所料想的那樣。我和李陵都在朝中為官,向來并沒有多少交往,追求和反對的目標也不相同,從不曾在一起舉杯飲酒,互相表示友好的感情。但是我觀察李陵的為人,確是個守節操的不平常之人:奉事父母講孝道,同朋友交往守信用,遇到錢財很廉潔,或取或予都合乎禮義,能分別長幼尊卑,謙讓有禮,恭敬謙卑自甘人下,總是考慮著奮不顧身來赴國家的急難。他歷來積鑄的品德,我認為有國士的風度。做人臣的,從出于萬死而不顧一生的考慮,奔赴國家的危難,這已經是很少見的了。

現在他行事一有不當,而那些只顧保全自己性命和妻室兒女利益的臣子們,便跟著挑撥是非,夸大過錯,陷人于禍,我確實從內心感到沉痛。況且李陵帶領的兵卒不滿五千,深入敵人軍事要地,到達單于的王庭,好像在老虎口上垂掛誘餌,向強大的胡兵四面挑戰,面對著億萬敵兵,同單于連續作戰十多天,殺傷的敵人超過了自己軍隊的人數,使得敵人連救死扶傷都顧不上。匈奴君長都十分震驚恐怖,于是就征調左、右賢王,出動了所有會開弓放箭的人,舉國上下,共同攻打李陵并包圍他。李陵轉戰千里,箭都射完了,進退之路已經斷絕,救兵不來,士兵死傷成堆。但是,當李陵振臂一呼,鼓舞士氣的時候,兵士沒有不奮起的,他們流著眼淚,一個個滿臉是血,強忍悲泣,拉開空的弓弦,冒著白光閃閃的刀鋒,向北拼死殺敵。當李陵的軍隊尚未覆沒的時候,使者曾給朝廷送來捷報,朝廷的公卿王侯都舉杯為皇上慶賀。幾天以后,李陵兵敗的奏書傳來,皇上為此而飲食不甜,處理朝政也不高興。大臣們都很憂慮,害怕,不知如何是好。我私下里并未考慮自己的卑賤,見皇上悲傷痛心,實在想盡一點我那款款愚忠。我認為李陵向來與將士們同甘共苦,能夠換得士兵們拼死效命的行動,即使是古代名將恐怕也沒能超過的。他雖然身陷重圍,兵敗投降,但看他的意思,是想尋找機會報效漢朝。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但他摧垮、打敗敵軍的功勞,也足以向天下人顯示他的本心了。

我內心打算向皇上陳述上面的看法,而沒有得到適當的機會,恰逢皇上召見,詢問我的看法,我就根據這些意見來論述李陵的功勞,想以此來寬慰皇上的胸懷,堵塞那些攻擊、誣陷的言論。我沒有完全說清我的意思,圣明的君主不深入了解,認為我是攻擊貳師將軍,而為李陵辯解,于是將我交付獄官處罰。我的虔敬和忠誠的心意,始終沒有機會陳述和辯白,被判了誣上的罪名,皇上終于同意了法吏的判決。我家境貧寒,微薄的錢財不足以拿來贖罪,朋友們誰也不出面營救,皇帝左右的親近大臣又不肯替我說一句話。我血肉之軀本非木頭和石塊,卻與執法的官吏在一起,深深地關閉在牢獄之中,我向誰去訴說內心的痛苦呢?這些,正是少卿所親眼看見的,我的所作所為難道不正是這樣嗎?李陵投降以后,敗壞了他的家族的名聲,而我接著被置于蠶室,更被天下人所恥笑,可悲啊!可悲!

【題解】

在《報任安書》中,司馬遷通過富有特色的語言,真切地表達了激揚噴薄的憤激感情,表現出峻潔的人品和偉大的精神,可謂字字血淚,聲聲衷腸,氣貫長虹,催人淚下。前人的評價“感慨嘯歌有燕趙烈士之風,憂愁幽思則又直與《離騷》對壘”,實在精辟。

司馬遷小傳

司馬遷(前145—前87),字子長,西漢夏陽(今陜西韓城,一說山西河津)人,我國西漢偉大的史學家、思想家、文學家,著有《史記》。

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任太史令,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

司馬遷早在20歲時,便離開首都長安遍踏名山大川,實地考察歷史遺跡,了解到許多歷史人物的遺聞軼事以及許多地方的民情風俗和經濟生活,對以后編寫《史記》有很大幫助。

漢武帝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司馬遷38歲時,正式做了太史令,有機會閱覽漢朝官藏的圖書、檔案以及各種史料。他一邊整理史料,一邊參加改歷。等到太初元年(公元前104),我國第一部歷書《太初歷》完成,司馬遷就開始撰寫《史記》。

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被關入監獄并處以宮刑(當時叫腐刑)。太始元年(公元前96)司馬遷出獄,后當了中書令。直到漢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史記》全書才得以完成。

《史記》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具有極高的文學價值和史學價值,《史記》中文學價值最高的是本紀、世家、列傳三類傳記性作品,這些作品善于抓住人物性格特征與相互間的矛盾沖突,驅遣史實,結構布局,既能實錄不訛,又有開合跌宕之致,加以語言峻潔生動,遂能于搖曳變化中將人物刻畫得栩栩如生,故歷來被推崇為我國傳紀文學的典范,古代散文的楷模。司馬遷也因此成為歷史上最偉大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之一,被后人稱為“史圣”。《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司馬遷與李陵

天漢二年(前99),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史記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

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貳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陵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斗,李陵斬殺了一萬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隊的增援,結果彈盡糧絕,不幸被俘。

李陵兵敗的消息傳到長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戰死,后卻聽說他投了降,憤怒萬分,滿朝文武官員察言觀色,趨炎附勢,幾天前還紛紛稱贊李陵的英勇,現在卻附和漢武帝,指責李陵的罪過。漢武帝詢問太史令司馬遷的看法,司馬遷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見風使舵的大臣。他盡力為李陵辯護,認為李陵平時孝順母親,對朋友講信義,對人謙虛禮讓,對士兵有恩信,常常奮不顧身地急國家之所急,有國士的風范。司馬遷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們如今見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對漢武帝說:“李陵只率領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軍奮戰,殺傷了許多敵人,立下了赫赫功勞。在救兵不至、彈盡糧絕、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仍然奮勇殺敵。就是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李陵自己雖陷于失敗之中,而他殺傷匈奴之多,也足以顯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尋找適當的機會再報答漢室。”

司馬遷的意思似乎是貳師將軍李廣利沒有盡到他的責任。他的直言觸怒了漢武帝,漢武帝認為他是在為李陵辯護,貶低勞師遠征、戰敗而歸的漢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廣利,于是下令將司馬遷打入大牢。

司馬遷被關進監獄以后,案子落到了當時名聲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嚴刑審訊司馬遷,司馬遷忍受了各種肉體和精神上的殘酷折磨。面對酷吏,他始終不屈服,也不認罪。不久,有傳聞說李陵曾帶匈奴兵攻打漢朝。漢武帝信以為真,便草率地處死了李陵的母親、妻子和兒子。司馬遷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據漢朝的刑法,死刑有兩種減免辦法:一是拿五十萬錢贖罪,二是受“腐刑”。司馬遷官小家貧,當然拿不出這么多錢贖罪。腐刑既殘酷地摧殘人體和精神,也極大地侮辱人格。司馬遷當然不愿意忍受這樣的刑罰,悲痛欲絕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殺。可后來他想到,人總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死的輕重意義是不同的。他覺得自己如果就這樣“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無價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孫臏等人,想到了他們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驕人成果。司馬遷頓時覺得自己渾身充滿了力氣,他毅然選擇了腐刑。面對最殘酷的刑罰,司馬遷痛苦到了極點,“是以腸一日而九回,居則忽忽若有所亡,出則不知所往。每念斯恥,汗未嘗不發背沾衣也。”但他此時沒有怨恨,也沒有恐懼。他只有一個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記》寫完,正因為還沒有完成《史記》,他才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

司馬遷作品精選

項羽本紀(節選)

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沛公左司馬曹無傷使人言于項羽曰:“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大怒,曰:“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當是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霸上;范增說項羽曰:“沛公居山東時,貪于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采,此天子氣也。急擊勿失。”

楚左尹項伯者,項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張良。張良是時從沛公,項伯乃夜馳之沛公軍,私見張良,具告以事。欲呼張良與俱去,曰:“毋從俱死也。”張良曰:“臣為韓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義,不可不語。”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張良曰:“誰為大王為此計者?”曰:“鯫生說我曰:‘距關,毋內諸侯,秦地可盡王也。’故聽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為之奈何?”張良曰:“請往謂項伯,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沛公曰:“君安與項伯有故?”張良曰:“秦時與臣游,項伯殺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來告良。”沛公曰:“孰與君少長?”良曰:“長于臣。”沛公曰:“君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張良出,要項伯。項伯即入見沛公。沛公奉卮酒為壽,約為婚姻,曰:“吾入關,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庫,而待將軍。所以遣將守關者,備他盜之出入與非常也。日夜望將軍至,豈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項伯許諾,謂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來謝項王。”沛公曰:“諾。”于是項伯復夜去,至軍中,具以沛公言報項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關中,公豈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不如因善遇之。”項王許諾。

【譯文】

沛公劉邦駐軍在霸上,還沒有得到機會與項羽相見。他的左司馬曹無傷派人對項羽說:“沛公想在關中稱王,讓亡秦之君子嬰作丞相,把秦國的珍寶都占為己有。”項羽聽了大怒,說:“明天一早,好好犒勞士兵們,讓他們一舉擊潰沛公的部隊。”

當時的形勢是,項羽有四十萬軍隊,駐在新豐縣鴻門阪;劉邦才十萬士兵,在霸上。項羽的謀臣范增勸諫他道:“沛公在崤山之東時,既貪財物,又好女色。現在進了關,反而既不取財物,又不近婦女,這說明他的志氣不小啊!我讓人觀望他頂上的云氣,都結成龍虎之形,呈現出五采祥色,這是天子之氣啊。大王務必盡快將他擊破,千萬不能喪失時機!”

項羽的左尹項伯,是他的族叔,與后來封為留侯的張良一向交情很深張良這時跟隨著劉邦。于是項伯就星夜騎馬到劉邦軍中,偷偷地會見張良,把楚營的部置都告訴了他,想叫張良和他一起逃走。項伯說:“千萬不要跟著劉邦一起找死啊!”張良說:“我替韓王韓成護送沛公,現在沛公遇到了急難之事,我如果逃去,就是不義。這事不能不向沛公稟報。”于是張良就進入沛公帳中,把事情一五一十告稟了他。劉邦大驚,說:“這事可怎么辦呢!”張良說:“誰替大王設下了在關中稱王的計劃呢?”劉邦回答:“是那淺陋無知的小人勸我說:‘只要憑依函谷關天險,抵拒諸侯,不放他們進關,就可以君臨整個秦中之地’所以我聽從了他。”張良又說:“大王自己估量一下,您的軍隊足以與項羽匹敵嗎?”劉邦沉默了一會兒,說:“本來就不如項羽啊!然而現在又該怎么辦呢?”張良說:“請允許我去對項伯講,說是沛公不敢背離項王啊!”劉邦問道:“先生又怎么會和項伯有交情的呢?”張良答道:“還在秦朝時,項伯就和臣交游,他殺了人,臣設法救了他。所以現在有了急難,他就來告訴我,真是幸虧了他啊!”劉邦又問:“項伯與先生誰年長?”張良說:“項伯比臣年齡大。”劉邦聽了說:“先生替我叫他進來,我可以象對兄長那樣接待他。”張良就又出去,邀請項伯,項伯立刻就進去見劉邦。劉邦恭恭敬敬地捧了一卮酒,祝項伯長壽,并和他約定結為兒女親家,然后說:“我進了關后,亡秦的一切,絲毫也不敢動用,只是把官吏民戶登記成冊,封存了官府的倉庫,一心等待項將軍到來。我之所以要派將士守衛函谷關,只是為了防備那些盜賊出入和意外的變故啊!希望兄長把我的心意詳細轉告,臣決不敢有背項王的恩德啊!”項伯答應了,對劉邦說:“明天一早,您千萬不可不盡早來向項王當面賠罪!”劉邦說:“是!”于是項伯又連夜回去,到了楚軍中,把劉邦的話詳詳細細地稟報了項羽,又說道:“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關中,您怎么能輕易進關呢!現在別人立了大功,您反而要去攻擊他,這是不義之舉啊!倒不如趁劉邦效忠之機,好好地對待他!”項王同意了。

【題解】

項羽,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縣西)人,是秦亡后群雄逐鹿中原時一位失敗的英雄。雖然未成帝業,但他在秦漢之間,曾主宰一時,號為“霸王”,加以司馬遷對他抱有深切的同情,所以將他也列入本紀。

《項羽本紀》在記敘他一生重大事跡時,成功地塑造了這一豐滿動人的悲劇性格,顯示了他失敗的歷史必然性,也可以見出司馬遷不以成敗論英雄的良史見識與洞察人心的優秀文學家的天賦。在眾多人物有主有從、錯綜復雜的性格沖突的傳神描寫中展示出歷史事件的必然性,是司馬遷傳記的最大特色。

主站蜘蛛池模板: 梁河县| 新宾| 大埔县| 成都市| 恩平市| 象山县| 台南县| 铁力市| 时尚| 新乡市| 东宁县| 泉州市| 大厂| 新竹县| 寿宁县| 辛集市| 海阳市| 天门市| 台中市| 宜兰县| 抚顺市| 民权县| 莱芜市| 平武县| 武功县| 北川| 西贡区| 汉阴县| 格尔木市| 清原| 增城市| 宣威市| 文化| 江源县| 乌拉特中旗| 罗源县| 南丰县| 莱芜市| 临夏县| 罗田县|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