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某甲)已受八戒竟。以此功德不求轉(zhuǎn)輪圣王釋梵諸王人天之樂。愿盡諸煩惱明知一切法得成佛道(優(yōu)婆夷并通用)。
受十戒文
我(某甲)求大德。為沙彌和尚。愿大德。為我(某甲)作十戒。和尚我(某甲)依大德和尚故出家受十戒。(如是三說。戒師應(yīng)教)。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出家。是佛婆伽婆釋迦牟尼出家。我亦隨佛出家。和尚某甲(三說)我(某甲)歸依佛。法僧竟。是佛婆伽婆釋迦牟尼出家。我亦隨佛出家竟。和尚某甲(戒師應(yīng)言)汝某甲聽是佛婆伽婆釋迦牟尼。為沙彌說十戒。
盡壽離殺生。是沙彌戒。汝能持不(答能)。○盡壽離不與取○離非梵行○離妄語○離飲酒○離坐臥高廣大床○離著香華瓔珞香油涂身○離作唱伎樂。故往觀聽○離受畜金銀錢寶○離非時食(問答如上)。
○如是沙彌十戒。盡壽不應(yīng)犯。當供養(yǎng)三寶。當供養(yǎng)和尚阿阇梨。一切如法教。不得違逆。勤求方便。學(xué)問坐禪誦經(jīng)。于佛法中。當?shù)庙毻愉」K雇雍0⒛呛0⒘_漢果。辟支佛道。至大菩提。(訓(xùn)字函第二卷)。
戒雖品類有等差 心或優(yōu)劣無定限
智度論云。破戒者。墮三惡道。若下持戒生人間。中持戒生六欲天。持戒又行四禪四空定生色無色界。上持戒有三種。下清凈持戒。得阿羅漢。中清凈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凈持戒。得佛道。(德字函第三卷)。
佛報恩經(jīng)云。戒有上中下。五戒是下品。十戒是中品。具戒是上品。五戒中又分三。如若微品心受戒。得微品戒。若中品心受戒。得中品戒。若上品心受戒。得上品戒。十戒具戒亦各三品。如五戒說。上品心得五戒。是上品戒。中品心。得十戒是中品戒。下品心得具戒。是下品戒。以是義故。隨心有上中下。得戒不同無定限也。(器字函第六卷)。
立制作為所不應(yīng) 互檢持犯之有異
報恩經(jīng)云。五戒優(yōu)婆塞有五不應(yīng)作。一者不得販賣畜生。二者不得販賣弓箭刀仗。三者不得酤酒。四者不得壓油。以天竺麻有蟲故。若無蟲處。壓油無過。五者不得作五大色染業(yè)。外國染法多殺諸蟲。秦地染青。亦多殺蟲。墮五大染數(shù)。(器字函第六卷)。
優(yōu)婆塞戒經(jīng)云。五不應(yīng)為。不為羅網(wǎng)。不賣毒藥。不為釀皮。不為樗蒲棋博。不為種種伎樂。又五。不應(yīng)游屠兒。淫女。酒肆。國王。旃陀羅舍。(克字函第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