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度論云。不為眾生。亦不為知諸法實相故施。但求脫生老病死。是為聲聞檀。為一切眾生故施。亦為知諸法實相故。是為諸佛菩薩檀。于諸功德。不能具足。但欲少許分。是為聲聞檀。一切功德。欲具滿足。是為諸佛菩薩檀。畏老病死故施。是為聲聞檀。為助佛道。為化眾生。不畏老病死。是為諸佛菩薩檀。(德字函第二卷)。
不惟布施能生?! ≡獊響a吝也招殃
正法念處經云。不施資財。不以法施。不施無畏。常懷慳嫉。以是因緣生餓鬼中。(初字函第六卷)。
施法雖是善因緣 為財翻招惡果報
(法施分三品)。
諸經要集云。為財物故與人說法。不以悲心利益眾生。而取財物?;蛴蔑嬀??;蚺c女人共飲共食。如伎兒法。自賣求財。如是法施。其果甚少。生于天上。作智慧鳥。能說偈頌。是名下品法施。為名聞故。為勝余法師故。為人說法。得報亦少。生于天中。受中異報。或生人中。是名中品法施。以清凈心。為欲增長眾生智慧。及邪見者。令住正法。不為財利。如是法施。自利利人。無上最勝。乃至涅槃。其福不盡。是名上品法施。又云。若慳吝法。障他慧明。由是常生邊地。無佛法處。此則不如賣法他人。反勝過此。(悵字函第二卷)。
修慧無福干慧貧 修福無慧癡福濁
經律異相云。迦葉佛時。兄弟二人。共為沙門。兄持戒坐禪。一心求道。而不布施。弟乃修福。而常破戒。后報生中。兄雖為人。從釋迦出家。得阿羅漢。衣常不充。食常不飽。弟生象中。能卻怨敵。國王所愛。金銀珍寶。瓔珞其身。封數百戶邑。以供給之。時兄比丘值世大歉。游行七日。乞食不得。末后得少粗食。知象是前世弟。而語之曰。我昔與汝。俱有罪也。象識宿命。憂愁不食。王問。有人犯此象不。答曰。唯一沙門。來至象邊便去。王覓沙門問之。對以前因。王意乃悟。(丙字函第七卷)。
財法二施始成功 ?;蹆扇阶鞣?
法苑云。前五度譬同盲人。第六般若事同有目。若不得般若開道。前五便墮惡道。不成出世。若聞法施。過于財施。愚人不解。即便秘財。唯樂讀經。若行此法。不如有人解心布施一錢。勝如迷心讀經百千萬卷。是故如來設教意存解行(解即慧行即福)。唯解無行。解即便虛。唯行無解。行即便孤。要具解行。方到彼岸。復次唯解無行。如人有目無足不。能遠涉。唯行無解。如人有足無目。不能見道。是故要須解行雙行。方成佛果。(經字函第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