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施。謂聞未來佛之所修行。了達非有。不取于相。不別樂生諸佛國土。亦不生厭。不以善根回向于彼。亦不于彼而退善根。但欲因彼境界。攝取眾生。成熟佛法。然此法者。非有處所。非無處所。非內非外。非近非遠。復作是念。若法非有。不可不舍。
現在施。謂菩薩聞諸天王。乃至二乘。具足功德。聞已心不迷沒。但觀諸行。如夢不實。無有貪著。為令眾生。舍離惡趣。修菩薩道。成就佛法。而為開演。
究竟施。謂菩薩假有眾生。諸根殘缺。告言方便。舍己所有。令我具足。菩薩觀身。臭穢不凈。云何戀著。應以舍彼。經僧祗劫諸根不具。亦不悔惜。復念。此身危脆不堅。我今云何而生戀著。應以施彼。充滿其愿。(章字函第一卷)。
諸經要集云。布施五種相對。謂田財對。輕重對。空有對。多少對。染凈對。對復有四。
第一田財相對。一田勝財劣。如童子施土與佛。二財勝田劣。如將珍寶施貧人等。三田財俱勝。如將寶施佛。四田財俱劣。如將草施畜等。
第二輕重相對。一心重(財輕)。如貧女將一氈施大眾得福弘多。二財重心輕。如王夫人心慢多將寶物施眾僧。得福鮮少(三四類前可知)。
第三空有相對。一心空不空境。如雖學空觀照。惜財不施。還得貧報。二空境不空心。知其財施。得富弘多。樂舍得福(三四類前可知)。
第四多少相對。法句喻經云。施有四事。一施多。得福少者。如愚癡之人。祭祀費用。無有福慧。是為施多得福少。二施少。得福多者。如以慈心供道德人。精進學誦。此施雖少。其福彌大。是為施少得福多。三施少得福少者。慳貪惡意施邪見人。俱兩愚癡。是謂施少得福亦少。四施多。得福多者。若有覺世無常。建立塔寺。供養三尊。福如大河流入于海。世世不斷。是為施多。其報亦多。
第五染凈相對。一施者清凈。受者不凈。二施者不凈。受者清凈。三施受俱凈。四施受俱不凈。且解一句。余三可知。何等。三俱清凈者。如寶積佛。寄華奉上釋迦文佛。(對字函第十卷)。
大施三輪清凈空 一檀具六波羅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