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2章

  • 大藏一覽
  • 佚名
  • 948字
  • 2015-11-12 18:00:36

寧德優(yōu)婆塞陳 實謹編

秀水居士姚舜漁重緝

第四門

姚用中校

良由善惡二途  故使升沉六道

三歸品

先自歸依佛法僧  由是修持身口意

羯磨經云。歸依佛者。歸于法身。謂一切智。無學功德。五分所成。歸依法者。歸于自他盡處。謂斷欲無欲。滅諦涅槃。歸依僧者。歸于第一義僧。謂良祐福田。聲聞學無學功德也。(入字函第一卷)。

大方便經云。三歸。是三業(yè)性。身口意業(yè)也。又云。三寶為所歸。所歸以救護為義。譬人有罪于王。投向異國。以求救護。異國王言。汝來無畏。莫出我境。莫違我教。必相救護。眾生亦爾。系屬于魔。有生死罪。歸向三寶。以求救護。若誠心三寶。更無異向。不違佛教。魔王邪惡。無如之何。(器字函第六卷)。

華嚴經云。自歸于佛。當愿眾生體解大道。紹隆佛種。自歸于法。當愿眾生。深入經藏。智慧如海。自歸于僧。當愿眾生。統(tǒng)理大眾。一切無礙(平字函第四卷)。

宗鏡云。教中道自歸依佛等。終不云。歸依于他。故云自性不歸。無所歸處。夫歸者。是還源義。眾生六根。從一心起。既背自原。馳散六塵。令舉命根。總攝六塵。還歸其本。一心之原。故曰歸命。一心即具三寶。又云。一體三寶者。只是一心。心性自能覺照。即佛寶。心體本自性離。名法寶。心體無二即僧寶。又云。璨大師問可大師曰。但見和尚。即知是僧。未審何者是佛。云何為法。答曰。是心是佛。是心是法。法佛無二。汝知之乎。(侈字函第六卷)。

天福垂盡將豬報  佛授三歸證道因

折伏羅漢經云。昔忉利天子。壽命垂盡五衰相現。觀壽終后墮豬胎中。愁悶不樂。有天語之。佛能脫卿之罪耳。即到佛所。作禮未問。佛告天子。一切萬物。皆歸無常。汝素所知。何為憂愁。天具白佛。佛言。欲離豚身。當誦三歸。即從佛教。晨夜自歸。七日壽盡。下生維耶離國。作長者子。在母胞胎。日三自歸。始生墮地。亦跪自歸。舉家深怪。謂之熒惑。意欲殺之。惟父有識曰。此兒者非凡流。世人百歲。尚不曉自歸三尊。況初墮地。而能稱南無佛。好視養(yǎng)之。兒年七歲。路逢舍利弗等。小而能禮。眾咸驚怪。兒言。道人不復見識。我在天上應生惡道。佛授自歸。故得為人。愿以我言。因請世尊。諸菩薩僧。及仁等也。受請而去。兒還以告父母。愿辦供食。父母異其年幼。開發(fā)大心。喜而營之。佛及眾僧。各作神足。來應兒供。以為說法。兒及父母。內外親屬。皆得阿惟越致。(靈字函第二卷)。

十善品

聞見如來得清凈  修種善根悉不虛

主站蜘蛛池模板: 翼城县| 延安市| 平武县| 安溪县| 舟曲县| 余江县| 探索| 宁乡县| 麟游县| 晋中市| 固始县| 黄平县| 沁水县| 宿州市| 顺昌县| 双桥区| 蓬溪县| 桃江县| 江门市| 北海市| 元阳县| 恩施市| 武陟县| 文成县| 丽水市| 铅山县| 大安市| 芮城县| 吉木乃县| 武功县| 镇沅| 当雄县| 商河县| 永仁县| 朝阳县| 甘洛县| 吕梁市| 垦利县| 额敏县| 长泰县|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