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 察病指南
  • 龐安時
  • 3616字
  • 2015-11-11 11:38:57

左手尺內(nèi)脈緩。腎虛耳鳴。有冷結(jié)氣。夢為鬼隨。小便難。有余瀝。(此冷淋也)右手寸口脈緩。主氣促不安。皮膚頑痹不仁。為氣不足。

右手關上脈緩。主風寒入肌肉。胃虛不能食。緩而滑。胃中熱。(脾之本脈軟大而緩。若全緩則為病脈。)右手尺內(nèi)脈緩。下焦寒。腳弱下腫。風氣秘滯。緩而滑。為熱中。緩而遲。為虛寒相搏。食冷則咽痛。

四、澀脈。細而遲。往來難。時一止。輕手乃得。重手不得。按之數(shù)浮。如輕刀刮竹皮。或云三五不調(diào)。如雨沾沙。故名曰澀也。(即黃帝澀脈。王冰云。陽氣有余則血少。故脈澀。主身熱無汗。此言未足信。其實陰虛之脈也。主血氣不足而痹。)左手寸口脈澀。主榮衛(wèi)不足。無心力。不能多言。主中霧露冷氣。亡汗心痛。

左手關上脈澀。肝臟虛。主血散失。肋脹脅滿(兩脅下有骨處為肋。肋者勒也。以勒五氣。肋下無骨處為脅。)通身疼痛。女子有孕胎痛。無孕敗血。(謂崩中漏下或血瘕。月信不調(diào)之候是也。)左手尺內(nèi)脈澀。腎臟虛。亂夢涉水。小便數(shù)。精頻漏。及患疝氣小腸氣。

右手寸口脈澀。上焦冷。陽虛衛(wèi)氣不足。痞澀。氣促無力。背膊刺痛。

右手關上脈澀。脾氣不足而痛。不思飲食。胃冷而嘔。

右手尺內(nèi)脈澀。主小腹冷。作雷鳴。及下痢。足脛逆冷。

澀細而緊者。為寒濕痹。

五、遲脈。一息三至。去來極遲。重手乃得。隱隱遲慢。故名曰遲也。(遲為腎虛之脈。主虛。惡寒。氣塞滿脹。)左手寸口脈遲。主心上寒。

左手關上脈遲。主腹中冷痛。(此臍以上痛也)左手尺內(nèi)脈遲。主腎虛不安。小便白濁。身寒體顫。夜夢驚悸。

右手寸口脈遲。主上焦有寒。

右手關上脈遲。主中焦有寒。胃冷不欲食。吞酸吐水。遲而澀。胃中寒。有 結(jié)。

右手尺內(nèi)脈遲。主下焦有寒。腰腳沉重。

關尺遲。名曰陰中之陰。其人苦悲愁不樂。少氣力而多汗。

六、伏脈。按之著骨乃得。不出其位。舉之全無。故名曰伏也。(主物聚)左手寸口脈伏。主胸中有聚物。

左手關上脈伏。主陰病。常欲瞑目。

左手尺內(nèi)脈伏。主小腹痛寒疝瘕。

右手寸口脈伏。主胸中氣滯有痰。噎塞不通。

右手關上脈伏。主中脘有滯物。及腸 水氣溏泄。

右手尺內(nèi)脈伏。主宿食不消。伏而芤。大便去血。

七、濡脈。按之似有。舉之全無。一云按之似無。舉之全無。力極軟而浮細。一云按之不見。輕手乃得。不能隱指。故名曰濡也。(即黃帝所謂軟脈。集韻。濡軟二字同呼同用。主惡寒。)左手寸口脈濡。主虛損多汗。五心煩熱。

左手關上脈濡。主體重少力。虛弱。精神離散。

左手尺內(nèi)脈濡。主腎虛損。骨髓不溫。肉不著骨。齒長而枯。發(fā)無潤澤。腦轉(zhuǎn)耳鳴。濡而弱。

為小便難。(此冷淋也。論大小便雖在尺部。當參寸部大小腸脈方準。)右手寸口脈濡。主元氣敗。少力。

右手關上脈濡。脾氣弱。苦虛冷重下痢。

右手尺內(nèi)脈濡。主發(fā)熱惡寒。下元冷極。

濡而弱。為內(nèi)熱外冷自汗。(此虛熱盜汗也)八、弱脈。指下尋之如爛綿。輕手乃得。重手稍無。極軟而弱細。按之欲絕指下。故名曰弱也。(主虛而筋痿及風氣)左手寸口脈弱。主心中悸。陽氣虛。汗自出。

左手關上脈弱。主筋痿弱。微而浮散。主目暗生花。婦人產(chǎn)后客風面腫。弱而虛。為風熱。(此風虛而客熱)左手尺內(nèi)脈弱。主骨肉 痛。

右手寸口脈弱。陽道虛損。衛(wèi)氣不足。弱微而浮散。主氣滯。

右手關上脈弱。胃氣虛。有客熱。(不可大攻。恐熱去寒起也。)右手尺內(nèi)脈弱。下焦冷。無陽氣。

古人于左右尺部診大小便。往往少驗。然大便出于大腸。大腸乃肺之腑。當于右手寸口脈參之。小便出于小腸。小腸乃心之腑。當于左手寸口脈參之。

九道脈

九道脈屬陽者二。屬陰者七。

一、長脈屬陽。指下尋之。往來通度三關。如持竿狀。舉之有余曰長。過于本位亦曰長。(黃帝脈經(jīng)無長脈。有散脈。云大為散。乃陽盛陰虛之脈。焉知散非長也。)主渾身壯熱。坐臥不安。(是陽毒邪熱之氣居于三焦。患在于表。宜徐徐發(fā)表出汗而愈。散脈按之滿指。六腑氣絕于外。則手足寒上氣。五臟氣絕于內(nèi)。則下利不禁。甚者不仁。其脈皆散。散則不聚。病亦危矣。)二、促脈屬陽。陽盛則促。按之極數(shù)。時止復來曰促。主積聚氣痞。四肢困劣。精神交亂。憂思所成(若診之向前而來。漸出關上。并居寸口。疾數(shù)則病血熱。發(fā)成斑點。忽然退減則生。漸加即死。然其促有五。曰氣、曰血、曰飲、曰食、曰痰。以五者留滯不行則止促。止促非惡脈也。)三、短脈屬陰。指下尋之。往來極短曰短。不及本位亦曰短。主四體惡寒。陰中伏陽。三焦氣壅。宿食不消。(宜大瀉。通利腸胃而安。)短而滑者病酒。短而數(shù)者心痛煩躁。

四、虛脈屬陰。按之不足。遲大而軟曰虛。主氣血虛。生煩熱。少力多驚。心中恍惚。健忘(宜補益三焦即安)虛為腳弱。為食不化。為傷暑。小兒主驚風。

五、結(jié)脈屬陰。陰盛則結(jié)。脈往來遲緩。時一止復來曰結(jié)。主胸滿煩躁。積氣生于脾臟之旁。大腸作陣疼痛。

(宜宣瀉于三焦而愈)結(jié)為痰、為飲、為血、為積、為氣。(一云氣塞脈緩則為結(jié)。活人書云。陰盛發(fā)躁。)六、牢脈屬陰。按之實強。有似沉狀。一云沉伏實大。如按鼓皮曰牢(即黃帝所謂革脈也。)主骨肉疼痛。皮膚紅腫。胸中氣壅。喘息短促。(此心絕之脈也)尺脈牢。男子主陰疝偏墜。

女人主血崩瘕聚。(胞腎虛冷使然。)尺寸脈牢而長。關中無。為陰干陽。苦兩脛重。小腹引腰痛。革為滿。為急、為虛寒相搏。婦人半產(chǎn)漏下。男子亡血失精。

七、動脈屬陰。指下按之無頭尾。大如豆。沉沉微動。不來不往曰動。主四體虛勞疼痛。崩中血利。為驚恐。為攣、為泄。(眾經(jīng)悉皆以動為陽脈。此脈居關上。陰陽相搏為動。陽動則汗出。陰動則發(fā)熱。)八、細脈屬陰。指下尋之。細如絲線。來往極微小曰細。主脛 髓冷。乏力損精。囊下濕癢。小便遺瀝。細為氣血俱虛。為病在內(nèi)。為積、為傷濕、為后泄、為寒、為神勞、為憂傷過度、為腹?jié)M。細而緊。為寒疝、為 瘕積聚、為刺痛。細而滑。為僵仆、為發(fā)熱、為嘔吐。

九、代脈屬陰。指下尋之。往來緩。動而中止。不能自還。因而復動。或云臟絕中止。余臟代動曰代。主形容羸瘦。口不能言。(老得之生。少得之死。婦人亦然。有孕約三月余日也。代為五臟氣絕之脈。)上前七表八里九道共二十四脈。按諸家脈書皆二十四脈。互有少異。但無濡牢長短四脈。

卻有數(shù)革軟散四脈。若取諸家脈經(jīng)觀之。乃有數(shù)革軟散大五脈。(革軟散脈已見于前)數(shù)脈屬陽。指下尋之。去來急速。一息六至曰數(shù)。主熱。數(shù)為虛、為煩渴、為煩滿。寸口脈數(shù)主頭痛。關上脈數(shù)脾熱。口臭生瘡。胃熱嘔吐。尺內(nèi)脈數(shù)。不惡寒。小便黃赤。(言虛當如浮脈說)大脈屬陽。指下往來滿大。主熱。大為病進。寸口脈壯大。尺中無。此為陽干陰。若腰背痛。陰中傷。足脛寒。大而堅疾。主癲病。(大脈即洪脈。此陽盛之脈。如何主癲。經(jīng)云。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謂主狂病。)

七死脈

一、 彈石脈在筋肉皮。按舉皆劈劈急。曰彈石。是肺絕死脈也。(彈石脈者。蕭處濃謂肺絕之脈。此說既未穩(wěn)。

吳仲廣又推展之。以為象西方金。令肝元絕。其說尤穿鑿。當以為腎絕之脈可也。石乃腎之本脈。合沉濡而滑。今其臟脈現(xiàn)如彈石。劈劈然 指。殊無息數(shù)。其死無疑矣。)二、解索脈在筋肉上。動數(shù)而隨散亂。無復次第。曰解索。是五臟絕死脈也。(王叔和云。

解索。散亂而無緒。吳仲廣云。解索脈者。其形見于兩尺。脈來指下。散而不聚。若分于兩畔。更無息數(shù)。是精髓已耗。將死之候也。)三、雀啄脈在筋肉。來而數(shù)急。曰雀啄。(是心絕死脈也。王叔和云。雀啄頓木而又住。吳仲廣云。雀啄者木脈也。)主脾經(jīng)谷氣已絕。胃氣無所榮養(yǎng)。其脈來指下。連連 指數(shù)急。殊無息數(shù)。但有進而無退。頓絕自去。良久準前又來。宛如雞踐食之貌。但數(shù)日之壽也。(據(jù)此所云。

乃脾絕之脈。蕭處濃謂之心絕何耶。王叔和云。雀啄頓木而又住。此雀乃啄木兒也。吳仲廣因其頓木之說。遂認為木脈。

木脈者肝脈也。其說未達。當以脾絕為是。)四、屋漏脈在筋。按之止。時起而不相連。曰屋漏。是心肺絕死脈也。(王叔和云。屋漏將絕而復起。吳仲廣云。屋漏脈者。主胃經(jīng)已絕。谷氣空虛。其脈來指下。 按之極慢。二十息之間或來一至。若屋漏之水滴于地上。而四畔濺起之貌。立死之候也。據(jù)此云乃胃絕之脈。何蕭處濃謂心肺絕脈耶。)五、蝦游脈在皮毛。浮而再起。尋還退沒。不知所在。起遲而去速。曰蝦游。是脾胃絕死脈也。

(王叔和云。蝦游冉冉而進退難尋。吳仲廣云。蝦游之脈。其來指下。若蝦游于水面。泛泛而不動。瞥然驚掉而去。將手欲趨。杳然不見。須臾于指下又來。良久準前復去。又如蝦蟆入水之形。瞥然而上。倏然而去。此是神魂已去。行尸之候。立死也。)六、魚翔脈在皮肉上。如魚不行。而但掉尾動頭身搖而久住。曰魚翔。是腎絕死脈也。(王叔和云。魚躍澄澄而遲疑掉尾。吳仲廣云。魚翔之脈。主腎與命門皆絕。衛(wèi)氣與榮血兩亡。其脈來指下。 尋之即有。泛泛高虛。前定而后動。殊無息數(shù)。宛如魚游于水。面頭不動而尾緩搖之貌。故曰魚翔也。又曰亡陽之候。死矣。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日中占夜半死。夜半占日中死。)七、釜沸脈在皮肉上。涌涌如羹上肥。曰釜沸。是死脈也。

診七表相承病法

浮芤相傳。中風衄血。浮滑相傳。中風吐逆。浮實相傳。中風下利。浮弦相傳。中風拘急。浮緊相傳。中風體痛。浮洪相傳。中風發(fā)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通市| 珠海市| 武宁县| 曲水县| 波密县| 皋兰县| 莱芜市| 措美县| 肥乡县| 巨鹿县| 民乐县| 库车县| 观塘区| 海阳市| 麦盖提县| 高州市| 红安县| 临泉县| 潜山县| 大兴区| 柏乡县| 叙永县| 阿巴嘎旗| 疏勒县| 凌源市| 江都市| 安丘市| 临澧县| 四会市| 合水县| 墨玉县| 黔东| 南丹县| 虹口区| 十堰市| 湖州市| 苏州市| 义乌市| 吴旗县| 贵州省| 同仁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