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說不凈觀 方便道住過
若于勝道中 住應如前說
今當次第說 不凈升進法
先總相思惟 系念不凈緣
次住身少分 正觀察自相
自在及外緣 二種說無量
行者于內身 自在三摩提
勤習正方便 周滿究竟處
外緣無量者 境界普周遍
而于彼正受 不能數自在
又自觀內身 是亦說無量
謂于自身處 種種眾多色
筋連與肉段 其數各五百
提賴與揵大 是皆有六種
提賴似果。揵大似癰。盡在腹內
三十六動物 三百二十骨
節解九百分 九十千種脈
宣氣通諸味 三萬六千道
身中諸毛孔 九十九萬數
身內侵食蟲 戶有八十千
內血外精氣 是二共和合
先得迦羅邏 身根與命根
是身不凈起 出自迦羅邏
結業之所起 愚惑生樂著
二種重煩惱 愛恚癡冥心
謂初受生時 興二顛倒想
于內生愛欲 于外起嗔恚
男有如是想 女則上相違
不凈迦羅邏 迦羅邏起泡
從泡生肉段 漸厚成支節
出胎名嬰兒 轉次為童子
如是漸增長 盛壯謂中年
年逝形枯悴 朽耄日衰老
識滅壽命終 身壞白骨現
青毀節節離 消碎盡磨滅
如是十五種 修行觀自相
始從迦羅邏 次第衰老死
七日漸毀變 乃至灰滅盡
宿世曾修行 先從迦羅邏
出生至老死 次第諦觀察
白骨青赤相 肢節皆離散
骨瑣及羸朽 腐壞盡磨滅
彼諸修行者 思惟不凈念
有從因觀察 或果方便學
成就深妙慧 能了是相義
觀察迦羅邏 乃至一切分
四大和合凈 造色五情根
無量極微種 一切從彼起
當復更觀察 死后次第相
日日漸變異 乃至于七日
無復有來去 視瞻笑語言
容止悉已滅 舍離威儀姿
死尸漸漸異 其色日毀變
青等諸不凈 如是次第現
膖脹膿爛潰 流漫極臭處
種種諸蟲出 見已離色欲
觀察本所著 已壞食不盡
離散在處處 能滅全具欲
上言端正非其本亦應言全具
自見枯朽骨 無復滋潤相
久故極粗澀 能離細滑欲
腐碎若塵塺 磨滅無所有
成就如是相 遠離有形欲(有形不必患是眾生)
五欲亦五壞 隨病而對治
相對真實相 修行正觀察
色變若離散 威儀容止滅
羸朽及磨碎 是名五種壞
此則自身中 無量諸境界
修行正憶念 悉能得自在
已說二無量 自在及境界
修行不自在 亦已分別說
于是不凈念 聞思與修慧
正觀開慧眼 是說有三種
作想有二種 時復不想住
俱開解思惟 或時非開解(解即開也)
第三性無垢 離垢清凈住
不想不開解 是慧修禪起
起身寂止樂 余二則不能
心亦寂靜樂 是名為修慧
滋潤身柔軟 此則寂靜相
二俱不柔軟 當知非寂靜
彼二不寂靜 一則安隱住
是說色有中 修禪所起慧
不凈觀一智 依止十地起
根本及未至 亦說欲中間
依住一界身 境界于欲色
化生既命終 即滅無不凈
身凈無余穢 不能起厭患
唯觀彼生滅 變易無常相
胞胎所生身 則有死尸形
于身起凈想 不凈觀對治
不求止貪欲 思惟習厭患
更有凈對治 不作厭患想
方便凈解脫 智者開慧眼
謂于不凈緣 白骨流光出
從是次第起 青色妙寶樹
黃赤若鮮白 枝葉花亦然
上服珠瓔珞 種種微妙色
是則名修行 凈解方便相
于彼不凈身 處處莊嚴現
階級次第上 三昧然慧燈
從彼一身出 高廣普周遍
一切余身起 莊嚴亦如是
此則凈解脫 方便不凈觀
若能須臾頃 修習此勝觀
是則順佛教 堪受一切施
世尊所稱嘆 三界良福田
說余一切相 功德亦復然
白骨青瘀想 成就心厭離
因是不凈念 方便度諸地
所謂身念止 受心法念處
暖來及頂忍 世間第一法
見道及修道 乃至漏盡智
因是方便度 一切功德地
從初身念觀 乃至究竟處
佛說不凈念 一切諸種子
世尊說貪欲 利入深無底
正受對治藥 當修厭離想
一切余煩惱 悉能須臾治
我已說不凈 方便升進法
余有勝道進 相行如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