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塘堰縣南二十五里江河夾岸為塘延袤百余丈俗呼為百丈堰當風潮之沖御河流之洄以故累筑累敗役戶坐是蕩產者什七八里士黃堂相地埶謂河洄本為溉塘下之田然不可與水爭地乃以田易鄧橋廣福院田鑿為渠環之以接舊河之洄使仍可溉塘下之田于河洄鄰江之地各捐半里許于其外為堰二以殺水勢舊塘遂堅壯民病始蘇至今賴之
上河堰下河堰縣南三十里乃鄞塘鄉姜山之前上下河之堤也上河則白杜橫溪山源注之與東錢湖水通下河則銅盆浦有堰常浦進林有(石契)(石契)通奉化江潮雨澇則江潮接之二河漲水相迎故堰善敗行者居者皆謂二堰各遷入十余丈則依山之麓易于堤防且得白杜橫溪之源回環舊河中 【舊河今為下河徙堰則為上河矣】 可溉田五六百畝而得常稔亦無妨他鄉水利居人欲徙未能也
爐頭堰縣南二十五里
銅盆浦堰縣南一十五里
鄭家堰縣南城外半里
道士堰縣東城外半里
林家堰縣東五里
倪家堰縣東半里
邵家堰縣西北十五里
蘭浦堰縣南五十里
渾水閘縣西二十里西門外花園側甬東林家道頭錢家道頭皆有閘今多湮塞
行春(石契)光同鄉四十三甲俗名南石(石契)
積瀆(石契)光同鄉四十一甲又名下水(石契)
烏金(石契)句章鄉鎮甲又名上水(石契)嘉定辛巳泉使魏峴申朝省降度牒再修
回江東西兩(石契)陽堂鄉六甲
蕭皋(石契)手界鄉二十甲
貝則(石契)手界鄉二十二甲
歟(石契)豐樂鄉二十三甲
東周(石契)豐樂鄉二十五甲
古塘(石契)豐樂鄉二十五甲
樟木(石契)鄞塘鄉二十八甲
練木(石契)鄞塘鄉三十甲
史家(石契)鄞塘鄉三十三甲
鵲巢(石契)手界鄉鎮甲今廢為田
茅針(石契)鄞塘鄉
荻埭(石契)手界鄉二十一甲邑簿黃寧刱于熙寧右堰(石契)舉其潴水之大者其余不及盡記沿江皆堰一壞則渠水泄而海潮入皆所當謹也
江東(石契)閘縣東城外半里淳佑二年秘閣修撰陳塏守郡日據士民白札子本府江東米行河舊有(石契)閘隨時啟閉內通東湖水脈外障大江潮汛沿河兩岸各有古來石磡四五十年以來兩岸居民節次跨河造棚污穢窒塞如溝渠然水無所泄氣息蒸熏過者掩鼻數內余家橋夾家橋低塌河面舟不可通不惟有妨民旅運載兼父老流傳謂此河通塞于四明風水最有關系乞行開浚復還古跡仍乞增高兩橋以通舟楫本府遂具申沿海制置使司差委路分權帳前水軍統領傅端倘修武本府司法馮喜孫迪功同共相視告示侵占古河起造浮棚之家日下自行除拆斟酌多寡關支官錢俵散尋據所委官申并已拆除浮棚取見元來石磡訖本司遂差撥水軍開浚河道搬去瓦礫徹障蔽以見天日之清明蕩污穢以通江湖之脈絡邦人無不稱快于是重修浦囗疏水二閘改造浦東橋 【原名余家橋】 澄波橋 【原名夾家橋】 各增高二尺于浦囗橋北刱置淘河閘官舍三小閑差不厘務使臣一員專一監臨啟閉每月添給官會一十貫文江東寨撥水軍二名役使每月各添支官會三貫文又置鉤鋤鍬镢之屬具載板榜再差官打量自浦囗橋河道南北兩岸闊狹丈尺從制置使司置立石碑閘官舍內久遠參照開具下項
浦囗橋下 【闊一丈一尺】
浦囗閘外 【闊一丈一尺】
浦東橋下 【西闊一丈二尺五寸東闊一丈三尺六寸】
澄波橋下 【西闊二丈三寸東闊一丈六尺】
米行橋下 【西闊一丈三尺八寸東闊一丈四尺[按曰]原本脫米行橋下條而以米行橋下丈尺誤作澄波橋下丈尺今據嘉靖志及敬止錄所引補正】
疏水閘里 【闊一丈四尺】
胡家橋下 【闊一丈五尺五寸】
真君廟橋下 【闊二丈六尺七寸】
真君廟橋東至棲心寺橋一帶并系大河
以上自浦囗橋打量至真君廟橋河道東西通長二百丈三尺七寸并系浙尺
保豐(石契)縣北城外半里西管支港受它山林村兩路之水滿則泄之江若行春積瀆烏金石塘諸(石契)皆所以泄西管水也行春積瀆烏金相距不過數里惟石塘(石契)回環而北三十里閑無一(石契)可以泄水每遇霖潦往往匯于城下反藉城中三喉傳送三喉穴城為水道僅通一線所泄能幾此保豐(石契)之不可不復也先是淳佑辛丑余參政天錫典鄉郡已有意經營不便者怵以風水之說明年郡守陳塏講究水利邦人具言保豐興廢關鄉里豐歉即拉西倅尤煓南倅趙體要路分傅端倘僉判石孝廣知縣謝琳親至地所相攸乃知故基為(石契)旁居民李沈二家冒占為屋為蔬畦下其事于都廳索兩家契據原無所憑但云祖父以來相承有此具伏侵冒于是親督壕寨引繩度地(石契)所不用者捐以予之且厚所犒然此地本樓店務所有原非二家之物詢之父老俗訛為寶峰意當時藉此(石契)之利則豐年可保第圖志不載不知廢在何時今始正名已申朝省照會為閘兩閑立石柱三造板橋于浦囗以便行往是役也物聽匠石承攬先給本錢工以水軍別廩生券民不知而事已集標識歲月見于雙柱石扁
大石橋(石契)縣東城外一里童育兩山之水本自此入江歲久湮塞亦圖志之所不載淳佑二年郡守陳塏親訪古跡得斷石沙磧中此地良是遂即橋下作平水石堰而于浦囗置閘立橋內可以泄水外可以捍潮
(石契)閘之設必啟閉得宜則澇有所泄旱有所潴水常為吾之利其或當啟而閉當閉而啟則害亦如之四明前此水患甚至民居沈灶禾稼生耳者無他惜水太過諸(石契)不盡放故也淳佑二年夏淫雨不止兩月余人人皆憂無可救療一飽壞于垂成矣郡守陳塏謂旱澇豐歉在天者固不可必若人事所當修豈容不盡其力遂置平水尺朝夕度水增減以為啟閉地形高下不等而水之淺深亦然大概郡城河濱之水常以三尺為平余可類推過平以上則當泄中閑數夕暴雨水驟長至四尺有奇守夜聽雨聲日視水則時當啟閘率分遣官吏四出斟酌尺寸為放水分數亦或盡板一決城中三喉晝夜使之通流是年雖積潦谷粟蔬果一無所傷歲以稔告所以然者常年放水田氓告之都保都保告之縣縣告之郡往復行移動是旬日水之溢者己壑稻之浸者己芽今州郡一聞雨驟水泛不待都保縣道申到放閘之人已遣行矣防患未然所宜書以示后 【丞相鄭申公手書附見于此清之投閑憂國惟切年豐之愿況鄉邦乎日者未秋而潦每見賢邦伯開水利于先疏水患于后皇皇汲汲如救頭然人始疑其迂而終服其制獨拙者之見以為人力足以奪天造然不期應響之速如此昨出郊見獲稻之田坼無涂足之累晚稻之田魚游無涸轍之虞村舂(田每)馌手額嘆詠為之寢飯俱適茲蒙寵示鄞志紀載風檐快讀喜見須眉矧(石契)閘之名雖生長是邦者猶不能悉今名稱處所及蓄泄啟閉一覽可周既收目前之效復垂后日之規詞簡事備利害并列可謂深切著明矣近世官治所尚凡有施置必為豐碑羨語采圖華編以誑耀耳目今以事實系之郡譜使來者有考焉非心誠求之不及此尤用欽服云云】
回沙閘初刱于淳佑二年秋其地則它山堰之吳家橋也慶元三面皆江潮汐上下一郡七鄉以飲以溉者它山之水而已其源自越之姚虞剡歷分水嶺石壇龔村大小皎至它山號大溪自堰而下為江堰之上旁為小溪分注七鄉入于城今日月湖運河閫治池沼渟涵如璧縈紆如帶者皆是水也大小溪而上夾岸皆沙雨則與水俱下江以堰限沙不能越故并聚于小溪水為不流井泉斥鹵農田失溉民甚苦之歲至三四淘費緡錢數萬已復壅塞如初脫遇暴漲沙自西岸入其壅尤甚堰上下級皆三十六其上沙沒盡下不沒者五六知府制置秘撰少卿陳公塏來訪民瘼知沙為害一日率僚屬親往以求其策顧謂制幕林君元晉曰西岸廣袤雖未易圖由小溪而入者尚可施人力與其淘于既積不若遏于未至水輕清居上沙重濁居下將建閘于小溪之沖水溢則閉平則啟沙溢于外去之差易未幾溪上寓公新廬陵魏守峴書來述鄉氓意與公合稽于眾卜于善政侯又合議乃決因屬魏侯總其事新進士安君劉佐之文移書擬屬之林君秋毫無擾庀役六十日無日不晴訖役始雨溪谷之民觀者如堵閘三閑版皆七中閑常留一版俾上可通舟水涸則去東西閘常留兩版余分置看守人許亞一等家水泛則不拘早夜集眾力急下版相水高下版隨以增減常令水自上入溪沙隔于外水平去版通舟如故閘外沙積稍多即仰措置水利劉湜等申府切待支錢米差官吏前去雇人監淘舊有淘沙田歲收六十余石寄樁常平倉董工使臣劉湜家小溪素管它山水利今責以措置除制司月支十七界官會十五千外更月給米一斗許亞一等兄弟子侄八人居閘旁應募司啟閉月共給米一斛如有更替則改畀承替人已約束守閘人不許啟閉時邀求舟人錢物除水溢下版外平時不許多留閘版故妨船筏往來安頓閘版之家不許作踐移用損失再照它山堰昔為鄉民勢家船筏自堰下江致損堰石最為利害自秘閣陳公下車立賞五百千禁戢無敢犯者已再申嚴有違此令許諸色人陳告即先支上項賞錢仍許執留船筏就行給付凡前項各約束之事并載石碑植于閘所閘記林君所撰云 【[按曰]自江東(石契)閘條至此悉皆后守續增】
橋梁
東津浮橋 【靈橋門外唐長慶三年刺史應彪置凡十六舟(桓去木)板其上長五十五丈闊一丈四尺初置于東渡門外江闊水駛不克成乃徙今地方經始時云中有形如虹映其上眾咸異之初名橋曰靈現又曰靈建以此也太和三年刺史李公文孺僖昭閑刺史黃公晟皇朝開寶中守錢公億干道中守張公津慶元中守林公大中嘉泰元年守陳公杞嘉定四年守程公準六年提刑程公覃攝守十六年守趙公師嵒皆乘其(土已)而新之寶慶二年守胡公矩謂民已病涉凡負橋之舟(桓去木)舟之板維舟之纜系纜之柱皆一新之凡修置皆有記今逸其碑惟曾公從龍史公彌堅二記在焉】
【淳佑二年壬寅秋七月圯于颶風制守陳公塏又新之蓋自長慶迄于今凡幾建鳩工輯材取辦屬邑橋成貫以巨纜(石丁)于深淵風濤乘之脫落無策聽其自壞新造則經年不可辦公喟然顧僚屬曰以經營之不易聽蜚廉之肆暴可乎吾昔游淮漢閑有并五六十舟而可收于指顧之頃者盍思其計往往一歲颶作有時由六月既望迄九月既望閑一見之閑暇則聯絡通往來此時則卷而藏之取水軍腳船四濟行者庶乎可久眾歡然曰令簡而易行橋可壽矣命干幕林元晉路分傅端倘董其概無事文移聽民就役厥材孔良閱四月事就揭其約于靈濟庵俾后來有考焉[按曰]淳佑二年以下后守續增】
慶豐橋 【舊名望云在望京門外紹圣四年建干道四年守張津重建】
新石橋 【南門外寶慶三年守胡矩建】 澄波橋 【靈橋門外】
浦東橋 【靈橋門外】 張斌橋 【縣東五里元豐五年建】
白鶻橋 【縣東七里紹圣二年建】 七里店橋 【縣東七里紹圣元年建】
盛店橋 【縣東十里元符元年建】 回纖橋 【縣東二十五里紹圣三年建】
回江石橋 【縣東二十五里熙寧元年建】
張村石橋 【縣東三十里元佑元年建】 顏橋 【縣東南三十里紹圣元年建】
翻石橋 【縣東南三十里熙寧元年建】 鄧橋 【縣東南五里天禧二年建】
馬湖橋 【縣西南五十里元佑三年建】 高橋 【縣西南五十里元符元年建】
小溪江橋 【縣南五十里元豐元年建長二十有八丈闊二丈四尺而為屋于其上紹興十五年邑人朱世彌世則重建唐昌言為之記】
仲夏橋 【古有大橋徑趨小溪宣和中斷之以防寇一方病涉商旅以絕紹興八年通判舒國佐率鄉豪重建定其址而未遂鎮官游彥忠成之莊漢英張允明莊椿輸財鳩工柱板皆以石縱一百六十尺衡十有二尺費緡錢二千有奇經始于十四年之八月落成于次年之仲夏吳秉彝記】
北渡橋 【縣南三十里熙寧元年建】 趙家橋 【縣南二里元符元年建】
林村市盤橋 【縣西五十里熙寧初建干道六年監務范淮率鄉人易木以石】
流花橋 【舊橋圯于水干道六年監務范淮率鄉人迭石為之開封姜模記名以抑洪】
洞橋 【二橋在林村】 沈店橋 【縣南七里元符三年建】
望春橋 【縣西十里元符元年建紹興中重建今改慶寶橋】
高橋 【縣西二十里紹興中重建】 夏家橋 【縣南五里元符三年建】
周賣魚橋 賣席橋
大河橋 拗水橋 【四橋皆在縣東】
宋招橋 【縣東十里】 朱家橋 【縣東十二里隸手界鄉】
橫石橋 【縣東十二里隸手界鄉】 鄮山橋 【縣東二十五里】
河渡
桃花渡 【即東渡】 西江渡 【即西渡】
銅盆番石渡
周蘇渡 俞公李家渡 【以上各以人戶買撲】
敘產 【已見郡志】
新校
【[山]】 [大梅山] 張僧繇圖龍 【張上脫禹祠之梁四字】
【[水]】 [東錢湖] 田租浸移用 【移下脫他字】
【[(石契)閘]】 [渾水閘] 縣西二十里 【十字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