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二日,公攜酒就飲吳公廷棟之宅。吳公僦寓金陵五年,居宅甚隘,年八十歲,足病不能行步,終日端坐一室,校書不輟。公每月必一再過訪,談論移時。公前官京師時,相與講學之友歸然獨存矣。初八日,泛舟城北玄武湖,回入秦淮,見商民稍復業,為之欣然。時奉到文宗圣訓全部。十三日,專摺謝恩。又代遞在籍前任總督張亮基遺摺。又奏采訪忠義第四十四案。二十五日,作《臺州墓表》。七月初三日,公與李公鴻章會奏派委刑部主事陳蘭彬、江蘇同知容閎選帶聰穎子弟,前赴泰西各國肄習技藝。從前斌椿、志剛、孫家谷等奉命游歷海外,親見各國軍政船政,皆視為身心性命之學,中國當師仿其意,精通其法。查明美國新立和約,擬先赴美國學習,計其程途,由東北太平洋乘坐輪船,徑達美國,月馀可到。已飭陳蘭彬、容閎二員酌議章程,所需經費,請飭下江海關于洋稅項下按年指撥,勿使缺乏。并請飭下總理衙門,將該員所議章程酌核。
八月初一日,專摺奏湘、淮各軍剿捻軍需報銷尾案。十二日,赴校場大閱江寧省城督標兵四營,綠營選練新兵五營,留防湘勇二營。十三日,登舟出省大閱。
十九日,至揚州校閱鹽捕二營、洋槍炮隊二營、奇兵泰州泰興三江興化等五營、留防淮勇三營。二十一日,專摺奏報查閱營伍日期。二十八日,至清江浦閱清河漕標七營,淮揚鎮標九營,選練新兵一營。
九月初三日,登陸啟行赴徐州。初八日,至徐州,閱徐州鎮標中軍營、城守營、蕭縣營,選練新兵二營、淮勇二營。十五日,回清江舟次。十九日,泊金山寺。二十日,舟入丹陽,閱鎮江營、淞北營、淞南營。二十二日,至常州閱常州營、孟河營、靖江營。二十六日,至常熟縣閱狼山福山鎮標二營、水師四營,登福山以望洋面。二十七日,詣周虞仲墓、先賢子游墓。二十八日,至蘇州省城,閱撫標兵三營、太湖二營、淮勇二營。
十月初六日,至松工府閱提標八營、選練新兵二營、洋槍隊三營。初七日,至上海查閱鐵廠、輪船、機器。洋領事官來見。十一日,至吳淞囗,閱吳淞川沙南匯等八營、外海艇船六營、內洋八團舢板五營。并閱輪船新陣鐵廠造成輪船四號:曰恬吉,曰威靖,曰操江,曰測海。皆公所命名也。十三日,乘威靖船,且操且行。十五日,改登測海船回金陵署。十一月初一日,專摺奏查閱營伍事竣,開單舉劾各營員弁。又奏遵籌協濟畿輔賑米,擬由江南撥解銀兩赴津,以便糴貸。
又奏運河堤工報銷。初十日,奏報奧斯馬加國在滬換約事竣,金陵新修督署成。
二十二日,移入署。二十九日,奏查明李世忠在籍情形。又奏派大員前赴安徽查辦天長縣令馮至沂自盡一案。
十二月初八日,核定江蘇水師續議事宜。十六日,何公調任江蘇巡撫,過金陵見公。二十二日,奏江蘇水師續議章程二十一條。又奏采訪忠義第四十五案。
附片密保江寧鹽巡道孫衣言可備藩臬之選。
公右目失明已兩年,見者咸以靜息為勸,而公昕夕孜孜,未嘗倦怠。身體有不適,恒守勿藥之戒。視生死之際,彌覺怡然無累。平生以宋儒義理為主,而于訓詁詞章二途,亦研精覃思,不遺余力。處功名之際,則師老莊之謙抑;持身型家,則尚禹、墨之儉勤。是歲為詩凡數首,為文十余篇。其自書日記,尤多痛自刻責之語。
「壬申」同治十一年,公六十二歲。
正月初二日,公訪吳公廷棟宅,暢談學業。語及邸抄倭文端公遺疏,交囗稱之,謂倘非自撰,不能抒寫其心中所欲言。因語及昔年故交零落殆盡,黯然而別。
十四日,值宣宗忌辰。公言道光三十年供職禮部,聞遺命立皇太子之信,即時馳赴淀園,恭遞如意。途次聞升遐確耗,倉黃悲慟。今忽忽已二十三年,不堪回首。
言已泫然。二十三日,公病肝風動,右足麻木,良久乃復。自上年定以每日讀《資治通鑒》,隨筆錄其大事,以備遺忘。是日已至二百二十卷,因病輟筆,猶取《宋元學案》、《理學宗傳》等書,披覽大意,自謂身心一日不能閑也。前河道總督蘇公廷魁,亦早歲都門講學之友也。二十六日,公聞蘇公將過金陵,出城迎之,又病風動,舌蹇不能語,遂回署,旋愈。二十八日,蘇公廷魁至,見公。是日,與李公瀚章會奏淮鹽行楚章程一摺。奏稱:近年淮南銷引日疲,存鹽壅積,無術疏通,楚省引界,幾被川鹺占盡。今欲于積重難返之后挽回一二,暫分疆界,徐圖規復,俟滇黔肅清以后,仍還淮引之舊。公自肅清江面以來,首整鹽政,刊定章程。各岸設招商局,各省設督銷局,于瓜洲建總棧,商民稱便。八年之中,征收課銀凡二千萬兩有奇。公之在軍中也,公牘私函,皆親治之,不以假人。晚年多令幕友擬稿,公自核改而已。右目失明后,其最要者,猶不假人也。是月,作《劉忠壯公墓志》,屬草稿三百余字,遂成絕筆。其日記自咸豐八年六月起,至于易簀之日,猶書前一日日記,未嘗閑也。
二月初二日,公方閱案牘,握筆而病作,遂止,病旋已。初四日午后,公乃散步署西花圃,子紀澤從。公連呼足麻,扶掖回書房,端坐三刻乃薨。是日戌時也。金陵微雨,天色陰慘,忽火光燭城中,江寧、上元兩縣令驚出救火,率無所見,見有紅光圓如鏡面,出天西南隅,良久漸微,江南士民巷哭。事聞,上震悼,輟朝三日。奉上諭:“大學士兩江總督曾國藩,學問純粹,器識深宏,秉性忠誠,持躬清正。由翰林蒙宣宗成皇帝特達之知,氵存升卿貳。咸豐年間,創立楚軍,剿辦粵匪,轉戰數省,迭著勛勞。文宗顯皇帝優加擢用,補授兩江總督,命為欽差大臣,督辦軍務。朕御極后,簡任綸扉,深資倚任。東南底定,厥功最多,江寧之捷,特加恩賞給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并賞戴雙眼花翎。歷任兼圻,于地方利病盡心籌畫。老成碩望,實為股肱心膂之臣。方冀克享遐齡,長承恩眷,茲聞溘逝,震悼良深!曾國藩著追憎太傅,照大學士例賜恤,賞銀三千兩治喪,由江寧藩庫給發。賜祭一壇,派穆騰阿前往致祭,加恩予謚文正,入祀京師昭忠祠、賢良祠,并于湖南原籍、江寧省城建立專祠。其生平政跡事實,宣付史館。任內一切處分,悉予開復,應得恤典,該衙門察例具奏。欞柩回籍時,著沿途地方官妥為照料。其一等侯爵,即著伊子曾紀澤承襲,毋庸帶領引見。其余子孫幾人,著何查明具奏,候朕施恩,用示篤念忠良至意。”欽此。何公查明具奏旨署兩江總督,馳奏臚陳勛跡一摺。何公旋至江寧,哭殯受篆,馳奏查明子孫詳晰復陳一摺。李公瀚章、英翰公先后具疏臚陳事跡。
四月二十八日,奉上諭:“據何、英翰、李瀚章先后臚陳曾國藩歷年勛績,英翰、李瀚章并請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專祠,又據何遵查該故督子孫,詳晰復奏,披賢之余,彌增悼惜。曾國藩器識過人,盡瘁報國,當湘、鄂、江、皖軍務棘手之際,倡練水師,矢志滅賊。雖屢經困厄,堅忍卓絕。曾不少渝,卒能萬眾一心,削平逋寇。功成之后,寅畏小心,始終罔懈。其薦拔賢才,如恐不及,尤得以人事君之義。忠誠克效,功德在民。允宜迭沛恩施,以彰忠盡。曾國藩著于安徽、湖北省城建立專祠,此外立功省分,并著準其一并建祠。伊次子附貢生曾紀鴻、伊孫曾廣鈞,均著賞給舉人,準其一體會試;曾廣著賞給員外郎,曾廣銓著賞給主事,均俟及歲時,分部學習行走。何、英翰、李瀚章摺三件,均著宣付史館,用示眷念勛臣有加無已至意。”欽此。公弟國潢聞訃,自長沙馳至金陵臨喪,率公子紀澤、紀鴻扶柩回籍。
五月二十日,公之喪抵長沙省城。
六月十四日,出殯于南門外金盆嶺之陽。劉公坤一尋奏請于江西省城建祠,奉旨允準。其明年二月,李公鴻章奏天津郡紳士沈兆云等聯名稟請建已故督臣專祠以資報饗一摺,奉旨:“著照所請,該部知道。”欽此。公之為學,其大綱宗,略見于所作《王船山遺書序》,而備見于《圣哲畫像記》。自登第以還,于學無所不窺,九經而外,諸子百氏之書,靡不規得要領。其于《莊子》、《史記》、《漢書》、《資治通鑒》、《明史》、《文獻通考》、《五禮通考》數種,尤篤好不厭,治之三反。平生為詩古文辭,雅不欲存稿,應手散佚,公子紀澤等料檢手澤,門人李鴻裔、黎庶昌等為搜輯于知故之家,凡得詩四卷,文十二卷。其存官署者,批諭奏章凡百二十卷,政跡批牘二十四卷,書札六十卷;其存家中者,《日記》三十四卷,《尺牘》五十卷,《家書》二十八卷。皆公親手跡也。在京師時,著有《茶余偶談》若干卷,久佚。又為《曾氏家訓長編》。其成者:《朱子小學》一卷、《冠禮長編》一卷、《歷朝大事記》數卷、《藩部表》一卷,抄輯鹽漕河工水利賦役成案各若干卷。余則臚列序目,未有成編。選錄《十八家詩抄》三十卷。出都以后,治軍臨官,不廢書史,著有《孟子四類編》、《左氏分類事目》、《禮記章句校評》、《樸目雜記》、《周官雅訓雜記》各若干卷。選錄《經史百家雜抄》,分十一類,為二十六卷。又為《古文簡本》二卷,《鳴原堂論文》二卷。晚年衰病,猶日從事于經史,為《論語言仁類記》一卷,《易象類記》一卷,《通鑒大事記》未成書。又選錄古詩之得閑逸意者,自陶淵明至陸放翁六家為《六家詩抄》,亦未克成書。門人王定安輯錄公所為經史評注,為《師訓匯記》若干卷,又掇公平生言行,為《求闕齋弟子紀》四十卷。
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三日,歐陽夫人薨。
十一月初五日,公子紀澤等改葬公于善化縣湘西平塘伏龍山之陽乾山巽向為塋,奉夫人柩合葬。黎庶昌為編《年譜》,記公行事,乃書其后曰:年譜非古也,近世刊刻前賢專集,乃必為年譜一編,以考訂其所作詩文之先后歲月,蓋本《孟子》誦詩讀書論世知人之意,固無傷于稽古之雅。國朝《阿文成公年譜》,累數十百卷,可謂至多。其所紀載則奏案與其政跡為詳。吾師曾文正公,蓋世忠勛,薄海宗仰,身沒之日,知與不知,得公楮墨者,莫不私什襲以珍之,公鏤板以傳之,所在風行,爭以先睹為快,竊恐數十載后,流風漸遠,見聞異辭,而于當日事跡原委,無資以質證,亦門人故吏之責也。不揣固陋,按據近年所睹記,粗紀其大略。自道光中葉以還,天地干戈,廟堂咨儆,二十有馀年,人才之進退,寇亂之始末,洵時事得失之林,龜鑒所在。而我公所以樹聲建績,光輔中興者,或籌議稍迂,而成功甚奇;或發端至難,而取效甚遠;或任人立事,為眾聽所駭怪,而徐服其精;或為國忘軀,受萬囗之詆訾,而所全實大。凡若此類,不敢忽焉。
宮墻美富,何敢妄云窺見?惟后世讀公書者,諒亦有取于此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