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天放嘗讀書河下竹巷三板橋側。《淮壖小記》云:河下竹巷魁星樓,有康熙二十五年胡天放先生《樓記》,今碣尚存。天放所著《藉湖堂集》,段蔗叟朝端語余少時曾有葺本,蟲蝕殆盡,今并不可蹤跡矣。蔣荊名楛《題胡孝廉楝居圖》詩原注:孝廉自有記。此記惜無從覓以入《山志》也。
荊名所著《天涯詩鈔》有《癸酉暮秋哭胡天(仿)[放]先生》詩云:“孝廉今碩果,韋布久飄篷。自結忘年友,俱成遁世翁。仙游逾耄耋,道在歷窮通。遺墨藏心史,千秋苦楝風。”癸酉為康熙三十二年。
張虞山養重《古調堂集》有《望八素山有懷同志諸子》詩,自序云:“舊與張伯玉、靳茶坡、胡天(仿)[放]、陳階六、閻再彭、程婁東、邱季貞結隱東海,為八閑人。”又《送胡天(仿)[放]之東海》詩云:“浪泊云臺境久荒,憑空東望是扶桑。雞聲啼處乾坤白,魚眼開時日月黃。滿目山川連海岱,千秋人物數齊梁。而今俯仰無消息,莫嘆蓬瀛跡渺茫。”
嵇叔子太守宗孟《立命堂集》有《賀胡母管太君八帙序》文:切歲步庚子履端,后浹辰三日,枚里管太君胡老伯母歷晉八帙。知為順治十七年,太君之生在萬歷九年正月十三日也。曰:伯子、季子暨文孫,伐鼓、張樂、飾舞衣、鞠跽以引年。知天放有兄及有子姪也。文稱師虞為季子,故知伯子為師虞兄。師虞天放字。中間淋漓往復述太君之言,曰:“與我鼎鐘,無寧藿菽也;與我文帔,無寧蒿簪也;與我八騶遙遙,無寧板輿自適也;與我東海之誥誡,無寧豹谷之優游也;與我封鮓見還,敕爾廉隅,無寧白華油油,勉爾孝思也。”讀之使人俯仰無端,肅然生敬。
楊笏山慶之有《論淮上國朝詩人補遺絕句》云:“浣露餐霞住缽池,生花筆本擅離奇。誰知小宋名相敵,傳遍尚書紅杏詞。”自注謂:吳冠雅,吳未詩。案:冠雅名初枚,未詩名應枚,并乾隆中諸生,冠雅有《吳寄天詩賸》,未詩有《自怡軒詩鈔》。
又《歜棗簃詩話》云:楊小弢茂才壽恒先世累代科第,至茂才門戶降落,居缽池山下,詩才清暢,所傳不多。
丁儉卿晏《柘塘脞錄》載,潘四農應童子試,太守官公懋弼愛其才,面試缽池山詩,潘有句云:“我來秋色老,人去暮山青。”太守嘆曰:“潘生海內奇才,可惜晚達。”此詩《養一齋集》中不存。
劉六皆謙吉《讠刃庵詩鈔》有《缽池山前祖塋》七律一首,今山前“偕隱高風”為劉氏先塋,意即此耶。六皆,康熙甲辰進士,官山東提學僉事。
謹按:誕登與景會同祖嵩乳道密。張有《覺津寺碑記》云:嵩乳,泗州唐氏子,父諱爵,母趙氏,萬歷戊子八月廿三日生。年十四,念生死可畏,請為僧,依景會應元大師出家,茹苦作淡,日事樵牧,禮佛參禪,晨夕不懈,居然道衲也。侍師謹。師寂,竣塔事,念生死未了,訪道四方,聞憨山大師住廬山,往訪,以法器相期許。次參博山無異來祖。一日,睹洞底白云飛上山頂,豁然大悟,即說偈,云裂石穿,云和不齊。復隱缽池,結茅以居。法弟子南庵來訪,依止左右。久之,聲動遐邇,緇俗景從,建剎迎師者甚眾,一時開法叢林凡七,為景會與誕登、覺津、湖心、湛真、棲蘆及云臺山之法起,其他不遠千里受囑咐者不知凡幾。順治戊戍三月十一日,晨起,禮佛,集眾,說偈,示寂景會毗盧閣,時年七十有一,以十月十日塔藏全身于菩提社側,衣缽入法起塔,所著有《述古箴規》、《凈土紀異》。又《隱辰隨筆》記前輩言:嵩祖居恒砍柴,修頭陀,行坐樹下或冢中。一日晚,習定林間,所持菩提素珠線忽中斷,因發愿曰:“倘于暗處拾珠一粒不少,即結茅于斯。”已而果然,遂就地誅茅結廬,后名其居曰“菩提社”。又,南庵老人法孫侶石清和尚,原名一清,康熙召對,命改萬清,意在國祚地久天長。只字片言,未容稍犯,其尊嚴可知。又,誕登命名亦圣祖南巡誕日登臨之故。又,南祖后隱江浦西華山響鈴庵,寂后塔藏庵側。范益附識。
——《缽池山志》終
景會與覺津、湖心、湛真、棲蘆、誕登及云臺法起俱中興曹洞。博山無異元來禪師、嵩乳道密禪師、南庵宏依禪師,丕振宗風,開山傳法。迨康熙南巡,臨幸覺津,天根傳本禪師承恩召對,賜額賜聯賜扇及今猶存,且伴駕各寺,均邀御書敕賜寺額,留鎮山門,演派當時為一代冠。各寺住持為湖心童求傳昱禪師、湛真、棲蘆介旭傳遐禪師、誕登隱知傳聞禪師、景會玉巖傳崐禪師。諸師祖德行高潔,門下眾多,蓋皆欽敬嵩祖、南祖也,其曹洞宗派詳載《佛祖心燈》,全文甚長,此下摘錄從略。又,誕登侶石萬清禪師另演字派,為康熙命名而作,前所未載,今并列入。
洞宗下:江西壽昌下旁出博山,無異元來禪師另演二十字為大蟻元來派。
元道宏傳一心光普照通祖師隆法眼永博壽昌宗
元來下第四世覺津天根傳本禪師從“傳”字起演派十六字。
傳燈正宗永紹新豐人天儀范綿遠昌隆
又傳本派各寺后人從“隆”字起續四十字
隆興禪凈義六度行常洪德化仁慈旨恒修顯密融教崇圓頓實證徹妙明空湛寂真如體莊嚴寶鏡風
元來下第五世誕登侶石萬清禪師從“宏”字起演派十六字。
宏傳萬緒世衍彌昌祖禰廣大源遠流長
另法起改演一派,系從派內演派,紊亂舊章,而于傳本、萬清二派抵觸尤多,故不列。
按:吾宗同人以宗派一事至末法時已成為官樣文章,若嚴格論之,則一宗一派之系統絲毫均不可紊亂或牽強附會,令后世宗門有知識之子子孫孫誚。茲《志》付刊,吾宗字派之始末因緣應一“應一”,誤,當為“一應”。述之,免致以訛傳訛,因謹紀于此。
《缽池山志補遺》自序
鄉先輩楊子世《詠山陽》云:“山陽山何許,缽池留半環。”余幼即愛誦之。癸亥仲夏,段蔗師授予《缽池山志》一冊,并題書衣云:“此書刊成后,版為疚齋攜歸京囗,傳印無多。今偶檢得覆校底本,持贈文獻,以為插架之一種,文獻博聞強識,當必有所補正也。癸亥五月十七日,蔗叟”。余感其意,為輯“補遺”,迨草就而蔗師下世,而所謂缽池山者,早經河決湮為平陸,不獨人事有代謝,山川亦有古今,悵烏能已!今隱辰上人復刻《山志》并附此冊,勝流題詠,晦久復彰,缽池之靈實式憑之,雖然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安知后我者不更有所補正,以為茲山增色乎?予日望之矣。
淮安宋焜(文獻)
缽池山志補遺山水志第一
山水志第一
缽池山
缽池山明卞榮
(康熙《關志》)
弭節尋仙境,緬懷王子喬。丹砂沉古灶,石刻記前朝。影落雙飛舄,虹飛百尺橋。晚來幽思癖,重欲步山椒。
攜具邀民部蘇業師游缽池山限韻張弨
井灶仙源古,旌旗從騎勞。鸞和鳴碧玉,絲素服青羔。持蟹恒兼酒,羹魚略用芼。笑譚連日夕,茅屋一燈弢。
缽池山二首清張耆
(《霄崢集》)
仙子何處去,空余洗缽池。山容自今古,鳧影渺參差。臺圮人收釣,樓荒笛罷吹。幾番尋舊跡,到此慰遐思。
荷花山后發,香氣繞丹臺。蠟屐偶經此,仙蹤何日回?藥靈雞犬化,祠古雨風頹。不盡登臨意,夕陽歸去來。
缽池山阮葵生
(《七錄齋手稿》)
當年王子喬,煉山此地巔。仙去不復返,極目惟云煙。山根錯亂石,幽壑瀉飛泉。空臺落梵響,松籟鳴清弦。攀蘿上絕磴,臨流聽潺湲。步虛訪仙蹤,采藥懷芝田。山中招隱客,高風杳昔賢。我欲據丹灶,悠然證長年。
游缽池山李藻
(《霄崢集》)
王子驂鸞去,丹臺百尺留。溪山初落日,藤竹似涼秋。我亦吹笙客,仙人不可求。惟余井華水,一勺汲寒湫。
登缽池山何維熙
(《荷村詩稿》)
我生尋古跡,小艇系山前。高閣摩云樹,長竿釣雪天。仙家丹井在,客路酒旗懸。稍坐留三酌,情馳興欲顛。
缽池山方外岳宗
(《以下并《妙葉堂集》)
山澤湖邊水滿陂,王喬煉斷是何時?誰云仙去猶埋缽,聞道花開尚有池。野寺寂寥空暮草,亭臺頹廢剩荒基。自從舍衛無人托,化作長淮老古錐。
題缽池山與王秀才岳宗
往事傳名勝,仙蹤尚可求。火爐空翠落,古井冷云浮。鶴駕移緱嶺,鵝笙吹碧樓。到今已千載,繼起幾丹邱。
山子湖
山字漁艇明何希范
(康熙《關志》)
流水慕高山,河路成山字。一葦釣其中,快哉仁且智。
泛山子湖,歸過深竹寺,讀
禹江、菊邨題張子舄飛所畫
《(揀)[采]蓮圖》,次原韻清徐麟吉
(《北山詩存》)
缽池之水出洪澤,缽池之山達北郭。往年洪澤潰金堤,一望無煙殊寂寞。年來水涸種荷花,蓐暑層冰踏赤腳。湖光山色載扁舟,古寺丹邱勢磅礴。紅顏粉黛芰荷香,花時僅有游人掠。山子湖名君子湖,綠天曉霽飛鳥雀。遠勢遙岡旭日多,芙蓉千頃穿林薄。楊家兄弟總風流,執耳騷壇走沈約。亡友張子工丹青,同向芳湖采杜若。十年濡墨尚如新,披圖神往蓮湖泊。太史有序介弟詩,后來輸與君先著。昨夕池山看采荷,荷花正開雨正落。今日讀君湖上行,千秋風月欣有托。詩中有畫畫中詩,煙鬟一一藏丘壑。就中寫出愛蓮人,十里荷花紅灼灼。缽池煙景在目前,斗酒招魂和淚酌。
泛舟缽池湖何維熙
(以下并《荷村詩稿》)
晴湖風日好,佳處愛停槎。鳥篆沙為字,魚吹浪作花。白云藏洞府,綠樹聚人家。凡幾留詩去,登山總未暇。
春晚過缽池湖何維熙
洗缽留仙跡,風光擬鏡湖。水添魚樂極,霜斷雁歸無。綠樹生煙火,紅橋展畫圖。預為競渡約,滿目對新蒲。
山紫湖曉望杜首昌
(《墨跡》三十首錄八)
湖西觀日出湖東,云白煙青水半紅。幾個渡舟圖畫里,不知我在畫圖中。
山紫湖晚眺杜首昌
歸渡絲絲鬧渡頭,去舟不斷又來舟。閑情只合貪煙水,立盡斜陽得自由。
送玉公還缽池杜首昌
策蹇歸來不杖藤,一船斜日載閑僧。囗波極目渾無際,家在云林第幾層?
望缽池景會寺杜首昌
意中有寺偏難至,望里無山亦自佳。可惜仙人王子去,不曾看見我胸懷。
湖干雪霽杜首昌
云開旭日氣蒸堤,灼灼銀光望欲迷。寧逐冰凘融作水,莫教潔體碎成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