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志余
劉向《列仙傳》:王子喬者,周靈王太子晉也。好吹笙,作鳳凰鳴。游伊、洛之間,道士浮邱公接以上嵩高山。三十余年后,求之于山上,見恒良曰:“告我家,七月七日待我于緱氏山巔。”至時,果乘白鶴駐山頭,望之不得到,舉手謝時人,數日而去。亦立祠于緱氏山下及嵩高首焉。“贊”曰:“妙哉王子,神游氣爽。笙歌伊洛,擬音鳳響。浮邱感應,接手俱上。揮策青崖,假翰獨往。”尚《傳》未言王子喬有在缽池山煉丹事也。惟《云笈七籤》引司馬紫(亦作子)微所集《天地宮府圖》,其目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第四十福[地]曰缽池山,在楚州,王喬得道之所云云。自來皆未引及。
范詠春以煦所著《淮壖小記》四卷皆記淮上掌故。其“淮郡好巫”條云:缽池山自是吾郡一土阜。土之赤色,地脈使然,與安東赤岸、京囗赤岸正同,非由煉丹而然。乃附會為王子喬,又訛為王喬,又訛為晉王喬。考韋昭《國語榖洛》篇注言:周靈王太子晉,早卒不立。《汲冢周書》“太子晉解”:師曠言其火色不壽。又云未及三年告死者至。據《潛夫論氏姓》篇,太子與師曠言時,年十五,則其壽止十七八耳,焉有煉丹之事?劉向《列仙傳》稱王子喬游伊洛間,浮邱公接上嵩山,后于緱巔吹笙謝時人而去。《水經注》:休水發側緱氏,王子晉控鶴斯阜,其家得遺屣。《舊唐書禮儀志》:天冊萬(壽)[歲]元年封王子晉為升仙太子,立廟嵩山。蔡邕《王子喬碑》稱或云穎川人,或云彥榮人。《水經注》又有薄城呼伊用昌之王子喬。《風俗通》稱王子喬本由葉公(詞)[祠]附會。《后漢書》:王喬,東河人。又曰即古仙人王子喬也。《章懷注》引《列仙傳》釋之。凡此說,雖誕幻,然皆隸河南,與吾邑無涉。《史記封禪書》“索引”引裴秀《冀州記》謂:緱氏仙人廟,乃犍為武陽人作柏人令之王喬。《顏氏家訓》記《柏人城碑》云:上有巏嵍山,王喬所仙。《華陽國志》亦稱王喬仙跡。是王喬乃四川人,非周太子。《真誥》有京陵王子喬墓。李善《文選注》有丹陽鸞岡鶴阜,為王子喬遺跡。總之,不與吾郡相干。
又“劉水心”條云:水心著《西渚詩》,存缽池山云云,與張太史“宋家怡寵林靈素,無補金兵陷汴梁”同一妙指。
盛子履大士官山陽教諭,有《淮陰竹枝詞》,中一首云:“水邊樓閣影周遮,六曲欄干整又斜。家在缽池山上住,秋來多種鳳仙花。”此花可入《山志》“物產”。
又熊蘭坡德慶云:“鹽河一帶柳灣環,行到蓮亭意自閑。十里桃花紅似錦,游人又上缽池山。”阮定甫鐘瑗云:“秋風明月古城隈,明月門樓畫角催。一上咬金墩上望,缽池風雨自西來。”
李莘樵元庚《山陽河下園亭記》曰:山子湖一名君子湖,見徐北山《泛山子湖》詩,廣生案:詩未見,惟從《山陽詩征》采得北山《自景會寺歸草堂,忠行自江右抵里過訪》七律一首。《淮壖小記》引詩中“湖上片帆”二句,忠行許其恕字也。在板廠街西,即今蒼龍橋羅柳河西。北國初時,笙歌畫舫,游人駢集,由山子湖直達缽池山,中過邱家湖,今人尚稱山、邱二湖。
又曰:徐州萬年少先生初卜居菜市橋西,山子湖濱,名“隰西草堂”。吳靜公寧謐有《過板廠西街,訪隰西草堂故址》詩云:“野水殘云外,沙門慧壽居。此間留別業,歲晚伴樵漁。地僻經過少,年深巷陌虛。夕陽空(徙)[欹]倚,誰為一回車。”靜公去古未遠,聞見必確。《茶余客話》載隰西草堂在北門西郭,未知何據。廣生案:山、邱二湖,舊時周遭約十余里。湖濱寺觀及人家園亭多不勝記,故隰西草堂不入古跡,而以陸觀有《山子湖望隰西草堂》詩,孫耕有《鶴江劉丈招游愛蓮亭》詩,山居咫尺,游屐必所屢經,故仍為萬、劉列傳。
管家湖筑于宋太守應純之,有愛蓮亭、金牛岡、石橋、鑼鼓墩諸景,見《淮壖小記》“淮郡古跡”條。自康熙丙辰煙墩堤倒,湖平為陸。自乾隆甲午老壩囗河決,而亭亦毀。讀曹小倉駒《竹枝詞》云:“篆香樓畔愛蓮亭,蓮葉田田漲綠萍。莫厭漁歌喧午夜,撤罾多趁五更星。”不免桑田之感也。
愛蓮亭內供大士像,相傳有僧自云臺負來者。乾隆甲午河溢老壩,湖盡淤平,亭臺俱沒,而像獨存。淮安關監督伊齡阿徇僧人佛悟之請,于丙申年改建觀音庵祀之。見《關志》。又景會寺樓上所供毗盧佛,寺僧隱辰告余,亦水患后僅存者。兩像皆沙質,故得不沉沒。好事者遂不免傅會為神奇,抑何可笑。
尚養初嚴陵明萬歷諸生,著《消日居散言》,有《記崇禎辛未水災》詩,題云:崇禎辛未歲入夏,斗杓且指未矣,當暑行秋,三時不雷,苦雨二月不止,大水遍行,決漕堤東奔,自缽池至城西橋遂不行,封戶成河,竟為水鄉。
《淮安關志》:誕登寺去關署西北十五里缽池山后,舊名洪福寺,宋淳祐年建,圣祖南巡敕改今額,雍正十一年命住持僧萬清重修。《清河縣志》:誕登寺在朱家溝,原名洪福寺,康熙初改名菩提社,四十四年圣祖南巡頒御書額,道光二十三年重建。兩《志》均言寺舊為洪福,然據曲瑄、金銑兩碑文,洪福實即今景會,且洪福建于宋乾德,不建于淳祐,意洪福改景會后,此寺乃襲洪福之名耳。又山北五里有洪福莊,土人亦稱舊洪福寺所在,實則莊以寺得名,而寺固在山北。
誕登與景會同祖嵩乳道密,嵩乳塔今尚存誕登寺后,惜無銘。誕登無碑記,惟寶鏡堂有停云居士湯道衡聯,云:“攜手樂同游,看賸水殘山,悉多靈境;潛心參妙諦,聽晨鐘夕梵,不墮禪宗。”跋云:“同治庚午春,偕也(巔)[顛]老衲游缽池丹臺,過訪松長老于寶鏡堂,極論古今興廢,人世升沉,始知此寺經密祖中興,至清祖承恩召對,賜今寺額及‘果結菩提樹,池分阿耨泉’楹[聯],楹聯被黃水沖廢。松長老同弟巨川親受致公付囑,接任此寺,力復前規,迄今廿余載矣。也(巔)[顛]與余遂擬此聯,并志其始末于此云。”案:湯跋所稱清祖為萬清,即《關志》稱雍正十一年重修此寺者也;所稱松長老為松厓,即《縣志》稱道光二十三年重建此寺者也。萬清字侶石,詩見《山陽詩征》。松厓名祖江。也顛名清波,湛真寺僧。
“寶鏡法堂”額,同治庚午楚北黃開宜書。
米元章畫佛石刻,陳文燭跋誤以米為曾守山陽。范詠春《淮壖小記》駁之,是也。羅叔蘊振玉《淮(安)[陰]金石僅存錄》考《宋史本傳》謂:米知漣水軍時所作,又引詠春《淮流一勺》言安東尚有米書章化寺額,嘉慶間鄉民掊地得之,又云米老書跡遍宇內,畫刻獨鮮,可寶也。然余見京囗寶晉書院有米老自畫小(象)[像]石刻。
元章石刻不知何時移置棠雨庵。嘗舉以詢寺僧,僧未能對。后閱曹礪庵鑣《信今錄》,言:棠雨庵系順治辛丑淮北鹽商建,以奉任太守生祠。任,山西石樓人,拔貢,順治十二年任。今米刻后有任偈文,知必移置于是時。
缽池山側有“偕隱高風”巨碑,碑額篆書“劉氏先塋”四字,碑左刻“《淮關統志》云:劉麒,字文禎,板閘人,積學工文,有聲黌序,終歲閉戶,孜孜不倦。晚筑高臥軒,吟誦其間,搜探古今以資著述,故詩文重一時。性尤慈惠,凡有禆桑梓之務,知無不為,嘗于家園后置義地一區,鄉之貧無葬所者多沾其德焉。弟麟,字文祥,亦郡庠生,能文好義,略與兄同。”三行。碑右刻:“塋地一塊,南北長二十五弓二尺,南至曹界,北至李界;東西闊十四弓二尺,東至曹界,西至曹界,共墳十三座,計四世。”三行,并真書。《淮安府志》載入“古跡”,但云未詳為何人立,則殆未見原碑也。《關志人物傳》列麒兄弟于楊理、葉恩之間,知為成化后、嘉靖前人。
“偕隱高風”碑北不半里,余復訪得一巨碑,四分之三已埋土中,碑文磨滅不可辨,額題“奉天誥命”四篆字。碑后有大冢,土人云是板閘楊氏之墓。急歸,詢之學董楊裕桂,則云每歲致祭,相傳為遠祖刑部尚書楊飛熊。詢以家譜,則又無之。飛熊,康熙間以舉人官汾州同知,未嘗為司寇。意即楊貫之侍郎墓也。
缽池山回墳最多。余親訪叢葬處,僅得一碑,題“皇清誥贈明威將軍楊公府君之墓”,旁刻:“公諱文整,字秀山,籍山東濟南府陽信縣,賜進士出身,初振廣東龍江協右營守備,升都司僉書、江南江北漕標左營中軍守備事。男繼泰敬立,康熙四十六年歲次丁亥春王正月吉旦。”凡四行。碑額刻篆書“奉天誥命”四字。撿《山陽縣志》考之,知繼泰以康熙四十三年任漕標中營守備,“中營”當據碑改“左營”。
景會寺前后,僧塔凡七。余一一手拓其文。一為玉巖崐和尚,一為矜慈德和尚,一為梅也悟和尚,一為道貫通和尚,皆無年月
。皆寺僧也;一為(履)[侶]石清和尚,無年月。誕登寺僧;一為樹宗式和尚,乾隆十年。一為午亭昌和尚,乾隆四十六年。并湖心寺僧。
王棠《游缽池山記》言寺有兩碑。一云晉王子喬丹成飼雞,雞僵,喬疑丹不驗,棄井中,雞忽化鳳,喬乘鳳上升;一引王喬雙鳧事。而成、宏諸碑皆無此文,意別有兩碑,今毀。
《山陽志遺》論修志之難,云:余輩但任分校,文字必經二總裁鑒定去留,以郡公為主,而當時增刪多有可駭者。如,《金廣信銑傳》,“自蘄州知州行取禮部員外充中祕作編纂官”,舊傳如此。忽刪去“禮部員外”,但云由知州充中祕;員外現任官也,中祕暫充差也,刪去四字,是以何官為編纂官乎?《楊侍郎理傳》將不待奏報,發銀谷賑安饑民事盡刪去,但以“善于賑濟”四字了之。侍郎一生,此最卓卓,一概抹卻。善于賑濟,凡有司皆可加也。今景會寺有成化、宏治兩碑,皆侍郎篆額,宏治碑文則廣信撰并書也。
成化碑陰多漶滅不可讀。諦審數四,知前五行為長官題名,后分二十二列,每列二十人,惟第二十二列僅二人。最奇者,碑右上方于諸人題名中,忽夾行草六行,題名皆真書。載所購地,此由寺僧慮產遺失,不知何時添入碑內,未成體例,今姑仍之,釋文如下:
缺都知監左少監缺
右第一行當為都知監左少監王增福結銜
缺司缺右缺汪缺
右第二行當為司設監右少監汪文結銜
進缺工缺水使缺前吏缺
右第三行當為工部主事徐澄結銜
進士出身郎缺主缺
右第四行當為戶部主事吳彥華結銜
缺大夫缺察缺察使缺
右第五行當為按察使石渠結銜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黃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佛明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佛緣囗囗
囗囗誠密佛照佛諦囗囗
囗囗誠演佛智佛囗囗囗
囗囗囗囗佛真佛來囗囗
囗囗囗囗佛印法通囗囗
基囗闊三十五丈深四十缺
一塊原買名下,地座落寺西缺
大路南至吳原界,西至陳義界,北至缺
小麥二斗又買陳囗等池一塊,座落板閘運缺
北計地囗闊囗五十丈,東至陳榮界缺
西至淺鋪,北至囗囗界,夏稅小麥五斗缺
囗信囗珍徐囗梅囗囗囗
義官王囗徐鏞囗囗朱玉囗囗
楊福胡覺宣李囗胡囗囗囗
右第一右第二右第三右第四右第五
列三人列六人列六人列九人列一人
囗囗囗囗囗囗張佳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孫囗囗根陳囗囗囗
囗囗囗囗王政汪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桂英唐榮
囗囗囗囗祝宣趙熊王敬
囗囗囗囗囗囗張囗馮通
囗囗囗囗囗囗張順趙俊
囗囗囗囗閻明孫暄沈囗
囗囗囗囗囗囗嚴囗朱敬
囗囗囗囗囗鳳陳錦王輝
囗囗囗囗囗華汪誠囗英
囗囗囗囗囗進吳昶姚華
囗囗囗囗囗誥何連孫囗
囗囗囗囗孫璽秦謙彭達
囗囗囗囗王遠李浩彭淵
右第六右第七右第八右第九右第十
列列一人列十八列十五列十二
人人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福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潘良湯玉楊寧囗囗囗囗
劉海邱政陳達囗囗龐囗
楊達邱廉趙誠囗囗囗囗
徐進趙倫囗聚李錦囗囗
李全周清陸囗朱囗囗華
劉隆梁囗李璽陳囗囗囗
鄒瓘方名趙昂囗囗許囗
李玨余宏李玉趙囗劉縉
楊祺賈達囗囗宋囗胡杰
陶暹李俊囗囗龐洪囗囗
許遵滕謙囗囗囗囗囗囗
楊輔胡囗囗達囗囗囗囗
朱遠湯囗囗囗囗囗囗囗
王嵩囗囗鄒升吳全楊信
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
一列十二列十三列十四列七五列六
五人三人人人人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張紀
囗囗李和囗囗囗通苗實
李囗李昂囗囗囗囗囗英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董和
趙囗囗囗囗囗朱宗囗仁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孫貴
李惠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囗
張錦囗囗囗囗朱囗囗囗
囗囗徐囗黃囗囗囗囗囗
李迪許成囗聚張囗胡囗
囗囗蔡迪談謙王亮囗榮
囗囗囗囗高林囗囗囗囗
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十右第二
六列五七列五八列四九列五十列八
人人人人人
囗囗
囗囗
囗囗
囗囗
囗囗
徐囗
姚琎
陸囗
戴囗
囗囗
囗囗
囗囗
囗洪
囗覬
劉淦
囗海
囗囗
李榮
趙錦劉景
囗囗徐守忠
右第二右第二
十一列十二列
十人二人余
無字
郭次甫寓淮,所攜一杖二衲三瓢四鋤五觚六五岳真形圖,自號五游山人。陳太守文燭為作詩。舊《志》誤以郭為“五岳”,非也。五岳山人,陳太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