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 博濟方
  • 王兗
  • 4588字
  • 2015-11-10 19:04:00

傷寒

人參煮散

治內傷寒冷、外傷寒氣、嘔吐煩熱、頭疼、身不疼、及氣虛傷寒。

人參(一兩) 白術(三分) 陳橘皮(去白) 干姜(炮) 杏仁(去皮尖甘草(炙) 枳殼(各半兩) 芍藥(三分) 蠻姜(一分,圣濟總錄作高良姜上九味同為末,每服二錢,生姜五片,棗二枚,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再以稀粥助之,汗出瘥。

金沸草散

治傷寒壯熱、風氣壅盛、頭目心胸不利,婦人血風朝發、丈夫風氣上攻,狀如中脘有痰,令人壯熱、頭疼、項筋緊急,時發寒熱,皆類傷風,有寒氣則出汗,如風盛則荊芥穗(四兩) 旋復花(三兩) 前胡(三兩) 半夏(一兩,洗凈,姜汁略浸) 赤芍藥(一兩) 麻黃(上七味,同為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姜棗同煎,至六分,熱服,如汗出,并三服,陳自明管見良方,但頭不疼,項不強,為異耳。

石膏散

治傷寒,頭疼不可忍者。

石膏(一兩) 麻黃(一兩,去根節) 何首烏(五錢) 干葛(三分)上為末,每服二錢,姜一片,水一盞同煎,至八分溫服。

太一散

治傷寒頭痛。

大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甘草(半兩,生 石葦半兩,去毛) 石膏(二兩) 滑石(二兩)上五味,同為細末,每服二錢,蔥白薄荷茶調下。

人參訶子散

治傷寒氣不順,食嘔,胸膈不利,有時泄瀉。

人參 干葛 濃樸(去皮) 地黃(各二分) 丁香(一分) 訶子(七枚) 豆蔻(一個,去皮。)上七味,同為末,水一盞,末二錢,入生姜棗同煎,熱服。

沉香散

治傷寒嘔,結痞,心胸真氣虛弱,脈息沉細,正氣補元奪命。

沉香 舶上茴香 青橘皮(去皮) 蓽澄茄 胡椒 川楝子 陳橘皮(去白,各一兩。

上七味,同生杵為末,如患者。但得心頭有氣,未斷亦服之,每服二錢,蔥白三莖,各長一寸,擘破,入酒,并童子小便。各半盞,煎至六分,放溫和滓服,患重者,不過三兩服,氣正脈生。

柴胡散

治傷寒日數過多,心中氣悶,或發疼痛,狂言不定,煩躁不得睡,大小便不通柴胡(一兩,去苗) 大黃(一兩) 樸硝(一兩) 甘草(半兩) 枳殼(一兩,去穣。)上五味為末,每服三大錢,水三盞,煎至六分溫服,一日只二服,不可多服,候大小便通,即自然汗出,或當此候,吃下毒瓦斯藥,通利,即不用服柴胡散,或狂言須服大有奇效。

陷胸散

治心胸悶結,喘不定,服之自汗出。

大黃(一兩半) 甘草(半兩) 枳殼(半兩,去穣上三味為末,每服三錢,水七分盞,煎二三沸,溫和滓服,汗出為度,六日內,多使此散,如無證不用。

豆蔻散

治兩感傷寒、結胸,壯熱惡寒,飲食不下,大小腸秘塞,陰毒昏沉,臍下水結,撮痛,四肢逆冷,心躁,不省人事,食癥結聚,心下逆滿,坐臥不省。

肉豆蔻(二枚) 麻黃(去根,一分) 木香(一分) 緙 (五個,糯米炒令黃,去米) 吳茱萸(一銖) 白術(一分) 干姜(二銖,炮 大黃八銖,濕紙裹,煨 訶黎勒二枚,炮) 茯苓(去皮,八銖)七片) 桂心(三銖) 檳榔(二枚) 當歸(一分)上一十六味,同為細末,每服三錢,棗三枚,水一盞,煎至七分,食后熱服,蓋覆。若胸腹內痛,空心服必效,如稍溏利,無妨。

金針丸

治傷寒結胸氣逆,并手足冷,吐嘔不定。

陽起石 不灰木 阿魏(各半兩) 巴豆(二十五粒,去皮心,不去油) 杏仁(二十五枚,去皮尖)上五味同為細末,用軟粟米飯為丸如彈子大。每服取一丸,穿一眼子,于燈上燒,煙絕為末,以生姜米飲調,服之,以利為效。

仙茅丸 治傷寒結胸,及惡候者,大效。

仙茅(一分) 貫眾(半兩) 黑附子(半兩,去皮) 蓽茇(一分) 干姜(半兩) 甘草(少許) 巴豆(去皮上七味,同為細末,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下結胸,生姜棗湯,下一丸,五七日患者,更打破一丸,同前湯下。如常傷寒,只用冷漿水下,如轉后,須用順氣微表藥服之,汗出瘥

人參散

治傷寒,和氣溫中,安神魂(五日內服。

人參 茯苓(去皮) 白術(米泔浸一宿) 陳橘皮(各一兩)上四味,杵為末,每服二錢,水一鐘,生姜二片,煎至六分,溫服之,每日三服。

順氣散

治傷寒脾胃氣不和,汗前汗后,嘔逆腹脹,虛氣攻刺,心脅疼痛,及治咳嗽。(見羅適傷寒救俗方。

濃樸(去粗皮,姜汁浸炒黃) 茴香(炒) 陳皮(浸,去穣,焙) 蒼術(米泔浸一宿,炒) 枳殼(湯浸去穣,麩炒黃) 川芎(炒) 桔梗 杏仁(去皮尖,炒) 白芷(炒)甘草(炙) 麻黃(去節)上各等分為末,杏仁別研,一處和勻,每服二錢,蔥白三寸,姜二片,棗一枚,同煎,至七分,熱服。此藥調理傷寒汗后氣虛,甚有奇效,凡病患若手足指節逆冷,嘔惡,有陰毒傷寒之證,急并三五服,自然回陽,順氣,汗出,如服了覺身熱,汗久未行,卻并服金沸散表之。年老傷寒,不問陰陽二毒,并先服順氣散,三兩服后,方服金沸散,表汗。少壯者若是陽毒,并先表汗,后用此藥調氣,若被風雨逼濕,并宜服之。

返陰丹

治傷寒厥逆。

太陰元精石(一兩) 硫黃(一兩) 硝石(一兩,各為末) 膩粉(半兩)上四味,依次第布在干熨斗內,用紙蓋覆,慢火煨久,候藥上有黃芽生起,便止,傾乳缽內,閉氣,細研五七百下,用蒸餅為丸,如皂子大,若傷寒脈候微細,四肢冷逆者,及曾經轉瀉者,煎艾湯約一盞,先熱吃艾湯一半,細嚼一丸,以湯下之,須臾汗出便瘥,重者二丸必愈,神妙。

正元散

解傷寒圣濟總錄云∶治傷寒陰證,脈候沉細。

麻黃(去節) 陳皮(去白炙) 大黃(生) 甘草(炙) 干姜(炮) 茱萸 官桂(去粗皮) 芍藥(生) 附子(炮,去皮臍) 半夏(湯洗七遍上十味,唯麻黃多于眾藥一倍,余藥減用一半,同搗為末,每服一大錢,水一盞,入生姜三片,棗一枚,煎至七分,熱服,如出汗,須候汗干,可去蓋覆。凡才覺傷寒,四肢頭目骨節疼痛,便服此藥,如人行五里許,再服,或連吃三服,立見汗出,便瘥。若患陰毒傷寒,更入退陰散半錢,同煎,或傷冷傷食,頭昏氣滿,及心腹諸疾,服之無有不見效者。

退陰散

川烏頭(炮) 干姜(各半兩上二味,同為粗散,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盞,鹽一捻,煎半盞,去滓,溫服。此藥大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痛腰重,連吃三服。若小小傷冷,每服一匙,入正元散,鹽一捻,若陰毒傷寒咳逆,煎一服,細細熱呷,立止。

奪命丹

治陰陽二毒沖心。

朱砂(二兩) 金箔(八十片) 膩粉(半兩) 黃蠟(三兩) 巴豆(八十個紙裹,出油。)上五味,同為末,煉蠟和丸如雞豆大,每服以膩粉一錢,米飲一盞調下,如人行一里,藥性動,下惡物,如藥在其中,取出,掘一地坑,埋三伏時,取出,除卻上面黑物,以麝香裹養之,如更用時,擘為兩處,重為丸。一粒可療五七人,神圣之功,卒難序述。

風證

燒肝散

治三十六種風,二十四般冷,五勞七傷,一切痢疾,脾胃久虛,不思飲食,四肢無力,起止甚難,小便赤澀,累年囗瘡,久醫不瘥,俱依此法服之,必愈。

茵陳 犀角 石斛 柴胡(去苗) 白術 芍藥(各半兩) 干姜 防風 紫參 白蕪荑桔梗 人參 胡椒 吳茱萸 官桂(去皮,各一兩上一十五味,同為末,以羊肝一具,如無,即 豬肝代之,分作三分,凈洗,去血脈脂膜,細切,用末五錢,蔥白一莖,細切,相和,以濕紙三五重裹之,后掘地坑,內以火燒令香熟,每日空心,生姜湯下,大段,冷勞不過三服見效。

骨碎補丸

治風虛攻疰,遍身筋骨疼痛,坐臥不能,飲食減少,行步無力,元氣耗損。

(湯洗七遍,半膝(一兩) 地龍(一分,去土) 縮砂上一十二味,同搗為末,酒煮,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丸,臨臥空心,茶酒任下,服至十日,于皮膚間,覺微微行,是藥效,婦人以醋湯或當歸酒下。

馬蘭花煎丸

治元臟虛風壅熱,上攻下疰,香港腳等證。

馬蘭花(一兩) 大附子(一兩,泡去皮臍,切同馬蘭花,以水一升半煮,水干,焙) 巴豆(春夏二十二粒,秋冬三十八粒,擘破和殼,同芫花,和醋一升半拌,煮醋干,焙) 芫花(一兩)兩,去瓤) 羌活(一兩)上十味為末,醋面糊為丸如桐子大,食前服,或臥時空心加減,自五丸加服,丈夫艾鹽湯下,婦人橘皮湯下。

草還丹

治風順氣,調利三焦,明耳目,益真元,肚筋骨,駐顏容,保生延壽。

仙茅 川羌活 防風(去頭) 金毛狗脊(去毛) 紫花白術 茯苓(去皮,各一兩) 干姜九節石菖蒲 白丑(各一兩半) 葳靈仙(二錢) 何首烏 蒼術(各一兩上十二味,各要新好者,洗擇凈焙干,并生用,細杵為末,以白生砂蜜和為劑,再入臼,杵三千下,煉熟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冷水下,不嚼,婦人月候不通,紅花酒下,半月見效。

牛膝煎丸

大治下元氣虛,冷氣流注,腳膝無力,行步不能,狀似軟風,補益真陽。

川烏頭(五兩,逐日三度換水,浸令透軟,去皮臍,細切,用好酒三升,漸漸下熬成膏,更細研) 木瓜(三個,下面剜去,取瓤核,將好艾先熟,杵為末,入在木瓜內,填實,蒸熟,鹽(細研) 青橘皮(去白)上一十味,焙干,杵羅為末,以前二味膏,攪和令勻,相度莫令硬,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或鹽湯下,三十丸,勿嚼。

牛膝海桐皮煎丸

治腎臟風,并腎俞氣,有時上攻耳目頭,而背膊,及流注手臂腰腳,筋絡頑麻,疼痛,或時無力,耳作蟬鳴,以至重聽,大壯筋骨,補元氣。

牛膝(半斤) 海桐皮(半斤,二味細銼,杵為末,用好酒五升,于銀石器內,熬成膏)附子(加皮(一兩) 虎腦骨(四兩,涂酥,炙令黃色) 大黃(二兩半) 桃仁(二兩,去皮尖,以麩炒黃色) 赤芍藥(一兩) 肉桂(一節) 地龍(一兩,去土微炒) 川芎(二兩) 木香 獨活 沒藥(研) 乳香(研) 防風(去蘆) 骨碎補 麒麟竭 舶上茴香 沉香 干蝎 天南星(生用,各一兩,研,飛過) 麝香(半兩,研上二十九味,修事凈,同為末,再研令勻細,后入前膏內,和勻,再杵三二千下,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或鹽湯下十丸,忌生冷油膩毒物等。

天雄沉香煎丸

治下元積冷、傷憊、陽事不能、筋骨無力,或成下墜,及小腸氣痛,并腎臟風毒攻疰,脾胃不和,腰腳沉重。

天雄(四兩,生用,銼碎) 防風(二兩,生用) 緊小黑豆(二兩,凈拭,生用) 漢椒(四兩) 草烏頭(四兩,生用) 附子(四兩,生用) 牛膝(二兩) 沉香 天麻(各二兩,生用,以上九味以無灰香木香 羌活 干姜(各一兩) 官桂(三兩,去皮) 肉蓯蓉(三兩,酒浸,去土,炙熟) 紫巴戟(二兩,去心上一十六味,同杵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日空心,溫酒下二十丸,加至三十丸,此藥兼明耳目,雄氣海,駐顏色。

金粉丸

治風,冷氣流疰,腳膝疼痛,行步艱難,久患不瘥。

川烏頭(一兩,每個擘開作兩片) 牛膝(一兩,去苗,酒浸,細切之) 何首烏(一兩,擘破)上三味,用大豆一斗,淘揀凈,先入一半,在甑內,次下此三味在內,更用余大豆蓋之,蒸可半日許,取出藥,于篩子內,陰干為末。別入地黃、金粉一兩拌,和勻,以酒煮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空心、木瓜酒下二十丸,至三十丸。

紫金丹

治腎臟風,上攻下疰,虛腫疼痛,補暖丹田,大進飲食,及療婦人血風,血氣流注,筋骨疼痛,或發寒熱,囗苦舌干,四肢煩倦,血海久虛,兼化痰涎。

黑附子(半兩,炮,去皮臍) 丁香(半兩) 砂(半兩) 縮砂(半兩,去皮) 當歸(半兩) 天南星(半兩,炮) 半夏(半兩) 肉豆蔻(五個) 自然銅(一兩,火 ,于醋內淬七遍) 木香(半兩) 防葵(半兩) 青葙子(半兩) 朱砂(半兩) 水銀(一分)上一十四味,先將水銀朱砂 砂三味,同細研,余即一處為細末,和勻,以醋面糊,為丸如梧桐子大,薄荷茶下十丸,或薄荷酒下,亦可日二服。

勞證

夫勞者牢固也,勞傷也。經曰∶五勞六極七傷,皆因營衛不調,血氣虛損或房、或酒、或大病愈后有失調理,因變證候,其狀極多,不能備舉,大抵春夏劇,秋冬瘥。

鹿茸丸

治虛勞傷憊,腰腳疼痛少力,精神不爽,飲食減退,駐顏益氣。

附子(一兩,炮,去皮臍) 鹿茸(二兩,去毛,涂酥,炙微黃) 桃仁(一兩,湯浸,去皮尖,巴戟(一兩,去心微炒) 萆 (三分,銼) 桂心(三兩,微炒) 當歸(一兩) 羌活(三分) 牛膝(一兩,去上一十七味,同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溫酒下二十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尤溪县| 禄丰县| 额尔古纳市| 丹巴县| 哈尔滨市| 哈密市| 赞皇县| 辽宁省| 缙云县| 玛沁县| 海盐县| 墨竹工卡县| 新安县| 九龙坡区| 江山市| 西青区| 大关县| 文山县| 土默特右旗| 普定县| 甘泉县| 长子县| 罗源县| 高青县| 若尔盖县| 娄烦县| 安康市| 象山县| 米脂县| 金堂县| 雷州市| 尚志市| 定安县| 余庆县| 西华县| 芜湖市| 始兴县| 若尔盖县| 雅安市| 饶河县| 瑞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