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 本草易讀
- 汪讱庵
- 4933字
- 2015-11-10 18:37:54
處處有之。宿根三月生苗,初生布地,獨莖直上,對分出葉。葉似榆葉而稍狹,細長似鋸齒。七月開花紫黑色。根外黑里紅似柳根。
吐血,醋煮三兩服。(驗方第一。)漏下赤白。同上。(第二。)赤白痢下,水煮半斤,去渣,再熬如餳,分服之效。血痢,加當歸二兩,壯人即愈。(第三。)下血腹痛,同炙草、砂仁煎服。(第四。)小兒疳痢,水煎如飴服。(第五。)虎犬咬,內服外敷,忌酒。(第六。)蛇傷,外敷內服。(第七。)代指腫痛,煮汁漬之,半日愈。(第八。)小兒濕瘡,水煎洗。(第九。)小兒面瘡、赤腫,煎洗。(第十。)煮石法∶七月七日取地榆陰干,百日燒灰。復取生者,與灰合搗萬下。灰三分,生末一分,合之。
若石一、二斗,水浸沒過三寸,以藥入水攪之,煮至石爛,可食乃已。(十一。)
丹參二十
畏咸水,反藜蘆。微苦,氣平而降。入手少陰心、手厥陰心包絡。破宿血,生新血,安生胎,落死胎,調經脈,除煩熱。止腸鳴腹痛,理崩帶癥瘕。功同四物,為女科要藥。
生桐柏及泰山。五月采。今處處山中有之。一枝五葉,葉如野蘇而尖,青色皺皮。小花成穗根皮丹而肉紫。
經調一切,一味丹參散,每酒下三錢。(驗方第一。)寒疝腹痛欲死,為末,酒下二錢。少腹有積。(第二。)小兒驚癇發熱,同雷丸、豬脂煎,摩身上。(第三。)乳癰,同白芷、白芍,醋淹一宿,豬脂煎成膏,去渣敷之。(第四。)
紫參二十一
畏辛夷,火炙紫黑用。味苦,微寒,無毒。入足厥陰,手太陰、陽明大腸。開心腹積聚,散腹脅堅脹。止唾衄,消癰腫,調血痢,破血瘀,通經脈,治金瘡。利大小便,治赤白痢。消胸中之痞結,止肺家之疼痛。
生河西及兗州山谷,今所在有之。莖青而細,五月開白花似蔥花,亦有紅紫而似水葒者。
根淡紫黑色,肉帶紅白,狀如小紫草。近時多以此偽蚤休,不可不知。
吐血不已,同甘草、阿膠為末,糯米湯下。(驗方第一。)面上酒刺,同人參、丹參、沙參、苦參、胡桃仁丸服。(第二。)紫參湯 紫參 甘草水煎。治下痢腹痛。(諸方第一。)
紫草二十二
蠟水拌蒸,去須用。甘、苦、咸,寒,無毒。足厥陰藥也。涼血活血,發痘提疹,利小便,通大腸。治惡瘡癬,除心腹邪氣。大便滑者忌之。
生碭山及楚地。春社前后采之。今所在皆有。人家種之,三月逐壟下子,九月子熟時刈草,春社采根。苗似蘭香,莖赤節青,染燭及染紫者多用之。古方惟用茸,取其初得陽氣,以發痘瘡。今人不達此理,一概用之,非矣。
小兒頭上癤毒,同當歸、黃蠟、香油熬膏敷。(驗方第一。)痘不出,赤色,便秘,用二兩熱湯漬之,泡封勿泄,溫時取服。(第二。)痘赤便秘,同陳皮、蔥白服。(第三。)痘疔,為末三錢,雄黃末一錢,胭脂取汁合,銀針挑破點之。(第四。)癰疽便毒,同栝蔞煎服。(第五。)小兒白禿,煎汁敷之。(第六。)小便猝淋,水煎末服。(第七。)產后淋瀝,便秘,方同上。(第八。)
白頭翁二十三
得酒良。甘,苦,辛,溫,有小毒。治溫瘧,療金瘡,止鼻衄,除腹痛。散癥瘕積聚,消癭瘤瘰。
毒痢血痢要藥,偏墜禿瘡靈丹。熱毒下痢,紫血黑血者最宜。
處處有之。春初作叢生。葉生莖頭,如杏葉,上有細白毛而不滑澤。近根有白茸,根紫色,深如蔓荊。其苗有風則靜,無風自搖,與赤箭、獨活同也。
陰 偏腫,用根搗敷,當作瘡,二十日愈。(驗方第一。)外痔腫痛,以根搗敷。(第二。)小兒禿瘡,以根搗敷,一宿作瘡,半月愈。(第三。)白頭翁湯 白翁 黃連 黃柏 秦皮治熱痢下重。(諸方第一。)又治產后痢。虛極者加甘草阿膠。(第二。)
白芨二十四
紫石英為使,惡理石,畏李核、杏仁,反烏頭。苦,辛,微寒,性澀。止肺血,填肺損。治跌打折骨,湯火灼傷,惡瘡癰腫,敗疽死肌。
除頭面 ,使皮黑反白, 手足皴裂,令澀肌變滑。去腐逐瘀甚速,生肌止痛良效。肺癰膿血未盡者勿用。
處處有之。莖葉如生姜、藜蘆,但一科只抽一莖。開花長寸許,紅紫色。
鼻血不止,為末津合,敷山根上,仍水服一錢立止。(驗方第一。)心氣痛,同榴皮蜜丸豆大,醋湯下三丸。(第二。)重舌鵝口,乳汁調末敷足心。(第三。)疔腫,為末,水澄攤 。(第四。)打跌骨折,酒調末服。(第五。)刀斧傷,同 膏為末摻之。(第六。)手足皴裂,水合末塞之。勿犯水。(第七。)湯火傷,香油合敷。(第八。)
三七二十五
甘,苦,微溫,無毒。散血止痛,去瘀消腫。治一切吐血衄血,血痢血崩。為金瘡杖瘡要藥生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根黃黑色,團結者,略似白芨。長者如老干地黃,有節。
以末摻豬血中,血化為水者真也。近傳一種草,苗高三四尺,葉似菊艾而勁濃,有歧尖。莖有赤棱,夏秋小花如金絲可愛。根大如牛蒡,與南中來者不類,治金瘡與一切血癥甚效,云是三七,未知何物。
吐衄,米湯下。(驗方第一。)血痢,為末,米泔下。(第二。)大便血,為末,白酒下。(第三。)血崩。同上。(第四。)赤眼,磨汁涂眼四圍。(第五。)產后血多,為末,米湯下。(第六。)無名癰腫,醋磨敷即散,已潰者干摻。(第七。)虎蛇傷,為末,米飲下三錢,仍嚼敷之。(第八。)
黃連二十六
去凈毛,漿水浸焙用。生用入心,醋炙入肝膽,酒炙上行。黃芩、龍骨、理石為使,惡菊花、元參、鮮皮、芫花、僵蠶,畏冬花、牛膝,勝烏頭,解巴豆毒。忌豬肉,惡冷水。大苦,大寒,無毒。手少陰心經藥也。清心退熱,瀉火除煩,鎮肝涼血,解渴止汗。濃腸胃而止瀉痢,開伏梁而瀉痞滿,解癰疽瘡疥之毒,退目痛及 傷之火。虛寒者勿用。舌苔紅者急用之。產后忌之。
生巫陽川谷及蜀郡太山之陽。二八月采。蘇頌《圖經》曰∶今江、湖、荊、夔州郡亦有,而以宣城九節堅重相擊有聲者為勝,施、黔者次之,東陽、歙州、處州者又次之。苗高尺許,葉似甘菊,四月開黃花,六月結實似芹子色黃。其苗經冬不凋。漢末本草,惟取蜀郡黃肥而堅者為勝,唐時以澧州者為勝,今則雅州、眉州者為良。藥物之興廢不同若此。
小兒口瘡,同干姜為末摻之。(驗方第一。)消渴尿多,蜜丸服。又同花粉丸服。又入豬肚白淫,脈數有熱,同茯苓丸服。(第三。)赤痢已久,為末,雞子(第四。)熱毒血痢,水煎一兩,露一宿,空腹服。(第五。)熱毒赤痢,同當歸焙末,入元香少許,米湯下二錢。(第六。)赤白痢久,并無寒熱,同烏梅燒末,米湯下。(第七。)赤白暴痢,如鵝鴨肝,痛甚,同黃芩各一兩煎熱服。(第八。)一切諸痢,不問冷熱赤白,谷滯休息。黃連兩半,龍骨一兩,真附子八錢,干姜一兩,先以水兩盅入銅器中,火沸取下著土上,沸止又入水兩盅,如此九次;納諸藥入水內,再煎沸,輒取下,沸止又上火,如此九次,可得二三盅,頓服即止。(第九。)下痢腹痛,赤白下重,酒煎兩服。(第十。)小兒久痢赤白有火,水煎,蜜合服五次。(十一。)臟毒下血,凈連半斤,入豬大腸內,砂釜煮爛,取連焙末,搗腸合丸,米湯下。(十二。)赤白痢,日夜無度,同吳茱萸各二兩,同炒香,各為末,以米飯合丸豆大,每服三十丸。
赤痢甘草湯下黃連丸,白痢生姜湯下吳茱萸丸,各十五丸。赤白痢并服,米湯下,甚效。(十三。)腸風。同上。(十四。)脾積食瀉,搗蒜合丸豆大,白湯下五十丸。(十五。)痢痔腸脫,為末,冷水合敷之。(十六。)雞冠痔疾,為末敷之。(十七。)痔病秘結,同枳殼丸服。(十八。)暴赤目痛,同干姜、杏仁為末,綿包浸湯,閉目乘熱洗之。(十九。)小兒赤目,水合敷足心。(二十。)爛弦風眼,黃連十文,槐花、輕粉少許,為末,男兒乳合之,飯上蒸過,帛包之,熨目三四次。(二十一。)目猝癢痛,乳汁浸點,諸目悉治。(二十二。)淚出不止,水浸濃汁漬拭之。(二十三。)口舌生瘡,酒煎時含。(二十四。)小兒鼻 ,鼻下兩道赤色,有疳,以米泔洗之,黃連末敷之。(二十五。)小兒月蝕生耳后,為末敷之。(二十六。)小兒食土,取好黃土煎黃連漬之,曬干與食。(二十七。)腹中兒哭,煎濃汁呷之。婦科胎哭是也。(二十八。)子煩、口干不臥,為末,粥下一錢。(二十九。)癰疽腫毒,已潰未潰皆可,同檳榔末、雞子清合敷。(三十。)中巴豆毒利不止,同干姜末水下。(三十一。)心火實熱,水煎服。(三十二。)心猝熱痛,水煎服。(三十三。)陽毒狂奔,同石膏末,甘草水下。(三十四。)骨節積熱黃瘦,童尿浸,水煎服。(三十五。)小兒疳熱流注,通身瘡蝕,或潮熱,肚脹作渴,以黃連五兩入豬肚中,鋪糯米上蒸爛,搗千杵丸服。(三十六。)嘔煩心熱,黃連五分,干姜三分。(三十七。)中熱邪毒,同巴豆吐之。(三十八。)香連丸 黃連 木香蜜丸豆大,每白湯下三十。治赤白諸痢,里急腹痛。(諸方第一。)赴筵散 黃連 干姜為末摻之。治口瘡。(第二。)黃連湯 黃連 桂枝 炙草 人參 半夏 姜 棗治腹痛欲嘔,心熱甚者。(第三。)黃連阿膠湯 黃連 阿膠 黃芩 白芍 雞子黃治心煩不眠。(第四。)黃連粉 黃連為末。
水合敷。治浸淫瘡。(第五。)下痢赤白,黃苔,便赤,脈數。黃連(五分) 白芍(一錢五分) 苦參(一錢) 當歸(一錢五分) 枳殼(一錢五分) 甘草(一錢) (第六)
胡連二十七
苦,寒,無毒。補肝膽,濃腸胃,除骨蒸,退心熱。三消五痔悉療,瀉痢溫瘧亦治。
平小兒出波斯國,苗若夏枯草。今南海及秦隴亦有之。初生似蘆,干則似楊柳枯枝,心黑外黃,不拘時采,折之塵出如煙者真也。
小兒潮熱,往來盜汗,同柴胡蜜丸服。(驗方第一。)小兒腹脹,疳熱發焦,同靈脂末,豬膽丸服。(第二。)五心煩熱,米湯下末。(第三。)小兒疳疾瀉,同干姜末,甘草湯下。(第四。)小兒自汗盜汗,潮熱往來,同柴胡蜜丸服。(第五。)小兒黃膽,同黃連各一兩,將黃瓜去瓤,入藥在內,面包煨熟,去面,搗丸綠豆大,白湯下。(第六。)小兒目赤,茶合敷足心。(第七。)吐衄血,同生地豬膽合丸,茅根湯下。(第八。)血痢不已,同烏梅、灶心土末服。(第九。)熱痢腹痛,丸服。(第十。)癰毒已潰未潰,同穿山甲、茶合敷之。(十一。)傷寒勞復身熱,二便如血,同蜜炙山梔,豬膽丸服。(十二。)
黃芩二十八
得酒上行,得膽汁入肝膽,得柴胡退寒熱,得白芍治痢,得桑皮瀉肺火,得白術安胎。山茱萸、龍骨為使,惡蔥實,畏丹砂、藜蘆。苦,寒,無毒。除一切熱,解諸般淋。血痢腹痛,火嗽喉腥。瀉中焦實火,退脾家濕熱,清火安胎,逐水解渴,利胸氣,消膈痰,療黃膽,治血閉。兼清肌表郁熱,最除往來寒熱,平癰疽瘡瘍,退目赤腫痛。腹痛因寒者忌之。脈遲者忌之。
生建平、兗州川谷,今出宜州、 州、涇州者佳。苗長尺余,莖干粗如箸,葉從地四面作叢,類紫草。亦有獨莖者,葉細長青色,兩兩相對,六月開紫花。中枯而飄者名枯芩,即今所謂片芩也,瀉肺利氣,除風熱,清肌表宜之。細實而堅者名子芩,即今所謂條芩也,瀉大腸火,養陰退陽,補膀胱寒水,滋其化源宜之。
身如火燎,燥渴晝盛,水煎兩服。(驗方第一。)老小火丹,為末水合敷之。(第二。)灸瘡出血∶一人灸瘡,血出不止,肢冷欲絕,酒服黃芩末二錢立愈。(第三。)產后渴,同麥冬煎服。(第四。)常服安胎,同白術丸服。(第五。)崩血,為末,每一錢,霹靂酒下。稱錘燒赤,淬酒是也。(第六。)老婦止經,米醋浸,焙干再浸,如此七次,醋丸服。(第七。)血淋熱痛,水煎一兩分服。(第八。)吐衄下血,水煎三兩分服。(第九。)婦人漏血,同上。(第十。)吐衄血,末服三錢。(十一。)眉眶痛,同白芷為末,茶下。(十二。)少陽頭痛,亦治太陽,為末,酒下一錢。(十三。)小兒驚啼,同參末服。(十四。)肺中有火,丸服。(十五。)黃芩湯 黃芩 白芍 甘草 大棗(各三錢)治太少合病,自下痢,熱痢臭粘者。此癥身熱脈數,夏秋間受則膿血交迫,成暑熱痢也。
(諸方第一。)
秦艽二十九
去凈毛湯泡曬干用。菖蒲為使,畏牛乳。苦,辛,無毒。入手足陽明,肝膽諸經。攻風逐水,通利二便。止肢節之疼痛,療身體之攣急。手足不遂,齒牙莫開。牙痛口瘡之癥,腸風瀉血之 。治黃膽而解酒毒,去頭風而治骨蒸。養血榮筋,最益肝膽之氣,驅寒御濕,不留麻木之邪。大便滑者禁用。
生飛鳥山谷。二八月采。今出涇州、 州、岐州者良,又河陜州郡多有之。葉婆娑,連莖梗俱青色。六月開紫花,似葛花,當月結子。根長大黃白者佳。中多銜土,用宜破去。左文者良。
急勞煩熱,身體酸痛,同柴胡、甘草為末,每白湯下三錢。(驗方第一。)小兒骨蒸潮熱,減食瘦弱,同炙草煎服。(第二。)黃膽,心煩口干,小便赤,牛乳煎三兩服。(第三。)暴瀉引飲,同炙草煎服。(第四。)小便難,水煎一兩服。(第五。)瘡口不合,為末摻之。(第六。)發背初起,牛乳煎服。快利三次為度。(第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