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設立官字號
汪琬語
俊秀主書院講席
學海堂
武生薦舉博學宏詞
潘義炳論詩語
方宗誠論文語
撰述命名立異
雁來紅種類
書燈
甲子各省教會勢力
無名氏詩句
金農等字
曾國藩論文語
陳夔龍詩句
曾國藩論吳汝綸
明邵寶學史
魏茂林撰述
皇輿表
諧聲別部
史澄詩句
黃任詩注本
溆浦三賢詩文鈔
廬州江防同知衙署
春雨堂叢書
生香花蘊合集
姚瑩行述
文廷式大考第一
明七子等名氏
長元吳三縣地丁錢糧
王又樸不諱過
明陳耀文正楊
李元度駁方苞語
詞家比詩家
夜合花
高宗挽朱軾四字
尹洙河南集
石韞玉藏書語
林瀚訓子詩
北宋蘇軾讀書法
受宜堂宦游筆記
紅豆樹
菘字解
小琉球漫志
春秋經筌
尹繼善文端公詩集
王峻論水經注
廬江劉聲木十枝撰
康熙設立官字號
康熙壬午,科場中設立官字號,十名中分中一人,以為限制,專以供官員子弟應試而設。官卷之制:內官三品以上,及翰、詹、科、道,吏禮二部司官,外官藩臬以上,武官提鎮以上之子孫,同胞兄弟,同胞兄弟之子,每舉人進士十名,派中官卷一名,副榜如之,邊省免。后來官卷未聞有中副榜者。江南鄉試,俗名第十九名為官元,以官卷中式最高名數以第十九名為止。兩主試以十八名內之魁卷歸之寒士,使得一鄉魁美名也。
汪琬語
長洲汪苕文太史琬嘗語人云:「士大夫行己不可無本末,讀書不可無師承,立論不可無依據。」云云。聲木謹案:太史數語,最為包括,讀書不可無師承,尤為扼要。漢儒最重師承,授受有序,源遠流長,有傳至十余代者,故其解經卓絕千古,確有依據。惟漢儒始能虛心求救,實心受教,不敢自逞臆見,所以最重師承,故能學問淵深,靡有涯涘。東漢帝時,班昭續成《漢書》,馬融在當時,亦博學者,請伏閣從班昭受句讀,其識見過后人遠矣偉矣。試問現在《清史稿》成,誰愿伏閣從人受句讀耶?
俊秀主書院講席
嵇文駿字步云,號春原,無錫人。年甫弱冠,即橐筆出游,當道薦主濟南書院講席。時以俊秀主講,實罕有之事。婁縣姚春木上舍椿,亦困于一衿,以俊秀歷主夷山、荊南、景賢等書院講席,士論尤為翕然。非道德文章冠絕流輩,焉能如此。嵇公后于道光壬辰,中順天鄉試,姚君則終于監生,論者尤為惋惜云。
學海堂
儀征阮文達公元,于道光六年,任兩廣總督,創立學海堂于廣州城北粵秀山,專課經解詩古,聲名文物,幾于震天下。其實當時經費,每年收入,僅壹千伍百余兩。堂中無山長,派學長八人,專司課事,每年僅四課,每課以貳百金為膏火。學長每人修金,年僅叁拾陸兩。專課肄業生住院,以十名為限,三年為期。期滿更換,以期普及。番禺林月亭孝廉伯桐,撰《學海堂志》一卷,紀載甚詳,刊入《修本堂叢書》中,予略舉其大略記之。
武生薦舉博學宏詞
邵岷字百峯,元和人,武生。乾隆元年,由太仆寺卿蔣漣薦舉博學鴻詞,為部所駁,不準與試。百峯雖武生,實文人。嘉興李富孫鶴征后銘,言其學博才敏,其所為詩最工游覽,如《五丁峽》、《雞頭關》等作,酷摹少陵云云。仁和杭世駿《詞科掌錄》,言其與秀水張庚皆工古詩,而百峯登覽之作尤勝,云云。長洲沈文愨公德潛《國朝詩別裁集》,言其七言律詩最工,居然作手云云。據三家所言,百峯實當時之學人,而詩才卓絕,推為作手,不得仍以武生目之。蔣太仆薦舉,確為學問而然,并非濫舉。惜乎為部臣所糾,不得與試,誠為可惜。以武生工文學,薦舉博學宏詞,不特為我朝之盛事,亦千古所罕聞也。
潘義炳論詩語
潘義炳字蔚友,號念堂,桐城人,諸生。木崖江孫,淵源家學,工詩,撰有《念堂詩鈔》卷。其論詩之語曰:「一代有一代之風氣,一人有一人之懷抱。蛾眉不同貌而俱動于魄,芳草不同氣而皆悅于魂,其各抒性情,一也。」又曰:「學詩者,沉酣乎經史以裕其原,浸淫乎漢魏以厚其質,涵泳乎六朝唐宋以腴其華滋。」又曰:「詩貴立體而忌俗者五,一曰俗體,二曰俗意,三曰俗句,四曰俗字,五曰俗韻。」云云。聲木謹案:茂才所論甚卓,惜袁簡齋明府未見此論。明府之詩,俗意俗韻,集中尤多,未能見及此也。
方宗誠論文語
桐城方存之京卿宗誠《柏堂集外編》有《復胡伯良書》,言作文之法,甚簡明,節錄于此,文云:「夫文非一端,大抵以有本有用為貴,而其義法,則在古大家文中求之。辭宜質而不可俚,義宜正而不可迂,敘事宜詳明而不可繁贅,記事宜簡古而不可晦拙,是皆所當留意者。」云云。又有答某書云:「修辭立其誠。君子于人,毀不可,譽亦不可。立一言于此,千百世下,皆信吾言之不妄,而后為不朽之言。」云云。聲木謹案:儒者立言,雖不能如此,而存心不能不如此。孝子不誣其親,況他人乎!
撰述命名立異
詞曲命名,有以新穎纖巧見者,尚屬常有之事,若詩文集,則更罕見。若唐陸龜蒙名其詩文集曰《笠澤叢書》四卷、《補遺》一卷,南宋鄧牧名其詩文集曰《伯牙琴》一卷、《附錄》一卷,元楊維禎名其賦集曰《麗則遺音》四卷,明崔銑名其詩文集曰《洹詞》十二卷,任環名其詩文集曰《山海漫談》三卷、《附錄》二卷,婁堅名其文集曰《學古緒言》廿五卷,國朝顏元名其文集曰《習齋記余》卷,徐倬《道貴堂類稿》中有名曰《耄余殘瀋》,上卷為詩,下卷為文,錢國珍名其文集曰《寄廬雜記》卷,李象鹍名其文集、公牘等類曰《棣懷堂隨筆》卷,戴豪名其詩文集曰《贅言錄》八卷、《附錄》一卷,李士棻名其詩集曰《詩半》卷,自謂古少今多,故名曰半。亦有名集而實非集者,如宋曾鞏《隆平集》廿卷,收入《四庫》史部別史類,宋陳埴《木鐘集》十一卷,收入《四庫》子部儒家類。國朝陳瑚撰《頑潭詩話》二卷,許丙椿撰《斆園詩談》八卷、《續編》二卷,實系詩集,名之曰《詩話》。吳文溥撰《南野堂筆記》十二卷,實系詩話,名曰《筆記》。皆屬有心立異,毫無意義,不足訓也。
雁來紅種類
吾鄉秋日,只有雁來紅一種,以之點綴秋光。據《習苦齋畫絮》言,有雁來黃,異種也。近聞有雁來綠者,色如翡翠,又居黃上。他日乞得此種,當補畫之云云。以天下之大,奇花異草何限,非《羣芳譜》所能備載,亦勢理所當然也。
書燈
予自十一歲至廿八歲,在書房讀晚書,每晚青燈一盞。先文莊公嚴禁點燭,并言從古至今,只有書燈而無書燭,如欲點燭纔念書,終身必不能念出書來。其事雖小,極為讀書不讀書之關系。后來聲木以先文莊公之諭,驗之他人,果然如此,始信先文莊公當日嚴禁之有由也。
甲子各省教會勢力
甲子十一月廿九日,基督教徒謂之耶穌圣誕日,上海各教會發出傳單,中云:「基督教自公歷壹千捌百伍拾捌年,即南宋慶元肆年,中國政府允許各國傳教后,現在中國之天主教有主教伍拾人,神父及女教士壹千叁百人,基督教有教士壹萬捌千人,受圣餐教徒叁拾伍萬人,受洗禮教徒柒拾萬人,新舊大小教會捌千捌百捌拾陸所,教會小學伍千玖百貳拾捌所,教會小學生拾陸萬零玖百玖拾壹人,教會中學玖百陸拾貳所,教會中學生貳萬貳千伍百陸拾玖人,教會高等以上學校叁拾捌所,教會高等以上學生壹萬壹千柒百玖拾人,教會醫院叁百貳拾陸所,施醫地點叁百肆拾肆所,教會看護學校壹百零陸所,看護學生壹千叁百捌拾人,青年會叁拾捌所,會員伍萬捌千捌百拾貳人,學校青年會壹百捌拾叁所,會員貳萬肆千貳百叁拾伍人,教會出版物甚多,但以《時兆月報》、《通問報》為最巨。」云云。據教會自己所說,現在耶穌教會,在中國勢力仍非小也。
無名氏詩句
山東省城金波門,宋曾南豐祠、張勤果公曜專祠,皆在焉。有《濟南紀事詩》中有云:「壽世文章勝功業,崇祠還欲傍南豐。」大足為文人吐氣,意味頗耐人思索。
金農等字
錢塘金冬心農、涇縣包慎伯明府世臣,字體皆太詭異,墮入惡道,雖各有所本,終非所宜。金習《谷郎》、《爨寶子》及《中岳廟》等碑,包專習唐武后所書《升仙太子碑》。明府《藝舟雙楫》中,論書之語頗高,所書不逮所論,實不可以道里計。其所自書、自監人刻成之《小倦游閣法帖》全石,雖間有損字,尚未殘缺,現存揚州江西富商蕭怡豐家,久無拓本。光緒年,合肥蒯禮卿觀察光典與怡豐家相識,曾借拓壹百分,今亦不知流落何所矣。
曾國藩論文語
曾文正公《致吳南屏書》中有云:「仆嘗稱古文之道無施不可,但不宜乎說理耳。」云云。吳摯甫京卿《致馬通伯學部書》中亦有云:「文章不宜談理,此前哲微言,執事最不信此語,究其談理之作,實亦不能工也。」云云。聲木謹案:桐城文家雖喜言宋儒之學,然義理、詞章、考據三者并立,不偏重義理,所以能獨立千古。桐城諸老以文學授受者,幾徧天下,予別撰《桐城文學淵源考》十三卷、《引用書目》一卷、《名氏目錄》一卷、《撰述考》四卷詳言之,而傳其義理者無人。道咸之間,方植之明經東樹目見漢學流行,其焰甚熾,毅然欲興復宋學,傳授徒黨,以與之抗,并撰《漢學商兌》卷以攻之。卒之其文章一傳而為戴存莊孝廉鈞衡、方存之京卿宗誠,天下猶知其人。其理學一傳而為蘇厚子征君惇元、文鍾甫茂才漢光,鄉曲之間,尚不知其名氏,顯分軒輊矣。
陳夔龍詩句
貴陽陳小石制府夔龍《詠懷》詩中有云:「一琴一鶴尋常事,清獻當年浪得名。」云云。其生平甚以清廉自負,亦頗為一時所稱,而詩之語意,亦有所本。宋劉章曰:「臣書生,無他長,惟菲儉自度。晏嬰一狐裘,三十年不易,人以為難,臣以為易。」見于是以清廉自負者,自宋已然矣。
曾國藩論吳汝綸
桐城吳摯甫京卿汝綸《吳先生尺牘》中有云:「某任冀州時,有三起盜案,逾期未獲,實心愧。前任冀州李鑒堂中丞秉衡善于捕盜。」云云。自言之不諱,實為人所難。予在濟南謀食時,聞王古愚孝廉振垚言,曾聞曾文正公當日論幕中人材,言及京卿,有「只宜讀書作文,短于政事,材不宜為官」之語。知人則哲,曾文正公之言,所見遠矣。
明邵寶學史
明人撰述迂謬,頗多可笑者。如邵寶撰《學史》十三卷,其以十二卷象十二月,多一卷以象閏,每卷或三十條,或廿九條,以象月之大小,且取日格一物之義。《四庫提要》中,言其殊可不必如此,洵為卓見。古今撰述奚止千萬,孰有如是之膠固鮮通者乎。至其書之佳惡,姑勿論也。
魏茂林撰述
魏笛生觀察茂林人,進士,官直隸永定河道。向只見其《駢雅訓纂》十六卷、《識語》一卷,注釋甚為博洽,嘗疑其撰述決不止此。后讀錢塘戴文節公熙《習苦齋古文》,中有《房師魏笛生先生七十壽序》,言觀察所撰,尚有《易貫》六卷、《別雅輯證》四十卷、《覃雅》卷、《禮因》一卷、《文法一揆》六卷、《廣腋》卷、《天部類腋》四卷、《國朝四十七科同館詩賦題解》十四卷、《天部二十九聞》卷、《重校袁文箋補》四卷、《帳中編略》卷,此書自秦漢六朝以來經史子集諸大部[書]薈萃(書)貫串,搜羅剔抉,丹黃甲乙,數十年迄未成書,蓋類書也。復有《類海探源》卷,內分廿九門,此少作,亦類書也云云。據戴文節公所述,信乎觀察聞見宏富,撰述等身,惜乎多未刊行。予所見者,僅《駢雅訓纂》、《別雅輯證》、《國朝四十七科同館詩賦題解》三種。后二種雖刊,未見他家著錄。
皇輿表
《欽定皇輿表》十六卷,卷一、卷三、卷四、卷六、卷七、卷十一、卷十三、卷十四、卷十六各分上下二卷,實廿五卷,內府刊本。原裝綻廿四本,四布函。康熙四十三年,禮部尚書喇沙里奉勅編輯。其書本表格體例,清晰易覽,考證詳明,洵非私家撰述所可比擬。惟有一弊,全書中空白太多,徒占篇幅,若改為直行,可省四之三。書僅六本,取攜既便,價值亦廉,惜無人為之改制。誠能得稍明撰述體例者,即可從事,尚不難也。
諧聲別部
南昌喻端士編輯新城王文簡公士禎《皇華紀聞》、《隴蜀余聞》、《池北偶談》、《居易錄》、《香祖筆記》、《分甘余話》六種中論詩之語,分志趣、風雅、感概、考證、評論、匯編六門,每門一卷,《匯編》分上下二卷,乾隆己酉五月,信江枕山亭自刊本。一本名《諧聲別部》,一本名《分類詩話》。一人所輯,同時所出,而序文、例言,兩書一字不易,亦無一言言其更名,是真不可解矣。王文簡公當日以避世宗憲皇帝廟諱,以前刻書者,皆改為「士正」,讀者往往讀「正」字為去聲而不知非也。《漢書·律歷志》「子為天正」,《王莽傳》「人民正營不安」之意,「正」字皆音征。以「正」字代原名者,正取其音同耳,不然,何取以「正」字代用?自奉諭改名為「士禎」,益見王言之如綸矣。
史澄詩句
番禺史穆堂宮允澄,撰《趨庭瑣語》八卷、《退思軒試帖》二卷、《詩存》一卷,光緒乙酉,繼園自刊本,附于其父春林善長《味根山房全集》后。其詩存僅七言絕句一百首,皆以「七十老翁何所求」為起句,歷敘自己生平,即自述詩,而又別開生面,文人狡獪,故無奇不有。然此種詩,年老之人以之為游戲則可,決無佳詩,更難傳世行遠也。
黃任詩注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