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徐陵編《玉臺新詠》十卷,皆系緣情之作,實即香奩體之權輿,然當時去古未遠,猶有溫柔敦厚之遺。晚唐如李商隱、溫庭筠、韓偓諸人,推衍宗風,其流日盛。國朝吳郡朱存孝行先,亦編輯《玉臺新詠》十卷,所選之詩,以唐人為斷。卷一為初唐古詩,卷二盛唐古詩,卷三中唐古詩,卷四晚唐古詩。卷五初唐律詩,卷六盛唐律詩,卷七中唐律詩,卷八晚唐律詩。卷九初、盛唐絕句,卷十中、晚唐絕句。實即《續玉臺新詠》,而不以續集自居,卷端仍題曰《玉臺新詠》,未免與前人之書相混,不知其用意所在。僅于書之夾縫處,著明「朱選玉臺」等字,亦無補于事。其書選擇頗精,校刊袖珍寫字本亦甚工。外間傳本甚稀,迄未見他家著錄,亦可見撰述之難傳矣。予故撮其大要,記之于此,或亦為言香奩體詩者所不廢也。
駱肇銓以侄孫得推恩
花縣駱文忠公之卒,飾終上諭至為優渥,國朝類此者尚多。獨推恩已及其子孫五人,仍復及于旁支侄孫候選縣丞駱肇銓,著以知縣分發省分即補,則為他臣工所無,真曠代所未有也。聲木幼時隨侍在蜀,聞人言駱文忠公歷任封疆,不以家屬自隨,僅有侄孫駱肇銓一人隨侍。其侄孫自能謹守禮法,始能為駱文忠公所憐愛。今觀推恩之典及于侄孫,必有故矣。
翁方綱撰述
大興翁覃溪學士方綱撰述,已見于《匯刊書目》中,列目十七種,附刊二種,題曰「翁氏蘇齋叢書」。聲木謹案:學士撰述,實不盡于此。且當時有出于自刊,及門生故吏所刊,實無《蘇齋叢書》之名。中如《七言律詩鈔》十八卷、《蘇詩補注》八卷,皆門人曹文正公振鏞刊本,《元遺山年譜》一卷,汪本直刊本,《詠物七律詩偶記》一卷,門人謝學崇刊本。《匯刊書目》中,欲匯集學士撰述列入,不得不假此名目,亦編輯者不得已之苦衷也。然學士撰述,未見《匯刊書目》,其已刊者,仍有《復初齋文集》三十五卷、《詩集》七十卷、《集外詩》卷、《集外文》卷,上二書,烏程劉氏嘉業堂刊本,《翁氏家事略記》一卷、《韻字辨同》五卷、《論語附記》二卷、《孟子附記》二卷、《詩附記》四卷、《禮記附記》六卷,四種有《畿輔叢書》本。與彭蕓楣侍郎元瑞、謝蘊山中丞啟昆,同輯《焦山鼎銘考》一卷、《三元詩集》卷、《廟堂碑考》一卷。未刊者又有《金陵訪碑記》五卷、《石鼓考》八卷、《秘閣唱和集》卷、《續集》卷、《小石帆亭詩續鈔》一卷、《易附記》十六卷、《書附記》十四卷、《春秋附記》十五卷、《大戴禮附記》一卷、《儀禮附記》一卷、《周官禮附記》一卷、《孝經附記》一卷、《爾雅附記》一卷,均見學士自撰之《翁氏家事略記》中,實即自訂之年譜。又《韋柳詩話》一卷,見于《復初齋詩集》自注中。
許昂霄李義山詩注
海鹽許嵩葊昂霄,以李義山詩注多有未當,緣精為校勘,凡所征引,必根據《新》、《舊唐書》而旁及于他說,真玉溪之功臣也,惜無有力者刊以傳世。珍藏遺稿,愿后之人留意,云云。語見海鹽張青在宗松《捫腹齋詩鈔》自注中。聲木謹案:義山詩博奧難解,自宋已然。宋劉攽撰《中山詩話》一卷,中言李商隱《錦瑟》詩,以為令狐楚青衣之名,宋許顗撰《彥周詩話》一卷,中論《錦瑟》詩,皆為《四庫提要》所駁斥。一篇《錦瑟》,解人已難,況全帙乎!既有此一家注本,未嘗不可供人考證,惜未刊行,以致無人知之者。
三希堂等命名之意
乾隆年間,刻有《三希堂法帖》三十二卷、《續編》卷。「三希」之義,雖御制《三希堂記》有兼取希賢、希圣、希天之義,實則以右軍《快雪帖》、大令《中秋帖》、王珣《伯遠帖》墨跡,皆晉代希世珍也,弆藏之,而名堂曰「三希」,云云,語見錢塘吳仲云制府振棫《養吉齋叢錄》中。漳浦蔡文勤公世遠,名其堂曰「二希」,因以名集,則又別有取意。自謂事業不敢望諸葛武侯,庶幾范希文乎;學術不敢望朱文公,庶幾真希(文)[元]乎;云云,語見《二希堂文集》中。
感舊集非原本
新城王文簡公士禎所編之《感舊集》十六卷,久已膾炙人口,咸謂出自王文簡公所手定,故鑒別精粹,可推善本。而不知今世所行之《感舊集》,系由后人所竄亂,并非王文簡公原本。聲木謹案:長洲顧貽祿字祿百,又號瑗堂,撰有《吹萬閣詩文集》十二卷,乾隆戊子家刊本,前有里生沈文愨公德潛序。《詩集》中有《論詩絕句》二十首,中有詩云:「感舊新城灑淚頻,搜羅遺帙慰陳人。自從雅雨矜繁富,頓失廬山面目真。」自注云:「昔見《感舊集》原本,不及今刻之半。」云云。是顧氏當日尚得《感舊集》原本,不及今刻之半,其為德州盧雅雨鹺使見曾所竄亂者多矣。
王鳴盛撰述
嘉定王西莊太史鳴盛,與同邑錢辛楣宮詹大昕兄弟等,本為中表兄弟,學問淵博。撰述流傳者,如《尚書后案》、《十七史商榷》、《蛾術編》等書,皆已刊行,流傳甚廣。惟所撰《西莊始存稿》廿四卷,雖已刊行,傳本甚罕。予見其刊本,卷一頌賦,中如《圣武遠揚平定西陲頌》、《萬壽圣德頌》、《圣駕南巡頌》、《集五經語圣駕東巡謁陵賦》、《平定準噶爾賦》、《圣駕南巡賦》、《西域效順大閱禮成賦》,皆承明時之大文章。卷二律賦、試帖詩。卷三至卷十七皆古、今體詩,每卷各為一集,中題曰《古》、《今詩》,省一「體」字,想別有依據。卷十八則長短句,名曰《謝橋集》。卷十九以后為雜文。
科舉時各元名
從前科舉之時,最重掄元,狀元,會元,解元,盡人而知之矣,而稱元者,猶不止此。翰林朝考第一,謂之朝元,優拔貢生朝考第一,亦謂之朝元。散館第一,謂之館元。鄉試副榜第一,謂之副元,第六名謂之榜元,以填榜時居第一也。鄉會中式者,名居最末,謂之鎖元。順天鄉試中式前數名者,復有南元之稱,謂居南皿字號第一也。甚至江南鄉試第十九名,謂之官元,以官號中式,恒以十九名處之,一時有官元之稱。此等名稱,尚在人人意中也。聲木謹案:錢梅溪泳《履園叢話》云:「康熙乙酉科,長洲蔣學海以五經中式是科進呈題名,蔣列于解元之前,稱五經解元。」云云。番禺張南山太史維屏《松軒隨筆》云:「太倉顧陳垿字玉停,當時有算狀元之名,蓋以纂修《律數淵源》,及自著《鍾律陳數》二書而得名。」云云。錢塘戴文節公熙《習苦齋畫絮》云:「唐靜巖為國朝畫狀元。」云云。但此等名稱,不知系何人所授。雖已見于《隨筆》卷不如此詳,故再錄之。
趙執信棄婦詞
棄婦詞本樂府舊名稱,古今人詩集中多有之。予最愛誦國朝趙秋谷宮贊執信《飴山堂詩集》中《棄婦詞》,中有句云:「出門拜姑嫜,十走一回顧,心傷雙履跡,一一來時路。留妾明月珠,新人為耳珰,不恨奪妍寵,猶得依君傍。寶鑒守故奩,上有君家塵,持將不忍拂,舊意托相親。」云云。信乎宮贊之詩,以思路镵刻為勝也。
瀛奎律髓等書名
元明人有欲用唐宋故實,以代唐宋二字,以名其書者。如元之方回編《瀛奎律髓》四十九卷,其名「瀛奎」者,兼取十八學士登瀛洲,及五星聚奎之義。明之陳耀文編《花草粹編》廿四卷、《附錄》一卷,其曰「花草」者,以《花間集》為唐詞,《草堂詩余》為宋詞,各摘其一字也。《四庫提要》中,皆斥其鄙俚不典,以二字欲為兩代國號,焉有適合之字。方、陳之命名本意,欲因難見巧,宜其鄙俚可笑矣。
東漢孝獻皇帝等謚
漢孝獻皇帝之謚,出于曹丕,當時季漢昭烈帝在蜀,傳聞獻帝已遇害,謚為孝愍皇帝。明莊烈愍皇帝之謚,亦出自我朝,當時宏光謚為思宗烈皇帝。后人稱二帝者,莫不曰漢獻帝,明莊烈帝,更無有稱之為漢孝愍帝,明思宗者。其出于一家之謚,轉廢而不用,是何故耶?豈人心趨向新朝,自古已然,流露于無形乎。
樊榭山房等命名之義
錢塘厲太鴻征君鶚,以樊榭山房名集,以其先世家于慈溪,故以慈溪山樊榭為號。上元梅伯言郎中曾亮,以柏枧山房名集,以其先世家于宣城,故以宣城山柏枧為號。嘉興錢警石廣文泰吉,以甘泉鄉人名集,以其家先世本出自何,故居在海鹽之甘泉鄉,故以甘泉為號。皆示不忘故土之義。國朝類于此者尚多,茲姑舉其記憶者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