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雅相國《又讀盛伯熙集》云:「密國文詞冠北燕,西亭博雅萬珠船。不知有意還無意,遺稿曾無奏一篇。」當時朝官略分南北兩派,稍前一輩,若廣雅、幼樵諸人,高陽主之,稍后一輩,若伯熙、可莊諸人,常熟主之。此詩指伯熙一折推翻軍機,朝局一變也,云云。語見侯官陳衍《石遺室詩話》。聲木謹案:朝政每多黨派,在君子與小人之分,君子與君子為朋則治,小人與小人為朋則亂,歷朝皆不能免,亦不獨晚近為然。光緒中葉,則確為常熟翁文恭公同龢秉政,志在延攬博雅人材,以資佐理,意非不善,惜非其時。是以庚寅殿試,俗稱為狀、榜、探者,為張謇、文廷式、李盛鐸三人,皆文恭平日所最賞識者。甲午以前,孝欽顯皇后與德宗景皇帝意見甚深,德宗景皇帝困于孝欽顯皇后尊嚴之下,久思出人頭地。迨至甲午月,與日本[構]怨,德宗景皇帝意欲耀武國外,憑陵母后,輕視日本,頗欲滅此而后朝食。時常熟秉政,誤入殿撰之言,亦謂日本不足平,迎合上意,極力主戰,后來不克以功名終,未嘗不由于此。富順宋蕓子太史育仁《哀怨集》自注云:「甲午之役,合肥為朝士所排。常熟密查,覆奏其心無他,乃以大學士入閣辦事。余自使間歸,見常熟,不禁傷瘁,嘆曰:『棟折榱崩。』言未既,常熟曰:『我執其咎。』」云云。是文恭亦以甲午戰事自承,不委過于人。實則光緒八年六月,外舅同邑吳武壯公長慶,率登州駐防之師,以援高麗,即先文莊公當年剿平粵捻時親兵五營,后號「慶」字軍者。事平后,將佐老兵,仍有從先文莊公入蜀者。甲午戰事初起,尚有謂必勝日本,可操左券。殿撰當年從武壯入鮮,其誤亦同于老兵,不知彼一時、此一時。日本崛起東方,國勢寖盛,幾欲凌駕歐美,執亞洲牛耳,有一日千里之勢,固非光緒八年見聞所能囿。惜殿撰未諭此旨,以致喪師辱國,國勢不振,深為可惜。信乎知人則哲,能官人之難也。文恭罷官家居后,德宗景皇帝,于光緒戊戌,采黃宮允思永之奏,開辦昭信股票。文恭報效銀兩,蘇撫為之專折奏聞,原冀可以邀恩,乃竟奉朱批,撥歸贓罰庫。及月,卒于珂里,蘇撫不敢歷敘其生平,只奏明于某日卒而已。折上,慈圣怒猶未息,草野傳聞,猶有如此死了,便宜了他之諭,蓋孝欽顯皇后深惡其為德宗景皇帝黨也。
日本愛護佛寺
辛未三月日,《時報》轉載呂碧城女士譯登日本保護佛寺之法律云:「日本每當春季,三島櫻花絢麗如海,各國游人麕集,而游者雅興遄發,恒喜題寫姓名,以志鴻雪之緣,或嗤為疥壁惡習,然向例在所不禁。頃見《紐約先鋒報》,謂日本新頒法律,自本年四月一日起,凡有題寫姓名,或任何毫末之污損于佛寺者,治以褻瀆神圣之罪。不論何國之人,一律逮捕入獄,受有期之徒刑,兼罰充苦工。如修造馬路,搬運木料,碎擊石子等艱重工作。雖富貴人,不能免也。現日文及西文之告示,已遍黏貼各佛寺,以免游客誤蹈刑章,自取其辱。但游人或疏忽,不看告示,記者特為揭登于報紙,亦方便之道。且吾國社會,近有一部分人士,鼓吹破除迷信,一若推翻佛教,國即能強者。請看日本,固強國也,其對佛教之態度,果何如乎。」云云。聲木謹案:題字題詩于佛寺素壁上,最為文人惡習。無為方孝廉,因題詩于燕子磯唐李供奉樓壁,見譏于僧侶,予已錄入《[三]筆》卷[六]。日本國至著為法律,愛護佛教,清潔寺院,洵屬卓見。佛教不似天主耶穌,教人不祀父母祖宗以從之,相傳數千年,與儒教本可并行不悖。若謂迷信,是謂凡人故后,即毫無知覺,此與天主耶穌教所言何異。即令確無見聞知覺,亦豈為人子孫所敢言,所忍言。古人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祭如在,祭神如神在,何等哀慕懇切。本至誠至孝之思,為薦新薦熟之敬,又家必有廟,廟必有主,即庶人亦必祭于寢,務使人人觸目驚心,如見祖宗父母之同處一室,莫敢或忘。而禴祠蒸嘗,四時之祭,自天子以至于庶人,皆必按時舉行,無敢或怠,所以綿孝思于無已也。三代圣時,雖無佛之名,而奉事鬼神之虔敬,見于《左傳》等書至多,何礙于三代圣王郅治之隆。如必欲毀除佛教,謂為迷信,則圣王神道設教,神為民之依等語,皆宜削去,以免后人迷信。神既不必信,則祖宗父母故后,即俗所謂「死了」二字以當之,既無來享之禮,自無祭奠之煩,空留木主,作為何用,誠不如奉西教者燒毀之為愈也。而天主、耶穌二教,亦能如佛教禁絕于天下乎?吾知其不能也。非特不能,且毀除佛教以助之興矣。
全唐文紀事
嘉慶年,詔編《全唐文》卷,嘉興陳太史鴻墀,以翰林院編修為總纂官,因于匯萃之余,加以考證,錄于別紙,積成壹百貳拾貳卷、征引書目一卷,名曰《全唐文紀事》,以配宋計有功《唐詩紀事》,嘗欲進呈而未果。太史歿后叁拾余年,其季子子因官于粵東,寶藏當日繕寫原本。同治十二年八月,巴陵方柳橋太守功惠出資寫刊,仍以原本歸之子因云云。語見卷首門人番禺陳蘭甫京卿澧序文中。聲木謹案:太史此書,征引書目,至伍百捌拾余種之多,網羅宏富,用能鑒別精審,為論文之大觀。非太守好義寫刊,世間幾不知有此書矣。據京卿序文中,太史復撰有《全唐文年表》卷,及《全唐文補遺》卷,惜皆未成書云云。光緒年間,歸安陸剛甫觀察心源,編輯《全唐文拾遺》八十卷、《續》十六卷,刊入《潛園全集》中。編內錄及山經地志及石刻,網羅賅備,恐后來居上矣。
明名臣言行錄
昆山徐季重開仕,于國初年間,撰《明名臣言行錄》玖拾伍卷、總目壹卷,康熙辛酉孟春自刊本。前有南昌遺民彭躬葊處士士望序稱:「季重家世通顯,多藏書,備當代之文獻。且高尚不仕,銳意纂述,其用力于此者,亦既專且久矣。」云云。聲木謹案:彭先生自稱南昌遺民,大可為后人取法。徐先生此書刊本甚稀,復在國朝禁書中,甚為罕見。予已另節序文中語,錄入《藏書紀事詩補遺》中矣。
冊封琉球次數
我朝冊封疏球中山國王,共計捌次。順治十一年,冊封王尚質。康熙二十二年,冊封王尚貞,五十八年,冊封王尚敬。乾隆二十一年,冊封王尚穆。嘉慶五年,冊封王尚溫。嘉慶十三年,冊封王尚灝,并追封王尚成。道光十八年,冊封王尚育。同治五年,冊封王尚泰。語見乾隆廿二年十二月,翰林院侍講周煌《琉球國志略》、福州趙又銘觀察新《續琉球國志略》。聲木謹案:周書采輯頗詳,編纂有法,非茍作者。書共十六卷,卷首一卷,曾進呈御覽,武英殿聚珍版為之排印,無他刊本。趙編《續志略》二卷,刊入《還硯齋全集》中,光緒壬午,桂秋黃樓家刊本。體例雖如前編,而采輯揜陋,無可考證。
梁彣致高澍然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