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 筆花醫鏡
- 江涵暾
- 4356字
- 2015-11-09 17:52:34
診脈歌
病患雙腕仰。高骨定為關。(住掌后之高骨定為關脈)寸脈量虎囗。尺脈準臂彎。(關前距虎囗一寸故曰寸關后距臂彎一尺故曰尺)左寸心包絡。左關膽與肝。左尺司何職。膀胱腎系焉。右寸胸中肺。胃脾屬右關。要知大腸腎。右尺自昭然。
囗鼻一呼吸。脈來四五跳。此是無病者。平和氣血調。三至為遲候。六至作數教。遲則寒之象。
數則熱之標。一二寒愈盛。七八熱更饒。
輕舉得皮面。表邪脈故浮。若是病在里。重取須沉求。洪長征實健。細弱識虛柔。水濕并痰飲。
滑利又弦遒。緊促氣內亂。伏澀氣凝留。妊娠中止代。失血中空芤。(代脈中止芤脈中空)只此尚易見。其他渺以幽。
望舌色
舌者心之竅。凡病俱現于舌。能辨其色。癥自顯然。舌尖主心。舌中主脾胃。舌邊主肝膽。舌根主腎。假如津液如常。囗不燥渴。雖或發熱。尚屬表癥。若舌苔粗白。漸濃而膩。是寒邪入胃。挾濁飲而欲化火也。此時已不辨滋味矣。宜用半夏、藿香。迨濃膩而轉黃色。邪已化火也。用半夏、黃芩。若熱甚失治則變黑。胃火甚也。用石膏、半夏。或黑而燥裂。則去半夏。而純用石膏、知母、麥冬、花粉之屬以潤之。至濃苔漸退。而舌底紅色者。火灼水虧也。用生地、沙參、麥冬、石斛以養之。此表邪之傳里者也。其有脾胃虛寒者。則舌白無苔而潤。甚者連唇囗面色俱痿白。
此或泄瀉或受濕。脾無火力。速宜黨參、焦術、木香、茯苓、炙草、干姜、大棗以振之。虛甚欲脫者。
加附子、肉桂。若脾熱者。舌中苔黃而薄。宜黃芩。心熱者。舌尖必赤。甚者起芒刺。宜黃連、麥冬、竹卷心。肝熱者。舌邊赤或芒刺。宜柴胡、黑山梔。其舌中苔濃而黃者。胃微熱也。用石斛、知母、花粉、麥冬之類。若舌中苔濃而黑燥者。胃大熱也。必用石膏、知母。如連牙床唇囗俱黑。則胃將蒸爛矣。非石膏三四兩。生大黃一兩。加糞金汁、人中黃、鮮生地汁、天冬麥冬汁、銀花露大劑之投。不能救也。此唯時疫發 及傷寒癥中多有之。余嘗治一獨子。先后用石膏至十四斤余。而 始透病始退。此其中全恃識力。再有舌黑而潤澤者。此系腎虛。宜六味地黃湯。若滿舌紅紫色而無苔者。此名絳舌。亦屬腎虛。宜生地、熟地、天冬、麥冬等。更有病后舌絳如鏡。
發亮而光。或舌底嗌干而不飲冷。此腎水虧極。宜大劑六味地黃湯投之。以救其津液。方不枯涸。
望聞問切論
望者看形色也。聞者聽聲音也。問者訪病情也。切者診六脈也。四事本不可缺一。而唯望與問為最要。何也。蓋聞聲一道。不過審其音之低高。以定虛實。嗽之悶爽。以定升降。其他則無可聞者。切脈一道。不過辨其浮沉以定表里。遲數以定寒熱。強弱以定虛實。其他則胸中了了。指下難明。且時大時小。忽浮忽沉。六脈亦難定準。故醫家謂據脈定癥。是欺人之論也。惟細問情由。則先知病之來歷。細問近狀。則又知病之深淺。而望其部位之色。望其唇舌之色。
望其大小便之色。病情已得八九矣。而再切其脈。合諸所問所望。果相符否。稍有疑義。則默思其故。兩兩相形。虛與實相形。寒與熱相形。表與里相形。其中自有把握之處。即可定斷。慎斯術也以往。其無所失矣。
表里虛實寒熱辨
凡人之病。不外乎陰陽。而陰陽之分。總不離乎表里虛實寒熱六字盡之。夫里為陰。表為陽。
虛為陰。實為陽。寒為陰。熱為陽。良醫之救人。不過能辨此陰陽而已。庸醫之殺人。不過錯認此陰陽而已。假如發熱惡寒。鼻塞咳嗽。頭痛。脈浮。舌無苔。囗不渴。此病之在表者也。如或潮熱惡熱。囗燥。舌黃。腹痛便澀。脈沉。此病之在里者也。假如氣短體弱。多汗驚悸。手接心腹。四肢畏冷。脈來無力。此病之本虛者也。若病中無汗。或狂躁不臥。腹脹拒按。脈實有力。此病之又實者也。假如唇舌俱白。囗不渴。喜飲熱湯。鼻流清涕。小便清。大便溏。手足冷。脈遲。此病之犯寒者也。若舌赤目紅。囗渴喜冷。煩躁。溺短便秘。或唇燥舌干。此病之患熱者也。凡此皆陰陽之分也。至于邪盛正衰。陰虛火亢等。則又陰中之陽。陽中之陰。其間毫厘千里。命在反掌。
辨之者安得而不慎。
表治宜發散也。如初感風寒。發熱頭痛。但用蘇梗一錢五分。荊芥一錢五分。防風一錢。川芎一錢。甘草五分。生姜二片以散之。頭痛甚。加羌活六分。如鼻塞或流清涕。加半夏一錢五分。茯苓、陳皮各一錢。如咳嗽。則加桔梗七分。杏仁三錢。前胡一錢之類。一劑得汗而熱即退。不必再服。但避風寒。忌油膩。未得汗則再劑而止。若寒熱往來。欲作瘧狀。宜用柴胡八分。酒芩八分。赤芍一錢。制半夏一錢五分。甘草五分。大棗三枚。生姜三片以和之。虛者加防黨二錢。此其癥在表。切勿妄用枳殼、神曲、麥芽消導之藥。引邪入內。
里治宜歸經也。有虛實。有寒熱。宜辨其病在何臟腑而治之。法詳臟腑門。惟喜怒憂思悲恐驚謂之七情。此里癥之最難治者。但寬其心而藥始效。否則無益也。然癥在于里。大忌發散。散之則虛者汗脫。熱者煽熾。醫家動輒用表。可懼哉。
虛治宜補也。然有陰虛。有陽虛。血虛者為陰虛。宜補其血。輕者用生地四錢。首烏二錢。歸身一錢五分。
酒芍一錢五分。炙鱉甲二錢。 豆皮三錢。海參三錢。北沙參三錢之類。重者用熟地五錢。枸杞三錢。五味七分。萸肉一錢。菟絲一錢以填之。氣虛者為陽虛。宜補其氣。輕者用黨參三錢。白術二錢。山藥二錢。
茯苓一錢五分。炙草六分。紅棗六枚。生姜一片之類。重者用人參一錢。黃 一錢五分以振之。氣欲脫則并加附子二錢。干姜二錢以回陽。若氣血兼虛。則陰陽并補。八珍湯、十全大補湯。皆圣藥也。
實治宜瀉也。心有火邪。肺有風寒。脾有食積、蟲痞、濕熱。肝有郁怒之氣。膽胃包絡膀胱大小腸各能受邪。皆為實癥。治法詳各臟腑門。然治實以速為功。茍遷延日久。病未去而元氣虛。則難以消導矣。
寒治宜溫也。寒在表則惡風寒。宜蘇葉一錢。藿梗二錢。荊芥、防風各一錢。前胡一錢五分。杏仁三錢。生姜三片之屬。以散其邪。甚則桂枝五分。麻黃五分。細辛六分。寒在里則喜熱湯。宜制夏二錢。藿香一錢五分。焦術一錢五分。制樸一錢。吳茱萸八分。焦谷芽三錢。煨姜二片。砂仁二粒之屬。以暖其中。甚則附子六分。肉桂六分。干姜六分。凡寒癥唇舌必白。脈遲便利。腹或冷痛。一投寒涼。入囗立脫。慎之。
熱治宜涼也。然熱癥有實火。有虛火。實火之癥。或因外感。或因內郁所致。宜分臟腑治之。火之微者。黑山梔一錢五分。石斛三錢。地骨皮二錢。青蒿一錢五分。丹皮一錢。連翹一錢五分。麥冬二錢。花粉一錢五分。銀花三錢。竹葉五分。燈心一握之屬。甚者加黃連七分。黃芩一錢五分。或石膏四錢。知母一錢五分。極甚則用大黃一錢五分。龍膽草七分等。虛火之癥。或陽虛外熱。囗不渴。唇不紅。脈不數。宜四君子湯。以補其陽。若陰虛內熱。舌或絳。頭或痛。目或干。過午便熱。宜四物湯、六味地黃湯。以補其陰。
內傷外感雜治說
前言表里虛實寒熱六字。病已盡在其中矣。而表里之中。又有內傷外感之治焉。內傷者里癥也。而有氣血痰郁四字之分。外感者表癥也。而有風寒暑濕燥火六字之別。再詳其治法。
醫無余蘊矣。
內傷 一曰氣。氣虛者四君子湯。若氣實而滯者。宜香蘇散、平胃散。二曰血。血虛者四物湯。若血實而凝者。宜手拈散。三曰痰。痰輕者二陳湯、六君子。若頑痰膠固。變生怪癥。或停飲膈間。宜滾痰丸、小半夏加茯苓湯之類。四曰郁。凡喜怒憂思悲恐驚皆能致郁。郁小者越鞠丸、逍遙散。若五郁互結。腹膨腫滿。
二便不通。宜神佑丸、承氣湯之類。此內傷之治也。
外感 一曰風。真中風是也。非表治中之偶感風寒也。風有中腑中臟中血脈之殊。中腑者與傷寒同。
太陽用加味香蘇散。陽明用葛根湯。少陽用小柴胡湯。中臟者眩仆昏冒。痰聲如鋸。內有熱風寒風二種。熱閉則先用搐鼻散。次以牛黃丸灌之。便結脹用三花湯。冷脫則汗珠頭搖。以附子理中湯急救之。
或三生飲。中血脈者。囗眼 斜。半身不遂。大秦艽湯加竹瀝、姜汁、鉤藤。二曰寒。傷寒是也。寒在表。則與風之中腑治同。寒入里。用附子理中湯法。詳傷寒論。三曰暑。暑輕者但煩渴。益元散足矣。暑重者汗喘昏悶。消暑丸灌之。寒包暑者。頭痛惡寒而煩渴。四味香薷飲加荊芥、秦艽。若暑天受濕而霍亂。藿香正氣散主之。更有干霍亂癥。吐瀉不得。俗名絞腸痧。粥飲入囗即敗。危癥也。陳香丸煎湯救之。四曰濕。或受潮。或食冷。面黃身重。平胃散治之。若黃膽則目溺色黃。茵陳大黃湯、茵陳五苓散、茵陳姜附湯。若發腫。五苓散、五皮飲。若滲入筋絡。肩背臂痛。用秦艽天麻湯、蠲痹湯。五曰燥。此癥惟秋冬時久晴有之。而嗜鴉片者更易犯。其癥鼻干囗渴咽痛。舌燥目火。便秘干熱。不宜發表。宜用生地、天冬、麥冬、花粉、沙參、元參、歸身、梨藕蔗汁之類以潤之。六曰火。治法詳于前熱治中。更審其臟腑。投涼則得矣。然中寒則暴痛。中暑則猝悶。中濕則痰塞。中火則竅閉。皆能猝然昏倒。非中風而似中風。謂之類中。勿概作中風治。
此外感之治也。
傷寒論治
傷寒之癥。與春溫夏熱不同。溫熱癥頭痛發熱。必不惡寒而囗渴。若傷寒則異是。其癥由表而入里。初起時邪在太陽膀胱經。則頭痛惡寒發熱。脈浮。宜加味香蘇散。或桂枝湯、麻黃湯、柴葛解肌湯。繼傳陽明胃經。則目痛鼻干。唇焦不渴。宜葛根湯。再傳少陽膽經。則目眩耳聾。
胸滿脅痛囗苦。寒熱往來。頭汗。脈弦。宜小柴胡湯。此三陽傳經之表癥也。失治則傳入三陰矣。其傳入太陰脾經者。則腹滿痛。下利。脈沉。宜大柴胡湯。其傳入少陰腎經者。囗燥咽干。痛利清水。目不明。危矣。宜小承氣湯、大承氣湯。至傳入厥陰肝經者。小腹滿。舌卷囊縮。厥逆。用大承氣湯。或有得生者。亦有不傳三陰而傳入太陽膀胱者。則囗渴溺赤。宜五苓散。傳入陽明胃腑者。則譫語狂亂。燥渴便閉。轉失氣。自汗。不得眠。宜白虎湯、調胃承氣湯。以上為傳經傷寒。因寒化火也。其有初起寒邪直中三陰者。其癥腹冷痛。吐清沫。利清谷。蜷臥肢冷。囊縮吐蛔。舌黑而潤。脈沉細。此寒癥也。中太陰脾。理中湯。中少陰腎。四逆湯。中厥陰肝。白通加豬膽汁湯。急投勿緩。此系醫中第一要癥。故專論之。
虛勞論治
虛勞之癥。大癥也。固由真陰虧損。虛火鑠金而然。而其始大半由于外感。感邪在肺。則作咳嗽。治失其宜。則咳不已。久咳則傷肺金。金傷不能生水。則腎水日枯。腎火日熾。上灼于肺。再復嗜色欲受。外邪。以竭其水。而虛勞成矣。間有本元不足。思慮太過。而心血耗。心火旺。腎水干。肺金痿者。其受病不同。及其成勞一也。此等癥多兒吐血痰涌。發熱夢遺。經閉。以及肺痿肺疽。咽痛音啞。側臥。傳尸鬼注諸疾。唯在屏棄一切。不近女色。調飲食。慎風寒。息嗔怒。靜養二三年。服藥可。不服藥亦可。自然生機徐轉。復其天和。非旦夕所能效也。然既有癥必有治。
列方備擇。仍在其人之能自養耳。
咳嗽初起用止嗽散加蘇梗以散之。如或不已。變生虛熱者。佐以團魚丸。若病勢漸深。更佐以月華丸。
若吐血。先用四生丸。繼用生地黃湯、逍遙散之類。元氣虛。五味異功散。如氣血虛而發熱。八珍湯、人參養榮湯均可。咽痛。用百藥煎散。音啞。用通音煎。如遺精。用秘精丸。經閉。澤蘭湯。至五臟虛損。則補天大造丸。用藥之法。不過如斯而已。此癥十存一二。其能存者。皆自養之功。非藥力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