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 阿惟越致遮經
  • (西晉)竺法護
  • 4486字
  • 2015-11-09 14:35:38

緣覺品第十

佛告阿難。何故如來頒宣。菩薩為緣覺乎。于是菩薩目睹諸法。何謂目睹一切法空。無有像類而不可壞。現在覺觀法不可滅。故謂緣覺。諸佛經籍不可思議。曉了諸萌悉如泥洹。無有內外則不可獲。一切諸法不起不滅。人之本際則泥洹也。所號本凈但著言耳。則無所有法不可逮。因名演稱語無所達。所以者何。其言則空。口之所說不解已無。法本之際佛道之無。分別觀斯故曰緣覺。自察色陰但是聲耳。此色陰者。計于色生唯有名矣。以離言聲則無有陰。其色陰者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因口作號所言亦空。不起不滅所言自然。不著吾我不得久存況口言乎。目睹色陰則為痛癢。痛癢陰滅則不有名。因口之說號為痛癢。痛癢陰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謂痛陰其言則空不起不滅。言不著身則無所住況于言乎。曉痛癢陰。即觀想陰若寂想陰則無思想想陰號耳無身無我。所以者何。口之所說思想陰者。其言則空不起不滅。分別言已不著自然。心無所立何況口言。觀想陰已則生死陰已滅。行陰則無生死。所謂行陰無身無我。所以者何。所號行陰言其則空。不起不滅但著言耳。不得久存況口所說。觀行陰已則有識陰。假使識陰惔然寂滅。則此識陰但陰聲耳。所以者何。其號識陰是則空耳。不起不滅其言自然。無所住止況言說乎。是五陰者皆無所有。分別本無故曰緣覺。所以者何。斯口之言緣對而致無緣不緣諸因講說有言無言。五陰之事。于此一切永無所著。不造眾因故曰緣覺。于是佛頌曰。

目睹一切法  分別知之空

不著于諸色  究竟莫有相

現在觀此法  解空知自然

分別了澹泊  不可得根源

現在獲于斯  曉五陰如此

則為平等覺  緣覺無思念

眾生志無為  其心不可獲

本際無有起  凈無無思議

一切人不起  觀見無所滅

諸法無動興  是謂為無為

眾生皆泥洹  省察是所趣

無人猶若影  故曰為無為

不用是名稱  群黎為泥洹

不起無所滅  如口所嘆詠

敢可說悉空  人不解非言

是故為眾生  示現說泥洹

口所發假言  無處亦無念

因口而有訓  求本不可得

陰不在本際  口言無所顯

諸聲所稱說  人際亦無念

一切愿泥洹  本無及始際

澹然無放逸  則救有所將

本凈游乎響  眾生亦復然

無形則空寂  本凈無心念

法本為若此  假名而贊揚

其源不可得  所以有言說

不以諛諂事  而可分別解

其際則空無  便了眾生本

其言不依講  口言無所顯

諸群黎如此  則不著人本

所發陰則空  其聲無所別

其說亦如此  而際亦復然

其無諦如是  覺已無所念

是則平等道  緣覺無思議

覺了于本色  此但陰聲耳

寂滅斯色陰  則無有言聲

自然釋之去  是則曰無形

吾我既自然  睹之無有處

因言謂之陰  色本不有身

其聲皆歸空  不起亦不滅

因口而告言  求本不可得

其說因癡興  號之謂色陰

現在觀識陰  諸聲無所有

此陰以寂滅  則無有響陰

于此遠離身  所謂吾我者

計已自然空  未嘗有堅住

口之所緣陰  識陰則虛空

口言本則寂  不起無所滅

若有所頌說  察之悉本無

無黠之所言  故演為色陰

諸音無有說  其限不可得

不起無所滅  無處而不決

無塵勞侵欺  亦不造諸法

不執無所舍  莫調不泥洹

彼亦無寂滅  不有所睹見

不樂施欲埃  不怠不精進

不亂不一心  彼亦無守戒

非物可成就  何故當持禁

五道非有念  無思亦如斯

不恐無所畏  不脫而不縛

雖講無所演  是為色所入

一切法音然  無獲莫著言

現在逮是覺  無盡之法說

以成是三昧  則無諸響聲

目自分別此  響之等如稱

諸法亦如是  無言不有著

曉了因緣者  知音無所有

故號平等道  是謂為緣覺

佛告阿難。菩薩大士現在分別。有明無明。是行非行。有識不識。色與不色。六入無入。諸習不習。痛癢非痛癢。恩愛莫愛。不受舍受。有與不有。生若不生。老病死患。一切自然察之本無。如是觀者。故曰緣覺。于是佛頌曰。

現在了無慧  未嘗倚為明

不成立有形  若如水中影

聰達曉諸義  不著一切法

假使不倚經  是則慧者相

明與身無異  一切諸法相

覺了此緣趣  故曰為緣覺

所號身之行  其軀無所造

永不有內外  則超生死體

終始猶芭蕉  非根無有貌

不起莫有滅  等譬如虛空

現在曉了此  則勇猛菩薩

斯號平等圣  緣覺如無念

分別一切法  寂行如幻化

其識自然爾  現在曉了之

忽然解斯心  知識行如之

諸所道示想  明識諸法空

分別識其然  一切無所著

了如是法者  知識亦如幻

所可號名色  身及諸音聲

眾貌空不成  是謂自然相

心馳騁六情  如幻化無言

現語非音聲  計自然悉空

久遠來習之  因發諸入處

彼則分別習  名自然如空

習以成悉無  游念起眾更

若曉習本寂  則知法無住

目睹習自然  睹眾更悉寂

不興兇罪殃  故曰為緣覺

曉了諸痛癢  皆空如本凈

譬如泡起頃  志敬空無形

斷除眾恩愛  則從無著法

情欲已永盡  故曰為緣覺

若受而不受  則空無有有

非形何成就  譬之如野馬

吾無所興想  身生亦如是

計本自然生  無根非有形

以離起滅法  則不畏當終

未當復成身  一切得自在

現在獲此慧  永無有著者

又緣覺之音  則造菩薩行

佛告阿難。如來至真等正覺。以是之故。贊揚菩薩為緣覺也。亦當知是善權方便。如來用是之故光耀菩薩大士。持信奉法八等道跡往來不還無著聲聞緣覺也。

釋果想品第十一

賢者阿難。而說偈言。

世尊所演說  假號名泥洹

喻之若虛空  度于無所有

雖有所講說  則非以辭言

諸佛行善權  合集說法耳

于是阿難說此偈已。前白佛言。惟天中天。其世人民。不解如來至真等正覺隨時之化。則自侵欺。不了如來。何因分別菩薩大士持信奉法至于緣覺也。世尊告曰。若有明者于過去佛積功累德。心開意達不見侵欺。所以者何。曉了諸法。譬若幻夢影響野馬水月。所以者何。菩薩大士。分別此慧則不自侵。殷勤修學如來之法。精進不懈則不自枉。佛于是頌曰。

世尊之所贊  贊揚于圣道

是故之因緣  菩薩行勇猛

少智懈怠者  不能解此義

故當修精進  如來以此說

道意所游生  世尊有開化

故分別此慧  清凈之明哲

彼解道意者  智圣不可獲

若致得知軌  心覺五事空

空者不知空  寂定非不言

悉除一切音  故贊唱空法

捉空無所得  未嘗能獲者

假使不可持  則知為空義

設有解是五  分別了空慧

成得無放逸  則不自侵欺

爾時五億比丘志懷持信。即從坐起住世尊前。叉手自歸。異口同音。而歌頌曰。

今世尊大圣  蠲除諸狐疑

平等覺所宣  志立于大道

復有五億比丘。聞是之說皆悉奉行。悉住佛前。等心頌曰。

唯世之光耀  吾今離猶豫

圣尊之所嘆  分別佛大道

志愿奉法跡  正慧無掛礙

道德自然成  開化諸十方

復有千億比丘懷八等想。聞此嘆頌即從坐起叉手而立。俱歌頌曰。

志所懷八等  今則釋疑網

心已分別了  所因見八等

復有十億比丘懷道跡念。自從坐起。叉手而立。同說偈曰。

導師及吾類  以獲致法明

乃知平等覺  所因演道跡。

復有二百五十萬比丘。志懷往來心。則從坐起叉手自歸。同嘆頌曰。

我等本依倚  志懷往來心

今日永無難  存亡無放逸

復有五十億比丘。懷不還想。而說頌曰。

導師尊無上  今日無調戲

永舍諸果想  致圣導光耀

復有三十五億比丘。懷無著想興立四禪。即從坐起。叉手說是偈曰。

今吾不猶豫  逮致無余法

解諸乘平等  譬之若如幻

復有五十八億比丘。意懷聲聞即從坐起叉手而立。則贊頌曰。

吾等犯斯言  意欲度眾生

所演謂聲聞  今日乃達知

復有五億比丘。即從坐起。興緣覺想叉手而立。同心頌曰。

今日乃目睹  緣覺之所因

世尊分別說  緣覺無思想

復有百萬比丘尼。謂成道跡往來不還無著果想。即從坐起叉手而立。說是頌曰。

吾了平等法  則舍女人身

各各成佛圣  當為世最上

復有八百八十萬清信士清信女。悉懷道跡想往來不還念。即從坐起叉手立佛前。心同意等俱共頒宣。而頌曰。

吾等念心凈  譬如琉璃器

于是當舍家  興佛之法教

復有六十億垓彼諸天人。住于虛空而雨天華。散于佛上俱供養世尊。即下叉手立于佛前。而歌頌曰。

吾本懷諸乘  果想亦如是

今日以永除  覺成無上道

降魔品第十二

于時無數百千比丘。舍利弗目犍連須菩提阿難律。離越劫賓奴等。從坐起叉手而立。白世尊言。吾等今日圣道具足。不違大意。降棄魔怨。備究五逆得悉五樂。成就邪見舍離正見。吾等今日已害無數萬千人命。悉成佛道至無余界而已滅度。時世尊默然。于是眾中無量百千諸來在會。聞此所言而皆狐疑。此謂何乎。義所趣耶。心懷瞑然。如阿羅漢。乃興此言。豈況凡夫。住者直立。坐者默坐。不能起立。賢者阿難承圣尊旨。悉知無數百千諸眾心之所念。問文殊師利曰。聞耆年言會者皆疑。不審所論為何歸趣。又佛世尊默然不言。文殊師利乃曰。唯仁阿難。此經名曰不退轉輪菩薩之地。是耆年等所可講說。諸得不退菩薩大士目睹信耳。阿難又問。耆年何故說此言耶。世尊默然。此耆年等于無上正真不退轉也。答曰唯然。當成正覺不復回還也。文殊師利謂賢者阿難。無黠之行則曰其母。是諸人者。究盡除害。無善思想貪著情色。斯則為父。除不善想遠諸情念。至無著意釋凡夫法。洗蕩不凈想別圣俗。碎破眾念不壞大法。興如來意以除諸想。于一切法無所從生。是故耆年講說此語。吾等今日具足五逆。所以然者逆無往反。耆年所言成五樂者。察其五樂皆如夢幻影響野馬。了知此慧行無缺減則為五樂。所以者何。無有根本。設無其源則為盡除。乃應平等。講具圣慧即逮法忍。此者名曰五樂備足。耆年所說。吾等今日得離正見住邪見者。睹一切法皆處邪見。欺哉諸法詐妄至誠。盡無所有。譬之虛空。非有像貌。虛實去來悉無歸趣。不可將護。所以者何。其本自然。計此諸法則皆平一。如諸法等邪見亦然。此比丘輩非等無邪。所以者何。以離諸想致佛圣道。獲眾覺法飽滿經義。而無所得。是故阿難。是諸比丘悉共說言。吾等今日具足邪見釋于正見。此耆年等所謂今日吾等害無數百千人命。說斯語時。不可計無數千萬人神。聞之諸法譬若如幻夢影響野馬。蠲除人想。無有吾我。遠壽命人。超眾德本。發大道意。無所殖種。興修道義。及余比丘比丘尼清信士清信女。舍我人壽無身之想。不復頻更終始之患。所以者何。無我人想不盡想永盡無余。逮致究竟不起法忍。故說此言。吾等今日害無數百千人命。斯諸耆年屬者所云今日吾等逮得佛道。致無余界而滅度者。開化無量億百千人命。棄眾塵埃令獲圣道。所以者何。皆發無上正真道意。說此語時。悉逮無所從生法忍。以故咨嗟自贊頌言。今日我類拔去情欲成佛道法。無塵勞形除有余穢。故謂我輩今獲大道于無余界而滅度矣。是賢者等。以在大乘不愿在天。惟仁阿難。族姓子族姓女。發無上正真道意。以起俗事其心清凈。不為俗法之所系縛。乃應發心越一切義。道舍諸想究竟經典。則無余界而滅度矣。是為阿難習菩薩乘。行菩薩者不習日行。愚騃之人隨日念耳。非明智者。所以者何。設無此誠信要御諸天宮殿。則無光明。便無出入。過去無晦。則無晝夜便不思想。愚冥之人興晝夜念。菩薩大士寂修大道習善知識。無有穹志晝夜想也。所以者何。永除眾念乃致佛道。于是文殊師利。則說頌曰。

所謂不懷施  愛己計有身

彼若不斷除  則謂不可搖

分別于嗔恚  自然不生想

圣道以無處  彼則不可動

所可敷母者  終始所由生

拔去此根無  則謂為害命

不順念為父  所樂情欲法

是等解本無  究竟莫有根

化之歸無身  不知明所趣

不動無所住  向者故說此

所修羅漢法  凡夫法亦然

諸可盡愛欲  向者故說此

大興有為想  察吾我自然

諸法無所懷  則無音聲說

如來之所知  古昔之所念

即拔此根株  則謂無從生

以舍是想樂  等同而無二

假使曉了斯  則謂平等教

所言五欲樂  俗人贊此五

蠲除非常想  念之如幻化

具足不乏少  則懷愛欲無

以故此等類  世尊前嘆之

分別諸罪福  譬之若如夢

究竟無從生  其慧曉了斯

識邪嗔恚法  空寂無能固

邪見為欺哉  彼分別妙智

一切法不實  莫有近法者

虛事不可倚  如虛空無處

普解睹一切  故難為正見

此法則平夷  了慧見正等

厥愚冥之人  起人想則沒

索人不可得  則無有死者

無量人起生  則舍壽命想

便以無眾念  計命者罪重

蠲除眾生想  非有計壽念

以故說此言  吾害無數人

舍諸塵勞埃  法無應不應

解道無形貌  則無所壞除

降伏諸魔力  逮清凈道法

諸法莫有諍  不起不有滅

時文殊師利說此偈已。應時五千懷狐疑者。心開意解獲大光明。而得具成有起無所從生法忍。各取身衣供養奉上文殊師利。同時說言。愿令吾等致是法慧。所說若斯。開化群黎。分別深慧。無所掛礙。亦如仁者。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怀柔区| 郧西县| 绥芬河市| 延长县| 农安县| 东至县| 清流县| 青州市| 肇州县| 永宁县| 武冈市| 仙居县| 乐亭县| 丰台区| 怀柔区| 龙游县| 营山县| 玉田县| 溆浦县| 乌拉特后旗| 本溪| 汤阴县| 彰化县| 穆棱市| 桓台县| 霍城县| 白山市| 商都县| 英山县| 略阳县| 开原市| 松原市| 龙井市| 大英县| 安顺市| 日土县| 三原县| 武功县| 尉氏县| 邹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