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流行將農歷十二個月以花名作代稱的用法,一花與一月相對應,這月花便是:正月梅花,二月杏花,三月桃花,四月薔薇,五月榴花,六月荷花,七月葵花,八月桂花,九月菊花,十月芙蓉,十一月山茶,十二月臘梅。所定月花,大多已約定俗成,雖過于簡略,卻頗具概括性和代表性,世多用之。如人稱"杏月",必指農歷二月,人稱"榴月",必指農歷五月,人稱"桂月"、"菊月",必指農田八月、九月,決無別解,不會誤會。此一月花序列,其實也應視為是一種花歷,而區還是-一對應、名副其實的花月令呢。
清代,康熙、雍正朝官窯燒制有一種五彩成套的瓷酒杯,上面繪十二個月花卉,即十二月令花。其中雍正朝所制,脂質堅致潔白,釉彩明艷,最為精妙。這種套林每一杯畫一種花,且配有題句:
正月水仙:春風弄玉來清畫,夜月凌波上大堤。
二月玉蘭(或杏花):金英翠萼帶春寒,黃色花中有幾般。
三月桃花;風花新社燕,時節歸春政。
四月牡丹:曉艷遠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春。
五月石榴:露色珠簾映,香風粉壁遮。
六月荷花:根是泥中玉,心承露下珠。
七月蘭花;廣殿輕香發,高臺遠吹吟。
八月桂花:株生無限月,花滿自然秋。
九月菊花:千載白衣酒,一生青玄香。
十月芙蓉:清香和宿雨,佳色出晴煙。
十一月月季:不隨千秋盡,獨放一年紅。
十二月梅花:素艷雪凝樹,清香風滿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