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曰。受蘊謂三。領納隨觸。即樂及苦不苦不樂。此復分別成六受身。謂眼觸所生受乃至意觸所生受。想蘊謂能取像為體。即能執取青黃長短男女怨親苦樂等相。此復分別成六想身。應如受說。除前及后色受想識。余一切行名為行蘊。然薄伽梵于契經中說六思身為行蘊者。由最勝故。所以者何。行名造作。思是業性造作義強。故為最勝。是故佛說若能造作有漏有為名行取蘊。若不爾者。余心所法及不相應。非蘊攝故。應非苦集。則不可為應知應斷。如世尊說。若于一法未達未知。我說不能作苦邊際。未斷未滅說亦如是。是故定應許除四蘊余有為行皆行蘊攝。即此所說受想行蘊。及無表色。三種無為。如是七法。于處門中立為法處。于界門中立為法界。已說受等三蘊處界。當說識蘊并立處界。頌曰。
識謂各了別 此即名意處
及七界應知 六識轉為意
論曰。各各了別彼彼境界。總取境相故名識蘊。此復差別有六識身。謂眼識身至意識身。應知如是所說識蘊。于處門中立為意處。于界門中立為七界。謂眼識界至意識界。即此六識轉為意界。如是此中所說五蘊。即十二處并十八界。謂除無表諸余色蘊即名十處。亦名十界。受想行蘊無表無為總名法處。亦名法界。應知識蘊即名意處。亦名七界。謂六識界及與意界。豈不識蘊唯六識身。異此說何復為意界。更無異法。即于此中頌曰。
由即六識身 無間滅為意
論曰。即六識身無間滅已。能生后識故名意界。謂如此子即名余父。又如此果即名余種。若爾實界應唯十七或唯十二。六識與意更相攝故。何緣得立十八界耶。頌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應知
論曰。如五識界。別有眼等五界為依。第六意識無別所依。為成此依故說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應知各六界成十八。若爾無學最后念心應非意界。此無間滅后識不生。非意界故。不爾。此已住意性故。闕余緣故后識不生。此中蘊攝一切有為。取蘊唯攝一切有漏。處界總攝一切法盡。別攝如是。總攝云何。頌曰。
總攝一切法 由一蘊處界
攝自性非余 以離他性故
論曰。由一色蘊意處法界。應知總攝一切法盡。謂于諸處就勝義說。唯攝自性不攝他性。所以者何。法與他性恒相離故。此離于彼。而言攝者。其理不然。且如眼根。唯攝色蘊眼處眼界苦集諦等。是彼性故。不攝余蘊余處界等。離彼性故。若于諸處就世俗說。應知亦以余法攝余。如四攝事攝徒眾等。眼耳鼻三處各有二。何緣界體非二十一。此難非理。所以者何。頌曰。
類境識同故 雖二界體一
論曰。類同者。謂二處同是眼自性故。境同者。謂二處同用色為境故。識同者。謂二處同為眼識依故。由此眼界雖二而一。耳鼻亦應如是安立。若爾何緣生依二處。頌曰。
然為令端嚴 眼等各生二
論曰。為所依身相端嚴故。界體雖一而兩處生。若眼耳根處唯生一。鼻無二穴身不端嚴。此釋不然。若本來爾誰言丑陋。又貓鴟等雖生二處有何端嚴。若爾三根何緣生二。為所發識明了端嚴。現見世間。閉一目等了別色等便不分明。是故三根各生二處。已說諸蘊及處界攝。當說其義。此蘊處界別義云何。頌曰。
聚生門種族 是蘊處界義
論曰。諸有為法和合聚義是蘊義。如契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若未來若現在。若內若外。若粗若細。若劣若勝。若遠若近。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色蘊。由此聚義蘊義得成。于此經中。無常已滅名過去。若未已生名未來。已生未謝名現在。自身名內。所余名外。或約處辯。有對名粗。無對名細。或相待立。若言相待。粗細不成。此難不然。所待異故。待彼為粗未嘗為細。待彼為細未嘗為粗。猶如父子苦集諦等染污名劣。不染名勝。去來名遠。現在名近。乃至識蘊應知亦然。而有差別。謂依五根名粗。唯依意根名細。或約地辯。毗婆沙師所說如是。大德法救復作是言。五根所取名粗色。所余名細色。非可意者名劣色。所余名勝色。不可見處名遠色。在可見處名近色。過去等色如自名顯受等亦然。隨所依力應知遠近粗細同前。心心所法生長門義是處義。訓釋詞者。謂能生長心心所法故名為處。是能生長彼作用義。法種族義是界義。如一山中有多銅鐵金銀等族說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續有十八類諸法種族名十八界。此中種族是生本義。如是眼等誰之生本。謂自種類同類因故。若爾無為應不名界。心心所法生之本故。有說。界聲表種類義。謂十八法種類自性各別不同名十八界。若言聚義是蘊義者。蘊應假有。多實積集共所成故。如聚如我。此難不然。一實極微亦名蘊故。若爾不應言聚義是蘊義。非一實物有聚義故。有說。能荷重擔義是蘊義。由此世間說肩名蘊。物所聚故。或有說者。可分段義是蘊義。故世有言。汝三蘊還我當與汝。此釋越經。經說聚義是蘊義故。如契經言。諸所有色若過去等。廣說如前。若謂此經顯過去等一一色等各別名蘊。是故一切過去色等一一實物各各名蘊。此執非理。故彼經言。如是一切略為一聚說名蘊故。是故如聚。蘊定假有。若爾應許諸有色處亦是假有。眼等極微。要多積聚成生門故。此難非理。多積聚中一一極微。有因用故。若不爾者。根境相助共生識等。應非別處。是則應無十二處別。然毗婆沙作如是說。對法諸師若觀假蘊。彼說極微一界一處一蘊少分。若不觀者。彼說極微即是一界一處一蘊。此應于分假謂有分。如燒少衣亦說燒衣。何故世尊于所知境。由蘊等門作三種說。頌曰。
愚根樂三故 說蘊處界三
論曰。所化有情有三品故。世尊為說蘊等三門。傳說。有情愚有三種。或愚心所總執為我。或唯愚色。或愚色心。根亦有三。謂利中鈍。樂亦三種。謂樂略中及廣文故。如其次第世尊為說蘊處界三。何緣世尊說余心所總置行蘊。別分受想為二蘊耶。頌曰。
諍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諸心所法 受想別為蘊
論曰。諍根有二。謂著諸欲及著諸見。此二受想。如其次第為最勝因。味受力故貪著諸欲。倒想力故貪著諸見。又生死法以受及想為最勝因。由耽著受起倒想故。生死輪回。由此二因及后當說次第因故。應知別立受想為蘊。其次第因。鄰次當辯。何故無為說在處界。非蘊攝耶。頌曰。
蘊不攝無為 義不相應故
論曰。三無為法不可說在色等蘊中。與色等義不相應故。謂體非色乃至非識。亦不可說為第六蘊。彼與蘊義不相應故。聚義是蘊。如前具說。謂無為法。非如色等有過去等品類差別可略一聚名無為蘊。又言取蘊為顯染依。染凈二依蘊言所顯。無為于此二義都無。義不相應故不立蘊。有說。如瓶破非瓶。如是蘊息應非蘊。彼于處界例應成失。如是已說諸蘊廢立。當說次第。頌曰。
隨粗染器等 界別次第立
論曰。色有對故諸蘊中粗。無色中粗唯受行相。故世說我手等痛言。待二想粗。男女等想易了知故。行粗過識。貪嗔等行易了知故。識最為細。總取境相難分別故。由此隨粗立蘊次第。或從無始生死已來。男女于色更相愛樂。此由耽著樂受味故。耽受復因倒想生故。此倒想生由煩惱故。如是煩惱依識而生。此及前三皆染污識。由此隨染立蘊次第。或色如器。受類飲食。想同助味。行似廚人。識喻食者。故隨器等立蘊次第。或隨界別立蘊次第。謂欲界中有諸妙欲。色相顯了。色界靜慮有勝喜等。受相顯了。三無色中取空等相。想相顯了。第一有中思最為勝。行相顯了。此即識住。識住其中顯似世間田種次第。是故諸蘊次第如是。由此五蘊無增減過。即由如是諸次第因。離行別立受想二蘊。謂受與想。于諸行中相粗生染。類食同助。二界中強故別立蘊。處界門中應先辨說六根次第。由斯境識次第可知。頌曰。
前五境唯現 四境唯所造
余用遠速明 或隨處次第
論曰。于六根中。眼等前五唯取現境。是故先說。意境不定。三世無為。或唯取一或二三四。所言四境唯所造者。前流至此。五中前四境唯所造。是故先說。身境不定。或取大種。或取造色。或二俱取。余謂前四。如其所應用遠速明。是故先說。謂眼耳根取遠境故。在二先說。二中眼用遠故先說。遠見山河不聞聲故。又眼用速。先遠見人撞擊鐘鼓后聞聲故。鼻舌兩根用俱非遠。先說鼻者。由速明故。如對香美諸飲食時。鼻先嗅香舌后嘗味。或于身中隨所依處上下差別說根次第。謂眼所依最居其上。次耳鼻舌身多居下。意無方處。有即依止諸根生者。故最后說。何緣十處皆色蘊攝。唯于一種立色處名。又十二處體皆是法。唯于一種立法處名。頌曰。
為差別最勝 攝多增上法
故一處名色 一名為法處
論曰。為差別者。為令了知境有境性種種差別。故于色蘊就差別相建立十處不總為一。若無眼等差別想名。而體是色立名色處。此為眼等名所簡別。雖標總稱而即別名。又諸色中色處最勝。故立通名。由有對故。手等觸時即便變壞。及有見故。可示在此在彼差別。又諸世間唯于此處同說為色。非于眼等。又為差別立一法處。非于一切。如色應知。又于此中攝受想等眾多法故。應立通名。又增上法。所謂涅槃。此中攝故獨立為法。有余師說。色處中有二十種色最粗顯故。肉天圣慧三眼境故。獨立色名。法處中有諸法名故。諸法智故。獨立法名。諸契經中。有余種種蘊及處界名想可得。為即此攝。為離此耶。彼皆此攝。如應當知。且辯攝余諸蘊名想。頌曰。
牟尼說法蘊 數有八十千
彼體語或名 此色行蘊攝
論曰。諸說佛教語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色蘊攝。諸說佛教名為體者。彼說法蘊皆行蘊攝。此諸法蘊其量云何。頌曰。
有言諸法蘊 量如彼論說
或隨蘊等言 如實行對治
論曰。有諸師言。八萬法蘊一一量等法蘊足論。謂彼一一有六千頌。如對法中法蘊足說。或說。法蘊隨蘊等言一一差別數有八萬。謂蘊.處.界.緣起.諦.食.靜慮.無量.無色.解脫.勝處.遍處.覺品.神通.無諍.愿智.無礙解等。一一教門名一法蘊。如實說者。所化有情有貪嗔等八萬行別。為對治彼八萬行故。世尊宣說八萬法蘊。如彼所說八萬法蘊皆此五中二蘊所攝。如是余處諸蘊處界類亦應然。頌曰。
如是余蘊等 各隨其所應
攝在前說中 應審觀自相
論曰。余契經中諸蘊處界。隨應攝在前所說中。如此論中所說蘊等。應審觀彼一一自相。且諸經中說余五蘊。謂戒定慧解脫解脫智見五蘊。彼中戒蘊此色蘊攝。彼余四蘊此行蘊攝。又諸經說十遍處等。前八遍處。無貪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五蘊性故。即此意處法處所攝。攝八勝處應知亦爾。空識遍處。空無邊等四無色處四蘊性故。即此意處法處所攝。五解脫處慧為性故。此法處攝。若兼助伴。即此聲意法處所攝。復有二處。謂無想有情天處。及非想非非想處。初處即此十處所攝。無香味故。后處即此意法處攝。四蘊性故。又多界經說界差別。有六十二。隨其所應當知皆此十八界攝。且彼經中所說六界。地水火風四界已說。空識二界未說其相。為即虛空名為空界。為一切識名識界耶。不爾云何。頌曰。
空界謂竅隙 傳說是明闇
識界有漏識 有情生所依
論曰。諸有門窗及口鼻等。內外竅隙名為空界。如是竅隙云何應知。傳說。竅隙即是明闇。非離明闇竅隙可取。故說空界明闇為體。應知此體不離晝夜。即此說名鄰阿伽色。傳說。阿伽謂積集色。極能為礙故名阿伽。此空界色與彼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有說。阿伽即空界色。此中無礙故名阿伽。即阿伽色余礙相鄰。是故說名鄰阿伽色。諸有漏識名為識界。云何不說諸無漏識為識界耶。由許六界是諸有情生所依故。如是諸界從續生心。至命終心恒持生故。諸無漏法則不如是。彼六界中。前四即此觸界所攝。第五即此色界所攝。第六即此七心界攝。彼經余界如其所應。皆即此中十八界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