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初識美國公立高中(2)
- 加油,小子!(美國高中陪讀筆記)
- 唐穎
- 3344字
- 2015-11-24 12:25:43
一本高中課程手冊,開篇便是關于平等的闡述:本州本學區反對各種歧視,包含民族、宗教、性別、出生國、信仰、年齡、婚姻、性取向、老兵身份或者殘疾,如果遇到這類歧視或不平等待遇,聯系學區的平等協調辦公室(列出了地址和電話),等等。但是,也正是在諸如此類看起來是正面的信息里,獲得的反面信息卻是,歧視仍然是這個國家的社會問題。這本手冊還包含高中畢業生必須達到的各項指標,如果在學年里修課少,學分完不成,可以在暑假補修高中課程,或者去社區大學修課拿學分。學生在上了幾天課以后,發現自己不喜歡這門課或不喜歡這門課的老師,或者學生覺得自己還有能力增加課程,學校給予學生增修或棄修課程的時間。每個新學期學校給你三天時間增修課程,給你三個星期棄修課程,假如這門課最初分數不及格或不理想,三星期內棄修不會算成績,假如中間或最后總成績不及格要重修,這門課的成績是要算進平均分里的,也就是,會影響你的GPA,而平均成績包含了平時的作業完成狀況(不按時交作業會得零分),課堂測驗以及期末考試,申請大學要看你的GPA和SAT成績(或ACT成績),以及自我陳述的文章。
美國高中設立了一些大學課程,簡稱AP課程,等于是提前完成大學的部分教育。這些多是大學第一年的必修課程,每年全國范圍有統一的AP課程考試,讀了AP課程,還要通過AP統一考試,才算拿到這門課的大學學分。
通過AP考試拿到大學學分,學生以后上大學家長可以省下這幾門大學必修課程的學費,因為公立高中任何課程都是免費的。同時學生本人也為以后本科或專科學習省下時間,可減少未來的學習負擔。有人認為進入美國大學本科,才算開始艱苦的學習生涯,這一點恰恰和中國大學相反,中國學生一路經歷嚴酷學業,一旦跨進大學校門,便宣告“松綁”,開始過輕松日子。
而美國本科課程,往往要花費五年時間完成。此外,高中修AP課程還有一個重要功能,對于申請名校有加分作用,至少,AP課程成績提高你GPA的含金量。
所以,修AP課程的大部分是華裔學生,如今美國東西兩岸的高中,華裔學生有越來越多的趨勢,競爭就變得激烈。紐約和加州好學區的高中,華裔學生人數如此眾多,以至發生這般現象:朋友的女兒雖生在美國卻在上海長大,英語自然不夠熟練,初中時被送去上海的國際學校,上海國際學校都是來自不同國家的學生,在一起當然只能講英語,她的英語因此突飛猛進,回到出生地洛杉磯讀高中,班里全是中國學生,想想有些荒謬,到美國高中卻是浸潤在中文環境,她英語反而退步了。
且不說日常生活里的瑣事在異國他鄉變成了各種需要學習的過程,學校的信息量很大,稱職的家長應該每天上學校的家長網頁看一眼,可我很少有時間瀏覽。所以,關于AP課程的信息我也是后來漸漸獲得,即使覺得有用也未必適合自己的孩子,像AP課程里的文科部分,英語是母語的學生都未必有把握過關,而數理化部分,又必須先把高中部分的課程都修完,也就是你在高中前兩年要修多一些課程,但對于外國學生,還得加修ELL課程,我可能過于重視讓孩子適應新環境,不去push(推動,給壓力)他學得再賣力一點。
也許是受了周圍美國人的影響,總覺得讀完高中申請大學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并沒有讓孩子非要去讀常春藤大學的意愿,兒子將來朝哪個專業發展,他不清楚,我也沒有想法。按照美國人說法,他們的孩子到了本科畢業,還不清楚自己未來朝什么專業發展。
美國綜合大學本科有個最大的學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 and Science(文理學院),就是給還沒有專業傾向的學生們讀的。事實上,美國幾所排名最前的私立college,都是Liberal Arts(人文學院),不設技能類的工科或商科專業,這些私立名校貫穿著傳統的教育理念,即教育不是用來學賺錢技能而是獲得必須具備的知識和學養,給學生打下堅實的人格和學術基礎,為他們將來的奮斗提供基本功。
私立名校的人文學院不設研究生院,從這類人文學院出來的學生繼續讀學位,很受各大名校歡迎,很多學生申請繼續去讀律師和醫生。說到底,進了私立名校就是進了一個圈子。進美國名校,除了成績單,還需要有其他方面的條件,在學校是否參加俱樂部活動、球隊和運動,以及做志愿者,如何陳述自我的文章,都是進名校的條件之一。
只要有經濟能力,美國中上階級家庭更愿意把孩子送進私立college,就是前面說到的人文學院,這類學校規模小,管理嚴格,老師和同學以及同學之間容易熟悉,學業要求高,學校聲譽好,畢業后找工作相對容易,繼續讀學位,申請常春藤大學也很受歡迎。
假如不打算進收費昂貴的私立名校或常春藤大學,對于美國高中畢業生,選大學并不復雜,一般工薪階層的美國家長會讓孩子在本州的州立大學讀本科,因為本州居民只需付一半學費。
美國大學本來就是普及教育,給我們家修水管的工人也都有大學文憑。比較實際的家長認為,孩子讀完本科,方向明確了再選擇專業繼續深造,那時再設法去名牌大學讀碩士和博士,因為讀高學位也相對容易申請到獎學金,即使沒有獎學金,孩子已經成年,可以自己掙學費。總之,本科時不去拼私立名校,家長負擔輕很多。美國人不太和人攀比,有些家長或學生本人為了省學費,先去收費低廉的社區大學讀兩年,之后再轉到州立大學讀大三大四完成本科學分。有些孩子即使本科畢業也未必清楚自己要什么,他們通常先去工作幾年,更成熟后,明白自己的未來方向后再回學校讀學位。也有美國孩子一路讀到大學覺得厭倦,一時也不知道自己未來要什么,便休學去打工,但這樣的情況很少發生在華人家庭。
帶著兒子去美國讀高中,從某種角度,也是一種逃避,從一種惡性競爭的嚴酷教育里逃脫,僅僅是為了還他一個健康的青少年人生。來到美國最讓我釋懷的是,無論進高中還是大學,都不是什么人生中的難題。
美國高中雖然要求學生完成數學和科學(包含物理化學和生物)的必修課,但必修課里課程深淺程度不同,可按照你的能力選擇深或淺課程,程度不同但學分一樣。選擇更深程度課程的學生,可以為讀AP課程做準備,AP課程對于學生之前選讀的高中課程是有要求的。
選修課既有比基礎課程度更深的課程,比如語言類的創作課、小說課,數學和科學類的honor(直譯為榮譽)課程,也有興趣性的課程,裁縫、烹調、攝像、攝影、雕塑,以及專業性強的課,如會計傳媒宗教學等。
美國高中生家長,更在意自己的孩子是否交到朋友,好像有沒有朋友這件事遠比學業重要,我的美國朋友,從來不問我兒子成績如何,卻常問是否在學校交到朋友。美國家長也沒有“早戀”的擔憂,恰恰相反,會非常開心甚至驕傲地告訴朋友:“我兒子有女朋友了!”或者“我女兒有男朋友了!”所以他們見到我兒子,第一句話便問:“有女朋友了嗎?”
由于高中學生根據個人程度和興趣選擇課程,每種課程的教室不同,每天七節課,七個不同班,從國內去的孩子有點不習慣,好像失去了某種歸屬感,移居來此的異鄉學生,沒有班級這個載體,交朋友變得不容易,尤其是這類小城高中,很多孩子從小認識,已經有自己的朋友圈,這更增加了外來孩子的疏離感。
但放學后有名目繁多的俱樂部,包括同性戀俱樂部,各類球隊樂隊,所以高中生更多是通過課后的俱樂部和體育藝術活動交到新朋友。
第一學期的幾個星期很快就過去了,無論兒子還是我,都有點投五投六(上海話,意為手忙腳亂)顧此失彼。他忙著適應異國高中的節奏,每天變化數次的教室和老師,不同班級的同學,讓兒子眼花繚亂十分疲憊,而讓他最疲憊的,當然是語言。這里與東西兩岸學校最明顯的不同是,學校的中國學生很少,最初一年的課堂,兒子竟沒有碰到一個中國學生,這種徹底的完全的不由分說的英語環境未必是好事,雖然會有許多家長認為這是好事,仿佛因此就可以逼使孩子去學第二語言,卻不知在最初階段,增強了孩子融入新環境的難度,必然會給孩子挫折感。
數理化的課程并不難,但用英語聽課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高中沒有固定班級,當然也不存在班主任這個角色,學校里有需要幫助的事可以找counselor,但找counselor要預約,她管理幾百個學生,隨時有學生要找她,不可能隨找隨到,也許要排隊等候,當天預約不到,得等她來找你,這樣的人事結構對于孩子也需要適應。
不過,學校功課倒是不多,與往日國內功課比,簡直太少了,少到讓一個曾經做不完家庭作業的孩子,回到家竟有點茫然有點若有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