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地輿類(6)
- 安溪縣志
- 林有年
- 4868字
- 2015-11-06 11:03:02
檀 檀,苦茶,其葉堪為飲。今考《爾雅》,只言“槚”,無言“檀”。苦茶者,蓋是“槚”誤作“檀”耳。以《注疏》考之,即今所謂茶也。然則檀當(dāng)別是一種。蓋檀木堅(jiān),宜為車,其色黑,故《魏風(fēng)》“伐檀為車。”《月令》“冬日取火用檀。”其義可見。
杜松 葉似杉而小,尖勁如刺,木似松而紋細(xì),色赤。《興化志》云:“其子和灰燒油,涂小兒頭瘡愈。”
竹類
舊說:“竹子六十年根輒一易,六年成疃。”詩(shī)云:“瞻彼淇澳,綠竹猗猗。”竹比君子,古今重之。晉王徽之宅中多種竹,乃曰:“何可一日無此君乎!”安溪山林中交加蒼翠,大小差參,有名者凡十五種,各考注于下:
江南竹 一名“小竹”,筍甘美,實(shí)堅(jiān)直,可作魚扈。
貓兒竹 七月筍,味甘苦,大者近斗,性極堅(jiān)勁。
雪 竹 筍生冬春之交,味清甜。
紫 竹 與斑竹相類,但其色純素,可作簫。
石 竹 四月筍,其堅(jiān)似石。
箭 竹 竹可為箭,大者高五,六丈,節(jié)長(zhǎng)有二、三尺,土人取為弩矢。《禹貢》“揚(yáng)州曰筿”是也。
箬葉竹 身低小,葉大,名“箸葉”。人用以絮蓬,端午用以裹粽。
釣 竹 一曰“綿竹”,其筍有毒。
人面竹 節(jié)似人面,亦曰“佛竹”。
斑 竹 節(jié)間有斑點(diǎn),俗傳“湘妃淚痕”。
觀音竹 高二、三尺,葉軟身小,中無孔。僧寺中多種之,以供玩。
槌 竹 肉厚而竅小。
笙 竹 色蒼性堅(jiān),四月筍,味辛可食,可編器。
苦 竹 性堅(jiān),色微紫,一名“雪竹”。有二種:一種出江西及閩中,本極粗大,筍味殊苦,不可啖;一出江浙,肉厚葉長(zhǎng),筍微苦。安溪亦有之。
方 竹 外方內(nèi)圓,可為杖。
花類
花,華也,言榮華也。草木之生,有實(shí)有華,旁溪山曲,野圃名園,何地?zé)o之!安溪山麓野曠,人多種花,亦竊古河陽(yáng)遺意也。花凡有三十一品,各考注其下:
梅花 其品不一,有綠萼梅、紅梅、白梅、千葉梅、鵝梅、山梅。本地唯紅白梅。
蓮花 紅白二種,花之君子者也。
牡丹 一名“鼠姑”,一名“鹿韭”,高四、五尺,葉大如掌有槚,花大如碗,甚富麗。有單葉、千葉及黃、紫、緋、白數(shù)種,春盛開,種自江北來。本地出龍涓里。
海棠 《李贊皇集》云:“花以海為名者,悉從海外來。”《花譜》云:“海棠,花中神仙,有色無香,楚淵材五恨,此其一也。生在蜀昌州,枝條軟嫩而花繁媚。”在此地,枝硬而花瘠。
山茶 花深紅,色有數(shù)種:花開單葉而極大者曰“日丹”;單葉而小者曰“錢茶”;類“錢茶”而粉紅色者曰“溪圃”;百葉而攢簇者曰“寶珠”;類“寶珠”而蕊白色焦者曰“焦萼”。數(shù)種安邑皆有之。歲終,百花搖落,此花始開,故俗重之,歲首必折置花瓶,經(jīng)月不枯。
芍藥 有草芍藥,有木芍藥。草芍藥花小而紅淺,木芍藥花大而紅深。又有白者、紫者,色華而味馥,故韓詩(shī)有“浩態(tài)狂香”之句。本地出還集里。
酴醾 《格物論》:“本作稌醾,后加酉以酴醾、酒色相似故取名。”山谷云:“名字因壺酒”是也。有刺蔓生,承以架。紅者俗呼‘番酴醾’,不香;白者極香。春晚盛開。
長(zhǎng)春 一曰“月月紅”。
山丹 其花一葉百蕊,狀如繡球,深紅色。一花四英,四月開花,至八月尚爛熳。又有四時(shí)開花者,曰“四季山丹”。
佛桑 葉似桑,故名。花深紅無香,四時(shí)常開,朝開暮落,俗呼“照殿紅”。
鷹爪 其花狀如鷹爪,淺黃有香,本地少種。
紫薇 俗呼“不耐癢花”,抓其本,枝葉俱動(dòng)。
含笑 葉似枇杷,小而無刺,有紫色者,有外白內(nèi)紫者,有白者。四月開花,微開則香,酷烈聞半里許,大開則香減,故名“含笑”。
薔薇 多刺,花或白、或紫、或黃,連春接夏,清馥可人,其曰“醉?xiàng)铄薄ⅰ耙嘘@”、“嬌紅”、“木香”,皆其類也。
勝春 一名“月季”,一名“斗雪紅”,與“長(zhǎng)春”相似,而色富麗。
麗春 叢生,柔干多葉有刺,有紅、紫、白、桃紅數(shù)種,俗謂之“粉孩兒”。
茉莉 花木胡人自西國(guó)移植廣東,自廣東移植閩中,故俗呼“廣東茉莉”。東坡謫儋州,見黎女競(jìng)簪之,戲曰“暗麝著人簪”。茉莉,惟南地有之,金陵人一根而易一金。
素馨 始自番船載至,香聞百步,廣人易其名曰“素馨”,轉(zhuǎn)而入閩。蔡端明云:“素馨出南海,萬里來商舶。”
菊 《爾雅》作“鞠”,其名有八,曰“節(jié)花”,曰“日精”,曰“女節(jié)”,曰“女華”,曰“女莖”,曰“周盈”,曰“傅延年”,曰“陰成”。醫(yī)家分別其味,有甘苦二種:一種莖紫、氣香、味甘,葉可作羹;一種青莖而大,味苦不堪食。今人圃中栽種有二十三種,蓋花之隱逸者也。
桂花 或紅,或黃,或紫。古詞:“紅色者為狀元,黃為榜眼,白為探花。”鄭志宏詩(shī):“清芬一日來天闕,世上龍涎不敢香。”
蘭花 蘭,香草也,楚人曰“蕙”者,今零陵是也。《本草衍義》云:“幽蘭葉不香,惟花香,多生陰地及幽谷中,葉如麥門冬而闊,長(zhǎng)一、二尺,花色黃,中有細(xì)紫點(diǎn)。春蘭色深,秋蘭色淡,移植檻中,或置座右,滿室皆香。”傳曰:“德芬芳者佩蘭。”古又以蘭比君子云。
瑞春 樹高三、四尺,枝干婆婆,葉厚深綠色,有楊梅葉者,有枇杷葉者,有荷葉者。《廬山記》云:“種始出于廬山之中,紫者香濃,白者香淡。”莆陽(yáng)彭志又有“纏枝瑞春。”
萱花 萱草,荊楚號(hào)為“鹿蔥”。其葉四垂,其跗六出。《風(fēng)土記》謂:“婦人懷妊,佩之則生男,故又名‘宜男’。”傳謂:“中藥性令人歡樂,故又名‘忘憂’。”游子吟:“慈親倚堂門,不見萱草花。”古人以此比親。
芙蓉 一名“拒霜”,一名“木蓮”。有紅色,有白色,有朝白暮紅者曰“醉芙蓉”。出于山者無香,“木芙蓉”是也。出于水者其香清遠(yuǎn),荷美渠是也。
指甲花 一名“七里香”,樹婆婆,略似紫薇,蕊如碎珠紅色,花開如密,色清香襲人,置發(fā)間久而益馥。其葉搗可以染甲鮮紅。
金鳳 樹高一、二尺,葉長(zhǎng),花如粉豆,有紅,有紫,有白,葉可染甲,子如菜種,著地易生。
玉簪 山谷云:“東南第一花。”一曰“白鶴”,秋葉香;又一種紫色,名“紫簪”。
滴滴金 《興化志》云:“葉露滴地而生。”
葵 花 有紫白二種。又名“幢節(jié)”,又名“剪春羅”,又名“錦葵”。葵心隨日轉(zhuǎn)向。詩(shī)云:“雖然冷淡無人看,獨(dú)自傾心向太陽(yáng)。”
雞冠花 紅白二種。
杜鵑花 一名“山石榴”,一名“山躑躅”,一名“映山紅”。有深紅、淺紅及紫,三月盛開杜鵑苦叫之時(shí),故名。古詞:“開時(shí)偶值杜鵑聲。”俗云:“杜鵑啼血,滴地而成。”未可信也。
草類
《淮南子》云:“神農(nóng)嘗百草。”《博物志》:“黃帝問師曠曰:‘吾欲知?dú)q之苦樂善惡,可乎?’曰:‘歲欲豐,甘草先生。甘草,薺也。歲欲苦,苦草先生。苦草,葶藶也。歲欲惡,惡草先生。惡草,水藻也。歲欲旱,旱草先生。旱草,蒺藜也。歲欲疫,病草先生。病草,艾也。夫草之生,可以占?xì)q,陰陽(yáng)、感應(yīng)之理微矣。’”安之山野間,青茵綠帶,草之有名凡一十九種,各考注于下:
蓼草 高而大者為“家蓼”,莖有節(jié),如鼓槌草,秋開花,作穗,紅白色,人間種于院落,妝點(diǎn)秋色。生于水澤中者,為“水蓼”,造酒取以和面作面,味辛苦。越王欲復(fù)吳,臥則嘗蓼以苦其志也。
藻 水草之有文者有二種:其一莖長(zhǎng)四、五尺;其一莖小,葉如蓬蒿。以藻名者,言其潔如澡也。傳云:“藻取其潔也。”古者,山節(jié)藻棁,蓋以其有文也。
蘋 蘋之言賓也。一云水上浮萍,即藻也。葉圓闊寸許,水深潔處乃有,故曰“于以采蘋,南澗之濱”。《左傳》曰:“蘋 蘊(yùn)藻,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大夫之妻,采之以奉祭祀。”
萍 無根而浮,常與水平,故曰“萍”。葉圓小,一莖一葉,根入水,《月令》季春萍始生。舊說:“萍,善滋生,一夜七子。一曰‘萍’,浮于流水則不生,于止水則一夕九子,謂之“九子萍”。江東人謂之“漂”,言無定性,隨風(fēng)漂流也。《世說》:“楊花入水,化為浮萍。”
蒲 生陂湖間,嫩者惟筍及蒲是也。
蘆 即今苦蘆也,其筍最苦,或謂之“葭”,其小者曰藋。
茅 茅體柔理直有刺,三脊又潔白,故先王用之以藉,亦以縮酒。《易》曰:“籍用白茅”。《周禮》“大祭祀供茅。”是也。其長(zhǎng)大者,用以蓋屋。
香茅 似茅而香,人以當(dāng)茶。制七香酒亦用之,味辛。
仙草 生水澤間,四月間取之曬干,煮熟和米粉,雖三伏成凍,可解熱。
紫草 色可染紫。小兒痘瘡,煎湯服愈。
菅草 《爾雅》云:“‘白葉野菅’。注謂茅屬,有二種。”陸機(jī)云:“菅似茅,滑澤無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柔韌,宜為索。”
仙人掌 如人掌,治腸痔、瀉血。
鼠面草 《艾軒集》作“暑菊”,生田野,葉蒼白色,三月間人多采之,與米粉同搗作餅餌,蒸熟食之。”
大風(fēng)草 療大風(fēng)疾。
接骨草 生坑澗中,取其莖斷之,接則復(fù)續(xù),人手足跌傷用之。
槍刀草 似鳳尾草而葉大,治槍傷。
淡酸草 生石間。
遍地錦 葉似萍而大,味辛,近園荽。以上三草合而搗之,治蛇傷如神。
鳳尾草 形似鳳尾,故名。
毛類
毛,獸族也。寒而生,暑而革,以其時(shí)也。安溪山中厥獸惟多,或入笠而馴,或走壙而猛,其種靡一,可以供祭祀、備服乘,為用大矣。毛之有名者凡二十一種,各考注其下:
牛 牛為家畜,首角,耳無竅,齒有下無上,尾肉而末毛,性順而緩,其食既食復(fù)出而嚼之。牡曰“牜巷”,牝曰“母”。農(nóng)用以耕,禮充太牢,獸之有功于民與夫中禮之用者,莫大于此。
馬 《周禮》:“六擾之一,是謂家畜。”其色不一,其蹄圓,尾卯而散垂,其力徤,八尺為駥,古人用以駕車。牡為‘隲’,牝?yàn)椤M’。”《列子》曰:“馬口中紅白間色者壽,鼻中紅色如朱點(diǎn)者壽,眼中赤色如象形者壽,上齒欲鉤,下齒欲鋸,上唇欲緩,下唇欲急,其善走者用以騎戰(zhàn),則驅(qū)馳沖突,其銳莫當(dāng),故國(guó)家之用,以養(yǎng)馬為急。”
豬 北方豬多食草,其味不佳,一人而養(yǎng)四、五十。在南方,皆谷食,其味佳。
羊 首角蹄棱,其齒有下無上,尾禿,食齥齥,黑白二種,在閩中多黑,性畏露,養(yǎng)之當(dāng)晚出早歸。舊說:“春夏早放,秋冬晚出,尤善群,每成群以一雄為主,舉群聽之。”今俗所謂壓群是也。
貓 能捕鼠,有數(shù)種。身短尾如釘耳提之身縮一團(tuán)者佳;身長(zhǎng)尾大者拙。諺云:“尾大懶如蛇。”聞溫州貓有三種:有碎鼠貓,皆辟去比鄰數(shù)家鼠不敢入其上也;有積鼠,捕鼠堆積之,揀擇而食;有食鼠,捕鼠而食也,斯為下,上鼠價(jià)值銀三、四十云。
虎 一名“山君”,言山獸虎為之君,行以爪拆地觀奇耦,及作威則毛張爪露,嘯則林振風(fēng)生。安溪山木深邃,虎患為多。
豹 毛黃,小于虎,紋黑如錢,比比相對(duì)。古云:“餓狼食不足,饑豹食有余。”言狼貪豹廉也。
熊 有人熊,四掌絕似人手足。有豬熊,似豬其毛黑。《本草圖經(jīng)》:“性輕健,好攀緣樹木,見人則自投而下。膽可入藥,掌味為珍,背上有脂曰“熊白”,寒月有,夏無。”
豺 狗足狗聲,今人所謂“噬狗”是也。尾長(zhǎng)頰白,高前廣后,其色黃。每群行有一小者指路,遇犬羊相與傳食,一霎而盡。貪殘之獸也。
鹿 行速,性警防,分背而食,食則相呼,群居則環(huán)其角外向,陽(yáng)類也,故夏至感陰生而角解。《格物論》:“十年為蒼鹿,又百年為白鹿,五百年為玄鹿。”
麂 似鹿而小,其皮甚細(xì),今與鹿皮充貢,但鹿粗而麂細(xì)。
獐 似鹿而小,其皮亦細(xì),本處重之過于麂。《本草》:“肉溫補(bǔ),與鹿同。”
麈 《興化志》云:“山牛也,絕類水牛,角直尾禿。”相傳其尾能碎塵。古人揮用麈尾,蓋以此也。按:此獸泉中絕少,惟本地有之。
猴 一名“狙”,一名“王孫”,一名“胡孫”。凡獸皆橫,猴則或橫或豎,蓋其稟氣近人,故能曉解人事,鳴噭噭而悲,無脾以行消食,多巧詐。《柳子》曰:“猴性躁暴,群居不相善,食相噬嚙,行無列,有難則推其柔弱者以免焉。”
猿 善攀緣,故名。猿似猴大,黑色。《說文》云:“或黃或黑,非五里樹木不棲,恐人害已也。其物通臂,左引則右短,右引則左短,足不履地,飲水則相連接而下,其聲嗚咽,每呼三聲相連,最為悲愴,其臂可作簫,人得之則自斷其臂。”《蜀志》:“鄭艾見猿抱子在樹上,引弩射之,中猿母,其子為撥箭,卷樹葉塞瘡。艾嘆曰:‘吾違物性矣。’乃投弩于水中。”
狐 似狗而小,尾如長(zhǎng)帚,小前大后,其為物靈善變化,妖淫以惑人,其性好疑,所謂狐疑也。腋下之皮,其毛純白,集以為裘,輕柔難得。《本草》云:“臘月取狐膽,若有人暴卒未移時(shí)者,溫水微研,灌入喉即活。”
獺 似狐而小,青黑色,膚如伏翼,水居食魚。《淮南子》曰:“鵲巢知風(fēng),獺穴知水。”言能預(yù)知者也。或曰:“獺一歲二祭,皆四面陳之。獺圓布,豺方布,亦知報(bào)本云。昔魏明帝見洛中白獺不可得,問之徐邈曰:“獺喜食魚。”乃畫魚數(shù)百于板中,置之河岸。獺見魚,競(jìng)而取之,卒為人所獲。
兔 口有缺,吐而生子,故謂之兔。舊說:“明月之精,視月而孕。”《楚辭》曰:“顧兔在腹。”顧兔居月之腹,而天下之兔望焉,于是感氣。《禮》以兔曰“明視”,其以此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