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曰。第七鳥吟妙法。分文為二。一敘靈禽。二去疑執。初文有五。第一總敘靈禽。第二分別名字。三傳和雅韻。四詮顯法音。第五聞興善念。此即初也。復次者復重也。次以次反復征問故云復次。彼國者。即西方常有恒有也。種種者。不一故云種種。奇妙者奇異也。妙殊妙希奇也。雜色者毛色異也。問凈土殊勝尚無凡夫。何故飛禽亦生彼國。答彌陀變化而有靈禽。贊利法音莊嚴國界。故下經云。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經云白鶴孔雀鸚鵡舍利迦陵頻伽共命之鳥。
贊曰。第二別列名字也。白鶴者。丹朱作頂霜雪為毛。鳴之則聲振九皋。舞之則雅和八節。迥異諸鳥故云白鶴。孔雀者。天生靈鳥迥異凡禽。頂戴綠冠身嚴眾彩。故云孔雀。鸚鵡者。毛嚴翡翠觜飾朱紅。羽輕俊以能飛。舌纖長而解語。故云鸚鵡。舍利者梵語。此云鹙鷺鳥也。幼而且俊。俊而又靈。斯項而萬里飛騰。增妙而千般音韻。迦陵頻伽者此云妙音鳥。音聲美妙身體殊常。聞之者側耳傾心。見之者怡神悅思。妙音鳥也。共命者亦云命命。美音演法迅羽輕飛。人面禽形一身兩首故云共命也。
經云是諸眾鳥晝夜六時出和雅音。
贊曰。第三傳和雅韻也。晝夜六時者。晝夜各有六時。共十二時也。出和雅音者。和即柔和。雅妙音韻西方靈鳥不并凡禽。音韻柔和言詞雅妙。故云出和雅音也。
經云其音演暢五根五力七菩提八圣道分如是等法。
贊曰。第四詮顯法音也。演暢者。演者水流不絕之貌。暢者宣暢。五根等者。三十七菩提分法。經中闕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也。下有等言。等此三位。今釋此法略為七位。一四念住。謂身受心法。以慧為體。謂由念力慧于境住。二四正斷。謂律儀斷斷斷防護斷修習斷。以精進為體。精進起用能修斷故。三四神足。謂欲勤心觀。以定為體。為此四種而修定故。四五根。謂信進念定慧。如名以為五體。出生善故。五五力體即五根。難屈伏故離根別立。六七覺支。謂擇法覺支精進喜念定舍輕安。三是別境。擇法念定。三是善數。勤舍輕安。一是遍行。謂喜。七八圣道分。謂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定正命正念正精進。其正思惟體以慧為性。能發語言通佛有故。正語正業以無嗔癡所發身語為體。無貪所發名為正命。離五邪命俱以無表色思為體。余如自名。三十七種合體有九。一慧二精進三定四信五念六喜七舍八輕安九無表色。遍行有一。謂喜。別境有三。謂念定慧。善有四。謂信勤舍輕安。色法有一。謂無表色。菩提所修與聲聞異。故菩提分名菩薩法。如是等法者。上等根力覺道。下等念斷神足。故云如是等法。或可等者謂六度萬行等法。不爾。余法何故不演也。
經云其土眾生聞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
贊曰。第五聞興善念念三寶也。佛義如前。法者梵語達摩。此翻云法。法即執持物解也。謂即四諦十二因緣六度。僧者梵云僧伽。此名為眾。和合義也。謂身和共住。語和無諍。意和無違。戒和同修。見和同止。利和同均。具此六和故名僧也。皆可重故名為三寶。鳥傳妙法人發勝心。念三寶之芳名消百生之障累。問靈禽演法數目頗多。眾念名一何微妙鮮。答禽傳廣法表詞說之無窮。人念三名綰眾善而俱盡。
經云舍利弗汝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贊曰。第二去疑執。文分為五。一遮非實報。二征問因由。三答無三趣之名。四通無惡道之字。五正辨化現之情。此初也。汝者呼于弟子故云汝。勿由莫也。莫謂此等靈鳥等實是罪報惡業所生。聞說靈禽恐生滯惑。謂凈土之惡緣未息。令一會而勝意不生。所以遮云勿謂此鳥實是罪報所生。
經云所以者何。
贊曰。第二征問因由。所以者何由義。非是實報。因由者何謂也。
經云彼佛國土無三惡趣。
贊曰。第三答無三惡之名。三惡趣者即地獄餓鬼畜生也。地獄者梵云那落迦。此云苦器。受苦眾生所居器物。餓鬼者多諸恐怕久受饑虛故名饑鬼也。畜生者或云刃六反或云希六反。人之畜養故。或云傍生。造業傍故。受報亦傍。因便令辨。六趣廣有章門。如別處說。問有何所以惡道俱無。答生居凈土善業緣深永除異類之身。盡是同生之眾。只如天宮勝境。尚須善業所招。極樂殊方豈有惡因能往也。況彼尊發愿言。設我得佛國中有三惡趣者不取正覺。故知無也。
經云舍利弗其佛國土尚無三惡趣之名何況有實。
贊曰。第四通無惡道之名字。名字猶無。何況實有禽類之質。
經云是諸眾鳥皆是阿彌陀佛欲令法音宣流變化所作。
贊曰。第五正辨化現之情。當初眾會各有疑心。既非實報之身。此等因何而有引。此一段經文答也。問彌陀神力廣變佛身。睹相好以發心。聽梵音而悟道。何故作諸禽類顯發教門。答化身為佛未是希奇。乃現靈禽令生牢遇發難遭之勝想生殊特之信心。化現多途何足為難。況隨類化身處處皆說。瓊林寶網皆演法音。流水清風盡談真教。有斯所以乃現靈禽也。
經云舍利弗彼佛國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
贊曰。第八風吹樂音也。文分為四。一風搖寶樹。二聲似樂音。三聞興善念。四結成莊嚴。此初二文也。微風者細風也。非猝暴風也。吹樹及網羅即發微妙音韻。譬如者。譬者況也。如由似也。況似于百千種音樂同時俱奏也。細風徐起吹樹網羅。音韻而遍滿十方。雅妙而便同眾樂。故云譬如百千種樂同時俱作也。
經云聞是音者皆自然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
贊曰。第三聞興善念也。自然者慣習任運名曰自然。非無因緣名自然也。生念佛念法念僧者。三寶之名如前釋也。念佛有三。一心念。心中系念。二輕聲念。自耳聞故。三高聲念。有十種功德。一能排睡眠。二天魔驚怖。三聲遍十方。四三涂息苦。五外聲不入。六心不散亂。七勇猛精進。八諸佛歡喜。九三昧現前。十往生凈土。應作四句分別。一心念口不念。二口念心不念。三心口俱念。四心口俱不念。此四句中第一句第三句是。瑞相經云。清風徐起不寒不暑。吹諸羅網及眾寶樹。演發無上微妙法音。其有聞者塵垢不起。自然快樂如得三昧。
經云舍利弗其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贊曰。第四結成極樂莊嚴。易知。
經云舍利弗于汝意云何彼佛何故號阿彌陀。
贊曰。下第二辨佛身功德也。文分為二。初明化主功德。二辨聽眾功德。初文分三。初征問佛號。二正辨得名。三明成佛劫數。此初文也。佛自征也。
經云舍利弗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是故號為阿彌陀。
贊曰。第二正辨得名。而有二義。一約光明得名。二約慧命得名。此即初。光有二種。一內光即智內照理。二外光即身光外照也。此即身光也。金剛不壞之體無礙解脫之身如凈琉璃表裹瑩徹。彼方境物悉現光中。羽之只有一尋。展之動論無量也。無量壽佛經云。身多光故乃至無量等光眾生遇彼光者三垢消滅。若在三涂見光息苦壽終之后皆得解脫。大論云。阿彌陀國諸菩薩眾身之常光照十萬由旬。若是佛光遍照十方世界。又觀經云。彼佛身如百千萬億夜魔天閻浮檀金色。其身六十萬億那由他恒河沙由旬。眉間白毫右旋宛轉。如五須彌山。佛眼如四大海水。清白分明身諸毛孔演出光明。如須彌山。其佛圓光如百億三千大千世界。于圓光中有五百萬億那由他恒河沙化佛。一一化佛亦有眾無數化菩薩而為侍者。彼佛有八萬四千相。一一相有八萬四千好。一一好有八萬四千光明。遍照十方無量世界。有此光明故號阿彌陀也。問光照十方無量世界者。此土人民何以不睹。答道合即千里懸應。世乖則肝膽梵越。如翳者不睹于曦光。豈曦光之有咎。似聾者不聞于雷震。非雷震之有愆。眾生業累增強。佛有光而不見。
經云又舍利弗彼佛壽命及其人民無量無邊阿僧祇劫故名阿彌陀。
贊曰。第二答壽命得名。壽命者第八識上連持功德也。即是不相應行中攝也。無量者無其限量。無邊者無彼邊際。阿僧祇劫者此云無央數劫也。問彼尊彼眾身屬有為。未逃四相遷移。爭免一期磨滅。答舍兩重生死獲五蘊常身。悲愿無邊身命何盡。況又殺業久已壽命延遠也。問彌陀已居果位壽命無量可然。人民見處因中。何故亦同彼佛。答業累輕鮮善種增強。既非分段之身。永離去來之質。與佛齊等于理無違。故無量壽經曰。彼佛壽命長遠不可稱計。假使十方世界無量眾生皆成羅漢共盡思惟百千萬劫不知壽限。菩薩天人壽命亦爾。又清凈覺經云。阿彌陀佛欲令十方一切有情之類生其國悉至泥洹。若菩薩者皆令作物作物已更展轉教化十方之類亦復作佛。作佛已更轉教化一切眾生悉至泥洹。然后涅槃。是知壽命無量也。問彼國人民者為是分段為是變易。答若論報土即便變易之身。若說化凈國中分段尚猶未舍。問彼佛壽命長遠此經自明未審。成作佛已來至此于今幾劫。
經曰舍利弗阿彌陀佛成佛已來于今十劫。
贊曰。第三明成佛劫數。
經曰又舍利弗彼佛有無量無邊聲聞弟子皆是阿羅漢非是算數之所能知諸菩薩眾亦復如是。
贊曰。第二辨聽眾功德。文分為四。初小大兩眾算數無邊。二新舊二徒因行有異。三勸生彼國。四勸生利益。此初分二。初辨眾多少。二結成莊嚴。此初也。聲聞弟子者。因聲悟道故曰聲聞。弟子者。長在我后名弟。解從我生名子。皆阿羅漢者揀前三果故也。非算數之所知者。算數之不及故。菩薩亦如是者。亦同聲聞算之不及。問濁世眾生業重難化。教說三乘。凈土人眾信深易勸。何言四果。答有二意。一欲明化澤被淺深故。五逆十念亦生其國。二顯莊嚴眷屬故多眾圍繞。故雖是凈土亦有聲聞也。故法華經云。彼佛出時雖非惡世。以本愿故亦說三乘。故觀經云。小乘根者生到彼土得四果也。問若論真凈報土。二乘不令得居。若論化現。凈方四果盡皆得往。何故云皆阿羅漢。不說余三果耶。答報凈土中聲聞權化。約其殊勝。不說化凈土中四果。皆有加行位中能伏分別得居凈土。無量壽經云。二乘種不生。約報土。
經曰舍利弗彼佛國土成就如是功德莊嚴。
贊曰。第二結成莊嚴也。
經曰又舍利弗極樂國土眾生生者皆是阿鞞跋致。
贊曰。第二新舊二徒因行有異。文分為二。初新生不退眾。二補處位高眾。此初也。阿鞞跋致或云阿惟越致是梵語。此云不退轉。不退有五。一信不退。二位不退。三證不退。四行不退。五煩惱不退。不被煩惱所退轉故。問生居凈土何故不退。答無五退緣故。一無病苦纏故。二無違行故。三常誦經法。四常營善事。五長和順無諸違諍事。所以不退。此界人多退反此應知。又有欲境所牽多諸退屈也。
經曰其中多有一處補處其數甚多非是算數所能知之但可以無量無邊阿僧祇劫說。
贊曰。第二補處位高眾。一生補處者。補者補闕。處者處所。此等菩薩因圓十地劫滿三祇。盡此一生便成正覺。故云一生補處也。余經文易見故。只如彌勒現居天界當來果成。一生補大覺之尊三會度無量之眾。即是此類。故無量壽經云。設我得佛。他方國土諸菩薩眾來生我國。究竟各到一生補處。以本愿力故生彼即入補處之位。
經曰舍利弗眾生聞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
贊曰。第三勸生彼國。現在未來一切眾生聞我向來說者。應當發愿愿生彼國。問慈氏天宮快樂不少。勝侶頗多。何須堅勸往彼西方。答若論兜率即勝人間。乃并西方全成微劣。勝劣既異。彼此各殊。勸生西方舍劣求勝也。勝劣有異者。凈土十勝天宮十劣。凈土十勝者。一化主所居勝。二所化命長勝。三國非界系勝。四凈方無欲勝。五女子不居勝。六修行不退勝。七凈方非穢勝。八國土莊嚴勝。九念佛攝情勝。十十念往生勝。天宮十劣者。一所居國土劣。二所化壽役劣。三界系攝屬劣。四彼天有欲劣。五男女雜居劣。六修行有退劣。七穢方非凈劣。八國土莊嚴劣。九善念攝情劣。十修行勞苦劣。有斯十勝十劣所以勸生彼國。
經曰所以者何得與如是諸上善人俱會一處。
贊曰。第四勸生利益。諸上善人者。善者過現益物謂之善。人即前聲聞不退及補處等菩薩也。俱在西方一會處也。同師進業必假良緣。朋家作仇事資惡黨。孟母移居于勝處。宣尼不飲于盜泉。蓋恥惡而慕善也。慕善則芳蘭襲慶。朋惡則鮑肆葷風也。勸生西方親之勝侶也。
經曰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緣得生彼國。
贊曰。自下第二舉極樂之因殊。文分五段。一遮少善。二說多因。三圣眾來迎。四眾生生往。五結勸往生。此即初也。不可以微少善根得往殊常凈土。問十念彌陀頓生凈土。據斯所說果著因微。何故少善因緣不生彼土。答十念得生凈土。接引懈怠眾生。卻談多善因緣。乃被精進勸學者或廣或略理不相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