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用金錢作為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標準,其中一個問題就是總有人比你更富有,除非你是比爾·蓋茨。比爾·蓋茨出生于1955年10月28日,31歲就成了億萬富翁,據說是歷史上最年輕的一位白手起家的億萬富翁。1992年,37歲的比爾·蓋茨成了全美頭號富翁;直到2007年,他依舊穩坐在全球頭號富翁的寶座,只有在互聯網泡沫最盛的那兩天曾被日本的孫正義超過。2007年,比爾·蓋茨的財富被一名墨西哥人超過,但這個時候比爾·蓋茨開始忙著退休。他退休的舉動也成為世界財富歷史上很絢麗的一幕——他和他的妻子把自己的全部資產捐給了慈善基金會。他不做首富,而做了首善。
在比爾·蓋茨2008年年中退休的時候,本書作者之一的林軍曾在老兵群網站寫過一篇博客文章——《那些曾經被稱為中國比爾·蓋茨的牛人們》。在這篇博文里,林軍寫道:馬化騰最像是中國的比爾·蓋茨——無所不能,堪稱“全民公敵”的騰訊與微軟像極了,它們的產品雖然技術不是最好的,但有黏性,擴張性強。
馬化騰本人也比較接近比爾·蓋茨的氣質:害羞、溫和、聰明,內心激情澎湃,有著必勝的雄心壯志。兩個人都在未成功時小心翼翼地保護自己不受傷害,在取得成功后則開始讓自己顯示出無所畏懼的一面。
今天的馬化騰在騰訊任董事會主席和CEO,但更多的是扮演另外兩個角色:一個是首席架構師,另一個是精神領袖,在這一點上也和退休前的蓋茨很像。
本書的另一位作者張宇宙認為,騰訊早期的創業者之一曾李青很像比爾·蓋茨早年的合作伙伴保羅·艾倫。的確,現在喜歡打高爾夫、開游艇出海、做起風險投資人的曾李青很有一些保羅·艾倫的影子,雖然曾李青本人不喜歡張宇宙的這個提法,但他也認為,馬化騰就是中國的比爾·蓋茨。
在多玩總裁李學凌看來,馬化騰是最像比爾·蓋茨的。李學凌是中國高科技領域最優秀的觀察者和寫作者之一,他和中國軟件公司的標桿金山公司有許多交往,多玩的天使投資人①正是金山副董事長雷軍。雷軍和金山公司的董事長兼總裁求伯君因為長時間與微軟正面競合,都被稱為中國的比爾·蓋茨。在創辦多玩之前,李學凌曾經追隨網易的丁磊,是丁磊重返門戶大戰的首輔之臣,因為程序員的背景和曾經中國首富的帽子,丁磊也曾經被稱呼為中國的比爾·蓋茨。從這個角度上說,對于誰是最像中國的比爾·蓋茨的人,李學凌的評價有一定的客觀性和權威性。
深圳青年馬化騰
馬化騰,出生于1971年10月,潮汕人,但自小在海南長大。1984年,13歲的馬化騰隨父母定居深圳,此時的馬化騰在讀初中二年級。
在深圳這座中國最年輕的城市里,馬化騰度過了流金煥彩的少年時代。那時候,馬化騰進入的是深圳最好的中學——深圳中學。深圳中學創辦于1947年,1983年6月被定為深圳市唯一的市重點中學,1993年11月被評為廣東省首批一級學校。
高考之后,馬化騰仍然沒有離開深圳,而是就近上了深圳大學。深圳大學創辦于1983年,離深圳特區設立不到三年的時間。
在國內,深圳大學雖然只是一所普通的大學,但是地處深圳特區,發展速度卻相當驚人。在短短20多年時間里就培養出了許多商界精英,例如產銷腦白金和黃金搭檔的巨人集團總裁史玉柱、紅豆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海江,當然還有馬化騰和騰訊的另外三個創始人張志東、許晨曄、陳一丹。
在很多人看來,深圳大學并不屬于一流名校,考入這所學校的學子并不能稱為優秀。但事實上,深圳大學特別是在1989年之前相當有吸引力,這是因為在1989年之前,深圳領全國風氣之先。那時深圳大學面向全國招生,考入深圳大學的學生可以把戶口遷到深圳,這對很多志在深圳發展的青年學子來說,有著巨大的吸引力。
深圳大學最有實力的兩個系是計算機系和建筑系,這兩個系都與深圳當時的快速發展有很大關系。當時深圳出了很多大商人,一多半是電子計算機和地產兩個行當里的。當然,在1989年之后,深圳大學的招生范圍有所限制,影響了不少人才的流入,雖然1992年鄧小平南方講話后逐漸恢復了一些元氣,但上海的崛起、香港的回歸帶來的沖擊,以及擴招帶來的影響,使得深圳大學在1989年之后很難再涌現出像馬化騰那樣的大批精英人物。
馬化騰曾迷戀過天文,也曾有過成為一個偉大的天文學家的夢想。一本關于馬化騰的傳記曾提到,馬化騰因為熱愛電腦而放棄了自己的天文愛好,并引用了馬化騰的一句話:“畢竟天文太遙遠了。”而實際情況是,即便是創辦騰訊之后,馬化騰也依然保持著對天文的愛好,多位騰訊早期的創業員工在接受本書作者之一的林軍的采訪中,深刻地記著馬化騰曾在公司過道中和喜歡天文的同事交換天文問題看法時的熱忱和健談。有一次騰訊董事會送給馬化騰的禮物就是一個天文望遠鏡,雖然只是小模型,但可見其他董事都知道馬化騰這個愛好。
同時擁有天文和計算機兩方面的愛好并不沖突,天文和計算機這兩項愛好都是對未來世界探索的重要路徑,兩者之間是可以存在關聯的。對于馬化騰來說,天文和計算機兩項愛好早早地闖入其心扉,對其日后心有大格局有著潛移默化的作用。
因為日后馬化騰和他的騰訊公司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馬化騰在計算機方面的天賦也被放大。一個廣泛流傳的段子是:馬化騰在校期間,經常利用計算機天賦開一些不大不小的玩笑,比如編一些小程序把學校機房的電腦硬盤鎖死,讓機房管理員哭笑不得。馬化騰也是各種病毒的克星,普通的病毒對他來說手到擒來,使得機房的老師也經常不得不向他不恥下問。
深圳互聯網曾經領先全國
從13歲到深圳至今,馬化騰已經在深圳度過了26年的時光。
馬化騰能成為中國互聯網界最具影響力的業界領袖,與他長時間生活和生存的這座城市有著莫大的關聯。
在繼上海、北京互聯網接入節點之外,中國電信開通的第一個節點便是深圳,做港澳出口。深圳一開始成為互聯網領域的先發之地,與這個港澳出口關聯甚大。除了深圳訊業等中國最早的一批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之外,深圳還誕生過諸多第一。
1995年9月,深交所成為深圳數據通信局的專線用戶后,創建了巨潮互聯咨詢網,是國內最早在互聯網上提供證券咨詢服務的網站之一。
1996年5月17日,也就是“世界電信日”,由深圳數據通信局和穎源公司合作的中國第一家網吧“卡薩布蘭卡電子咖啡屋”在蛇口正式營業,這應該是中國有據可查的第一家網絡咖啡屋。②
在深圳的諸多第一中,最有價值、影響最深遠的當屬1996年4月,深圳數據通信局旗下的第一個BBS網站“一網情深”正式開通,這是中國網絡上可考的第一個公眾BBS。一網情深的站長,也就是深圳之窗的作者張春暉,他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重要參與者之一。一網情深的程序是張春暉請Alex(黃崢嶸)、Ace(懂懂)等幾位水木清華的創始人和熱心網友搭建的,為此深圳電信支付清華互聯網學術研究經費約10萬元。
當時在深圳電信,張春暉并不負責互聯網線路的開放和鋪設,但負責鋪設互聯網線路的機房就在張春暉工作間的內間,因此張春暉有溜進去查看的便利。張春暉依舊記得他第一次通過互聯網從《花花公子》雜志網站上下載圖片時給他帶來的震撼。
一網情深開通之初,張春暉還主動給深圳當時最大的CFido站站長馬化騰發郵件,希望轉載一些CFido上的內容,當時CFido上的內容很多,而互聯網成長態勢可見,這本是一個雙贏的建議,但當時CFido和互聯網之間是兩條線,于是便沒有了下文。
一網情深誕生了很多日后互聯網界的風云人物,比如一網情深的經濟版版主就是日后的深圳經濟學者薛兆豐,薛兆豐還寫過一個“如何做好版主”的帖子,這個帖子里提到了一個叫黃次南的網友,黃次南當時是深圳“賽百威”的總經理,也是潮汕人,是個很聰明、靈活的人,曾是A8公司的聯合首席運營官。藍點的創始人鄧煜回到深圳后也加入了一網情深,擔任Linux版的版主,鄧煜同時也是網易Linux版的版主,鄧煜就是個Linux小子。
一網情深和深圳的另一個BBS網站龍門客棧上云集了當時深圳互聯網界的諸多風云人物,這兩個論壇上的網友中也不乏騰訊的員工。同時,這兩個論壇上的網友也成為騰訊OICQ最早的一批種子用戶,馬化騰每次推出新的產品和新的應用時,這兩個論壇上也總是有網友不斷提出他們的中肯意見。
一網情深暴得大名,和深圳本身相對開放的環境有關,也和深圳第二代移民正意氣風發有關。深圳本是靠近香港的一個小漁村,1979年起正式對外開放,到1996年前后,已有20年的時間,新的一代深圳移民開始成長起來。
1995年、1996年前后,深圳不僅有深圳訊業那樣的中國最早的互聯網服務提供商,深圳龍脈也在籌建,加上深圳之窗和深圳萬用網,深圳的互聯網環境很好,這也為之后深圳互聯網一直走在全國互聯網行業前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③
先人一步的產業環境,整個城市和互聯網足夠契合的開放、創新氣質,以及良好的人才儲備,深圳和香港兩地資本市場相鄰,使得馬化騰在創辦騰訊時吸收到深圳這塊土地上諸多精華和靈氣,為其成就未來的騰訊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潤訊工程師
關于騰訊1998年11月11日的創辦,在馬化騰1993年大學畢業后效力的深圳潤訊公司里流傳著一個版本:那年馬化騰關于類QQ軟件的提議沒有引起潤訊高層的任何興趣,因為他們看不到這個小東西有任何前景。據潤訊一位中層干部透露:“在當時的討論中,有人說:‘這東西究竟是收錢還是不收錢?如果不收錢,我做它來干什么’”那時很多人并沒有看到,客戶資料比現金收入更重要。特別是有忠誠度的客戶,商家往往是有錢也買不到的。之后,馬化騰的身影便在潤訊消失了,他創辦了騰訊。
不過,傳聞終究是傳聞,其可信度還有待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馬化騰并非是一個意氣用事的人,他自己也未必能看好QQ的未來,不然之后也不會出現幾度出售的故事。然而有一點是可以確認的,那就是在潤訊期間,馬化騰并沒有顯示出什么特別之處。
多位前潤訊的老員工在回憶他們的前同事馬化騰時,都用了“沒想到”、“當年其實不起眼”這樣的詞匯來形容他,他們的統一描述是小馬當年一點都不顯山不露水,不過今天,“小馬”二字好像沒人能叫得出口了。
1993年從深圳大學畢業后,馬化騰進入潤訊,當時的工資是1100元。如果你了解尋呼行業,那你一定知道潤訊。
尋呼業是中國通訊行業最早開放的子行業之一,后來在電信改革中被橫切了出去。
進入尋呼行業需要兩個關鍵資源:一個是頻率,一個是中繼線。中繼線掌握在郵電部手里,頻率歸全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管理。當時全國無線電管理委員會掛靠在國家計委,不歸郵電部管。由于是雙頭管理,所以就會產生松動,相應的就可能有機會。
中國互聯網早期的一位標志性人物張樹新在進入互聯網之前也是在做尋呼業,同樣利用的是尋呼業的雙頭管理。潤訊的誕生正是基于這樣的機緣巧合。
1992年,29歲的楊軍處于其人生的轉折關頭,這位前深圳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的官員是中國非郵電系統之外的第一大尋呼臺——龍飛尋呼的負責人。當時龍飛的客戶有8萬之多。龍飛雖然成功了,但楊軍卻越來越明顯地感覺到這個體制所存在的束縛和缺陷。這時,他遇到了侯東迎。
侯東迎曾在廣州電信局任職,1985~1989年在深大電話公司任董事及總經理,期間主要兼職有香港通信業聯合會互聯網服務及網上內容供應商部部長、香港理工大學電子及資訊工程學系咨詢委員會委員。
如前所言,尋呼主要是兩個資源的匹配:中繼線和頻段。但對于侯東迎來說,多年的電信前景讓其很容易獲取中繼線資源,而出身于深圳無線電管理委員會的楊軍對怎樣獲取頻段資源輕車熟路。1992年3月,身為香港互聯網與通信業聯合會主席的侯東迎開始和楊軍聯手打造潤訊這個品牌。
潤訊最初的起步資金(一部分是自有資金,一部分是銀行貸款)總共才有200萬元。不過,靠著完整的商業計劃書和嫻熟的操作能力,在沒有任何抵押的情況下,潤訊拿到了銀行200萬美元的貸款,租到了用于建立發射系統和網絡系統的設備。從此潤訊開始大展鴻圖。
侯東迎和楊軍的搭配還在于,楊軍之前做了四年尋呼的實業,而侯東迎則在香港資本市場有相當的人脈和資源。作為同一個品牌名稱,注冊于大陸的深圳潤訊和注冊于香港的香港潤訊在“可操作性”的前提下,交錯著復雜的關系。雖然深圳潤訊和香港潤訊原則上講沒有什么關系,但深圳潤迅剛成立的時候,還比較小,借用香港潤訊的牌子,做起事來有好處。反過來,深圳潤訊在內地市場上取得的卓絕表現,讓香港潤訊在資本市場獲得更多的關注。這一操作方法在很長時間內成為那個階段中國高科技企業慣用的套路,四通、聯想等諸多中國高科技企業都是如法炮制的。
①天使投資人:又稱投資天使(Business Angel)。天使投資是指個人出資資助具有專門技術或獨特概念二缺少自有資金的創業進行創業,并承擔創業中的高風險和享受創業成功后的高收益。天使投資人一般是指創業家的第一批投資人,這些投資人在公司產品和業務成型之前把資金投入進來。通常這些投資人多事創業家的朋友、親戚或商業伙伴,對企業家的能力和創意深信不疑?!幷咦?
②關于第一家網吧/網絡咖啡廳的說法一直存在爭議,北京的實華開和上海的維斯特都聲稱自己所開的網絡咖啡廳是中國第一家咖啡廳。——編者注
③關于深圳互聯網曾今領先全國的更多故事,可以閱讀林軍的另一部作品《飛騰十五年——中國互聯網1995-2009》。編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