瀛海威還有過一個看上去很美的創意,那就是“網上延安”。這也是發生在1997年上半年的事情,一位點子大師向張樹新提議,香港面臨回歸、黨的十五大要召開、三峽工程開工在即,愛國主義肯定是本年度的第一主題,瀛海威何不利用這個時機做一個“網上延安”?熱衷于創意的張樹新憑直覺意識到這是一個好點子,她甚至還為這個創意想到了商業上的價值:把延安的歷史、現實、人物故事都放在網上,可通過教委組織全國中小學生觀看,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時為公司創收。張樹新同時指示,要做海量,要用最好的技術,先延安、后西安、再全國,最終推出網絡中國,使之成為瀛海威的經典品牌。
張樹新隨后馬上召開新聞發布會,對外宣布:為配合愛國主義教育,瀛海威將耗時三年,投資千萬,推出《網絡中國》大型主題信息。果然,一時間,媒體上下一片關注。但等到“網上延安”一上網,卻發現用戶根本不買單,一是當時網速太慢,調用圖片需要數以小時計算,二是這個題材很難通過互聯網表現出來,離現實的實地參觀相差甚遠。
這個個案是1997年瀛海威策劃的眾多創意中的一個,也是最典型的一個。這些個案的統一特征是聽起來很吸引人,很受媒體關注,但做起來卻發現不尊重市場規律,沒有很好地滿足用戶的需求。一句話,對比龐大而出彩的策劃,瀛海威卻沒有取得市場的預期。
“我們知道2000年以后我們會賺錢,可我們不知道現在應該做什么。”這是在瀛海威公司員工內部流傳甚廣的一句話。這與張樹新本身不上網有關,她很難從一個用戶的角度去體驗自己公司的服務;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張樹新一開始就走錯了,她選擇與中國電信對立,做一張所謂的百姓網,按照她的說法,是建立起一張獨立于中國電信之外的百姓網。如果說,在沒有拿到中興發的5000萬元之前,沒有多少財力的她還只是把這個想法停留在設想階段的話,那么,在1996年秋天之后,特別是在1997年,正是其輕舞飛揚的黃金時光。
對于瀛海威的失敗,張樹新自己的總結是太超前了。這一年的圣誕日記上,昔日的詩社社長張樹新寫下一段頗為感慨的文字:“深夜,我們剛剛從郊外回到家中,窗外大霧彌漫。在我們開車回家的路上,由于霧太大,所有的車子都在減速行使。前車的尾燈以微弱的穿透力映照著后車的方向。偶遇岔路,前車拐彎,我們的車走在了最前面,視野里一片迷茫,我們全神貫注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后面是一列隨行的車隊。我不禁想,這種情景不正是今天的瀛海威嗎?”
平心而論,張樹新本身的行為有一定的投機色彩,但客觀地說,張樹新的貢獻很大,在網絡服務起步的初期,瀛海威啟蒙了中國人的網絡意識,在網絡服務的市場培育上功不可沒。她本人也做了很多傳播性的工作,諸如她向中國科學技術館無償提供“中國大眾化信息高速公路”展區;再比如她主導出版了一套網絡文化方面的圖書。這套圖書的作者包括胡泳、郭良、王小東、姜奇平、吳伯凡等人,再后來,王俊秀、方興東等人加入,他們成立了一個叫數字論壇的組織,這個組織雖然現在已不再以一個群體的方式出現,但直到今天,他們中的很多人還在為這個時代貢獻著他們的聲音。
張樹新的問題是她不知道怎么樣向網民收錢,這表現在張樹新只開花不結果上,她不是不想結果,只是不知道怎么去收獲自己的果實。在這點上,丁磊和張朝陽等后輩要比她更成熟更實際得多。之后張樹新學精了,做資本的朋友,為資本打工,她后來參與潤訊和CDMA等多個電信重組的項目運作都取得了成功,也算小成。
ISP的商業模式都是想從幫電信做服務到在用戶心目中獲取認可后反過來去叫板電信,這個模式雖然可行,但存在兩個問題:一是電信本身掌握了定價權,而且它能直接下場,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所以ISP與電信在競爭上先天不足;二是電信本身在進步,在不斷改進,它要真發力,ISP很難和其正面競爭。所以,第一批ISP都很受傷是很正常的事情。張樹新自己講過一個段子:當時每條電話中繼線的月租費是6000元人民幣,它意味著你這條電話線即使24小時全占線,客戶交給你很貴的錢,也是永遠賠錢。所以張樹新當時闖過中國電信的辦公室,找過當時中國電信的副總經理張立貴和冷榮泉,張樹新跟他們講,你們這樣下去是中國信息產業的罪人。冷榮泉笑了,講了一句話,他說,我佩服你,但是我們的財務不歸我們管,歸財政部管。
中國電信里的那些年輕人
電信改革是互聯網成長壯大的最重要的推手之一,1995年的先行者們都看準了這一點,所不同的是,田溯寧是幫電信做,而張樹新是與電信對著干。這在當時,是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前者的思維是中國的互聯網是要走向開放的,因此做互聯互接,在這批人看來,Internet應該翻譯成互聯網;而后者的思維是中國的互聯網將自成體系,他們管Internet叫國際英特網。
兩者所對應的不同的結局是,田溯寧領導的亞信在2000年3月成功上市,之后田溯寧去了網通,在帶領網通上市后,田溯寧又轉身做了一個主題為寬帶的產業資金,他的合作伙伴包括默多克等人。
張樹新的瀛海威則成為中國互聯網歷史上第一個悲情故事。1998年6月,由于虧損嚴重,并且后繼資金匱乏,大股東興發集團與張樹新產生沖突。危機四伏中,張樹新黯然宣布辭職。但她的故事僅僅是眾多中國ISP的失敗故事之一而已。
張樹新們的失敗很大程度上是輕視了電信本身改革開放的內在動力。1995年3月,中國電信雖然沒有從郵電部分拆出來,但郵電部為中國電信獨立申請了商標,這相當于為其準備了準生證。而電信內部,特別是地方電信內新成立的數據分局里,不乏對互聯網有想法有激情的年輕人。
當時這些年輕人中最早嶄露頭角的一個人叫李黎軍,他是深圳電信新技術中心的負責人,也是深圳互聯網項目的立項人之一。李黎軍清華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1987屆),后來下海經商,和深圳電信的另一位實力派人物、曾經的深圳十大杰出青年盧樹彬一起創辦了和亞信齊名的互聯網增值服務提供商傲天。而具體承接深圳互聯網項目的幾個年輕人現在也大名鼎鼎,除了下文將提到的負責應用端的張春暉,另外三個負責服務器端的人分別是曾李青、王亮和鄧峰,曾李青后來與馬化騰、張志東一起創辦了騰訊,王亮和鄧峰都在深圳電信體系中,均已經貴為局座。
深圳電信的互聯網接入走的是香港出口,因此,第一期工程是由香港相關公司承建的,第二期才上由亞信承建的ChinaNet。
如前文所言,中國電信在上海、北京節點之外開通的第一個節點是深圳節點,做港澳出口。深圳一開始成為互聯網領域的先發之地,與這個港澳出口關聯甚大。
除了訊業金網是中國最早的一批ISP之外,深圳還誕生過諸多第一。
1995年9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成為深圳數據通信局的專線用戶,興師動眾地在國內創建了巨潮互聯資訊網,成了國內最早在互聯網上提供證券咨詢服務的主要網站之一。
1996年5月17日,由深圳數據通信局和穎源公司合作的中國第一家網吧“卡薩布蘭卡電子咖啡屋”在蛇口正式開始營業,這應該是中國有據可查的第一家網絡咖啡屋。①
在深圳的諸多第一中,最有價值、影響最深遠的是1996年4月,深圳數據通信局旗下的第一個BBS網站“一網情深”正式開通,這是ChinaNet上可考的第一個公眾BBS?!耙痪W情深”的站長,也是“深圳之窗”的作者張春暉,被認為是中國互聯網產業的重要參與者之一?!耙痪W情深”的程序不是張春暉寫的,而是請Alex(黃崢嶸)、Ace(懂懂)等幾位水木清華的創始人和熱心網友搭建的,為此深圳電信支付清華互聯網學術研究投入約10萬元經費。
張春暉自1990年從海南郵電學校畢業后就分配到深圳電信工作,他出身于電信世家,他的父親、母親、姑姑、舅舅、哥哥、嫂嫂都在電信系統工作,他也曾經以為,自己的一生都會在電信系統(當時的郵電系統)度過,直到有一天,互聯網打開了他的心扉,讓他開啟了另一個世界。
深圳是北京、上海之外第三個在主干網開通的城市,雖然張春暉不負責Internet線路的開放和鋪設,但負責鋪設Internet線路的機房就在張春暉工作間的內間,因此,張春暉有溜進去查看的便利。直到現在,張春暉依舊記得他第一次敲敲那臺已經連接上Internet的電腦的回車鍵,便看到了正在從《花花公子》雜志網站上下載圖片給他帶來的震撼。
“一網情深”也是中國公眾互聯網領域的第一個BBS,之所以能夠暴得大名,與深圳本身相對開放的環境有關,也與深圳第二代移民正意氣風發有關。深圳本是靠近香港的一個小漁村,1979年起正式對外改革開放。到1996年前后,深圳已經將近開放有20年的時間,新的一代深圳移民開始成長起來。后來深圳最著名的兩家互聯網公司騰訊和迅雷的CEO都是深圳子弟,都是在深圳接受中學教育的:前者騰訊馬化騰的童年雖然在海南長大,但卻是在深圳上的中學和大學,他的4個創業合作伙伴中有3個畢業于深圳中學,后來他還在深圳中學設立了獎學金;后者迅雷的鄒勝龍雖然是在美國接受的大學教育,但其中學是在深圳蛇口育才中學上的,他是隨著其著名發明家父親來到深圳的。
在1995年、1996年前后,深圳不僅有訊業金網,深圳龍脈也在籌建中,加上深圳之窗和深圳萬用網,深圳本身的互聯網環境很好,這也為之后深圳互聯網一直保持在全國前列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一個在1995年就嶄露頭角,對中國互聯網形成重要推動的電信內部人叫張靜君,時任廣州電信數據分局局長。在1995年10月,廣州也連接上了Internt,承建商也是亞信,在張靜君的印象中,承建商中領頭的是個個子不高、襯衫整齊、打著領帶、態度溫和、做事專業,滿口專業術語又很注重溝通的年輕人,此人正是田溯寧。
在張靜君這位數據分局局長手中曾出現了網易、163電子郵箱、廣州視窗等多個全國排名前十的站點。鼎盛時期,廣州互聯網曾經占據全國互聯網三分之一的天下,這些都與張靜君的關聯頗大。
廣東互聯網的興起同樣存在府院之爭,更形象的說法是兩個女強人張靜君和陳嫦娟之間的爭斗:張靜君是廣州市數據分局局長,陳嫦娟是廣東省郵電管理局副局長,張靜君是163網的重要推手,陳嫦娟則是169網的大功臣。張靜君因163.net廣為人知,陳嫦娟領導的21CN也曾被稱為四大門戶之一。
張靜君和丁磊的故事讓人津津樂道,陳嫦娟對田溯寧的幫助也不遺余力。陳嫦娟后來跟隨田溯寧去了廣東網通,多少有些瓜田李下。張靜君后來因163.net轉手事件丟了局長的位子,但她下海創辦了時代財富,雖無陳嫦娟繼續在體制內安逸,但落得身后一身清白。
與張靜君名字時常聯系在一起的是一個叫丁磊的寧波青年,他也是電信體系內思維敏銳而且知道怎么去做的一個年輕人。不過,1995年的丁磊還不曾與張靜君相識,他也沒有創辦網易公司,他只身南下廣州在一家外企做軟件工程師。1995年的丁磊倒是與時任杭州市電信局數據通信局局長謝峰比較熟悉,丁磊本是寧波電信的一名員工,他時常跑到省城杭州市向謝峰請教問題。
1995年10月,在時任杭州市電信數據分局局長謝峰的推動下,杭州成為繼北京、上海之后為數不多的接入互聯網的城市。謝峰后來去了中國移動為推動移動夢網建設而設立的第三方公司卓望,在卓望謝峰成功推動了移動夢網的誕生。杭州能成為互聯網的重鎮之一,與謝峰有著莫大關系。
①關于中國第一家網吧/網絡咖啡廳的說法一直存在爭議,北京的實華和上海的威斯特都聲稱自己所開的網絡咖啡廳是中國第一家網絡咖啡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