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1995互聯網商業元年(3)

  • 沸騰十五年
  • 林軍
  • 5102字
  • 2015-11-13 11:25:57

Sprint是全球三大電信巨頭之一,后來名滿互聯網的風險投資人軟銀的閻炎也曾在1994年前效力過這家公司。不過,這一次,Sprint為自己的傲慢和疏忽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與中國電信簽好合同的Sprint對中國新興的Internet市場并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他們原本委托一家馬里蘭的咨詢公司負責,但只是幫忙檢查工程方案的亞信很快便憑借著自己的嗅覺發現對方的設計完全錯誤,從而贏得了Sprint的信任,Sprint于是把這個項目轉包給亞信。這個單子最初是400萬美元,給亞信的時候只有20萬美元。

Sprint的這個單子雖然只有20萬美元,比起亞信最早在國內接的費用為220萬美元的深圳證券交易所網頁系統的單子,只是個零頭,但意義更為重大,因為這奠定了亞信日后的商業模式——做互聯網的系統集成解決方案,也由此形成了亞信最早的創業團隊。

亞信最早的創業團隊是一支互補性很好的團隊。最年長者劉亞東負責管理,劉亞東曾經是美國某大公司的經理人。他加盟亞信的故事很有趣,加盟亞信前劉亞東本是美國萬通的總經理,他一直很看好田溯寧和丁健,知道這兩個年輕人要投資,于是帶著他們兩人去見萬通集團的董事會主席——當時到美國來做投資業務學習的王功權,王功權雖然沒有太聽明白田溯寧和丁健想做什么,但被他們的熱情給感染了,給了他們25萬美元,占8%的股份,并把同樣激動的劉亞東一起送去了亞信。王功權的邏輯是,既然劉亞東這么看好亞信,為什么不一起呢?

來自郵電工業總公司的郭鳳英有很強的銷售經驗,亞信早期的銷售幾乎全部仰仗于她;另外丁健、趙耀、張云飛研究技術,張云飛系中國科技大學畢業生、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博士生、哈佛大學的博士后,曾在波士頓大學、哈佛大學負責系統分析、咨詢和項目管理,也曾為美國航空航天局工作;趙耀系北京大學畢業生、紐約州立大學博士,紐約大學的資深系統設計師。而統領眾人者,正是充滿理想的田溯寧。這在當時,是一支夢之隊。

如前所言,在北京、上海電信開通兩個節點一開始只是中美兩國之間加強相互開放的一種交代而已,在1995年當年,這根本算不了什么大新聞,更無法稱之為事件,但在一部中國互聯網史中,這一事件卻成為中國互聯網諸多事件的開端,成為一個歷史時刻。

亞信在北京、上海連接Internet這筆業務要做的是:購買整套網絡設備,調制思科501路由器,通過衛星連到美國,北京、上海之間用DDN光纖專線連接,然后,開通電子郵件、Gopher(在Google等搜索引擎出現前的搜索應用)、新聞組(主題性召集,類似現在很多網站提供的小組服務)、telnet(遠程登錄)等互聯網服務。

為支持這些服務,亞信要在服務器端開發一些軟件,但開發量不大,因為Unix操作系統本身有很多現成的軟件可用,另外還有很多免費的軟件。亞信寫的第一個軟件是中文telnet軟件,用顏色命的名,叫“粉”。

亞信同時需要讓中文在Internet上傳輸,Internet上第一個傳輸中文的IETF標準①是亞信制定的,在此之前,Internet上沒有傳送中文的統一標準。

北京、上海試驗網使用的路由器只有16個撥號端口。16個撥號端口意味著只能允許16個用戶同時上線。北京、上海加在一起一共32個撥號端口,一個端口大約能支持10~29個用戶,所以,此網絡最多能夠支持500個用戶。不過,對于當時來說,這已經足夠了。

今天看來,這些工作并不復雜,即便在當時,盡管流傳著只要能把Internet拼出來就可以到亞信上班的段子,但也只是因為缺少熟悉和了解Internet的人而已,也無法證明在當時的情形下,這些工作是多么的復雜,具備多高的技術門檻。它的意義在于,之前,中國與美國之間的互聯網連接都是限于小眾層面,上Internet的人更多是因為擁有某種特權,而現在,這種特權因為田溯寧和丁健的努力而開始消融。

雖然北京、上海這兩個電信節點的開通也不是為了向公眾提供互聯網服務,這更多是因為一種承諾,是中國郵電部與美國商務部的部長級會談的結果。但此舉有如打開了大眾對Internet無比渴望的黑匣子,提供了一條公眾對互聯網進行連接的有效路徑。

承建ChinaNet亞信四處開花

1995年一開春,郵電部將中國電信這塊牌子注冊為獨立法人,這是郵電部將電信部門分拆出來獨立大發展的強烈信號。中國電信下屬的各個地方電信局②都很敏感地意識到了這一點,他們都在積極地為自己尋找一些新的增長點,Internet是一個相當不錯的選擇。

遼寧省電信局找到亞信,要求建沈陽、大連兩個節點,遼寧電信的態度是:“不管怎么建,只要能連到Internet上就行。”如前所述,遼寧是田溯寧的半個故鄉,故土召喚,田溯寧樂于前往。

浙江電信也要建杭州節點,連接到上海。當時在中國只有兩家公司能夠做Internet系統集成,一個是亞信,一個是Sprint。杭州市電信局數據通信局的局長謝峰尋思:“Sprint在中國的第一個Internet單子都交給亞信做了,我再將單子交給Sprint,它是不是還會轉交給亞信做?既然如此,我為什么不直接找亞信呢?”

遼寧和浙江的這些項目都不大,幾十萬美元的規模。亞信接到的第一個大單是1995年8月簽下的廣東省Internet網,7個節點,近300萬美元投資,只是時間要求的很緊,10月1日需要試開通,1996年1月1日需要全面開通。

廣東省網尚未建完,1995年11月,中國電信就與亞信簽約,建設ChinaNet,這是一筆800萬美元規模的合同,全國33個省會級城市都要連通。

為了更好地拿單,亞信采取與中訊合作,以亞信中訊的名字一起與電信打交道。中訊也對亞信最后拿下上海熱線等項目有很大的幫助。

亞信運氣不錯,至少在市場對手方面,當時沒有出現特別大的勁敵,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Internet業務屬于新興業務,懂這塊業務的公司本來就不多,海外的強敵Sprint又因為他們的輕視而在客戶那里失分,國內可以算得上勁敵的華為和UT斯達康都沒看上這塊業務。前者在幫著給電信賣交換機,后者雖然有孫正義的投資,進入互聯網行業較深,包括承建了他們投資的吉通網的Internet部分,但更多仍是做基于電信的軟件系統和部分設備的銷售,最終沒有成為亞信的正面對手。

各地電信樂于進行互聯網方面的建設和實踐,還在于1995年也是中國電信最大對手聯通高歌猛進的一年,新技術、新趨勢的誘惑加上來自對手的壓力,使得中國電信不得不加緊對互聯網的投入。

關于中國電信上馬互聯網業務是如此倉促的佐證還在于,在分拆出中國移動后,負責與互聯網業務對接的各地電信的數據分局在中國電信新的一輪組織結構調整中蕩然無存,被肢解到其他業務單元中去了。

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聯通、吉通等公司的創辦和成立,至少從推動電信壟斷和更加高效上是有其正面意義的。特別是對中國互聯網來說,中國電信在1995年開始邁出的一小步,卻成就了中國互聯網的一大步。

神秘的訊業金網

1995年5月,中國電信開始對外允許申請電信增值服務牌照,于是有了第一批5家ISP。5家之中,和訊雖然申請了牌照但沒有進入,世紀互聯雖然殺入但很早轉型。其他三家是萬平國的中網、張樹新的瀛海威和王鵬的訊業金網。這些ISP,都做過在Internet圈地、然后將電信取而代之的夢,所以,一開始,他們和電信之間的關系相當矛盾,一方面是合作伙伴,另一方面也是潛在的競爭對手。

就投資額和當時的舉措來說,總部設在深圳的訊業金網是排頭兵,訊業金網當時的投資額到現在都是個天文數字:4億元。即便今天,4億元的投資規模也是讓人驚訝的,何況是整個產業剛剛拓荒的1995年。訊業金網的創始人王鵬極其神秘,媒體上并無關于這個人的半點消息,坊間傳說他是軍人出身,相貌堂堂,在各地政商兩界擁有廣泛的人脈。

1995年7月,訊業金網集團從深圳開始了“泰坦尼克”號起航,下列數據可以看出訊業金網集團在中國網絡界的前瞻性:1994年10月,獲得原中國郵電部第一張批文,獲準從事計算機信息網絡國際聯網業務;1995年5月,注冊COL.COM.CN域名(中國在線);1995年10月18日,COL第一個站點開通。就是這樣一個至今還披著神秘面紗的企業在“船長”王鵬的帶領下從深圳開始了漫長的遠航。訊業金網集團的目標很明確,就是學習美國在線(AOL)的營運模式,做中國的AOL。

訊業金網采取與各地聯合創建的模式進行運作,王鵬先從深圳農業銀行貸出4億元,然后拿這筆錢到思科、太陽微系統、摩托羅拉那里買全套的互聯網接入設備,用這些設備找當地政商名流一起合作,對半分股份,因此一下子在全國鋪開,為公眾提供撥號接入服務。不過,這家公司起得快,也衰敗得快,1998年剛過,就傳出訊業金網各地分公司難以為繼、相繼關門的傳聞,而之后,訊業金網幾乎是一夜之間,就從這個世界上消失了。之后唯一與訊業金網有關的新聞是深圳農業銀行信貸科科長接受調查的消息,該科長被當時的訊業金網老員工回憶起,他在很長一段時間里經常出沒訊業金網在深圳八卦嶺的辦公室里。

訊業金網雖然來去匆匆,但卻也間接培養了諸多人才。其中最有名的是網盛科技的董事長孫德良,1995年夏天,23歲的孫德良從沈陽工業大學計算機系畢業回到老家,他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能在杭州找一份與專業相關的工作。孫德良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訊業金網杭州分公司,因為很多北大、清華、浙大等名牌大學畢業生的競爭,孫德良沒能應聘上程序員崗位,反而因為大學背英文詞典的功底,歪打正著成為這家公司的翻譯,并由此進入互聯網行業,一年后,訊業金網杭州分公司關門,孫德良自動失業,隨即靠父親的資助開始創辦網盛科技的前身中國化工網。

后來與康哲等人一起創辦中文linux軟件公司藍點并擔任該公司CEO的鄧煜也曾在1996年前后做訊業金網杭州分公司的網管。1988年,13歲的鄧煜隨父母從南昌遷到深圳。1995年,高中畢業后不久的鄧煜跑到杭州和人一起做電器生意,并由此自學Internet成才,進入訊業金網杭州分公司——杭州訊業。1999年,回到深圳后的鄧煜和他在論壇認識的好友廖生苗、李凌一起寫下風靡一時的Bluepoint linux;并拉來鄧煜當時服務的盛潤公司的同事、前《深圳特區報》的記者康哲當他們的董事長。2000年3月7日,藍點在美國三板上市,第一天股價上漲400%多,市值超過4億美元。但隨即泡沫破滅,藍點在內地也遇到紅旗linux不計成本的肉搏,最終中文linux市場集體淪陷,藍點也在三板市場上徹底套牢,最后以100萬元人民幣賤賣給深圳元征公司,之后鄧煜和康哲單飛。

在各地訊業的關門聲中,以深圳訊業金網的交接最為順暢。一方面,訊業的總部就在深圳;另一方面,也與訊業金網當時的常務副總經理兼CTO劉勻本身在這個行業的老資格有關。劉勻,重慶人,1971年生,1993年西安電子科技大學計算機專業畢業。1995年,劉勻只身加入由吉通、聯想和方正聯合投資創辦的易邁電子郵件公司,和當時也在易邁、后來成為瀛海威網管的周宇成為中國最早開發和應用電子郵件商務系統和建站軟件系統的幾個人之一。

劉勻1996年6月來到深圳萬用網,半年后的1997年年初,獵頭開出月薪8000元的價錢把他挖到了訊業金網深圳分公司當常務副總經理兼CTO。2000年,劉勻在主導1998年年底訊業金網深圳分公司的用戶與深圳169的平移一年多后,離開深圳,去了上海,與訊業香港投資人劉軾宣一起創辦了中國領先的電子支付公司環訊,現在的劉勻已離開環訊,正在做著手機錢包③方面的技術和商業的雙重實踐。

清華研究生沙龍主席萬平國創辦中網

深圳互聯網雖然領先,但還是比不上北京。亞洲互聯網從來都是首都效應,北京又是當時互聯網接入最早放開的地方,因此,不論訊業金網還是深圳萬用網(深圳萬用網是另一家深圳乃至全國早期著名網站之一,是中國最早獲得贏利的ISP,也是中國最早的ICP公司之一,其推出的大近視欄目很長時間內領網絡新聞之先),雖然在實力上未必差,但從動靜上反而不如在北京的萬平國的中網和張樹新的瀛海威。

1993年,從斯坦福大學拿到管理科學和工程學雙碩士學位的萬平國決定回國,擔任一家美國公司的辦事處代表。1994年,萬平國決定投身互聯網,而正是這一年的4月,萬平國在斯坦福的校友楊致遠創辦了雅虎。

①IETF是The Internet Engineering Task Force(互聯網工程任務組)的英文縮寫,是為互聯網上標準的制定而成立的一個公眾組織,他們認定的標準稱呼為IETF標準。

②長期以來,中國的電信運營商都采取二級法人的治理機構,地方電信運營商均有相當大的自主權限。

③即通過手機做金融支付。

主站蜘蛛池模板: 鹤峰县| 怀来县| 平定县| 台南县| 桃江县| 赤城县| 泰兴市| 镇原县| 尉犁县| 东丰县| 仁化县| 宜兰县| 布尔津县| 松江区| 淮滨县| 南平市| 绍兴市| 泰顺县| 平乡县| 怀仁县| 景谷| 隆昌县| 绵竹市| 南丹县| 兰溪市| 丹阳市| 寿宁县| 汉沽区| 三台县| 内丘县| 长兴县| 垦利县| 陆良县| 准格尔旗| 科尔| 永和县| 宁海县| 安义县| 焦作市| 许昌县| 潍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