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樂兌現了他最初的承諾,開播了粵語和普通話的鳳凰華語新聞臺和娛樂臺,對象是海外中國人。到了2000年1月,美國和歐洲地區都能通過有線和衛星線路收看鳳凰衛視,這主要依賴于默多克在全球的網絡和協助。更重要的是,默多克和劉長樂還開始在海外捆綁播出鳳凰衛視和中央電視臺國際頻道的節目。
默多克和劉長樂雖然在鳳凰衛視中是合作伙伴,但是兩人以及各自的公司還是逐漸向著自己更感興趣的方向發展。在劉長樂全力打造鳳凰資訊臺時,默多克則在海外忙碌,一方面做著他和鄧文迪所生的兩個孩子的父親;另一方面也忙著收購Direct TV,擴大他的全球衛星網絡在美國的覆蓋面,這項工作雖然復雜而漫長,但是很成功。不過默多克依然很關注他在中國的業務,他的公司現在位于上海一棟剛剛整修完畢的建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洋房中。
星空衛視包括了華語版的ESPN和國家地理頻道,以及星空品牌的音樂、電影和體育頻道。新聞集團在中國的驕傲和成功是一檔名為“星空”的華語娛樂頻道,它的中文含義就是“群星滿天”。“星空”頻道在2002年開播,主要集中在體育賽事、綜藝、劇集、情景喜劇、卡通和電影等內容,很容易讓人聯想起美國的福克斯節目。星空衛視還在中國的電視臺里面廣交朋友,請他們為“星空”和星空衛視的其他頻道錄制節目。默多克答應在美國和歐洲播放中央電視臺的國際頻道,并以此換得了在毗鄰香港的廣東省的數家覆蓋約200萬家庭的有線電視網中直接播放“星空”的權力。這是默多克在中國內地電視市場中的第一個落腳點。
麥戈文給了天極網500萬美元
和默多克一樣,另外一個全球媒體大亨,IDG的麥戈文在20世紀90年代加緊了進入中國市場的步伐,為此,麥戈文把一個叫熊曉鴿的湖南留美青年派回了中國做首席代表。
1994年春天,經當時新聞出版署梁衡先生的撮合,剛剛到中國拓展業務的IDG中國首席代表熊曉鴿與《電腦報》常務副總編陳宗周在北京見面。第一次見面,熊曉鴿和陳宗周都給對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熊曉鴿對蝸居重慶卻有國際化視野的陳宗周大為嘆服,熊曉鴿后來到重慶講學時回憶起這次見面,脫口而出的是“想不到在重慶有老陳這么一人”。陳宗周則對喝完洋墨水的熊曉鴿能夠入鄉隨俗、在政商兩界游刃有余而大為贊賞,陳宗周不止一次在公司內部干部培訓會上講述熊曉鴿是怎么處理高官政要之間關系的經典小故事,教育他的干部們該如何向熊曉鴿學習為人為商。兩個同時具備全球視野而又立足本土的媒體強人一見如故,雖然沒有談到融資這樣深層次的問題,但已經開始討論起雙方的合作事宜。當時最開始達成的一個合作是,IDG給《電腦報》提供國際新聞內容,對應的是《電腦報》每年向IDG支付一定比例的版權費用。不過,由于《電腦報》是個面向計算機愛好者的普及性報紙,對行業的報道較少,因此基本沒用多少IDG的內容,所以這項合作名存實亡。
同時,IDG向《電腦報》開放它主辦的在全球的各種計算機展覽、會議,熊曉鴿曾多次邀請陳宗周到美國訪問,陳宗周每次都會到熊曉鴿在洛杉磯和舊金山灣區的豪宅里住上一兩天,兩個人不斷就計算機領域發生的大小事情交換意見,每次見面都相談甚歡。后來,他們兩個人一起在《電腦報》的月末版上開辟了一個《電腦時空》的欄目,刊登他們的談話以便給更多的人進行分享。很長時間以來,這是《電腦報》上最受歡迎的欄目之一。
1996年10月,陳宗周和時任《電腦報》編輯部主任的黎和生應IDG的邀請前往美國參加由他們主辦的全球計算機年度大展Comdex。在硅谷,陳宗周和黎和生遇到了一位從山東大學碩士畢業剛剛到美國創業的年輕人,在他那兒,兩個人近距離地觸摸到了互聯網可能存在的商業機會。這個年輕人將各個軟件公司的軟件編成目錄,放到互聯網上,利用互聯網推銷軟件。每做成一筆生意,可以從中提取傭金,每個月據此可以獲得3000美元以上的收入。
這件事情對陳宗周和黎和生震動很大,以前的互聯網存在于文章中①,這一次他們親身感受到互聯網的威力。回到重慶,得到陳宗周的肯定后,黎和生立即著手建《電腦報》網站,他邀請《電腦報》的老作者張明偉和重慶互聯網的資深人士黃毅剛,用了三個月時間進行籌備。1997年2月14日,《電腦報》網站www.cpcw.com正式開通。cpcw4個字母分別取自4個單詞china、popular、computer、weekly。黎和生開始只是將cpcw定位成紙質《電腦報》的電子版,之后圍繞怎么樣更好地服務《電腦報》讀者這一宗旨,cpcw率先向網友提供軟件下載服務,隨后很快開通了論壇,并迅速成為CNNIC評選的十大中文網站之一。
轉眼到了1999年,已經連續三次獲得CNNIC十大網站的cpcw開始成為很多投資商的追逐對象。
1999年6月3日,山城重慶,黎和生驅車趕往機場。下午5時30分,黎和生順利地接到了自己的客人——深圳新天下實業有限公司的老板吳海軍和他的朋友廖杰。廖杰是一位在中國長大的美籍華人,身家不菲,坊間有說法稱吳海軍是廖杰在內地的重要生意伙伴。此番,他們特意從深圳趕來參加由《電腦報》主辦的中國首屆DIY(do it yourself,自己動手做)研討會。
汽車平穩地行駛在高速公路上,一行人聊起了互聯網,互聯網讓廖杰兩眼放光,黎和生心中一動,想到把cpcw網站兜售出去。在談論中,廖杰對cpcw網站表示相當大的興趣,并有投資的想法。黎和生非常高興,連忙向報社匯報這一喜訊。陳宗周聽到這個消息也很高興,讓黎和生先和廖杰談一談,看他們愿意出什么價。
當時的情況是,與《電腦報》同居一城的香港中渝集團也在和電腦報社談投資cpcw的事情。香港中渝是重慶比較早進行高檔住宅社區開發的房地產廠商,當時也想做互聯網,而且依靠著地利,不斷進行游說。陳宗周希望貨比三家,然后再作決定。不過,與中渝的融資談判陳宗周不是委托黎和生去接洽的,而是當時電腦報社的另一位少壯派——社長助理兼發展部主任李志高。
一件事情由兩個人分別負責談,多少有些讓人難以理解,而這與陳宗周對電腦報社的業務布局有關。陳宗周把整個電腦報社的業務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媒體,主要是《電腦報》以及《電腦報》獨資或合資的媒體,這一塊由黎和生負責;另一部分是產業,主要是一些軟件產業,包括苦丁香這樣的教育軟件公司、新四方這樣的軟件銷售連鎖組織,同時也參與投資了一些公司,比較知名的有金算盤軟件公司和世紀鼎點,前者是中國第三大財務軟件公司,后者由要文濤和他的幾個清華同學創辦,是國內在IPTV領域領先的技術提供商。這一塊,具有工學博士背景的李志高管理起來要更加得心應手一些。
但按照上述業務劃分,cpcw網站卻是黎和生與李志高都可以去管理的部門:從媒體的角度上說,cpcw網站作為紙介媒體《電腦報》的電子版,本身有媒體屬性,而且一直在黎和生的管轄范圍下發展;從產業的角度上說,到1999年,互聯網已經開始形成一個產業,各種商業模型已經出現,可以作為一個生意來操作,因此,讓李志高來管理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在黎和生與廖杰商談期間,李志高也接到了陳宗周的電話,讓他和自己一起趕過去,跟廖杰他們談判。在談判之前,陳宗周、黎和生、李志高三人定了一個cpcw作價500萬美元的底價,也就是說,如果廖杰愿意出300萬美元,就可以拿到60%的股份。
陳宗周將李志高介紹給大家之后就離開了,留下黎和生、李志高兩個作為談判的主力。談判從午飯后開始,一直延續到晚上還沒結束。黎和生想:cpcw網站從成立開始,最多的時候也才6個人,電腦報社的投入前后不到100萬元人民幣。因此他覺得在價格問題上還可以松動一些。李志高最初還一直比較堅持,但經過黎和生的勸說,同意再降低100萬美元,讓廖杰以200萬美元占60%的股份。但廖杰卻一直沒有表態,只是說:“如果你們缺資金,我可以先投幾十萬美元,以后再說。”最后,廖杰表示愿意投130萬美元占60%的股份。這時已經是半夜兩點了,但李志高堅決不同意,他們向陳宗周打電話匯報,陳宗周表示也不同意。談判就算到此為止了。李志高回到房間之后,廖杰又專程來找了他一次。他說:“你何必這么堅持呢?”李志高說:“問題是我們的網站值這個價,你要考慮我們是真的要把這個事情做起來。”廖杰嘆了一口氣就離開了。
就在這次談判之后,黎和生離開電腦報社和廖杰一起創辦了百聯網訊公司和100OK電子商務網站。在黎和生離開電腦報社后,李志高接管了cpcw網站,并成為后來天極網的CEO。
李志高,1967年出生,湖北羅田縣人,因受《紅巖》影響,1984年進入重慶大學,1995年7月重慶大學光電精密儀器專業博士畢業,師從院士、著名的光電專家黃尚廉。畢業后被陳宗周幾度游說,到電腦報社負責產業拓展方面的工作。IDG與《電腦報》在媒體領域合資未果后,兩家于1996年聯合投資創辦了教育軟件公司——苦丁香軟件有限公司,李志高出任總經理。
由于苦丁香的原因,李志高與IDG的交往甚密,1999年IDG已經把興趣轉向互聯網,對cpcw網站也很感興趣。因此,除了和中渝集團談,《電腦報》也在與IDG談,這兩項洽談都由李志高負責。
1999年8月13日,經過《電腦報》與IDG之間的一次互訪后,陳宗周、李志高和IDG的周全、林棟梁在北京IDG VC的辦公室里第一次面對面地坐了下來,就是在這次談判中,雙方經過協商,IDG追加投資cpcw網站100萬美元,總投資為500萬美元,占50%的股份;《電腦報》一方將當時已經贏利的由楊濤領銜的軟件郵購部作價100萬美元投資,加上原來作價400萬美元的網站②部分,《電腦報》相當于投入了500萬美元,占50%的股份。
1999年10月,IDG第一期投資額500萬美元到達重慶天極信息有限公司的賬上。在當時,500萬美元的投資不算是個小數字,當時8848網站的第一期融資也只有200萬美元,最大的電子郵件服務提供商索易才50萬美元。這應該是IDG當時最大的一筆首期投資。
天極為什么值這么多錢,耐人尋味。這一方面是因為天極當時連續三年成為CNNIC評選的十大網站,有知名度、有流量;另一方面,還在于IDG與《電腦報》1995年那樁錯過的婚姻③給雙方帶來的遺憾無法忘卻,這種遺憾在這次融資中起了放大作用;對應的事實是,熊曉鴿對于這個投資項目的唯一條件就是要求陳宗周擔任天極公司的董事長。
天極和ChinaByte合并
而在2001年4月天極與ChinaByte合并的過程中,正是陳宗周的大力推動和一個從新聞集團派來的叫李映紅的CFO的具體操刀,才使得這個合并最終大功告成。
李映紅也是重慶人,隨母姓,母親李玉蘭是重慶的文化名流之一,母子兩代人與陳宗周都有交往。李映紅少年天才,去澳大利亞讀書前曾為重慶動物園的一名動物學家。
對于天極和ChinaByte在2001年4月的合并,李映紅接受作者的采訪時有如下觀點:
問:對于ChinaByte以1∶2的比例與天極換股合并,宮玉國認為賤賣了,你對此怎么看?你是基于什么作出這樣的判斷,有沒有急于推動并購以獲取表現的嫌疑?
答:當時做出的對價是根據雙方上一年的收入,天極因為有像馬向群④這樣的頂級銷售,廣告收入比ChinaByte這邊高出一倍不止。
正如宮玉國所認為的那樣,沒有我的介入,此事可能就很難促成,因為在此之前新聞集團紐約總部的人也有介入,卻沒有任何進展。我一直認為,職業經理人就是這樣,需要把股東利益放在第一位。拿人錢財,替人消災。我當時在ChinaByte,后來在新聞集團,以至現在在宏盟媒體集團,行為準則一直如此,沒有變化過。
另外,我當時對默多克家族及新聞集團抱有很深的感情,有著報恩的心態,這也是我能在一片反對聲音中把此事完成的原因。
不過,我的參與,更多的還是受命行事,畢竟我代表著新聞集團的利益。我的介入能使此事很快進展,主要還是因為我的重慶人背景,與陳宗周、李志高溝通比較方便,同時我提出的方案也比較容易為雙方股東所接受。
在這個過程中宮玉國基本上什么都知道,前期他基本上表示支持,只是最后在細節上,尤其是讓原天極的管理層來主導合并后的公司這個股東決定,他非常反對。但那個時候,已經不是他或者我能控制的了。
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在對待離職和留下的ChinaByte員工方面應當是問心無愧的。包括宮玉國在內的所有辭職的員工,都得到了經濟補償。而同意加入合并后公司的員工,則得到占合并后公司總共3%的股份。
①陳宗周所創辦的《電腦報》是中國最早介紹互聯網的媒體之一,他們邀請中科院高能所的許榕生在《電腦報》上開辟介紹互聯網的專欄,這是關于中國互聯網的第一個專欄。陳宗周先生也曾送許榕生教授以“中國互聯網之父”的盛譽,這個說法據當事人的解釋更應該理解為“牧師”的意思。
②含李大學創辦的當時國內知名的互聯網系統開發商飛騰公司,飛騰公司也是《電腦報》投資的一家軟件公司,李大學也是《電腦報》的老員工之一,他后來擔任了天極的CTO,現為電子商務領導性網站京東商城的技術副總裁。
③關于這段故事,可以參見作者有關IDGVC的專著《幕后推手》一書。
④時任天極主管銷售副總裁,到天極之前是新浪主管銷售的副總裁,現為博圣云峰公司CEO,馬向群是中國網絡廣告第一代從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