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來到德國(2)
- 找尋未知的自己:跟隨三毛去旅行
- 周意然
- 4947字
- 2015-11-18 16:55:27
繼表現(xiàn)主義的手法之后,德國浪漫主義繪畫藝術開始揚帆起航。浪漫主義藝術作為一個新興的藝術思潮,在19世紀的歐洲藝壇居主流位置。浪漫主義藝術在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表現(xiàn)也有所不同,德國的浪漫主義藝術則以其重視宗教體驗和幻想、沉思,以及它的神秘主義趣味而與其他地區(qū)的浪漫主義,特別是法國的浪漫主義產生了明顯的區(qū)別。這也是新近美術史研究專家的研究興趣所在。專家們對長期被淡化的中世紀哥特藝術傳統(tǒng)進行了仔細的梳理,從不同的視角對主流美術史體系進行了詳盡的闡釋,嘗試能在文藝復興的藝術傳統(tǒng)和發(fā)展線索之外,重新審視一種注重意義、象征和幻想的藝術傳統(tǒng),并將其歸類為“北方浪漫主義傳統(tǒng)”。由于宗教是三毛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而德國的浪漫主義藝術又重視宗教體驗,所以對于這個時期德國繪畫所體現(xiàn)的浪漫主義色彩,三毛并不排斥。
北方浪漫主義者的藝術特色,表現(xiàn)在對某種繪畫題材的特殊偏好上,也可以說是執(zhí)拗的嗜好。以此來傳達和寄托他們奇幻的想象與虔誠的信仰。他們喜歡描繪自然景象和建筑,比如,廢棄的冰冷教堂、毀壞而又陰森的古老建筑,還有那些古老的哥特式教堂,屋頂又高又尖。就像是在夢中出現(xiàn)的那般輕靈和通透,又像是具有擺脫地球引力的夢幻性質,以此來引起人們對遙遠歲月的懷念與追憶。
北方浪漫主義者的作品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物象不是古羅馬,而是身著銀色鎧甲、拿著黑色長矛的中世紀騎士幻想的傳奇故事。大海、荒野、月亮和夜晚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浪漫主義者的畫筆下,這是人們對自然無限能量和原始創(chuàng)造力的想象,在無限空間中將人們置于宗教意蘊的神秘邊緣,以引起一種神秘體驗,就好比三毛的冥想體驗一般,“人死后靈魂依然存在,靈魂叫人先從背后開始叫”,這是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三毛如是說。北方浪漫主義者對漆黑的墓地、沉重的靈柩、有著古樸光輝的十字架之類物體的描繪,傳達著他們對生命終極的思考,那是中世紀關于腐朽和新生的超越象征。崇高的山岳和偉岸的橡樹,往往與十字架、哥特式教堂組成宗教與自然的合一象征,不再以具體基督和圣母形象來象征宗教,而是化自然事物為象征。來中國展出的一些德國繪畫作品中有弗里德里希的作品,分別是《兩個望月的男人》、《窗前的女人》和《秋日石墓》,這些都是弗里德里希浪漫主義的經(jīng)典作品,詮釋了早期浪漫主義藝術的宗旨,“畫家不應該只畫眼前所見,而更應畫內心之所見。如果他心中無物,那他就應該終止畫眼前之物”。在《兩個望月的男人》中,兩個身著“古德意志裝”的男人背對觀眾寂寥地站立在一座小丘上,面向半空升起的蒼白的明月。畫面疏影朦朧,非常具有中國宋朝水墨畫的意境。但畫中顯示的人與自然的關系顯然更具有德國文化神秘主義和玄思的特點,它體現(xiàn)出了一種關于經(jīng)驗和超驗的關系,淋漓盡致地體現(xiàn)了浪漫主義者內心的深刻矛盾。一方面明知無法超越現(xiàn)實世界的變化,但在精神上卻回避此岸的現(xiàn)實人生而去祈求不可得的彼岸無限,哪怕這個彼岸是虛無縹緲的。失去了寄托的偶像只能借助于自然與人文歷史的遺跡去幻想,而這種自然和遺物的多變以及模糊的含義,就給德國浪漫主義罩上多神論的玄虛的幽幽光環(huán)。荷西死后,三毛經(jīng)常做著相同的一個夢:夢中矗立在三毛面前的是一座空曠而陰暗的大廈,在她的周圍圍繞著無數(shù)的像影子一般的人,天降大霧,時而清晰,時而模糊,哪里都看不到荷西,自己像個行尸走肉一般漫無目的地走著,直到眼前出現(xiàn)了一個銀灰色的通道,一直通往一個弧形的洞。驀地,三毛被吸進了通道里去。對于三毛來說,荷西就是那個寄托的偶像,只不過已經(jīng)失去了,于是三毛只能用幻想來安慰自己,這是一個典型的、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夢。
如果說中國的繪畫方式趨于感性,那么西方的繪畫方式就趨于理性,尤其體現(xiàn)在設計上,而現(xiàn)代設計則起源于德國。在包豪斯的體系中繪畫與設計是相互融合的,這里將畫面分解為點、線、面三個部分,全部抽象出來,系統(tǒng)而又全面地理性研究其在畫面構成上的規(guī)律與法則,令初學者易于把握。在色彩上亦是如此,同樣進行了科學而理性的分析,并將現(xiàn)代的心理學、生理學也融入到畫面的分析中,以求效果最佳。相比之下,中國的繪畫方式用一句話就可以概括了,“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完全憑借感覺即可。曾聽說東方藝術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這種說法雖然很極端,但也不無道理,畢竟中國繪畫那種寄情于山水、飄逸灑脫的感覺是西方繪畫怎么也學不來的。同樣的,作為西方繪畫代表的德國表現(xiàn)主義與浪漫主義對于我們當下的油畫創(chuàng)作,也是具有借鑒意義的:德國浪漫主義繪畫把理性而嚴謹?shù)淖黠L與抒情結合在一起,體現(xiàn)出了德國表現(xiàn)主義氣勢恢弘、神秘幽邃以及桀驁不羈的畫風,也是對我國傳統(tǒng)的溫柔含蓄、中庸畫風的一種補充。
繪畫在三毛心里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不亞于寫作,因為當年將頹廢了四年的三毛帶出自閉陰影的正是一幅畫——一張表現(xiàn)戰(zhàn)爭的油畫作品。拿槍的百人騎兵隊和印第安人在交鋒,戰(zhàn)馬倒地了,白人中箭了,紅人在嚎叫,篷車在大火里熊熊燃燒……三毛決定了,她要學習這種畫法——油畫的畫法,而她拜的老師,正是顧福生,這個被三毛稱為“一種溫柔而可能了解你的人”、“擦亮了我的眼睛,拉開了我的道路,在我已經(jīng)自愿淹沒的少年時代拉了我一把的恩師”,同時他也是第一個發(fā)現(xiàn)三毛文學天賦的人,正是因為有了他,三毛少年時期的陰郁生活才出現(xiàn)了一絲曙光。
優(yōu)雅的仲夏之夜
“文學的美,終其一生,將是我追求的目標了。”
——三毛
三毛幼年時期就表現(xiàn)出了對書籍的愛好,而在文學方面她也有著極高的天賦,很小的時候,三毛就讀完了《紅樓夢》,并把當時市面上的世界名著看了個遍,再加上父母親自悉心教導,在詩詞古文方面,三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從那時起她已經(jīng)明確了一件事:
“文學的美,終其一生,將是我追求的目標了。”
何時何地,她都沒有放棄讀書,她在孜孜不倦地汲取養(yǎng)分,充實自己。可以想象這樣的一幅圖:午后的花園里,一名穿著白裙的少女正捧著一本書仔細閱讀,陽光透過樹葉斑駁地灑在少女的裙上,就像一朵朵金色的小花;少女偶爾會心微笑,長長的發(fā)絲不時被微風輕輕拂起,園里的花草樹木都被風吹得沙沙作響,時不時有幾聲清脆的鳥叫聲傳來。這該是多美啊!一切都如詩如畫,猶如童話一般。
起初不經(jīng)意的你
和少年不經(jīng)世的我
紅塵中的情緣
只因那生命匆匆不語的膠著
想是人世間的錯
我前世流傳的因果
終生的所有
也不惜換取剎那陰陽的交流
來易來,去難去
數(shù)十載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難聚
愛與恨的千古愁
本來屬于你的心
它依然護緊我胸口
為只為那塵世轉變的
面孔后的翻云覆雨手
來易來,去難去
數(shù)十載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難聚
愛與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別已不見的我
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來易來,去難去
數(shù)十載的人世游
分易分,聚難聚
愛與恨的千古愁
于是不愿走的你
要告別已不見的我
至今世間仍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滾滾紅塵里有隱約的耳語
跟隨我倆的傳說
——三毛《滾滾紅塵》
三毛本身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女人,平實、樸素,讓人覺得有一種真實感,虛幻的真實感。三毛的文字,真要比喻的話,是大人世界里的兒童文學,也是現(xiàn)代社會的仙境童話。三毛為自己編織了一個童話的網(wǎng),把自己網(wǎng)在里面,并且使自己不斷地相信,這個網(wǎng)里面就是整個世界。
19世紀初期,是浪漫主義風行的時代,由于文藝思潮,所有與文化沾邊的東西都烙上了浪漫主義的字樣,詩歌也不例外。這個時期也是德國詩歌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歌德、海涅等一大批優(yōu)秀詩人帶來了很多優(yōu)秀的作品。同時,《格林童話》也橫空出世,出現(xiàn)在了眾人的面前。
12世紀,騎士階級在當時的社會生活中占據(jù)了重要的地位,并創(chuàng)立了騎士文學,以此來與宗教文學相對抗,而宮廷史詩就是騎士文學的主要形式。就在宮廷史詩盛行之時,又產生了一種被人們稱為“民間史詩”的大型敘事體作品。它來自于古日耳曼人的傳說,最著名的是《尼貝龍根之歌》和《谷德倫》。其中《尼貝龍根之歌》是混合詩體,分為上下兩部:《齊格弗里德之死》和《克里姆希爾特的復仇》。上部敘述尼德蘭王子,擁有尼貝龍根寶物的齊格弗里德向勃艮第的公主克里姆希爾特求婚,之后幫助公主的兄弟勃艮第王騙娶了冰島女王布倫希德。多年后布倫希德發(fā)覺自己被騙,一怒之下唆使自己的手下殺死了齊格弗里德,并把尼貝龍根寶物沉入大海。史詩的下部敘述齊格弗里德的妻子克里姆希爾特一直在尋找機會為自己死去的丈夫報仇。在又嫁給了匈奴王之后,她以邀請自己的弟兄連同他們的侍從赴宴為名,伺機將勃艮第家族的人一網(wǎng)打盡。但是,遺憾的是,當年殺死齊格弗里德并將寶物沉入大海的人至死也沒有說出寶物的下落。騎士文學的另一種重要形式是騎士愛情詩,它是騎士對“女郡主”的“愛情”的表現(xiàn),但這可不是通常意義上的浪漫或風花雪月的愛情,而是指通過對“女郡主”的“高貴”品質的歌頌以博得她的歡心,沒有什么真實的感情,有的只是服從與被服從。
17世紀的德國文學成就不少。馬丁·奧皮茨致力于建立新的詩歌形式,他寫下了在德國文學中第一部有影響的文藝理論著作——《德國詩論》。格呂菲烏斯的十四行詩和頌歌成為了這一發(fā)展的頂峰。在這之后,德國文學開始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而赫赫有名的啟蒙運動就是這一大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早期啟蒙運動最主要的成就就在詩歌。金特是當時的重要詩人,他的詩歌為詩歌發(fā)展開辟了新的道路。克洛卜施托克是這個時期最杰出的詩人,他的詩歌感情真摯,富于激情,韻調優(yōu)美,形象生動,對“狂飆突進”詩人有很大影響。與法國大革命同時,德國文學開始向古典文學時期過渡。海涅也比喻說:“這是德國詩人和思想家在思想上進行的一場法國大革命”。
文學史上所說的“古典文學時期”,時間只有十年,但就在這十年當中,歌德和席勒完成了使德國文學在世界文學中奠定重要地位的光輝作品。如詩劇《浮士德》和長篇敘事詩《赫爾曼與竇綠苔》。此外,他們還寫了大量的優(yōu)秀詩歌,尤其是敘事謠曲,其中,最有名的當屬由舒伯特配曲的歌德的《魔王》:
誰在黑夜和風中奔馳?
是那位父親帶著他的孩子;
他把孩子抱在他的懷里,
他把他摟緊,給他保持暖氣。
我兒,為何藏起你的臉?
爸爸,你,沒瞧見那個魔王?
那魔王戴著冠冕,拖著長裙。
我兒,那是一團煙霧。
“來,跟我去,可愛的孩子!
我要和你一同做有趣的游戲;
海邊有許多五色的花兒開放。
我媽有許多金線的衣裳。”
爸爸,爸爸,你沒有聽見,
魔王輕聲地對我許下諾言?
不要響,孩子,你要安靜;
那是風吹枯葉的聲音。
“伶俐的孩子,你可想跟我同行?
我的女兒們會伺候你十分殷勤;
我的女兒們夜夜跳著園舞,
跳著、唱著、搖著你使你睡熟。”
爸爸,爸爸,你沒瞧見那,
魔王的女兒們站在陰暗的地方?
我兒,我兒,我看得清楚;
那是幾棵灰色的老楊樹。
“我愛你,你的美貌使我喜歡。
你要是不肯,我就要動用武力。”
爸爸,爸爸,他現(xiàn)在抓我來了!
魔王抓得我疼痛難熬!
父親心驚膽戰(zhàn),迅速策馬奔馳,
他把呻吟的孩子緊抱在懷里,
好容易趕到了他家里,
他懷里的孩子已經(jīng)斷氣。
浪漫主義文學運動作為反啟蒙運動思想的潮流出現(xiàn)在了18世紀末的德國文學中,這個時期重要作家的基本傾向是懷古遁世,重視童話和傳奇。之后,由于拿破侖對德國的軍事占領,出于對民族前途的關注,一批青年浪漫派作家想起了人民和民族傳統(tǒng),他們在海得爾堡建立了新的中心,稱為“晚期浪漫派”或者是“海得爾堡浪漫派”。他們發(fā)掘已被人忽視的文化遺產。在這方面貢獻最大的就是著名的格林兄弟了,他們不僅發(fā)現(xiàn)了許多失傳已久的德國文學中的重要文獻(如《希爾德布蘭特之歌》),并且還整理加工了聞名世界的童話集《兒童與家庭童話集》(《格林童話》),這些童話故事真實地反映了那個時代德國的社會風貌和人民的思想情感,表現(xiàn)出了日爾曼民族的質樸、勇敢、機智、幽默的民族性格。
說到《格林童話》,已經(jīng)蓋滿灰塵的兒時記憶突然一下子鮮活了起來,活潑可愛的小紅帽、靈動脫俗的白雪公主、美麗大方的灰姑娘、善良木訥的青蛙王子、優(yōu)雅沉靜的睡美人等一個個形象都迫不及待地從腦海里跳了出來,呵,《格林童話》,兒童必備枕邊書之一,與《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并稱為童話界的三座大山也不為過。三毛小時候也很愛讀書,就不知是否讀過《格林童話》,若是沒有,那真是一大遺憾啊!話雖如此,三毛自己也是個寫童話的高手,自己為自己編織童話。對三毛來說,現(xiàn)實是不可靠的,而童話卻要可靠得多。可惜可嘆的是,三毛有著童話的一生,卻沒有童話般的結局,這樣的童話實在讓人扼腕,比悲劇更讓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