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任三和小看了兒子想要上學的決心——哪怕父親如何地反對,他也堅持自己的想法。最后任三和破例讓任摩遜去了學堂,但他的想法也很簡單,他并沒打算讓任摩遜學有所成,只是想著小孩子一陣熱情過去后,還會回來幫自己做火腿。
事情往往是與自己的期望相反的。任三和沒打算讓兒子讀出個樣子來,偏偏任摩遜學習成績一直很好,最后還考入了北京的大學。直到這時,任三和才有了欣慰的感覺,并開始有了望子成龍的期望。
但世事總是讓人如此難料。與父親博弈了十幾年的任摩遜終于獲得了父親的認可,卻在他大學的最后一年失去了自己的雙親,他不得不提前結束自己的學業。但他這種為學習而堅定執著的精神卻直接影響了后來的任正非。
抗戰期間,任摩遜加入了廣州的一個兵工廠,后來戰爭逼近,工廠遷到了廣西融水。在這里,任摩遜和幾個朋友利用業余時間開了一間書店,專賣一些革命書籍,他們還組織了一個“七七”讀書會,為大家宣傳愛國知識。
再后來,廣西也不保了,任摩遜又遷到了貴州桐梓,這里地處高原,舉世聞名的黃果樹大瀑布就在這里。
“犀潭飛瀑掛崖陰,雪浪高翻水百尋。幾度憑欄觀不厭,愛他清白可盟心。”這是清代永寧州知州黃培杰留下的詩歌,贊詠的便是此處景色。
不過,那時的任摩遜大概還沒有太多閑情逸致去欣賞景色,后來則由于生活所迫大概也很少能去發現這種美麗。新中國成立前,在國共關系越來越緊張的時候,他離開了自己所在的兵工廠,到了黔江一所中學教書,從此走上了幾十年的教育生涯。
做火腿生意的祖父,愛國上進的父親,看似完全不相干,這卻正是任正非日后“實業報國”的重要基因。
2.長子要幫助弟弟妹妹
“以后有能力要幫助弟弟妹妹!”
“文革”期間父親的那句囑托,成為任正非一生的使命。后來曾有人用“家天下”“任人唯親”來形容任正非和華為,雖然這說法并不那么客觀,但任正非確實將父親的囑托放在了心上。
作為家里的長子,當家庭遭受巨變,任正非只能選擇應對。
“你是想吃飽肚子還是出名?”
“知識分子不要臉才能進步。”
……
這些念頭時常會浮現在任正非的心頭,但有一點他卻很清楚,現在他就是全家的希望。
之所以將父親的話牢牢記在心頭,與任正非對父輩的尊敬分不開。在那個年代,知識分子以革命的名義無私地工作,有時卻會受到不公正的待遇。
任正非的父母都是革命的追隨者,但國家對他們提出了太多的要求,花了太多的時間來審查他們。即使這樣,父母的精神世界始終沒有坍塌,在親眼見證了父母在“文革”期間的思想改造過程后,任正非自己形成了寬容的品格。因此,后來在當兵期間,即使自己手下的戰士已經獲得榮譽無數,他自己卻從來沒有獲得過任何獎項,任正非也能做到寵辱不驚。
1976年,“四人幫”被粉碎后,任正非的父親終于被平反了,并重新回學校去教書,還當了一所中學的校長。經過多年的苦難,任正非的父親并沒有計較,反而將全部精神用到工作中,使學校的升學率達到90%之多,成了遠近聞名的中學,他一直擔任校長,直到75歲才退休。
父親的使命已經完成,但任正非的使命卻遠未完成,雖然他一直想盡自己的力量,達到父親所說的“照顧弟弟妹妹”,但有時天不從人愿。在部隊干得風生水起的任正非遭遇了全國大裁軍,再一次毫無預警地踏上一條陌生的道路。
小地方的任正非無法適應大城市商品經濟的特性,以至于被騙,最后甚至無處就業,華為就是在這種情況下被迫建立的。即使創建了華為,他還是沒有辦法改變生活的窘迫,但是他并沒有忘記自己的使命,要照顧自己的家人。據說他和原配妻子離婚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妻子覺得他的負擔太重。
那時候,華為剛剛成立,一切都還未定,任正非還是將父母接到自己的身邊,與他同住一起的還有自己的侄子。即使這樣,任正非依然對父母家人充滿愧疚,人到中年,他不能為家人提供穩定的生活,反而讓年邁的父母跟隨著自己一起吃苦,他分不清是自己在照顧家人還是家人在照顧自己,這種使命不能完成的感覺讓這個年過40的中年漢子心里充滿了糾結與痛苦。
后來,華為漸漸發展出了規模,在經濟上他開始有能力去照顧父母和弟弟妹妹了,還有弟弟妹妹們的下一代。但是,由于在管理華為上花費了太多的時間,他并不能在生活上好好照顧自己的父母,在使命感與孝心之間,任正非不停拉鋸,終究還是使命感占據上風。
“華為的成功,使我加重了孝敬父母的機會與責任,也消蝕了自己的健康。”
當父母遠去之后,任正非肯定有過后悔,但是如果給他重來一次的機會,他或許還是會做出這種選擇,因為父親對他的囑托讓他時刻記在心上。
后來,華為成功以后,他也堅持華為要多招收出身貧寒的學生,一方面是因為這些學生大都能夠吃苦耐勞,在工作中能夠更加經得起挫折與磨難;另一方面,未嘗不是任正非對家庭這種使命感的延續。并且,任正非還專門捐款設立了寒門學子基金,用以資助那些上學困難的貧困學生,這種對家庭的使命感,發展到了對整個社會的使命感。
3.父囑:知識改變命運
“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
這是父親留給任正非的另外一句話。
任正非的父親本身就是一個對學習十分執著的人,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他自然也是傾盡全力。
盡管那是一個知識分子容易受到傷害的年代,但父親深信,在歷史的洪流中,知識會恢復它本來的面貌。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或許在父親的心里并不曾有這樣的思想,但他認為讀書很重要這是毋庸置疑的。
當時父親身處那樣的環境,住牛棚,被批斗,但他卻沒有讓自己的孩子放棄可以學習的機會。任正非的弟弟妹妹們由于歷史的原因被迫中止上學,但任正非接受了完整的教育。
十幾年的寒窗苦讀,任正非考上了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學習的是暖通專業。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建校于1952年10月,當時的校名叫作重慶土木建筑學院。1954年4月更名為重慶建筑工程學院。到1994年時,再次更名為重慶建筑大學。屬建設部主管與重慶市共建的全國重點大學,2000年5月31日合并入新的重慶大學,成為其中的建筑學院。
任正非帶著父母的期望考進了這所后來成為建筑界名校的學校,他開始了一段新的旅程。然而,有時命運總是驚人的相似。父親大學畢業前一年,爺爺奶奶雙雙離世,在任正非大學畢業的前一年,“文化大革命”開始了。
“文化大革命”一開始,正常的教學就無法進行了,很多學校甚至完全停課了,沒有老師教學,學生也被派去勞動。任正非原本懷著滿腔的熱情,準備迎接畢業后的新生活,卻在這時候,面臨著父親成為“反動派”,學校無法繼續上課的困境。
就是在這個時候,父親跟任正非說了那句話,“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
任正非后來在回憶中談到,那個時候的重慶,已然是“槍林彈雨”的環境,可是因為父親的這句話,他沒有受到環境的影響。盡管已經沒有老師授課,但他還是自己將樊映川的高等數學題集從頭到尾做了兩遍,同時還自學了邏輯、哲學,甚至還自學了三門外語。這些知識成為任正非一生最寶貴的財富,這種財富是任何人也無法通過任何方式可以將其奪走的。
后來,他還找機會自學了電子計算機、數字技術、自動控制等。十幾年的軍旅生涯中,他也從來不曾停止過學習。正是因為他始終堅持學習,到了軍營之后,他的知識很快就派上了用場,他曾發明創造了多項技術專利,并兩次填補了國家空白,在部隊得到了領導和戰友們的一致認可。
那時,任正非是一名基建工程兵,他們的部隊在艱苦的環境中開展工程建設,陸續完成了總裝廠、飛機洞庫、試驗場等幾十個建設項目。憑借自己過硬的知識,他有很多的發明和技術創新,即使在后來創建華為的過程中,這些知識同樣讓他受益匪淺,不得不說,教育的力量還是相當大的。
三、軍營熔爐14載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每一個男人的心里,大概都曾有過金戈鐵馬、馳騁沙場的豪放情懷。如今流行一句話,當兵后悔兩年,不當兵后悔一生。在那個一切以革命為綱的年代,軍營更是所有熱血小伙的夢想之地。那是一座熔爐,是金是銀,在其中都能得到最好的檢驗;那里有夢想、有汗水,更有成功和喜悅……
1.一個最安全的地方
1967年,任正非應該大學畢業,且有可能被分配到一家不錯的單位中去。然而,由于在畢業的前一年“文化大革命”爆發,任正非錯過了自己的畢業時間。
同時,由于當時國家的路線方針有所轉變,學生的分配也受到了較大影響,大學畢業生基本都得去基層鍛煉,比如去當一名普通農民或普通工人。
回家親眼看到過父親現狀的任正非知道,對此時的自己來說,找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最重要,但最安全的地方在哪里?答案是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