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慈悲喜舍,利益一切有情眾(2)
- 聰慧女人一定要懂得的舍與得
- 肖悅
- 4962字
- 2015-12-28 12:01:33
山里人家淳樸善良,聽說對方有大用途,便很爽快地答應了。但古董商這時候卻覺得自己吃了虧:看對方答應的這么爽快,也許根本就用不著五十文,三十文就夠了,這一下子白白地浪費了二十文。古董商有些心疼,呲牙咧嘴地笑道:“五十文當柴燒,真不知道有沒有用呢!”山里人家不好意思地說:“要不,你就別給了?!?
古董商臉色一正,故作大度地說:“嘿,那怎么行?說話算話,這樣吧,你家還有其他的老舊家什沒有,多送我兩件?!闭f著,在房前屋后轉了又轉,還真巧,居然又讓他找到了一把臟兮兮的紅木椅子:“干脆把那把椅子也送給我得了!”山里人家點頭答應。
第二天一大早,古董商就興沖沖地駕著馬車往山村趕,當他來到山村裝運柜子和椅子的時候,卻看到那山里人門前堆著一堆柴。山里人對他說:“我琢磨著你這么大老遠地搬運這些柴火也不方便,就替你把柴都劈好了?!?
古董商人的遭遇,可謂慳吝小氣之人應得的報應。商人逐利,追求利益最大化,這無可厚非,但也不能慳吝小氣,而不給他人留下絲毫的利益。俗話說,你吃了肉,好歹也要讓別人有一口湯喝。但古董商人做得太過分了,竟然想要便宜占盡,這樣的人怎么可能修善自身的福德呢?弘一法師說得好:無論做什么事情,都不要想著占便宜。便宜,天下人都爭相擁有。如果我一個人占有便宜,則他人皆與我結怨;我不占便宜,則別人對我的怨氣便消除了。正所謂:“寡欲足以修心,輕利足以聚眾。”你如果為人太小氣,恐怕很難受到他人的歡迎。
慳吝小氣要不得,但大方也不是隨意的,否則很容易造成浪費。佛家講求的是一種中道的生活方式,也就是提倡一種恰到好處的行事準則。有的人怕被別人批評為小氣,總希望讓人覺得自己很慷慨,所以請客的時候,明明五道菜就可以吃飽了,卻一定要準備十二道菜,彷佛這樣才不算小氣,結果每道菜都剩下很多,造成浪費。這不是真大方、真舍得,而是一種惡習。
因此,做人要大方一些,不要太吝嗇、寒酸,但也不要過分浪費。不及就是慳,超過就是浪費,能以智慧來分辨如何做是剛好,做到恰到好處,這才是佛的教導。
領悟佛的無私精神,?;垭p修成就人生之夢
佛的精神是偉大無私的,特別是大乘佛法的精神,更加講求救度世人。因此,佛家的法門是度人的,不能度人的法算不得佛法。若你一心只想到自己的安樂,而沒有看到世間眾生的苦難,沒有慈悲喜舍、普度眾生的心,將無法領會佛的智慧,更不可能增修自身福緣,以至于經年學習佛法卻毫無所得,實在可嘆。
中國禪宗是佛學的一枝奇葩,但到了近代已經沒落,究其原因之一,就在于沒有注意普度眾生,增修自身福德。禪,可以譯為“思維修”,禪宗開宗明義,以定慧立宗門,是希望通過禪定的法門,明心見性,開啟般若智慧。也就是說,禪宗主要是以修智慧為主,卻并沒有特別提出修福緣。結果后來的弟子不明佛法的真義,管中窺豹,只見一斑,便走進了鉆牛角尖的腦筋急轉彎里,如此禪法又怎么能不走向沒落呢?
禪宗后學之所以不能成就,就是因為人們以為修禪,便不用講施舍、修福緣。這樣一來,很多人都陷入死胡同里。自有佛法開始,佛法便已經注定是一門救度世人的學問。如果你非要將之放到高山禪院里,不度世間人,那就不是佛法了。
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禪宗的先賢們修煉智慧,但并沒有忽視福緣的修煉,他們雖然有一顆超塵脫俗之心,但從來就沒有忘記普度世人的事業。禪門六祖若沒有救度世人的情懷,禪宗又怎么會有一花開五葉,自然而成的結果呢?如果禪門沒有普度世人的情懷,世間也不會流傳濟公和尚、布袋和尚等禪門高僧游戲風塵的故事??上Ш髞淼亩U修者忘記了自家這些本分事業,只一味地想著智慧的開發,以至于參禪變成了枯坐。
弘法利生,救度世人,這就是每個學習佛法之人的本分,即使以智慧修煉為主的禪門弟子也不例外,更不必說其他的修學之人。在學習佛法的時候,若沒有弘法利生、救度世人的事業心,那就很難有所成就。真正懂得佛法的人,不僅會提升自身的智慧,以便自度,還能懷著慈悲喜舍的心,以自身的智慧和佛法度化人心,喚醒迷途眾生,將世人從苦海、孽海中救拔而出。
良寬禪師是徹底的自然主義者,善于草書,又善于詩歌而聞名。他的生活,天然無為,悠悠自適,只有一個擂缽,可以研米、洗面、洗手洗腳,他作了一首詩自喻:“生涯懶立身,騰騰任天真。囊中三升米,爐邊一束薪。誰問迷悟跡,何知名利塵。夜雨草庵里,雙腳等閑伸?!彼頍o長物,托缽維生,一生行腳,四處為家,或混身魚樵,或游戲三昧,人稱“變態的旅行僧”。
有一次,良寬禪師行腳到某山,見那里景色優美,便打算在那里修行。又見山中有一廢棄的茅草屋,正好安身,禪師更加歡喜。白天他便在茅草屋中靜坐思考問題,到了晚上他就會到樹林中散步,欣賞皎潔的月色。
這天深夜,良寬禪師散步歸來,突然發現屋門大開,屋內還有響動。他有些奇怪:“如此荒涼的地方,而且是深夜,怎么也會有人來呢?”盡管有此疑問,但良寬禪師并沒有進屋,也沒有出聲驚動屋內之人,而是一直站在門口等待。
原來屋內的人是一個小偷,怎奈禪師清貧,身邊無俗物牽絆。小偷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任何財務。小偷十分氣餒,轉身就打算離開,可一出門便遇見了禪師。小偷嚇了一跳,轉身就要跑。
良寬禪師輕輕一手拉住他,說道:“你不要害怕,我也不是此間茅屋的主人,只是暫時借居這里。這里荒涼,沒有其他的人,難得你走很遠的山路來探望我,總不能讓你空手而回呀!夜涼了,你帶著這件衣服走吧!”
說著,良寬禪師便將僧衣脫下,披在小偷身上。小偷不知所措,低著頭溜走了。良寬禪師看著小偷的背影穿過明亮的月光,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說:“可憐的人呀!但愿我能送一輪明月給他?!睉阎鴮κ廊说谋瘧懼椋嘀碜拥亩U師回到茅屋打坐,在月色朦朧之中,漸漸入定。
第二天,陽光普照,茅草屋中一片光明,良寬禪師在融融暖意中睜開眼睛,然后他一眼就看到了門口臺階上被疊得整整齊齊的僧衣。良寬禪師雙手合十,倍感欣慰道:“阿彌陀佛,我終于送了他一輪明月!”
慈悲心和喜舍心是每個學習佛法之人都應有的心念。良寬禪師以慈悲喜舍的心,救度一個沉溺于迷途的人,這比幫助一個善良的人更值得稱贊。在世人看來,這個小偷是壞人,不能對他好,但在良寬禪師看來,這個小偷就是自己修行的福緣。有慈悲心腸而無分別念的佛家弟子則認為,世間眾生無論好壞,都是需要救度的對象。如果沒有這種偉大、無私的慈悲心,何來佛法?何來禪?更不必說自度、度人的佛法事業。
《成實論》中云:“若能于一切眾生中深行慈心,如人見子遭急苦惱,爾時慈心轉名為悲。見一切眾生得增益事生歡喜心,如己無異,是名為喜。于親舍親,于怨舍怨,然后于一切眾生慈心平等,悲喜亦爾。故經中說為斷憎愛修習舍心?!毙蘖暽嵝?,就要不能有愛憎分別。但可惜世間之人沒有明心見性,深陷無明,即便心懷善念也要分親疏遠近、善惡是非。
有位法門禪師,曾廣收天下門徒,聚有百余人。每天禪師都教他們修身養性,習文練武。弟子們珍惜難得的教育機會,大多刻苦研習,虛心請教。只有一個弟子不服管教,只知道吃喝玩樂。幾年之后,其他的弟子幾乎都掌握了一技之長,聲名遠播。
只有那個冥頑不靈的弟子,依舊渾渾噩噩,整日里招惹是非,攪擾他人的學業。于是弟子們一起來找禪師:“師父啊,請您趕走那個壞蛋吧!那樣的人能有什么成就呢?俗話說,一滴老鼠屎,壞了一鍋湯。如果任由他這樣的人待在這里,未免污染師父的聲名,也會拖累我們啊?!?
然而沒想到的是,法門禪師毫不猶豫地拒絕了眾弟子的要求:“不行,我要收留他!”眾弟子卻不能理解,覺得法門禪師的做法實在不通情理,于是有些憤怒的弟子便對禪師說:“您要是仍然把那個壞蛋留在這里,我們可要集體離開了。”但法門禪師仍堅持自己的態度。幾天之后,弟子們果然紛紛離去。
十幾年后,那個最頑劣的弟子終于修成正果,成為大德高僧,繼承了法門禪師的衣缽,繼續普度眾生的事業。
世俗的智慧是有分別的智慧,是與非、善與惡、好與壞、黑與白,這一切都分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愛憎分明的世人似乎都有這樣的觀念:壞的就永遠壞,惡的就永遠惡。即便有些人知道好壞可以改變,又因為做起來太困難,而不愿意去費心費力。
但佛的看法卻不同,世間一切眾生都在迷途之中,都需要救度。無論好人與壞人,若沒有明心見性,沒有掃蕩盡無明,沒有生出般若智慧,就沒有分別。因此,佛不僅不會因為對方是惡人就不去救度,反而對他們更加傾心竭力。這種慈悲之心,從法門禪師的做法就可以看出:他沒有世俗地分別好人與壞人,而只是努力去幫助了那個最需要幫助的人。如果一百只羊走失了一只,主人急忙到處尋找的不正是那走失的一只嗎?
至此,我們便知道了佛的精神是偉大、無私而無分別的,施舍就是這種無私精神的體現,更是修行和成就的方法。施舍的目的就在于消除貪欲、執著,提升自身的智慧和福緣。禪宗雖然以修煉般若智慧為主,但并不忽視福緣的修煉。本煥禪師說:“成佛要福德具足,智慧具足,要知道我們每個人的福德在眾生之中。如果沒有眾生,一切菩薩都不能成佛。所以我們要結眾生緣,結眾生緣做什么?培福?!?
善生言:“世尊,身為菩薩,如何莊嚴自身,同時又莊嚴他人?”佛言:“善男子,菩薩具足二法,既能莊嚴自身,又能莊嚴他人:具足福德,具足智慧?!庇涀?,此佛所開示之法中,智慧莊嚴及福德莊嚴。學人應福慧雙修,才能成就正覺。
掌握分享的智慧,彼此的幸福才會加倍
佛說慈悲喜舍,利益有情,提倡布施,普度眾生,用現代的話來說,其實也就是提倡奉獻和分享的精神。在佛祖看來,自私自利只會帶來隔閡、矛盾、沖突和爭斗,但是爭斗并不能帶來利益,相反,只會給人煩惱。而且,爭斗的結果往往是一無所獲。
有種上古生物叫做毗舍阇鬼,常以人的精氣血肉為食。有一次,有兩個毗舍阇鬼一起出外覓食的時候,找到了三件寶貝:一個箱子、一根木杖和一雙鞋子。寶貝有三樣,沒辦法分成兩份。兩個毗舍阇鬼都不愿意讓對方多得一件,因此便爭論起來。
正好這個時候來了一個人。這個人看見兩個毗舍阇鬼,嚇得魂不附體,擔心自己會被一口吞掉。但是讓他驚詫的事情發生了,兩個毗舍阇鬼對他這個自己送上門的食物似乎毫不關心,一直都在爭論著如何分配三件物品。
這個人膽子壯了起來,他努力讓自己緊張的心情平靜下來,然后詢問兩個毗舍阇鬼說:“這三件物品看上去也沒有什么特別的,為什么兩位爭得面紅耳赤?”
其中一個毗舍阇鬼哼了一聲說:“愚蠢的人類,肉眼凡胎,懂得什么,這三件物品是不可多得的至寶。這個箱子能生出衣服、飲食、床褥、臥具等一切賴以生存的物品。這根木杖有能使所有的怨敵全都歸順降伏的大法力。而如果能夠穿上這雙鞋子,那么想到哪里就能飛到哪里,完全沒有障礙。”
這個人一聽,心中突然生出一個主意,便對兩個毗舍阇鬼說:“原來是這樣啊,我想到一個好主意,也許可以幫助二位,請你們稍微離遠一點兒,我馬上就可以為你們平分這三件寶貝了?!?
兩個毗舍阇鬼聽了這人的話,對視一眼。其中一個毗舍阇鬼說:“早就聽說人類身體柔弱,但很有智慧,就讓他來分吧,有我們兩個在這里,想必他也不敢耍詐。”另一個毗舍阇鬼想了想,也同意了。
于是兩個鬼聽從了人類的話,都稍稍遠避,等著分寶。誰料到,兩個鬼剛一走開,那個人便迅速地抱起箱子,拿起手杖,蹬上鞋子飛上了高空,然后笑著對他們說:“我帶走讓你們爭論不休的東西,從今以后你們再也不會為它們爭吵,這豈不是最好的主意嗎?”
看著在天邊迅速消逝的黑點,兩個毗舍阇鬼十分驚愕,良久他們才反應過來,自己竟然什么都沒得到。
故事中的毗舍阇鬼若能夠放下自私的念頭,不起爭執,那么兩個人就能共同擁有三件寶物。但是很可惜,他們自私自利,都想要多得一件寶貝,以至于爭論不休,引得第三者乘虛而入,結果他們什么也沒有得到。
這個出自《百喻經》的故事告訴我們,分享是重要的?,F在很多人為了獲得財富不擇手段,強求果報,不知修諸因緣,不懂得分享,結果不能得到更多,卻因為自私,反而將已經到手的丟失殆盡。
寒冷的冬天,一個賣包子的人和一個賣被子的人同到一座破廟中躲避風雪。天色已經很晚了,賣包子的人感到很冷,賣被子的人覺得很餓。但是他們都想著對方主動提出請求,卻都不想主動開口求對方,更不想主動施恩于對方。
過了一會兒,賣包子的人覺得這樣下去不行,便想誘惑對方開口,于是拿起一個包子,放到自己的口中說:“吃一個包子?!辟u被子的人見了,自然知道對方的意思,但他不愿放下自己的矜持,便拿出一條被子,抖了抖說:“蓋一條被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