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慈悲喜舍,利益一切有情眾(1)
書名: 聰慧女人一定要懂得的舍與得作者名: 肖悅本章字數: 4975字更新時間: 2015-12-28 12:01:33
《涅槃經》云:“佛見眾生煩惱患,心苦如母念病子。”因而發大慈大悲之心,要普度世人脫離苦海,成就無量壽身,不受生老病死等苦。于是佛祝愿道:“愿一切有情皆得具足樂及樂因,愿一切有情皆得離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皆得不離無苦之樂,愿一切有情皆得住離親疏愛憎之平等舍。”在佛的心念中,絲毫沒有自己的得,想到的都是眾生的得,可見佛的心腸是何等的慈悲。作為蕓蕓眾生的我們,學習佛的智慧,怎么能夠只想到自己的得,而沒有利益眾生的慈悲喜舍之心呢?
命運不濟只因不舍,布施能改變你的人生
修心學佛的人很多,但有所成就者只是少數。很多人學習佛法之后,感覺自身的智慧有所開發,心態也平和了很多,但生活似乎沒有什么變化。原來困窘的模樣,還是困窘的模樣。生活之中,依舊煩惱處處,沒有改善。這是怎么回事呢?根源就在于,不懂得佛的真正精神,沒有修繕自己的福德和人緣。
佛經上說:種子變,則命根變。你的人生和命運沒有得到改變,那是因為你的種子沒有改變,還是原來的一顆種子。豌豆的種子,只能種出豌豆,開不出般若智慧的蓮花。除非你換一顆種子。那什么是你的種子?怎樣才能變種子呢?種子實際上是一種比喻,這顆種子其實就是你的心,改變種子也就是改變你的心。
也就是說,要想改變人生,先要改變心態,佛家講求發心就是這個道理。只要你有好的發心,發至善、光明、清凈心,那么你的本質就改變了,素質也就提升了,頑鐵也就變成了黃金,價值自然就不同了。好的發心,發善心,才會帶來好的開始。因此佛教導世人,要有菩薩心腸,要發菩提心。
何謂菩薩心腸?慈悲喜舍,四無量心,這便是菩薩心腸。愿諸眾生永具安樂及安樂因,這是慈;愿諸眾生永離眾苦及眾苦因,這是悲;愿諸眾生永具無苦之樂,我心愉悅,這是喜;于諸眾生遠離貪嗔癡,心住平等舍,這便是舍。
在《地藏菩薩本愿經》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后土至善平心娘娘,眼見世間生靈死后一念執著不化,浮游天地無所歸依,因此發大慈大悲心,身化六道輪回,以便安頓靈魂,這才有了地獄。但即便如此,靈魂依舊不得安寧。這時,地藏王菩薩有感于沉淪地獄的眾生因無明而輪回受苦,慈悲之心大起,毅然決然地身入地獄普度迷情,并發下了一個大誓愿:“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至善平心娘娘為眾生而舍身化輪回,這就是慈悲喜舍的無量心;地藏王菩薩為眾生解脫而舍身入地獄,甚至放下了成就佛道的事,這也是慈悲喜舍的無量心。也就是菩薩心腸,就是佛的利他精神。如果你學習佛的智慧,只是為了自己的得失,為了個人的蠅頭小利,那便不學也罷。因為那是違背佛法精神的。
當一個人真正有了慈悲喜舍的心,每天想到如何利益大眾,沉浸于利益大眾的喜悅中,根本就不會想到自己的得失,更不用說個人的煩惱。若只發心于個人的得失,則不免天天煩惱糾結,根本不能體會到佛的清凈心和歡喜心。因此,每個學習佛法的人都要捫心自問:到底是否明白佛的精神,有沒有慈悲喜舍的發心?
只想到自己的得失、窮窘和煩惱,那么你就永遠只能在自己的得失、窮窘和煩惱中轉圈,根本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而當你有了慈悲喜舍的發心之后,真正體會到這四無量心所蘊含的精神,對他人廣施仁慧,你就會發現自己的人生大不一樣。這是因為發慈悲喜舍心者,能增修福德和人緣。
有的人提到福德、福報之類的事情,就以為是迷信,這是一種知見上的障礙,不能看到佛法的真義。所謂福德、福報,實際上就是人們做好事帶來的各種回報,其中包括顯性的和隱性的。比如你幫助他人完成某事,對方表示感謝和好意,對你抱以歡迎的態度。這就是福德、福報。這些福德、福報有些是當時就會得到兌現,而有些當時不會兌現的,卻能夠持續很長時間,在以后的某個日子的某段因緣中產生回報。
有個年輕人在乘車旅行的時候,給一位中年人搭了把手,二人因此結識。后來年輕人下崗找工作,便想起了當初那名中年人留下的電話,便找出來打過去。中年人是個老板,尚還記得這個好心的年輕人,聽說年輕人在找工作,就推薦他到自己的一位朋友那里去面試。
這個小故事就能說明福緣并不是迷信的東西,而是實際存在的因果。如果年輕人當初沒有出手幫忙,恐怕就不能結識那樣一份人緣。由此可見,能舍是積累自身福德的方法。相反,不能舍,不僅無法積累福德,還會失去人緣,造成自身福德淺薄。
某小姐的辦公桌位于窗邊,可以眺望窗外公園里的美麗風光。辦公勞累之時,臨窗看看景色,可以振作精神。因此公司的許多同事都喜歡在休息時聚在此處交流和閑談。剛開始,這位小姐也沒覺得怎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她越來越無法忍受這種情況。
她私下抱怨:“太多的人在我的辦公桌旁,我的工作都被影響了。”于是她就在辦公桌邊上立了一個牌子,上面有時寫“工作中,請勿打擾”,有時寫“休息中,請勿打擾”,擺出一副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樣子。
她的做法果然奏效了,她不僅可以一個人安靜地工作和休息,窗外那一大片美麗的風景也獨屬于自己了。但是同時她也發現沒過多久,自己卻成了公司里的孤家寡人,同事們不愿和她交流,工作出現問題時,同事們也不再熱心地幫助她。
誰不喜歡和大方、舍得的人結交呢?事情的結果往往是這樣:舍得,可使人得到許多回報;相反,舍不得,可能使人遺憾終生。佛門提倡布施,其實就是講舍得,如果不能舍得,根本無法真正做好布施。布施之所以被稱為成就佛道、改善人生的一條方法,就是因為它能夠去除慳貪的習氣,消除自私和貪婪的心理,從而廣增人們的福德,改變我們命運的種子。若以慈悲心、平等心廣行布施,發心長遠而不執著所修的福報,如此種下人生種子,那么以后收獲的善果實在不可思量。
有位崇慕佛道的居士向默仙禪師訴苦:“我的妻子為人吝嗇,不但對慈善事業毫不關心,甚至連親戚朋友遇到困難也不肯接濟一下。不論我怎么勸說,她總也不能改變,以至于親朋好友都不愿意到我家來,甚至朋友們對我也有所疏離。我想請禪師去我家開導開導她。”
默仙禪師想了想,便答應了居士的請求。到了居士的家中,見居士的妻子果然十分小氣,僅僅給默仙禪師倒了一杯白開水,連一點茶葉也舍不得放。默仙禪師并不計較,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就伸出雙手,握著兩個拳頭,夾著杯子喝水。
居士的妻子見狀,“撲哧”一聲笑了。默仙禪師放下杯子,有些奇怪地問:“你為何發笑呢?”居士的妻子笑著說:“師父,你的手是不是有毛病?哪有你這樣拿杯子的呢?”默仙禪師問道:“這樣拿杯子有什么不妥嗎?我一直都這樣做的呀。”
居士的妻子道:“那么這就是有毛病了,長年累月,緊握拳頭,會造成手部畸形。”默仙禪師恍然道:“哦!”于是他便伸開手,但又總是蹺著五根指頭,干什么也不肯合攏。
居士的妻子又被默仙禪師的滑稽模樣逗樂了,笑著說:“師父,你的手總是這樣,還是畸形呀!”默仙禪師點了點頭,認真地說:“總是攥著拳頭或總是攤開巴掌,都是畸形,這就如同我們的錢財,若是只知死死地攥在手里,總也不肯松開,天長日久,人的思想就成了畸形;若是大撒手,只知花用,不知儲蓄也是畸形。錢是流通的,只有流轉起來,才能實現它的價值。”
居士的妻子臉紅了。因為她明白了,默仙禪師所做的一切都是變相地說服她不要吝嗇。居士的妻子接受了默仙禪師的指點,改變吝嗇的做法之后,不僅得到了丈夫的贊賞,還得到了親朋好友的認同。
《華嚴經》有云:“當為一切眾生做舍,令免一切諸苦事故;為一切眾生作護,悉令解脫諸煩惱故;為一切眾生作歸,皆令得離諸怖畏故;為一切眾生作趣,令得至于一切智故;為一切眾生作安,令得究竟安隱處故;為一切眾生作明,令得智光滅疾暗故;為一切眾生作燈,令住究竟清靜處故;為一切眾生作導師,引其令入真實法故。”佛對一切眾生尚且如此慈悲喜舍,我們學習佛的智慧又怎么能沒有這樣的慈悲喜舍之心呢?
學習佛法不能迷信,不能沒有思考,要懂得佛法的真義,領會佛的慈悲喜舍精神,更要知道佛所提倡的事業有何益處。人們學習佛法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生活,因為佛法能夠改變心靈的種子,增長人們的智慧與福緣,從而影響我們的人生與命運。
做人要大方一些,一毛不拔什么都得不到
佛教導人們,要慈悲喜舍,不但要自凈自我的身心,而且要普度眾生,利益有情。如果為人小氣,那就有悖于佛門“慈悲喜舍、利益眾生”的精神和本旨,又如何做佛呢?
閻羅殿中,閻羅王正忙活于分派各個小鬼們投胎的去處:張三到東村投胎做人、李四到西村做人……就在這個時候,旁邊等待分派的小鬼當中,跳出來一只猴子,大聲叫道:“大王,請您發發慈悲,讓我這只猴子嘗嘗做人的滋味吧。”
閻羅王無奈:“猴子啊,不是我不慈悲啊,是你的條件不行,人的身上沒有長長的毛,你全身上下毛茸茸的,怎么到人間做人呢?”猴子一聽,連忙道:“大王,這還不簡單嗎?我把身上的毛拔光,不就可以到人間去做人了嗎?”
閻羅王拗不過猴子的再三請求,只好答應了它。但是,當閻羅王剛伸手拔了第一根毛,猴子就痛得吱吱叫,一溜煙逃之夭夭了。閻羅王因此感嘆道:“連一毛也舍不得拔,怎么有資格做人呢?”
這則故事出自《笑林廣記》,批評了生活中那些為人小氣而一毛不拔者。一毛不拔,連人都做不成,更不用說做佛了。
小氣之人的人緣通常不好,朋友也少,雖然這樣的人可能會有一些積蓄或資本,但由于不舍得身外之物,不愿意做布施,而沒有修好人緣和福德,因此往往連手中擁有的東西都難以保住。
明代濟南城中有一個富翁,為人小氣慳吝、一毛不拔,得了一個綽號,叫做“鐵公雞”。有一次,鐵公雞想要納一個小妾,便開了一個條件:價錢要極便宜,相貌卻要極美。媒人們聽說這樣苛刻的條件,都不愿意登門。
鐵公雞雖然知道是什么原因導致媒人不至,但始終都不愿意放寬條件。過了很久,才有一個媒人領來了一個女孩。鐵公雞對女孩的美貌很滿意,便問起要多少聘禮。女孩說:“父母雙亡,沒有親人,只要衣食充足就可以了。”
鐵公雞聽了大喜,便納了這個女孩做妾。由于這個女孩伶俐乖巧、善解人意,很受鐵公雞的寵愛,因此對于女孩的要求,往往不假思索便答應了。沒想到半年之后,鐵公雞打開自己的銀箱來看,發現多年的積蓄已經所剩無幾。
原來這個女孩實際上是一名歌女,受人所聘專門來消耗鐵公雞的家財的。當年有些生意上的朋友來找鐵公雞借錢,但是鐵公雞不僅不愿意借錢,還說了一些難聽的話,讓這些人備受刺激,因此現在這些人特地找個歌妓來報復他,就是要花光他的錢財,拔光鐵公雞的毛。
俗話說,好人有好報,惡人有惡報。不說前生,也不說來世,就說現世的報應。鐵公雞的故事就是極好的一例。鐵公雞沒有做什么大惡,只因不修福德、不修緣,惹得別人的嫉恨,結果導致了家財破敗,實在可嘆。鑒于此,在我們的生活當中,怎么能不注意呢?
做人就應該大方一些,與人結下善緣,得到的就是善的回報,相反,若你對待他人一毛不拔、慳吝小氣,讓他人心生怨氣,那么人家這口怨氣出不去,很可能就會重新回到你的身上,到時候麻煩就大了。就像上面故事里的鐵公雞,因為行事慳吝、刻薄,不修福德與人緣,結果招來他人的報復。
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些不舍得的心態,雖然不見得一毛不拔,但要大方也不太容易。面對他人求借,擔心不能歸還,因此駁了他人的顏面。有的人則是擔心被人利用,不愿意把自己的名頭借給人,像有時別人只不過是希望能借助你的名氣來推廣某一個活動,而你也贊成這樣的活動,但即使這只是一個假名,你可能仍然不愿意借給對方使用。其實這里面的道理是有講究的。
當別人向我們借名借勢的時候,我們可以先弄清楚對方的目的,只要對方不是假借你的名去做壞事,就可以了。如果經過了解之后,發現對方或是事情本身有爭議性,那最好還是不要給他用,否則恐怕會惹很多麻煩。如果是這樣,就得留意愛惜羽毛。
為人者愛惜自身的羽毛,這并無過錯。但我們不能因此而自私,完全不考慮他人的感受,否則就會招惹怨氣。愛惜羽毛過分了,那就是慳吝。如果對方沒有什么問題,求借的目的是正當的,而你又不是借不起,卻不借給對方,那就是慳吝,很容易招怨。
即便不招怨,慳吝的人也常常會因為太過小氣而弄得毫無所得。
有位古董商人在僻靜的山村里借宿的時候,發現了一只老式紅木舊柜子。經過他仔細地鑒別,確定這只舊柜子是一件價值不菲的古董,拿到城里拍賣,少說有千兩銀子的進項。古董商心中大喜,開始動了心思,希望將之收入囊中。
于是古董商人就先與主人家閑扯聊天,說:“我老婆生了一種怪病,痛苦不堪,前不久好不容易得了一個特別的藥方,卻要用山中古舊的家什做柴火,用以熬制湯藥,才能發揮奇效。”說著,便假裝不經意地開價五十文,準備購買那只舊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