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 第36章 幻游人生,一夢覺醒念真實(4)
- 第35章 幻游人生,一夢覺醒念真實(3)
- 第34章 幻游人生,一夢覺醒念真實(2)
- 第33章 幻游人生,一夢覺醒念真實(1)
- 第32章 舍身無我,不執著方成正覺(4)
- 第31章 舍身無我,不執著方成正覺(3)
第1章 前言
舍得,字面的意思是愿意付出,大方而不吝惜。但是舍得顯然不是簡單的付出、舍去,其中還包括得到。正如佛家所說,有舍有得,不舍不得。而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辯證:得中有失,失中有得。
蛇在蛻皮中長大,金在沙礫中淘出,而人在舍得當中獲得智慧和發展。陶淵明舍棄了名利的紛擾,得到了自然之奇趣;李時珍為天下人的安康,舍棄個人安樂,歷經27年的艱辛,寫就中醫巨著《本草綱目》。
我們瑣碎的日常生活,不也是每時每刻都圍繞著舍與得和得與舍,演繹著無數成功和失敗的故事嗎?
舍得反應到心態上,更多地表現為心靈的慰藉。吃了虧的人說:“吃虧是福。”丟了東西的人說:“折財免災。”逃過一劫的人說:“大難不死,必有后福。”卸任的官員說:“無官一身輕。”
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的:你得到了名利,就必定要承受名利的煩擾;你得到了財寶,心里就少不了心潮起伏。相反,你舍去了某樣東西,也就意味著你會得到另外一樣東西。你放空了自己,也就意味著你擁有更大的容量,擁有更多獲得的可能。
佛家教導世人,舍棄外在的東西,得到內在的珍寶,而不是如世人一般,為了兩片薄面,為了得到蠅頭小利。外在的名利榮辱、金錢寶貝,并非佛門覺者的所求。佛門覺者所求的是心靈的解脫與自在。一身虛榮、一身銅臭,只會遮蔽心靈的智能,帶來無窮的煩惱。為了讓世人都能夠自在與解脫,所以佛門的覺者開示舍得的心靈智慧。
舍得舍得,有舍有得;得失得失,有得有失。人世間就是這么奇妙,你又何須苦苦追尋一個目標,就從舍得開始吧:
舍得笑,得到的是友誼;舍得寬容,得到的是大氣;舍得誠實,得到的是朋友;舍得面子,得到的是實在;舍得酒色,得到的是健康;舍得虛名,得到的是逍遙;舍得施舍,得到的是美名;舍得紅塵,得到的是天尊。
舍得小,就有可能得大;舍得近,就有可能得到遠。舍得某種精神,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物質,舍得某種物質,就有可能得到某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