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出的這一萬石大米也并不是白借的,這些大米既救得寧波災民的命,也救得杭州城百姓的命,可謂是一舉兩得,這是其一;其二,這一萬石大米將救杭州城于水火之中,而更重要的是,可以因此結交到左宗棠這樣的朝廷大員。而且,杭州的老百姓會因為這一萬石大米更加信任胡雪巖的為人,這無疑就會為自己提高聲譽。一個商人提高聲譽最根本的目的,就是為了要讓自己經營的生意更好。不僅如此,一旦提高聲譽以后,朝廷可能就有很多優惠政策偏向自己,這是一定的,因為自己在圍救杭州這場戰爭中,可謂功不可沒。
這些局勢都是胡雪巖提早看到,也是提早估計到的。胡雪巖這種做法不可謂考慮不周全,但這一切都是建立在他看透了時勢發展的基礎之上的。其實,胡雪巖在杭州的名聲本來已經很大了,在他做了這件事情以后,杭州的老百姓對他更加敬佩和感激。也因此,他得到了一向對他沒有什么好感的左宗棠的賞識。
其實,這一切都不是胡雪巖的最終目標。他的最終目標是把自己的錢莊生意做大做好,而要做好這一切,掌握朝廷的各種政策是非常必要的。無論哪一個社會,上層統治者的決策無疑就代表著社會發展的方向,也關乎著人們的命運,商人的生意更是受到這些時勢的影響。
商事活動不可避免地要受經營環境的影響,而經營環境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政治法律環境。身為商人,如果不能處理好與政府的關系,必將在經營中處處掣肘。
胡雪巖較早地看到了這一層關系,因此并沒有像傳統商人一樣規避官場,反而變被動為主動,與官場中人結盟,尋求統一的利益。官商結合,給胡雪巖帶來了巨大的財富。
縱觀古今,一個繁榮穩定的社會,其商業的發展要比一個動蕩不安的社會要好得多。這就是時勢的影響原因,國家忙著交戰,無論如何不會給商人什么優惠政策,也不會有時間出臺一些政策鼓勵商人發展。一個眼光敏銳的商人,總是善于抓住關鍵,看清楚時勢發展的脈絡,用敏銳的觸覺體會社會發展的方向。時代大局,浩浩蕩蕩,不可阻擋,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在任何時候,只有把握了時局的方向,才有可能建立宏圖偉業,否則就是逆時而動,螳臂擋車,自取滅亡。
找對合作伙伴,
也就是找準了機遇
有句話說:“找對人,做對事。”一個優秀的商人要懂得把握每一次機遇,有時候機遇可能是客觀條件,當然有時候機會就握在某一個人或某一類人手里。找對了人,自然就掌握了一次機會。
無數的事實證明,胡雪巖是一個懂得做生意的人。他不但能夠利用客觀條件給自己制造很多機會,同時他也善于在別的商人身上發現機遇。他善于打理人際關系,也善于結交朋友,可以說無論是官場上還是江湖上,認識胡雪巖,想和他結交的人都有很多。當然,胡雪巖也并非來者不拒,在結識這些人時,他有輕重緩急之分。
王有齡是胡雪巖的好朋友,但是因為失守杭州,自縊身亡。胡雪巖在悲傷的同時,也因為順利地處理了杭州的事情而得到了左宗棠的好感。左宗棠雖然脾氣剛硬,但是在生意上也幫了胡雪巖很多忙。可以說,胡雪巖把人際關系看做是一項投資的同時,也把它看做是機遇。
同治年間,胡雪巖已經開始做蠶絲生意,隨著生意的發展壯大,需要的市場信息量也越來越大。光緒年間,左宗棠寫了一封信給胡雪巖,信上指出最近清政府正在和俄國人談茶、絲、大黃等貨物的生意,如果一旦談成,可以說是蘊藏著難得的商機。這樣的一封信,讓胡雪巖看到了很多機會。
對一個生意人來說,合作伙伴可以是各個階層的人,只要這個人身上有著可以合作的價值,生意人都會義無反顧地去合作。
胡雪巖在做蠶絲生意的時候,認識了一位蠶絲商人,這個人叫做龐云紹。作為蠶絲商人,這個龐云紹可謂是一個能手,在蠶絲生意上,龐云紹幫助胡雪巖很多。后來,胡雪巖也向龐云紹傳授了經營藥業的經驗。龐云紹在南沼開了鎮上最大的藥店——龐滋德國藥店,與胡雪巖的胡慶余堂關系密切。
胡雪巖做的生意種類很多,投資也非常大,所以無論是什么樣的人,胡雪巖都想去結識。有一次,他得知上海的青幫要幫助太平軍到上海去購買一批軍火。當時各地戰事多,所以軍火買賣相對來說利潤比較大,做成一筆買賣回扣也不菲。對胡雪巖來說,做軍火買賣他并不熟悉,但是看著這樣大的利潤他也不想讓它們就這樣白白流走,于是他到了王有齡的府上,商量解決的辦法。
和王有齡一談,王有齡就笑著對胡雪巖說,正好撫臺黃大人召見他,商議要海運局撥一筆款子到上海購置500支毛瑟槍,加強浙江綠營兵的裝備。而王有齡正愁差誰去經辦,看到胡雪巖有這樣的興趣,他就讓胡雪巖來辦這件事情。
胡雪巖聽到王有齡的話,喜出望外,他在心里暗暗地算了一筆賬。一支毛瑟槍約50兩銀子,500支需要2萬5千兩銀子,即使回扣在一分銀子以上,自己起碼可獲利3000兩銀子,果然像外界說的那樣,利潤空間大,是一筆好買賣。所以,他二話沒說,立即就應承了辦這件事情。然后,他請王有齡開了一張3萬兩銀子的官票,預備到上海花費。
胡雪巖來到上海以后才發現,原來這些軍火買賣并不像自己想得那樣簡單。自己第一次涉足這樣的買賣,不懂行情,但是又不能把這個機會白白地拱手讓人,所以一定得找一個明白人,來幫助自己做這件事情。但誰是這樣行當的明白人呢?
這個時候,他又聽說太平軍也在搶購軍火,這件事情變得更加棘手。胡雪巖分析了一下,太平軍即使要購買軍火也不會很快,因為畢竟涉及討價還價的時間。胡雪巖到處找做這方面生意的人打聽,最終在一個朋友的口中得知,太平軍要購買500支槍,因為需要數量太大,買賣軍火的洋人也一時無法有現貨。時間一天一天過去了,胡雪巖左思右想,決定找到青幫合作這筆買賣。
為什么選擇青幫,胡雪巖有兩個想法:一是,青幫在上海的勢力之大,使得很多洋人的買賣都要經過青幫;二是,在青幫里,胡雪巖本來就有熟悉的人。他直接找到了青幫的負責人,說明了自己的來意。青幫負責人廖化生笑著說:“胡老板,你真算是找對人了。生意人人看起來都會做,但就是看誰更會做,以胡先生您的眼光,這筆生意非你莫屬了。”
可以說,這已經是完成了第一步。胡雪巖找到了做好這筆生意的合伙人,而這個合伙人的選擇,他是經過仔細考慮的。胡雪巖對廖化生說:“這筆生意靠我單槍匹馬地在上海,自然也難以做成,還要仰仗老哥鼎力相助,生意做成之后,老哥可以分到三成利潤,這個生意就算是我們的合伙生意。”
此言一出,廖化生自然喜出望外,他很爽快地對胡雪巖說:“有什么需要我幫助的地方,你盡管說,我們幫內的兄弟你需要差遣的話,都由你。”
胡雪巖說:“我對這些外國商人做生意的手法了解很少,而且也不知道他們在說些什么,老哥可否派一個懂行情的弟兄跟著我一起去做這個買賣?”
廖化生向胡雪巖介紹了一個叫做歐陽的青年,這個青年因為在洋行做過很多年,所以懂得法語和英語,雖然打扮古怪,不中不西,但是深得洋商的器重和青睞。在交談以后,胡雪巖發現,這個青年聰明伶俐,反應速度也非常快,可以說是一個好幫手,即使將來再有什么事情和洋行打交道的時候,這個青年也可以幫得上自己的忙。思前想后,胡雪巖越發覺得,這次選擇青幫做生意的合伙人,算是選對了。
歐陽通過打聽得知,太平軍果然向一個叫做麥德利的外國商人下了500支毛瑟槍的訂單。但是,因為沒有那么大的存貨量,麥德利正在往自己的國內發電報,催這批槍支。本來和太平軍商定的時間是下個月月初交貨,胡雪巖算了一下,離交貨時間還有20天,不禁暗暗松了一口氣。按照當時的商場規矩,只要貨未交出,一切協議契約均無約束,簽約毀約,司空見慣。
胡雪巖由歐陽陪同去會晤麥德利。歐陽向胡雪巖介紹了很多關于洋人的禮節、習慣和規矩,胡雪巖很聰明,對這些東西本來就學得快。所以,在約定地點見到麥德利的時候,給這個外國洋商人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胡雪巖開門見山,向他說明了自己的來意,但是麥德利不肯更改自己的生意協議,他覺得這樣做不守信用。
胡雪巖和麥德利交涉說,因為他是外國人,對中國的一些事情沒有弄明白。太平軍雖然現在作亂,但是真正的主人還是清政府,如果他把這批槍支賣給了太平軍,就等于和他們是一伙的,這樣根本不利于以后在中國進行貿易往來。
麥德利對胡雪巖說自己是商人,商人只管做生意,而不問對方是誰,哪怕是魔鬼。胡雪巖知道這都是這個外國商人的借口,和這個洋商人進行一番談判以后,胡雪巖立即挑明說,自己是代表浙江官方來和他購買這批槍支的,而且可以出比太平軍高很多的價格。
洋商人聽見這樣的話,自然非常滿意,而且,這樣做也不會得罪清政府,他當然懂得這一點。現在,自己的目的達到了,他自然歡喜地和胡雪巖說,自己愿意將這批槍支賣給浙江官方。胡雪巖順利地買到了槍,得到了應得的利潤。
胡雪巖這次生意的成功,可以看出,他是選對了生意伙伴的。他一開始就找到了上海有實力、有地位的青幫組織老大,和他進行了談判,讓上海這個有名的幫會做自己的合伙人,奠定了人氣這個基礎,同時也為以后談生意避免了很多麻煩。青幫畢竟對上海的生意場,尤其是軍火市場比胡雪巖要熟悉得多。胡雪巖畢竟是第一次涉及這樣的生意,所以找一個懂得行情、熟悉市價的合伙人是非常必要的。這樣的選擇無疑就等于是將這筆生意做成功了一半。而以后的事情,不過是談出合理的價格而已。
對一個生意人來說,涉及自己不熟悉的生意時,找對一個合伙人非常重要。這個合伙人不但要懂得這方面的行情,還要熟悉當地的一些生意規矩習慣。尋找一個生意的機會不容易,何況是一次大機會,而好的生意合伙人可以變成生意成功的助推器,幫助自己以盡快的速度完滿地完成這次生意。胡雪巖知道這個道理,也能夠很好地運用這個道理,所以生意自然馬到成功。
生意人要抓住酒桌上的信息
對經商之人而言,酒桌應酬自然是少不了的。酒桌上的話能不能當真?這是考驗一個人判斷能力的時候。酒桌上,大家吃得開心,自然也就有可能說得高興,有些不便說的話,在酒桌上也可能被說出來。有些話可能是說者有意,是在向聽者傳達一種信息,這就要看聽者是不是真的能聽明白。
胡雪巖是一個精明的商人,懂得聽別人的話,也懂得別人話中的意思。他的一些生意,可以說就是從酒桌上的客人嘴里聽到的。
一次,胡雪巖為了生意去了一次上海,在上海當時非常有名的長三堂子吃飯。在這個場合吃飯的人,一般都不只是商場上的生意人,也有一些達官貴族,可以說信息量很大,而且很多都是關鍵信息。胡雪巖就是在這樣一個場合中,吃了一次飯,和一個朋友經過一席交談就把生意的關鍵信息聽出來了。
和胡雪巖吃飯的是他的一個好朋友,叫做古應春。這個人是一個洋行通事,在當時來看,像古應春這樣的人物可以說是極其重要的人物。因為當時中國正在開展洋務運動,向西方學習,和洋人合作經商,這樣一個通曉洋行規則的人掌握了很多關鍵的信息。
在表面上,古應春的工作是負責外事翻譯,因為這個工作的便利,他認識的洋人自然很多。所以,在洋人和中國商人往來的過程中,古應春不但給雙方翻譯,還會給雙方牽線搭橋。這個職務就是后來買辦的雛形。
胡雪巖那個時候正在籌劃著和洋人做生意,既然要做生意,結識古應春這樣的人物自然是十分關鍵的。所以,每次胡雪巖到上海吃飯的時候,必請的人就是古應春。
對古應春,胡雪巖可謂出手闊綽,所以即使吃飯也要在當時最時髦的長三堂子。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古應春十分高興,他和胡雪巖說起自己參與過的一起洋人的生意。那時候,洋人將槍支等軍火運抵中國,和中國人進行軍火交易,古應春參與的生意就是洋人和中國人進行的軍火交易。
古應春說,洋人開了兩艘兵輪去賣軍火,本來價錢已經談好,都要成交了,半路里來了一個人,直接與洋人接頭,說是太平軍有的是金銀財寶,缺的是軍火。洋人一聽立即單方毀約,將原來議定的價格上漲一倍多。買方需要的軍火在人家手里,自然只能聽人家擺布,白白讓洋人占了大便宜。
當然,古應春說這番話的時候,并沒有什么特別的意思,他只是想抒發一下自己的氣憤。因為他覺得,如果不是國人自己互相傾軋,也不能讓洋人白白地占了那么大便宜。胡雪巖從他的話語之間聽出,軍火生意現在非常吃香。
因為那個時候,清政府面臨的問題很多,整個皇朝搖搖欲墜。外有八國聯軍,內有太平天國起義,而且太平軍也正沿著長江一線向江、浙挺進。浙江為地方自保,正在辦團練,也就是組織地方武裝,辦團練自然少不了槍支火藥,借王有齡在浙江官場的勢力,促使浙江地方購進一批軍火也不成問題。反正洋人就是要做生意,槍炮既然可以賣給太平軍,也就沒有不賣給官軍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