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上篇:做人要有氣度(3)

我們不奢望能做圣人,也可能做不成賢人,至少要做一個勇于面對事實、敢于擔當的人。面對錯誤的時候千萬不要推脫,更不要敷衍塞責,因為那樣做的結果是放棄你自己。

責人勿忘先責己

生活中,人們往往都是責人容易,責己則難,這樣是不利于自身的發展的,要記住責人之時勿忘先責己。

梁惠王經常驅使本國的老百姓與鄰國打仗。有一次,梁惠王召見孟子,問:“我在位這些年對于國家的治理可以說是盡心盡力了。河內常年災荒,收成不好,我就把那里的一部分老百姓遷移到收成較好的河東去,并把收成較好的河東地區的一部分糧食運到河內來,讓河內發生災荒地區的老百姓不至于餓死。有時河東遇上災年,糧食歉收,我也是這樣把其他地方的糧食調運到河東來,解決老百姓的無米之炊。我看到鄰國當政者沒有哪個像我這樣替自己的百姓著想的,但是最讓人想不通的是,鄰國的百姓沒有減少,而我的百姓也沒有增多,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我就用打仗打個比方吧。戰場上,兩軍對壘,戰斗一打響,戰鼓擂得咚咚響,作戰雙方短兵相接,各自向對方奮勇刺殺。經過一場激烈拼殺后,勝方向前窮追猛殺,敗方就有人丟盔棄甲,拖著兵器逃跑。那些逃跑的士兵中有的跑得快,跑了一百步停下來了;有的跑得慢,跑了五十步停下來了。這時,跑得慢的士兵卻為自己只跑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跑了一百步的士兵是膽小鬼,您認為這種嘲笑是對的嗎?”

梁惠王說:“不對,他們只不過沒有跑到一百步罷了,但這也是臨陣脫逃啊!”

孟子說:“大王如果明白了這其中的道理,那么就無須再希望您的國家的老百姓比鄰國多了。”

在要求別人做某事時先要自我反省。有時候正如梁惠王一樣,他只看到鄰國國君不管災荒年間老百姓的生活,卻不知曉自己常調動百姓去打仗,致使民不聊生,同樣是不愛百姓的國君。

人應該學會責己,責己其實就是寬人,寬人就須責己。責己可緩解甚至化解矛盾,責人卻可能進一步激化矛盾。責人之前先責己,可使自己以更寬容、平和、睿智的心態處事,從而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滿盈者,不損何為?人們總會在困境中會發揮出自己巨大的潛能來戰勝困難,卻在順境中腐化墮落。因為當人們面臨困難的時候,他可以看到四面的危機,產生危機意識,知道競爭和奮斗。但是當眼前的危機都隱藏起來后,人就會悠然自得,以至于沒有被困難打倒卻被自己打垮。每個人應當時時記住謙虛謹慎,否則功虧一簣的故事就會在自己身上重演。

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克京城后,進入北京,受到市民的熱烈擁護。但當李自成的軍隊進城以后,他便松懈起來,部隊迅速失去了控制,士兵們奸淫搶掠無所不做。當李自成受挫于山海關,又在清軍追趕下撤離北京時,百姓對其已經恨之入骨了,他們搬出床、桌等把巷口堵住,有的干脆用棍子打他們。從進京到撤離前后僅僅四十余天,李自成就經歷了由成功走向失敗的過程。因為自滿和自大,他最終功虧一簣,將之前的努力全部化為泡影。

為人處世必須學會謙讓,得意時不居功自傲,不得意忘形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

偉大的導師恩格斯一生謙虛謹慎,從不因為其成就而驕傲自滿。有一天,一個陌生的俄國人前來拜訪恩格斯。當這個陌生人做了自我介紹后,恩格斯很高興地握住他的手,并用英語說:“你沒來的時候,我對你已經有所了解,我的朋友寫信告訴我你要到這里來。”接著,恩格斯熱情招待客人坐下來喝茶。

客人表示喜歡用法語交談,接著這個人對恩格斯情不自禁地大發欽佩之情:“恩格斯先生,請允許我這個俄國社會主義者衷心地頌揚您,您是偉大的馬克思的真摯朋友,直到現在您始終是社會主義國際精神上的領袖。看見您,我就像看到馬克思依然活著,您就是馬克思的化身……”

恩格斯開始還注意地聽,但是他越來越不愿意聽了。最后,他只好哈哈大笑,用手勢打斷了對方的話,并且說:“年輕的同志,夠了。在我們社會主義者中間干嘛有這么多相互恭維的話呢?就不能更親切些嗎?大概剛才這段演講使你的嗓子干了吧,請坐到桌子旁邊來喝杯啤酒潤潤嗓子吧。”恩格斯謙遜又親切的態度使這位俄國人受到很大的教育。

人最難能可貴之處在于成功以后依舊保持清醒的頭腦,保持謙虛謹慎的求學態度。正如蘇格拉底所說:“我知道自己無知,這就是我比所有人都聰明的地方。”智者會因為自知無知而謙虛,又因為謙虛而受益。

第二節 智者之風,吃虧是福

人們常說“吃虧是福”。“吃虧”時損失的可能是外在的、物質上的東西,但一個人幸福與否,不僅僅依賴于物質上的擁有,更多的是取決于他的心境如何。用外在的東西換取心靈上的平和,從心理上獲得了滿足,這便是值得的。

吃虧是福,是智者的智慧,也是王者的風范。任何時候,我們都不能踐踏人們之間的情分,要做到主動吃虧,為以后的合作埋下希望的種子。

主動吃虧是風度

社會中有不少朋友或事業上的合作伙伴,由于種種原因,最終反目成仇,惡言相向,甚至對簿公堂,使雙方都很不開心。在商海競爭中,難免會產生一些利益沖突,但采取不同的處理方法會得到不同的結果。

比如,有個人與朋友合伙做小本生意,經營幾年后剛剛走上正軌。一次,因朋友的失誤讓他們把賺的錢全賠了進去,只剩下一些不值幾個錢的生產設備。他不但沒有怪罪朋友,還大度地對朋友說:“這些全歸你吧,你準備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說完這話之后,他就與朋友結束了兩人的合作事宜。這是何等的風度啊,相互之間沒有埋怨,也沒有指責,“好合好散”,這是生意沒了人情在的真實寫照。

在成功商人李澤楷身上也有類似的品質。有人問李澤楷:“你父親教給你一些如何成功賺錢的秘訣嗎?”李澤楷回答,自己的父親沒有教他如何賺錢,只教了他一些任何時間和事情都通用的為人處世的道理。李嘉誠告訴李澤楷的道理當中有一個是,當他需要與別人合作時,假設最終的利益他應拿七分或八分也合理,那么只拿六分就可以了。

李嘉誠在這一點上的哲學是,他在一次合作中看似是吃了一點虧,可換來的是更多的人愿意與他合作。假設一下,如果與一個人合作,他拿了七分,那么只是賺到了一筆的七分,可是如果拿了六分,現在有100個人跟他合作,那么他現在能拿到就是若干個六分。假如最初他執意要拿八分或七分,沒準100個合作的人當中,現在已經變成5個人了,其所獲得的最大利潤是顯而易見的。

李嘉誠在商海征戰多年,與很多人進行過各種各樣的或長期或短期的合作,沒有例外的是,每次合作結束時,他總是主動少分一些錢。如果哪比合作的生意做得不是很理想,有時候他就什么也不要了,寧肯吃虧。這是一種氣量,也是一種風度,也正是基于這種氣量和風度,才有越來越多的人愿意與他合作,他的生意也因此越做越大。所以在李嘉誠的成功經驗中,他充滿智慧的、恰到好處的主動吃虧的心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有些人在與朋友相處過程中,因為意見不合或暫時被侵犯到利益而產生矛盾,立即翻臉不認人,睚眥必報,不會吃一點虧。這種人是否能爭取到他的利益暫且不說,但不可否認的是,一點虧都不愿意吃的人,只會讓今后的路越走越窄,也會越來越艱難。

經商時,讓步、吃虧也是一種必要的感情投資,更何況它們還是朋友交往的必要前提。人們大都對處處搶先、時常討小便宜的人沒有什么好感。

如此一來,時間長了,占便宜的人在做人上首先就吃了大虧,鑒于他的處處搶先,只是自私自利,完全不為別人考慮,眼睛里只考慮自己的利益,并且迫不及待地想要攬在懷里據為己有。這種人會引起朋友或合伙人的反感,合作幾次,交往幾次,周圍的人就再也不想與他接觸了。

這樣,合作伙伴一個個離他而去,朋友也一個個離他而去,他基本上找不到愿意與其繼續合作的人。這么算下來,實際上是吃了大虧,先前的小便宜根本是無法彌補的。

主動吃虧,山不轉水轉,任何時間,都不能隨意踐踏人與人之間的情分,沒有永遠和絕對的事情,沒準以后有合作的機會,又會遇到一起。一個處處不愿吃虧的人,則定是個處處占便宜的人,于是,他妄想貪大,驕心日盛。

而他一旦將這些想法進化成了驕傲狂妄的姿態,那么侵害他人的利益是在所難免的,進而處處樹敵,日久天長則四面楚歌,失敗就是早晚的事情。

吃虧,也能吃出一本萬利

“難得糊涂”和“吃虧是福”是鄭板橋的兩句至理名言。吃虧是福,說的實際上是一種積極的心態,一種淡然處世的哲學,重點是用從容豁達的心態來面對一切。不管是吃了虧坦然面對,還是吃了虧后斤斤計較,都由一個人的生活態度決定。

一本萬利的生意誰聽了都會心動,誰都想多做,但有所得必有所付出,在這個過程中必定會吃些“虧”,會舍一些“本”,這是不可避免的。有時候自己吃點虧,卻能夠成全朋友、同事、上級,使他們獲得收益,并且他們都會記得你的“好”。在這種情況下,自己收獲的是比其他人更多的人緣和有可能成功的機會。

東漢前期,有個祖籍山東安丘縣名叫甄宇的人,他從小就對讀書特別有興趣,更是精通儒家經典。隨著年齡的逐漸增長,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專門研究孔子編著的《春秋》上面,在學問上取得了很多獨到的見解,不僅在思想上完全尊奉孔子,而且在行動上也是遵照儒家宣傳的道理去做,因而在整個區域內贏得了很好的名聲,口碑甚佳。

光武帝建武年間,朝廷聽說甄宇待人寬厚,又很有學問,就下令征召他到京城洛陽,任命其為博士。博士在當時是教授官,即在當時最高學府太學里為太學生講授儒家經典的職務。古時候,規定每年的農歷十二月初八為臘八節,是祭拜諸神的日子。每年臘八節,光武帝劉秀都會前往太學以示慰問,并賞賜每個博士一只羊,以資鼓勵。

又是一年臘八節,光武帝派使臣前往太學里慰問。使臣宣讀詔書說:“博士們講學兢兢業業,焚膏繼晝,十分辛苦。現在每位博士賜羊一只,帶回家中,與家人團聚,歡度節日。”詔書宣讀完華,博士們皆叩頭謝恩領賞。隨后使臣讓隨從把羊群留在太學院中,按博士的人數點過數目,交給太學的長官祭酒,他高高興興地送走了使臣。

祭酒回到院中,再仔細清點羊群時,心中頓時犯了難。羊是正好14只,博士是正好14位,一人一只,沒問題啊?可是這些羊的肥瘦大小卻不一樣,這大小胖瘦不等的羊可怎么分呢?分到大的、肥的,心中不免竊喜;而分到小的、瘦的,難免會心生埋怨,說分配不公,更會生出待人有親疏分別之嫌。他思來想去,也沒有想出個萬全的辦法來。

最后,他索性將諸位博士都召集過來,讓大家一起想一個折中的辦法。有一位博士說:“羊本來就有肥有瘦,如果每人領一只,無論如何也不會平均。依我看,還不如把羊全都宰了,大家分肉,每人一份,就不存在不合理的事了。”這個主意說完,有部分人贊同,但多數人持反對意見,認為過節在即,讓博士們往家拿這些血淋淋的肉有失體統。

這時,又有一個人想出解決的辦法,他說:“還是用投鉤的辦法比較好,誰攤上什么樣的就領什么樣的,大小肥瘦全憑運氣,也就不會有什么怨言了。”就在大家仍舊七嘴八舌爭論不休的時候,甄宇在一旁靜靜地思考,他想:殺羊分肉,投鉤取羊,無論哪種方法都有損博士的聲譽,不免被世人恥笑。于是他對祭酒的和各位博士建議說:“還是一人領一只吧,我先來領第一只。”說著走進了羊群。

大家在懷疑、觀望,揣測他會選一只什么樣的。只見甄宇在羊群中左挑右選,最后牽出來的是一只最瘦的小羊。大家看到這一情況,也就停止了爭執,他們你謙我讓,爭著挑選瘦的、小的羊。

后來這件事傳開了,京城里的人給甄宇一個“瘦羊博士”的美譽,一直都在贊揚他,并很快傳到宮中皇帝的耳朵里。皇帝知道有此大臣也很高興,就下詔書再次給予褒獎,后來還提拔了甄宇,并一直委以重任。

甄宇識大體,顧大局,帶頭選擇了其他人不愿吃的“虧”,結果他不僅得到美名,還因此升官被重用,得到的都是別人得不到的東西,這是吃虧吃出的萬利啊。

老子的《道經》里有一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理解為:圣人通常將自己置之于后,這反而使其在眾人當中領先。把自己的利益放棄,反而能獲得更大的利益,這也正是因為他的無私,所以成就了他的自身。老子在這里的觀點是:無私才能成就有私——肯吃虧者多回報。老子也告訴人們遇見吃虧的事情不要害怕。

人生當中,有失也有得,有失才會有得。為人處世少不了做感情投資。當一個人不怕吃虧,敢于舍棄部分眼前利益,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照顧大家的情面或成全別人,換來的是和諧的人際關系,贏取的是他人的信任,使自己處處受歡迎。這樣在之后的人生對弈中,勝出的籌碼才會不斷向他靠近。

“吃虧”是一種明智的、積極的做人方法。天下沒有白吃的虧,它獲得的或許是幫助,或許是友情,或許是財富,或許是榮譽,有時甚至能夠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主站蜘蛛池模板: 许昌市| 卢湾区| 都安| 广东省| 崇明县| 舒城县| 班玛县| 江油市| 茂名市| 晋江市| 富川| 庐江县| 乌兰县| 宁津县| 福州市| 青海省| 防城港市| 张家界市| 托里县| 漳浦县| 西昌市| 兴业县| 和平区| 新安县| 会东县| 耿马| 四平市| 郎溪县| 鲁山县| 德州市| 屏南县| 崇明县| 来安县| 长宁区| 北票市| 宁德市| 洛扎县| 青铜峡市| 德昌县| 洛隆县| 巴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