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囚徒困境:善于合作才能贏(3)
- 20幾歲學點博弈論(每天學一點時尚閱讀書系列)
- 墨墨
- 3539字
- 2016-01-05 16:47:58
雖然說人多力量大,可是有時候人多了反而會壞事。試想一下,人多了,想法也就多了,假如合作者想法不一致以致互相算計,則很容易誤入“囚徒困境”,那時也是面臨失敗的時候。
上面的故事可能不甚真實,可是在現實生活中,無論哪方面都可能存在著“囚徒困境”,諸如社會科學中的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動物行動學等,它存在的廣泛性也正說明它在博弈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在舉行自行車賽的時候,可以把這種心理現象看得很清楚。比賽是明顯的博弈,車賽中常常會出現下面的狀況:
參賽者在到達終點前,通常會選擇以大隊伍的方式前進,這樣做是為了讓自己出力適中,又不至于太落后。而最前面的選手在迎著風騎的時候是最費力氣的,所以人們都知道選擇在前面是最差的辦法。于是,人們在開始時都不愿意先走一步,從博弈的角度看,他們的行為屬于“共同背叛”,這讓開始比賽時的整體速度非常慢。之后,會有幾位耐不住性子的選手騎到前方,過一段時間,他們再相互交換最前面的位置,以共同分擔風的阻力,也就是建立了一種“合作關系”,這讓比賽的整體速度有了提高,可是這時,假如前面其中一個人想一直保持領先,也就是說現在他“個人背叛”了,于是,后面的選手和大隊伍就會馬上趕過去,達到“共同背叛”。而一般的情況是,在最前方次數越多的選手,一般都會在最后被落后的參賽者趕上,而這個人也往往不是與他并駕齊驅的“合作者”。因為后面的選手騎在前方選手給自己創造的有利條件——沖流之中,他騎起來較為省力。
人們在一場博弈開始的時候,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盤。儒家講究“財自道生,利緣義取”和佛家講究的因果報應也真的在這時應驗了,因為從“囚徒困境”可以得出這樣一種結論:假如人們總為自己的利益算計別人,或者只想自己的利益,那么算來算去,最終卻可能算計到自己頭上。正如“囚徒困境”中的兩個囚徒,真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
等待被殺的猴子和被搶劫的沉默者
“囚徒困境”的存在非常普遍,它非常逼真地反映了日常人際關系和各種活動,因為每個人都有追求博弈最大利益的打算,所以即使進行多次競爭,對立的雙方依然會陷入困境中,達到“納什均衡”。
在商業活動中,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囚徒困境”的案例,比如廣告競爭:一家公司和另一家公司是相互競爭的關系,兩家公司的廣告相互影響,也就是說一家公司的廣告如果容易被客戶廣泛接受,那么這家公司將會奪取另一家公司的部分利益。可是如果兩家公司同時發出質量相似的產品廣告,其成本增加得很快,而收入卻增加很少。如果其中一家公司不提高廣告的質量,生意勢必被另一家公司奪去。其實這時,兩家公司都面臨著兩種選擇:其一,合作,相互之間達成協議,減少廣告的費用;其二,背叛,加大廣告開支的力度,想方設法提高廣告的質量,讓對方敗下陣來。
第一種方法無疑是對雙方都有利的,可是兩個競爭的公司很難信任對方,所以根本無法合作,背叛成了他們選擇的策略。于是,兩家公司往往同時陷入廣告戰中,而廣告費用的增加會損害這兩家公司的收益,他們都陷入了“囚徒困境”里。
1992年的英鎊事件其實也是一次“囚徒困境”的博弈。在那次事件中,意大利、英國、德國等國的共同利益就是創建統一的歐洲共同體;可是各國在考慮統一貨幣的利益時,都在強調自己國家的利益;而且德國在這些國家中的地位非常特殊,它既是德國貨幣穩定的保證,又是歐洲匯率機制的基礎,它的雙重身份促成了“囚徒困境”的博弈模式。
被稱為金融天才的索羅斯能夠利用量子基金發起攻擊的主要原因是:從各方面看,德國聯邦銀行總裁都表示不會放棄本國的利益。而意大利和英國等國家在自己國家利益有損失時,一定會傾向于自保。于是雙方產生了分歧,在這種背景下,有關各方更是拒絕承認自己錯誤的立場,于是這又進一步加重了他們之間的分歧,而索羅斯正是利用這套機制獲取暴利的。
生活中的兩人博弈畢竟是少數,絕大多數的情況下,往往有很多人參與博弈,比如商場中的價格戰,在這種多人一起博弈的過程中,任何一個小失誤或者小問題都會使其中的某個博弈者采取背叛措施,而其他參與者也會效仿,最終導致所有的人都選擇了背叛。更糟糕的是,如果出現這種情況,就沒有人會選擇主動合作了,所以說在“囚徒困境”中的人越多,其合作越不穩定。
有一群待宰的猴子恰當地演繹了“囚徒困境”的經典版本。
一個人把一群猴子關在一個大籠子里,每隔一天就打開籠子抓出一只猴子殺死。
所以,每次猴子們看到屠殺它們的人來的時候都非常緊張,它們在那里一動不動,生怕一動就引起對方的注意,而被選中殺掉。當這個人把目光落在其中的一只猴子身上時,顯然,其他猴子希望他立刻把被選中的猴子抓走,因為在這個人抓住猴子的時候,沒被選中的猴子則表現得非常興奮。當那只被選中的猴子拼命反抗時,其他的猴子則在一邊幸災樂禍,就這樣,這群猴子最終都被宰了。
假如這群猴子肯群起而攻之,雖然不能全部逃跑,但肯定有一部分會有生還的希望。可是,即使是想反抗的猴子,也因為不知道其他的猴子是不是會和自己一起反抗,所以最終選擇了無動于衷,因為如果其他猴子沒反抗,那么它就會因反抗而引起屠殺者的注意,這對自己顯然是不利的。
在人類的生活中,類似的情況常常出現。
一位剛去美國的印度人去一家印度餐廳吃飯,恰巧那天店里遇到了劫匪。劫匪拿著一把刀子指向老板,而老板把柜子里僅有的三百多美元現金都給了劫匪。劫匪逃跑之后,印度客人看到老板沒有報警,便問其原因。老板回答:“報警沒什么用,警察到這里至少需要半個鐘頭,那時這些劫匪早就跑遠了。”印度客人不相信老板的話,因為他在自己國家時聽說美國警察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在案發3~5分鐘內就能趕到現場,為了驗證這位老板的話,他按響了警鈴。
后來果然和老板所說的一樣,他們等了半個小時,才來了兩個警察,而且警察若無其事地做完筆錄后就離開了。
印度客人氣得大罵美國警察不負責任,讓人沒想到的是印度老板卻為美國警察辯解:“這也不能全怪警察不負責任,要怪只能怪我們國家的人在開始時沒開個好頭。說句良心話,這些警察其實是很負責任的,其他地方發生搶劫案,警察都會在很短的時間趕到現場,只有印度餐廳例外。”
“為什么呢?難道是因為種族歧視嗎?”
“那倒不是,其實這里剛開了幾家印度餐廳的時候,遭到搶劫時美國警察也會很快趕到現場,當時就把劫匪逮捕,可是因為受害者擔心劫匪報復,竟然不愿站出來指證劫匪,于是警察只能把抓住的劫匪當場釋放。后來美國警察對來自印度餐廳的報警不再關注了,時間長了,就發生了現在這樣的情狀,而且劫匪們根據長時間作案的經驗,也明白了這些餐廳管理者的心態,于是更加肆無忌憚。這些劫匪很少在其他商店搶劫,因為風險太大,這些商店不但敢報警,而且還會主動和劫匪搏斗,即使劫匪在得手之后,也很難安全逃走,尤其是猶太人的商店,劫匪們幾乎從來不去搶劫他們的商店。因為猶太人不僅會在遭劫后立刻報警,而且還會督促警察辦案,假如他們認為警察辦案不力,還會主動出資懸賞緝拿劫匪。遇到這樣的商家,劫匪們唯一的辦法就是少搶甚至不搶猶太人。而整條街上只有兩家猶太商店,印度餐廳則有八九家,雖然印度餐廳的人數比較多,可是遭搶的次數卻是猶太人的幾倍。”
正因為那些印度人不愿出面指證劫匪,所以才不斷地招致劫匪的騷擾,這些印度人其實都是非常理性的人,也正因為他們理性得只顧個人的利益,反而使個人利益不斷地受損。他們的沉默對自己來說是最理智、最經濟的選擇。可是對整體而言卻是非常不利的,而且他們其實也是沉默的受害者,并形成了惡性循環。
還有一種社會現象也很好地說明了這種沉默的“囚徒困境”。
比如有人在公共汽車上看到有小偷在偷其他人的東西,即使看到了,這個人也不愿意當眾揪出小偷,至多是側面提醒一下或者在小偷下車后告訴被偷的人。
沒被偷的人大概抱著這樣的心態:反正我也沒被偷,假如我出面指證小偷,不僅得不到任何好處,反而可能受到小偷的攻擊;現在我不指出來,雖然這于我無益,可是起碼我也沒有什么損失,所以我為什么要指證呢?
見過小偷的人都知道,他們在偷東西的時候往往發出這樣一種信號:誰多事就毆打誰。小偷的心理活動大致是這樣的:假如一個與此事無關的人指出自己的錯誤,而不毆打這個人,就會有更多的人愿意參與抓捕行動,所以竊賊必然毆打把他指出來的人。而對周圍的人來說,他們情愿屈服于小偷的威脅,也不指出他;對小偷而言,眾人如果不反抗,他也不愿暴露目標,相安無事。
這種“沉默的困境”其實和那群待宰的猴群沒有什么區別,整個人群的沉默不僅會讓社會風氣惡化,而且對個人而言也是有害處的。因為這一次倒霉的雖然不是你,可是以后你倒霉的幾率就會大大增加,就像那些待殺的猴子一樣,天知道什么時候就會輪到自己,所以人們應該勇于跳出這種困境,以自己的行為去影響其他人,加大道德的宣傳力度,這樣才能解決“囚徒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