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順境氣不驕,逆境志不墮(1)

人生之路總有風雨相伴,時而平坦,時而坎坷,有順境也有逆境,它們都是一種生命歷程。正所謂勝敗得失乃人生之常事,沒有人能一輩子風調雨順,也不會有人一輩子處于低谷。

順境和逆境都是我們必須經歷的,無論我們處于哪種境地,都應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于順境時,莫得意張狂,于逆境時,也不悲觀絕望。人在得意時,難免變得浮躁起來,可是自古就有驕兵必敗的說法,所以,在順境時,不要得意忘形,目空一切,而應保持平和、冷靜,成大事的人,往往是地位越高,姿態就越低;在逆境時,我們也不應灰心喪氣,一蹶不振,一次甚至是幾次失敗并不能說明什么,重新振作精神才是面對逆境的應有之道,經歷失敗是人生的必修課,可是我們也應努力改變這種境地,面對逆境,我們要做的是認真分析原因,正確面對,采取措施化逆鏡為順境,變失敗為成功。

貴而不顯,不恃寵而驕

一個人無論取得了多大的成功,無論位有多高,財有多豐,都應該保持做人的低調。正所謂:地低成海,人低成王。貴而不顯,華而不炫,不恃寵而驕才是聰明人所為,富而不奢,才能免遭嫉恨。

我們大可不必在得意之時便處處爭“老大”,也無須吹噓自己的本事,炫耀風光之事,自恃清高的人必然會導致得意忘形,這樣做對我們沒有任何好處。千萬別把自己太當回事兒,居高堂之位,懷凡人之心,才能從容地面對人生的各種際遇。

一個女人應邀參加一個會議,她非常安靜地坐在那,仔細地傾聽著他人的談話,坐在她身邊的是一位非常傲慢的男作家,他看上去很年輕。

因為男作家看到女人穿著打扮非常簡樸,而且在這個會議上表現得沉默寡言,態度謹慎,所以男作家本能地認為女人即使是作家,也只是個不入流的人而已。

于是,男作家頓時產生一種居高臨下的心態。他問女作家:“小姐,請問你是專職寫作的嗎?”

這個女人禮貌地回答:“是的,先生。”

“請問你有什么大作已經發表了嗎?能不能讓我拜讀一兩本?”這位男作家似乎認定了女人只是個沒有名的小作家,在女人回答“我只是寫寫小說,談不上什么拜讀”的時候,這位男作家更加感覺驗證了自己的判斷。

他更加洋洋得意了,可是對于女作家沒有向他投去羨慕的眼光他又感覺氣憤,于是,他大聲問女作家:“原來你也在寫小說,可以說我們是同行了。現在我已經出版了339部作品了,請問你出版了幾部?”

女人依舊禮貌地回答:“我只出版了—部。”

男作家聽后,甚至有些看不起她:“哦,你只完成了一部小說,那么能不能告訴我你這部小說的名字是什么呢?”

女人很平靜地對男作家吐出一個字:“《飄》。”

就是這一個字,就讓那位狂妄自大的男作家目瞪口呆了。這位女作家的名字是瑪格麗特·米切爾,她一生只寫過一部,而且是非常成功的一部小說。直到現在,我們都了解她的名字及作品。而那個說自己出版了百多部小說的男作家,他的名字卻無從考證了。

貴而不顯,是一種為人的修養與氣質。然而很少有人做到這點,總有些人,取得了成績就擺出高高在上的架子給別人看,就像上面故事中的男作家。其實,這種做法也是在無形中給自己畫了一個圈子,有這種想法的人往往難以跳出這個圈子再有突破,

正所謂天外有天,即便是世界首富,也不敢說明天沒人超過他,所以不必因為財富和成績而炫耀,主動放下架子,你發展的空間將會更大。

雖然人們總說人人平等,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可現實中總有貧富之差,如果言行不加注意,也許在無意中,我們就成了那個“恃寵而驕”的人。

李明和張亮是大學同窗,畢業后在同一個城市工作。李明做教師,張亮則托關系在某銀行工作。

因為兩是同窗而且離得又近,所以相互來往得較多,堪稱一對摯友。畢業兩年后,二人都結婚了,兩家關系依然不錯,他們的妻子也以姐妹相稱。不過,畢業后第三年,二人的交往就越來越淡薄了。

其實原因很簡單,李明的工資不高,生活相對清貧,而張亮的福利待遇較高,而且在升副主任后,送禮辦事的人多了,兩家的貧富差距也就拉開了。本來李明夫妻的家境不好就感覺自卑,更讓他們難受的是,每到張亮家去時,張亮夫婦談論錢的時候比較多,像什么“這個社會沒錢寸步難行”之類的,而且每次張亮的妻子總會說:“來就來吧,可別再買什么東西了,我們家還算有點錢,你們那點兒工資還是省著點吧。”臨走的時候她又會說:“我們家現在什么都有,走的時候你們隨便拿點東西回去。”李明夫妻聽了這話,心中自然不高興,感覺來張亮家像是要飯一樣,因此,兩家關系慢慢淡薄了。

現實生活中,這種情形是很常見的,貴者“不居高”,最主要的是讓別人知道,讓別人感覺到,這就需要我們在得意時注意自己的言行,不要無意間傷了別人的自尊。有資本,也不必處處光輝,用一顆平常心對待自己的成績,你將會感覺比炫耀它更充實。

不要被一時的成功沖昏了頭腦

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都應該時時處處保持理智,謹慎從事,這一點在沒有太卓越的成績時,也許很容易做到,但是人往往是這樣,一旦成功了,就極易頭腦發熱,被一時的成功沖昏了頭腦,以至于喪失了對危機的警惕。在成功中被沖昏頭腦的人,最終他的成功會像夜空中的流星,一閃而過。

勝利可喜,但同時也會摧毀我們的心理承受力,改變我們的行為,因為得意忘形是人的一種劣根,人們極易在有所成就時成為它的奴隸。但是,管理者必有要戒除這種劣根,因為,這是一劑慢性毒藥,在成功時頭腦發熱會讓我們變得不辨現實,或滿足于成功,滿足于贊美之詞,或開始盲目自信,以致最后的失敗。就像著名的美國拳擊手泰森,他曾稱霸拳壇,在成長的過程中擊敗了一個又一個挑戰者,最終摘得了拳王的桂冠,成為真正的天下無敵,不想,由于整天受到獻花和掌聲以及觀眾的熱捧,使得他不久之后就麻痹大意,終日沉醉于成功之中不能自拔,在這樣的驕狂之下,他最終不得不面對牢獄之災。

在我們的職務得到升遷,當我們簽到一筆大訂單滿心歡喜之余,會不會得意忘形,會不會忘乎所以?會不會因此便開始高估自己的能力,進而看輕別人?如果會的話,那我們就離失敗不遠了。

在探討中國企業成長史時,一些數據讓人頗感震撼:中國企業平均壽命大約只有7年左右,而民營企業的平均壽命更短,只有3年,中關村電子一條街5000家民營企業的壽命超過5年的還不到9%。為什么這么多企業稍微上規模就開始搖搖欲墜?其原因就是在初見規模的時候,被勝利沖昏頭腦,于是在沒有明確經營策略前,就快速做出擴張的決策,這種盲目的策略導致了最終的失敗。

成功固然是好事,它慰藉了我們疲憊的心靈,但如果我們沒能正確地看待它,它則會變成煩惱,困擾我們,比如有些人可能會因為成功而頭腦發熱,不再冷靜地處理問題和正確地對待人際關系,這樣的人即使一時取得了成功,也是維持不了多久的。

秦始皇在統一六國之后,集天下財富于一身的他,立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他的欲望并沒有因為戰爭的勝利得到滿足,而是變本加厲了。為了滿足自己的奢欲,他在都城附近大興土木,開始興建阿房宮,修建驪山墓,當時修建這些工程所耗人力居然達70萬人以上。據記載,阿房宮的前殿東西寬700余米,南北大約115米。殿門用磁石砌成,目的是防止來人帶兵器行他。除此之外,秦始皇在咸陽周圍建造宮殿超過270座,在關外的行宮超過400座,關內還有300多座,皇宮內部設施極為華麗,美女、姬妾成群。

當時,修建這樣龐大的工程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據估算,在當時服兵役的人數遠遠超過200萬人,占當時壯年男子人數的三分之一以上。龐大的工程開支加上龐大的軍費開支,造成了“男子力耕,不足糧飽,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的悲慘狀況。那時候,民不聊生,百姓們過著“衣牛馬之衣,食犬口之食”的痛苦生活。最終人們受不了他的壓迫,推翻了秦始皇的暴政,他的萬世皇帝夢也不過維持了短短的15年。

驕傲必敗的不爭事實,驕傲的人一般都難得善終,甚至為自己招致禍端。成功是件好事,可是如果成功就把自己放到高高的位置上,不再勤勉做事。當我們在“一覽眾山小”,陶醉于山到絕頂我為峰的豪情中之時,也正是我們最容易麻痹大意的時候,只要腳下的石頭稍有一些松動,就可能墜入失敗的深淵。

那些容易被勝利沖昏頭腦的人,即便是幸運地登上了臺,最終也會因為驕傲而走下坡路。過多的歌頌之間也正是靡靡之音,如果我們沉浸于這種虛榮之中不可自拔,那么我們接下來的路則很可能走向歧途,此時是極易鑄成大錯的時候。當我們迷失于成功中,恐怕就再難找到成功的方向。要知道順境固然令人向往,但是身處順境時,我們更要為自己敲響警鐘,即使是在順境,也低調一些,千萬別拿這次成功太當回事。

低頭也是一種能力

有一則很短的哲理故事:一位年輕人去拜訪一位智者,可能是因為正值氣盛的年紀,年輕人昂首挺胸地邁著大步向里走,結果,沒留神的他一下子撞到了門框上。迎接他的智者看到這種情景,笑著對他說:“感覺痛嗎?這種痛將是你今天來這里的最大收獲。我們活在人世間,應該時刻記著適時低下頭。”

似乎所有智者都對低頭的學問極為推崇。有人這樣問蘇格拉底:“人們都說你是最有學問的人,那么你能告訴我天和地之間的高度是多少?”蘇格拉底笑著回答:“三尺。”提問的人幾乎嘲諷著說:“差不多每個人都有五尺高,如果說天和地之間只有三尺的話,那我們豈不是都能戳破蒼穹?”蘇格拉底依然笑著回答:“所以,每個高過三尺的人,想長立于天地之間,就一定要懂得低頭。”

低頭是一種其實是一種境界,假如把我們的人生看成是爬山,也許有的人在山腳剛開始爬,有的人正在半山腰跋涉著,也有人已經到達了頂峰,可是無論你處于什么位置,都要記得:永遠把自己放在山的最低處,哪怕你已經在頂峰,也要學著低頭,因為,在漫長的人生之路上,你總有會碰到頭的時候。

低頭同樣是一種能力,有時,稍微低一下頭,也許我們的人生將會更加精彩。

可是,人們一旦達到某種高度,往往就開始覺得自己很高尚,很偉大,所以理所當然地開始昂首挺胸、自鳴得意起來,這時的人,極少能真正低下頭去,也可以說這為碰壁埋下了隱患。事實上,能在高處低下頭,并不會使你顯得鼠目寸光,有高度的人,即使彎下腰,也不會有人認為你矮了幾分。

《道德經》中說:“江海所以能成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成為百谷王。”這是老子對謙遜的理解。做個謙和的人沒什么不好,不必非得處處抬頭,與人較真,落下個殺敵一萬,自損三千的下場。正所謂“與人方便也是與己方便”,忍耐一下,也許就會有大的成就,觀古今,那些成就大事的人,譬如韓信,譬如劉備,他們皆懂得低頭,所以他們終有所成。低頭不但能體現一個人的大度,也是一種智慧。如果明知不能為而為之,只會頭破血流,只有懂得保存實力,才能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試想,假如越王不是巧妙地低下頭,又豈能有“三千越甲可吞吳”的典故?越王成功了,其實就在于他能忍,知道硬碰硬沒有好果子吃。除此之外,還得提到相助越王的兩位能人——范蠡與文仲。同樣是功臣的他們,一位懂得,在功成名就時,辭官歸隱,暢游西湖;而另一位雖然位極人臣,風光無限,但可惜的是他只知進而不知退,最后功高震主,越王一把寶劍便了結了他。我們在為這位功臣惋惜的同時,也許會想到《莊子》中的一句話,“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鋒芒過盛,則易夭折,抬頭與夭折相比,未免有些不太劃算了。人們常說“人在矮檐下,不得不低頭”,事實也是如此,人生短短數十載,不管你愿不愿意,誰都不可能一輩子挺直腰板做人,低頭,并不代表懦弱,一個人不可能一生都昂首挺胸的,還不如心甘情愿的低下頭,彎下腰。

而且,懂得低頭的人,才會受人尊重,因為你低下頭,別人會感覺受到你的尊重,進而尊重你,有什么比得到別人的尊重更值得高興呢?

一位善良的有富翁帶著兒子去廟會,每年這個時候,在通往廟會的小路兩旁,時常有很多乞丐乞討。富翁經常把身上的零碎的銅板給那些乞丐。這次,富翁把銅板給了兒子,讓他去拿給一個瞎了眼的可憐人,兒子拿著銅板,遠遠地向碗里拋過去,只聽“當”的一聲,銅板的聲音清脆地有些刺耳,乞丐無奈地接連對他說了幾句:“謝謝!”富翁看到兒子那得意的表情,頓了一下對他說:“人都是有尊嚴的,每個人都值得去尊重。假如你想布施,就要做出布施的樣子,你要彎下腰,把錢輕輕地放在他碗中。你剛才的動作很漂亮,但是那并不是布施,而是施舍,你不尊重別人,即使是被你施舍的人,也不會從心底感謝你。”

學會了低頭,我們的生活將會少許多爭執,多很多朋友;少許多麻木,多許多尊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玉林市| 西乌珠穆沁旗| 怀来县| 娄烦县| 汤原县| 即墨市| 阿瓦提县| 平南县| 富平县| 南投县| 德格县| 嘉善县| 威宁| 浮梁县| 丹棱县| 澳门| 泸溪县| 若尔盖县| 嘉善县| 和田县| 泽库县| 宾川县| 河津市| 文登市| 红河县| 葵青区| 沙坪坝区| 宁津县| 昌乐县| 张掖市| 淳化县| 莒南县| 西充县| 太湖县| 应用必备| 门头沟区| 南和县| 政和县| 宁明县| 满城县| 建始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