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厄運打不垮信念(2)
- 走出人生的低谷期:困境當前的奮斗法則
- 蔣光宇
- 4994字
- 2016-01-07 15:20:22
米契爾曾極其痛苦地抱怨過:“我很不理解,為什么這些倒霉的事情接連發生在我的身上?我到底是造了什么孽,要遭到這樣的報應?”
但怨氣不如爭氣,米契爾最終還是選擇了堅強,選擇了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經過一次又一次的艱苦努力,他不僅做到了生活自理,而且還被選為科羅拉多州孤峰頂鎮的鎮長。
盡管米契爾面貌駭人、行動不便,但卻充滿男子漢的魅力。他與一位漂亮的姑娘墜入愛河,并完成了終身大事。
隨后,經過刻苦學習,米契爾拿到了公共行政管理的碩士學位。他繼續在藍天上翱翔,繼續活躍在環保宣傳和公共演講的講壇上。
米契爾說:“雖然我遭受過兩次重大的挫折,但這不能成為我放棄努力的借口。其實,沒有任何人的一生能夠一帆風順。在厄運面前,積極的心態和頑強的努力,完全可以解決任何難以解決的問題。”
美國西點軍校幾乎每年都請米契爾給新學員做報告,他的事跡激勵了一代又一代西點人。西點軍校用他的事跡詮釋了一條校訓:
“只要你不認輸,就還有機會!”
從垃圾堆里走出來的模特冠軍
在阿根廷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的市郊,有一個貧困的家庭。這家有13口人,都住在由父親自己搭建的3間破窩棚里。家中共有9個小孩,第四個孩子叫丹尼拉·考特,是個很漂亮、很善良、很懂事、很勇敢的小姑娘。
丹尼拉·考特的父親是個泥瓦匠,曾在布宜諾斯艾利斯當建筑工人。2003年,由于經濟不景氣,他丟掉了工作。家里的經濟狀況每況愈下,他走上街頭靠撿垃圾來維持生計。年僅11歲的丹尼拉·考特,每天放學后都幫助父親撿破爛。她到垃圾站撿舊報紙、紙箱子、易拉罐和飲料瓶子等,然后再拉著車子到廢品回收站賣錢。因為拾荒,她的雙手很粗糙,布滿了傷疤。
2005年的一個冬日,13歲的丹妮拉·考特到當地富人區——帕雷爾摩區撿破爛。恰巧遇到阿根廷著名的項鏈設計師瑪莉娜·岡薩雷斯走出家門扔垃圾。雖然丹尼拉·考特的衣著破舊不堪,但那美麗的面龐和嬌美的身材,有一種無法遮掩、攝人心魄的氣質。瑪莉娜·岡薩雷斯當即就被深深地吸引住了,立刻走上前愛憐地對她說:“孩子,你有天使般的面孔和魔鬼般的身材。你有沒有興趣當模特?當然,我不能要求你立刻回答我。等你考慮好了之后再與我聯系,好嗎?”
丹妮拉·考特聽后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甚至可以說完全被瑪莉娜·岡薩雷斯的話驚呆了。岡薩雷斯再次表達了自己的意愿,并留下了自己名片。
丹妮拉·考特回到家后,把瑪莉娜·岡薩雷斯說的一番話告訴了父母。父母聽后有驚喜,更有懷疑:“撿垃圾的孩子真的能成為模特嗎?”
丹妮拉·考特卻自信地說:“丑小鴨能變成白天鵝,垃圾妹為什么不能當模特呢?!”為了說服父母,她請求瑪莉娜·岡薩雷斯給予幫助。她們終于說服了她的父母,得到了父母的支持。
慧眼識珠的瑪莉娜·岡薩雷斯找人為丹妮拉·考特拍了幾組照片,然后將她的照片和身材資料一并推薦給著名的模特兒經紀人皮奈洛。皮奈洛看后贊嘆不已:“太美了!太漂亮了!身高177公分,體重57公斤,三圍的尺寸是85、58、89公分,她簡直天生就是做模特的料!”
從此以后,皮奈洛開始琢磨丹妮拉·考特這塊璞玉。經過6個月的模特培訓課程的刻苦訓練之后,她走上了星光燦爛的T型臺。在T型臺上,她迅速成長,宛如一顆冉冉升起的新星。
2008年12月,為了在世界范圍內選拔、推出優秀職業女模特,全球最大的模特經紀公司——“伊林”公司——舉辦了“世界精英模特大賽”。在阿根廷賽區選拔大賽上,年僅16歲的丹妮拉·考特過關斬將,艷壓群芳,接連擊敗了1000多名競爭對手,最后勇奪桂冠。為此,她順理成章地獲得了“伊林”公司的一紙合約。
丹妮拉·考特從“灰姑娘”變成了“金鳳凰”之后,家里經濟也大為改善。她用自己給服裝店當照片模特第一次掙來的500比索(約合1088元人民幣),請全家人高高興興地吃了一頓自助餐。她富有愛心地說:“我要借助自己的知名度,幫助更多的拾荒者走出困境。”
2009年1月7日,阿根廷《民族報》用顯著版面對丹妮拉·考特進行了報道。報道中引用了瑪莉娜·岡薩雷斯發人深省的一句話:“丹尼拉·考特的成功又一次說明,在這個世界上,缺少的并不是人才,而是缺少發現人才的眼睛。”
一定要站起來
盡管伊扎克·帕爾曼患有小兒麻痹癥,但卻是以色列最著名的世界級小提琴演奏家。1994年,他在人民大會堂舉行了一次令人難忘的小提琴演奏會。
在演奏過程中,伊扎克·帕爾曼坐在輪椅上,常常閉著眼睛,聚精會神地演奏。雖然琴弦被拉斷了,在空中飛來飛去,可演奏依然在繼續。那扣人心弦的優美琴聲,整整持續了兩個多小時。特別是他在演奏《辛德勒的名單》等著名曲目時,把猶太民族兩千多年顛沛流離的苦難演繹得淋漓盡致。他的汗水和淚水交匯在一起,那表情,那琴聲,震撼著每一個人的心靈,臺下的許多觀眾或如癡如醉,或熱淚盈眶。
在演奏會結束時,伊扎克·帕爾曼掙扎著想從輪椅上站起來,以表示對熱情觀眾的謝意。但是他沒有站穩,“啪”的一聲摔在了輪椅上。
這時,有一個漂亮的姑娘走上舞臺,獻上了一束美麗的鮮花。伊扎克·帕爾曼微笑著接過鮮花,拼力要第二次站起來。那個姑娘立刻上前要幫他,但他既非常禮貌,又十分堅決地做了個手勢,意思是:謝謝你,還是讓我自己站起來吧。但是,他第二次還是沒有站住。
那個姑娘猶豫不決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該不該幫他站起來,她進退兩難,顯得有些尷尬。伊扎克·帕爾曼知道大家都注視著自己,又開始第三次奮力站起來。眼看就要成功了,可還是摔在了輪椅上。
伊扎克·帕爾曼坐在輪椅上,大口地喘息著,臉上淌下了豆大的汗珠。他閉了一會兒眼睛,似乎在積聚全身之力。此刻全場屏住呼吸,鴉雀無聲,都關注著他,其實全中國的電視觀眾也都關注著他。他自言自語地說:“我一定要站起來!我一定要站起來!!我一定要站起來!!!”片刻之后,他竭盡全力,爭取第四次站起來。這次他終于穩穩地站了起來!
伊扎克·帕爾曼站起來之后,全場觀眾也自發地站了起來,那暴風雨般的掌聲經久不息。那掌聲不僅是對他演奏藝術的高度贊賞,而且更是對他拼搏人生的高度敬佩。
第二天,多家媒體采訪了伊扎克·帕爾曼。他在接受采訪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成功主要來源于自己。世界上沒有什么事情是做不到的,只要你不僅是‘想要’,而且是‘一定要’。”
不錯,“想要”和“一定要”相比,兩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想要”,主要是一種愿望,而“一定要”,則主要是一種信念。只有不停留在“想要”的愿望上,只有堅定“一定要”的信念,才能百折不撓。
命運就像是彈簧
中央電視臺的《東方時空·百姓故事》節目,講述了一位農民工挑戰命運、成長為律師的真人真事。
1966年,姜錦程出生于山東省高密縣柴溝鎮大王柱村一戶貧困農民的家庭。他在高中一年級的時候,父親不幸去世。他不得不輟學務農,一干就是3年。
1989年,他隨一支建筑隊到青島打工,成了一名農民工。進入建筑隊之后,他立刻開始自學。僅用一年時間,他就拿到了“建筑工程預算員資格證書”。他的命運第一次因學習而得到改變:從搬磚的小工變成了預算員。
但他并沒有因此而滿足,他決心繼續向命運挑戰,繼續用學習改變命運。他考上了青島市職工大學,一邊工作,一邊用業余時間學習。
青島的工程完工后,建筑隊要轉移到威海。他面臨著兩難選擇:如果他跟著建筑隊走,就只得中斷學業。如果他留在青島,就將失業,失去最基本的經濟來源。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他決定繼續留下來念大學。因為,這將決定他將來的命運。
他走遍大街小巷,也沒有找到工作。正在他一籌莫展的時候,一個修鞋匠使他的眼睛一亮。他靈機一動覺得這個活挺適合自己,既能解決飯碗問題,又能保證完成學業。于是,他將僅有的200元錢花掉196元,買了修鞋工具,開始了走街串巷的修鞋生涯。為了謀生和學習,為了眼前和發展,他養成了一個獨特的生活習慣,堅持著一個獨特的作息時間:
凌晨3點至6點:讀書學習。
6點至7點:休息一小時。
7點至8點:一邊做飯、吃飯,一邊看書學習。
8點至16點:出攤修鞋。
16點至22點:做飯,吃飯,上課,復習。
他每天休息兩次,一共才6個小時。就這樣,他堅持10年。10個除夕夜,他都是在青島陰冷的小屋里,在苦讀中度過的。
天道酬勤,他先后讀完了3個大專學業:
1995年,他拿到了“工業與民用建筑”的大專文憑。
1998年,他拿到了“法律專業”的大專文憑。
1999年,他拿到了“英語”的大專文憑。
……
1999年10月,他走進了律師資格考試的考場。但他榜上無名,名落孫山。
2000年10月,他又走進了律師資格考試的考場。這一次,他反敗為勝。
不久,他到青島律師事務所報到了。他完成了從農民工到律師的轉變。
看完有關姜錦程的電視節目,有一位觀眾寫下了這樣的感慨:命運像彈簧,看你強不強。你強他就弱,你弱就強。
鋼琴上的黑白左右手
1983年春天,瑪格麗特·帕崔克走進“東南老人療養中心”,開始了她物理治療的療養生活。
米莉·麥格修是一位細心的中心員工,當她向瑪格麗特介紹療養中心基本情況的時候,注意到瑪格麗特在盯著鋼琴看的那一霎時流露出了異常痛苦的神情。
“怎么了?”米莉關切地問。
“沒什么,”瑪格麗特柔聲說,“只是看到鋼琴,勾起了我的許多回憶……”
米莉一邊默默聆聽眼前這位黑人鋼琴演奏家談起她音樂生涯的輝煌過去,一邊不禁為瑪格麗特殘廢的右手深感惋惜。
“你在這里稍等一下,我馬上就回來。”米莉突然有所醒悟地說。
過了一會兒,她回來了,身后緊跟著一位嬌小、白發、帶著厚重眼鏡的白人婦女。
“這位是瑪格麗特·帕崔克。”米莉幫她們互相介紹,“這位是露絲·艾因柏格,也曾是優秀的鋼琴演奏家,但現在跟你一樣,自從中風后,就沒辦法彈了。艾因柏格太太有健全的右手,而瑪格麗特太太有健全的左手,我有種預感,只要你們默契合作,一定可以彈奏出極其優美的作品。”
“你熟悉肖邦降D調的華爾茲嗎?”露絲客氣地問。
瑪格麗特點點頭:“非常高興能認識您,我們的確可以試一試。”
于是,兩人并肩坐在鋼琴前的長椅上。鍵盤出現兩只健全的手:一只是黑色的手指,另一只是白色的手指。這黑白左右兩只手,流暢、協調且很有節奏感地在鍵盤上跳動。
從那天起,她們經常一起坐在鋼琴前——瑪格麗特殘廢的右手摟住露絲背部,露絲殘廢的左手擱在瑪格麗特膝上。露絲用健全的右手彈主旋律,瑪格麗特用靈活的左手彈伴奏曲。
她們同坐在鋼琴長椅前,共享的東西不只是音樂,除肖邦、貝多芬和施特勞斯的音樂外,她們發現彼此的共通點比想象的要多得多——兩人在丈夫去世后都過著單身的生活,兩個人都是很好的祖母,兩個人都失去了兒子,兩個人都有顆奉獻的心。但若失去了對方,她們獨自演奏鋼琴是根本不可能的。
露絲聽見瑪格麗特自言自語地說:“我被剝奪了演奏鋼琴的能力,但上帝給了我露絲。”
露絲誠懇地對瑪格麗特說:“這5年來,你也深深地影響、溫暖了我,是上帝的奇跡將我們結合在一起。”
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的演奏越來越完美。在電視上,在教堂里,在學校中,在老人之家,在康復中心,她們頻頻露面,備受歡迎,甚至可以說是超過了輝煌的過去。因為她們不僅使聽眾、觀眾感受到音樂的快樂,更使聽眾、觀眾感受到愛的力量。
當災難降臨的時候,一個人的力量往往是如此的渺小,與其一籌莫展、束手無策,不如學學瑪格麗特和露絲吧,她們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愛能使我們相互扶持,愛能使得我們創造奇跡!
卑賤者最聰明
基里奧雖然是希臘的一個奴隸,但是很有藝術才華。當他正從事一組雕塑的創作的時候,希臘頒布了一條法律:奴隸搞藝術創作,將判處死刑。
怎么辦?真是生不逢時。基里奧把自己的靈魂和生命都投到雕塑藝術上了。
他的姐姐基里奧拉絲和基里奧一樣,感到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但她鼓勵弟弟說:“到我們房子下面的地窖去繼續創作吧!我給你點燈,給你糧食,上帝會保佑我們的。”
在地窯里,基里奧在姐姐的保護下,夜以繼日地進行著他那光榮而危險的雕塑創作。
后來,在希臘的雅典舉行了一個雕塑藝術展覽會,由赫赫有名的藝術家波力克主持。希臘當時最著名的雕塑家菲狄亞斯、哲學家蘇格拉底,以及其他許多有名的大人物都參加了。在大師們的作品當中,有一組雕塑比其余所有的作品都栩栩如生,簡直像是阿波羅神自己的作品。這組大理石雕塑吸引著所有人的注意,藝術家們心服口服,異口同聲地贊嘆不已,沒有一點妒意。
“這雕塑是誰的作品?”沒有人回答。
傳令官又重復了這個問題,還是沒有人回答。
“怪了,難道這是一個奴隸的作品嗎?”
一陣騷動過后,一個美麗的少女被拖了出來。她緊閉著嘴,眼中閃爍著堅定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