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禮多人不怪,謙恭好處多(3)
- 年輕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 田偉
- 4592字
- 2016-01-07 15:17:01
很顯然,這位房東從來沒有受過房客如此款待和歡迎,更沒有聽到房客說過如此贊美的話,有些不知道怎么才好。最后房東說:“我也愿意有你這樣一個爽快的房客,掙錢多少是其次,關鍵是看什么樣的房客。像你這樣通情達理的房客,我愿意按原價讓你繼續住。如果缺什么,就跟我說,能配的我盡量給你配齊了。”
假如李先生采取別的房客的辦法爭取房東按原價繼續租給他,一定不是現在的結果,而他采取了友善、贊美的方法,就輕而易舉地獲得了勝利。
如果在與人交往時,對方故意忽略或冷淡你,那么他們是在告訴你你是如何對待他們的。每種狀況都隱含著多種潛在的建議,也許最終你要把握的只有一條,那就是放低姿態,以一張笑臉對待他們。當然,此時謙虛是必要的。在了解了情況之后,一定要露出真誠的笑臉,并對他人表示認同,最終交往一定不會太難。對于本不熟識的人,多贊美幾句,多給幾個笑臉往往會使你們交往得很愉快。
有些年輕人容易情緒化,一聽到別人批評自己,特別是關于某件事錯誤的批評,當著別人的面就會立刻發起反攻,有些人甚至感到委屈而號啕大哭。如果是后者,別人可能會動了惻隱之心,當時不會再多說什么,可是從內心來說,可能會更看不起這種嬌氣的作風。如果是前者,人家心里則會產生與之對立的情緒,出現這種情況的后果往往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收拾得了的。
事實上,微笑著道歉并不是一件很難的事,也不是懦弱的表現。道歉是一種智慧的表現。因為你可能只是偶然的失誤,別人并不會把你怎樣,他發火也只是一時之氣。人們一般是比較理性的,他們對長期與自己共事的人的印象和評價,一般不會只憑一兩件錯誤的事就發生改變。因而,也就沒有必要擔心自己道歉后會被打入“冷宮”。
另一方面,你應該能夠理解,誰都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假如你做錯了事讓別人受了氣,別人發泄是很自然的。所以也沒有必要把別人發火的事看得太重,覺得自己道歉就是對自己自尊心的傷害。總而言之,無論對自己還是對別人,出現了摩擦就應盡快讓它過去,并想辦法平息對方的怒氣。不然,就會影響你們正常的交往。
當然,如果別人朝你發火的時候你覺得責任不在自己,而等他發完火之后,你又只是微微一笑,說一句“我知道了”,以表示自己的大度,那也是大錯特錯了。因為從此你在別人的心中將永遠是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不妨在事后向他解釋清楚事情的始末。
笑著道歉不但是一種智慧,還是一種品質。做錯了事主動道歉的人,遠比那些千方百計地找理由給自己辯護的人能得到更多諒解,甚至是敬重。因為別人能從你的道歉中看到你的正直和坦蕩。人在生活中總會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失誤,一旦發現自己錯了,就應立刻主動道歉。學會笑著道歉,對我們來說,應當是一種在社會上生存的基本技能,就像吃飯一樣重要。
假如錯了還死都不肯承認,把自己擺在很高的位置上看別人,不僅別人不會尊重你,而且還會讓你失去許多成功的機會。如果你能放下身段,對人微笑,即使做錯事情,往往也很容易被別人原諒。
至于怎樣練就一身這種本領,有以下幾個要點:
(1)別人罵你時你要虛心接受,微笑著向對方解釋,讓他罵不下去。
(2)時刻想著微笑是人和人之間溝通的橋梁。
(3)如果你想罵人時,也應該微笑地訴說。
(4)即使是講電話,也要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微笑。
禮多人也怪,別成為負擔
做人難,難在和人相處,難在各種禮節要盡可能做到合情合理。很多年輕人初入社會,理所當然地認為多遵守禮節一定是對的。殊不知禮多有時候也是一種罪過。什么事情都要有個度,假如超過了這個度,就會有不妥之處。禮節也是一樣,過多的禮要么讓人感到虛假或者沒有誠意,要么會成為他人的負擔。面對“禮”過多的人,人們會發出這樣的聲音:“這人事兒太多了。”
俗話說禮多人不怪,但是“禮多”也不一定都是好事。禮節是一件“細致活”,容不得一點馬虎。在與人相處時,需要特別留意禮節,要細心為別人著想,才能在最后省心。不然,禮多的結局很可能會讓人“煩心”。
中國是個很講人情味的國家,所以待人待客都非常熱情,于是“禮”就變得多了起來。很可能在一位客人對自家果樹的果實好奇時,只是站在邊上多看了幾眼,你就會摘兩個送給他。也有可能在你指手畫腳半天也說不清楚的情況,干脆帶問路人走很遠的路,硬是帶人到了目的地。這種熱情的確讓人受寵若驚,也算是“禮”起到了作用。
可是你也要明白,假如受寵若驚過度,就可能受到驚嚇。有時候,我們過于周到的禮節反而容易讓人出“洋相”。這就只能說明我們的禮根本不夠周到,甚至起了負面作用,是好心幫倒忙,費力不討好的。比如熱情過了頭就是禮多人也怪的典型事例。
劉濤剛進公司沒多久就被安排與另一家公司進行談判。他非常高興,選了一家茶館作為談判地點。雖然有人對談判地點頗有微詞,但是劉濤認為這個地方有利于緩解談判的緊張情緒,并最終定下來。而且他還特意交代服務員要看他的眼色行事,勤快一點。
那天在包間內,賓主寒暄一番后就開始就共同關心的問題暢談起來。這時,面帶微笑的女服務員手腳麻利地為大家奉上清茶一杯。
不知是清茶飄香,還是秋季口干,對方的主談人員幾口就喝完了一杯茶。女服務員真是眼尖、手勤、腳快,馬上再次為其添滿茶杯。對方談判人員大概盛情難卻,又幾口喝完了一杯茶。劉濤還在使眼色讓服務員繼續添茶,沒一會兒,對方就喝了5杯清茶。
在他們剛談到重點的時候,對方突然雙眉緊皺,四下張望,急需上洗手間。主談人員是見過世面的人,不便直接提出上洗手間的要求,于是向身邊的一位高級人員急速耳語了幾句,那個人飛快地寫了張紙條,伸手交到劉濤的手中,請求將會談中止一下。好在最后這場談判成功了,不過劉濤卻從對方的表情中看到了一絲尷尬,他開始反省自己是不是熱情過頭了。
固然,我們抱著“四海之內皆兄弟”的想法,待人熱情一些也沒有錯。可是要熱情待客是一方面,如果用我們過度的熱情把對方嚇跑就不是我們的本意了。我們當然要時刻待之以禮,可是這禮貌的“禮”也是合理的“理”。
一位朋友向做絲綢生意的馬先生求購一件上好的絲綢衣服,說是在外面沒找到好的,想跟他買。馬先生說沒問題,不但找了一件不錯的絲綢衣服,還另外拿了一塊昂貴的布料送給朋友。
在朋友來拿時,問他多少錢。馬先生笑著說:“你這是什么話,我們這么深的交情,這是送給你的。”可以想象,那個人是多么驚喜。
但是事隔半年,馬先生從一位朋友那得知,他送絲綢的那位朋友正托人在找一件絲綢衣服。馬先生感到很奇怪,那位朋友明明知道自己多得是,怎么不再來找他呢?
告訴馬先生消息的朋友笑了,說:“他說因為你不要他的錢,所以不能再找你要了。”頓了一下,朋友接著說:“有時別人要跟你買,你不賣而是送他,反而可能讓人覺得你是暗示他不愿意同他交易。”
馬先生不知道那位朋友有沒有買到合適的絲綢衣服,可是馬先生想:顯然他是做錯了,因為他的人情味,反而影響到他和朋友的交往。
事實上,我們在生活中也常常碰到類似的情況。兩個熟識的人,一個買一個賣,賣的人通常會說:“您太見外了,才幾個錢,比得上咱們的交情嗎!”最終像打架似的結果可能是半賣半送,看上去這是一種友情的體現,可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反而可能讓買的人最終不愿意去與賣的人交往呢?賣方雖然虧了,但也可能沒落著好,因為他的“禮”反而束縛了朋友間友情的發展,恐怕他下次再想買或者用類似的東西,便不會首先考慮朋友這里了。
“禮”多除了熱情,還表現在待人接物中。太多的“禮”反而會成為他人的負擔,甚至是債務。
小李看一位朋友表現得很煩躁,于是問他遇到了什么事。朋友說:“我的一個朋友要來了,這件事讓我頭疼得很。”小李納悶了:“朋友來不是好事嗎,有什么值得頭疼的。”朋友回答:“你是不知道,他對我太好了。有一次我去他家的時候,他請我去當地五星級賓館消費,后來還請我玩各種昂貴的娛樂項目,這些東西都貴得要命。當他說現在要來我家時,我和妻子真的發愁了,我們這個地方很小,消費水平一般,怎么能弄出那樣的排場招待人家呀!”
誰都講究個禮尚往來,假如你的“禮”過重,那你是不是想過對方在為還你的“禮”而發愁呢?
注重禮儀著裝,給人良好印象
很多年輕人很努力,也很有能力,卻往往得不到別人的認可。雖然他們可能擅長與人談判或者交流,但他們怎么也不明白為什么有時候人們會誤以為他們沒有能力,或者低估他們的身份,并且很少主動與他們交流。其實這類人大多是輸在“包裝”上,可能是他們忽視了“包裝”的重要性,認為能力可以代替一切。然而事實上卻不是這樣,人們在第一次看到你時,往往看不到你的能力,而是先看到你的外表,第一眼看到的則是你的穿著。如果你是個不講究穿著的人,也許會讓人誤解你沒有能力。這也是許多企業家都會有自己形象顧問的原因,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企業的形象,不容馬虎。而你的穿著也代表著你的身份,同樣不容馬虎。別以為穿著只是女人該做的事,在與他人交際的時候,無論男女,都應該注重自己的儀表,穿著得體,只有注重禮儀著裝,才能給人留下良好的印象。
人在一生中要參加許多種場合,每種場合都有不同的穿衣規則。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對對方的穿著更是十分敏感的,尤其是在與一個陌生人初次相見的時候,人們常常會以衣著是否得體來決定他是否值得交往,或者來確定他的身份,甚至是從穿著打扮上品評他的才能或人格。所以在與他人交往時,你要注重自己的穿著打扮與環境相得益彰,不僅穿著得體,還要與整體協調,這樣才能展示出你的優雅和迷人的風度。
一個人的穿著對成功是很重要的。服飾演變發展到今天,早已變成人們生命中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它能把一個人的優雅、風度、個性、氣質在不同場合、不同氛圍和不同職業中展現出來。在恰當的時間和地點穿恰當的服裝可以提升你受歡迎的程度,給人留下好印象。
劉小姐非常注重著裝禮儀,她的穿著就很得體。因為她個子很高,所以從不穿短裙。她每天不是穿寬大的長褲就是及地的長裙,而下裝的顏色必定也和上裝的顏色搭配一致。有時候她會采用一條長圍巾來點綴服飾,以達到顏色過渡的和諧。雖然她穿的不是什么名牌服飾,但看起來卻很美。當然,這只是她平時的打扮,如果要出席一些比較正式的場合,比如談判時,她也會選擇合身的套裝,這種裝扮又不同于她往日的風情萬種,套裝顯然讓她看上去干練了許多。休息時間,很多同事都圍著她討論如何穿著打扮的話題。
和她相反的是同事張小姐,她也是個好打扮的人,只是雖然她很“新潮”,什么時髦穿什么,但人們總在私下里議論她要么穿得像街頭小混混,是個邋遢的人,要么就是“假洋鬼子”。事實上,張小姐犯的錯誤就是不分場合的趕潮流,或者說潮流根本不適合她。
注重著裝并不是要穿得多么與眾不同,奇裝異服不是體現你品位的好方法。一個人在穿著上的確應該有獨特的品位,卻不應該讓品位成為“怪”味。穿著大方得體就好,沒必要追求前衛,也許前衛并不適合你,更不適合你所在的社交場合。
服裝是身份的一種標志,所以,你得時刻注意讓穿著符合自己的身份,同時要注意整體的協調,不僅要適合自己,還要適合環境。在現實生活中,通常我們遇到一個人時,判斷其身份的條件首先就是服裝。如果想更進一步地去了解這個人,就得認真綜合其服飾、言行等方面深入到其內在的性格中去進行分析。即使你對自己的內在修養已經很有信心,也不能完全忽視外在的形象和穿著對你的重要性。人們注重外表,往往是因為只能根據對方的外在形象來給其最初印象打分,外在的形象就如一塊“敲門磚”,有著所謂的“暈輪效應”,如果你給別人留下的第一印象是好的,那別人就會相應的認為你其他方面也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