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踏入社會,要懂點人情世故(4)
- 年輕人一定要懂得的人情世故
- 田偉
- 4741字
- 2016-01-07 15:17:01
如果你感覺現在工作的并不快樂,而且覺得上司或老板無視你的辛苦,問題很可能在于你不夠精明。你努力工作了,并不代表為公司創造效益了。如果你僅僅是在職場上做一個“苦力”,那么你加薪和升職的可能性就太小了。一個聰明人不僅要努力工作,還要把能力體現在明處,這樣才能讓自己在職場中行走自如。
事實證明,別人越是關注你,你成功的機會就越大。當然,我們所說的優勢并不僅指“硬件”上的優勢。學歷、技能固然是一種本事,可是它也不能成為唯一被人關注的焦點,比起社交中的其他方面,學歷等硬件有時甚至是微不足道的。
比如在聚會中,談吐文雅和風趣幽默的人遠比學歷高的人被他人關注,善于交際的人遠比空有技能的人擁有好人緣和成功的本錢。最現實的例子就是許多高學歷、高能力的人卻脫不開打工者的身份,而很多當老板的人則可能只有小學文化,所以說學識淵博或者能言善辯并不一定就是“資本”,它也不一定會讓你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這些所謂的“資本”都只是硬件而已,我們所說的資本是能為自己帶來好處的資本。
在人際交往中,他人喜歡或者憎厭你的感情,是由你的品位、社交水平和為人處世的方法所決定的,同時它也能決定你事業的成敗。所以,在人際交往中想擁有被人關注的資本,就要陶冶和約束個人的品性與修養。這樣才能有效地贏得別人的好感,避免惹人生厭。
比如,謙虛、自律、不爭強好勝就是一種吸引別人的方法。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往往盛氣凌人。接受新知識、新觀念快,富有開拓創新精神,這的確是一種難得的優勢。可是如果把這種優勢當成資本,誤作為追求名利、嘩眾取寵、恃才傲物的資本,就很容易走入狂妄自大、爭強好勝的誤區。這種高估自己,不可一世的態度是非常惹人厭的。
在社交場合,不管你的知識多么豐富,口才多么犀利,都應該時刻以謙恭的態度嚴格約束自己,這樣個人的威信和形象不但不會受到影響,反而會讓你擁有好人緣。
當然你要清楚自己的資本究竟有多少籌碼,與換來的關注成不成正比。如果經過再三衡量,你根本沒有吸引他人的“資本”,卻受到別人的尊重和關注,也要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受到尊重和重視,別人對你的關注和看重極有可能是沖著你父母的面子和地位。所以,此時還是要以提升自己的“資本”為主,以免落得個狐假虎威的名聲。
讓別人感受到你的善意
不管是初涉世的年輕人,還是已經進入社會一段時間的人,往往都覺得人際關系難處,處處都要小心翼翼。其實,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都是因為周圍并非都是同齡人的緣故。因為年齡與文化背景等都不同,大家要在一起共事多多少少都會存在問題——可以說這是一種社會代溝。想改變這種現狀其實并不難。
小敏畢業兩年,工作穩定,收入也不錯。但是她最苦惱的就是身邊沒有朋友,沒有可以交流的人。小敏的男朋友在外地工作,父母也不在身邊,她的生活每天就只有上班和下班,每當她回到自己的房子時,心中都被無邊的孤獨感包圍。
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小敏有些內向。在單位除了工作她很少和別人聊天,下班后大家有什么聚會之類的娛樂活動也都不怎么找她。有時即使找她,她也是一副沒興趣的樣子,其實對那些所謂的娛樂活動,雖然她不討厭,但也說不上喜歡。回到家后,她除了看電視,就是上網、看書,遇到鄰居也很少打招呼,她感覺自己都要患抑郁癥了。
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小敏開始刻意調整自己。她開始觀察周圍的社交老手都是怎么做的。她發現,那些受人歡迎的人給人的感覺非常好,讓人莫名地想親近他們。后來她想明白了,這就是所謂的“親和力”,這些人時時能讓人感受到他們的善意。畢竟,誰都想和一個于自己無害又有親和力的人在一起。后來,小敏試著照她觀察的人們那樣做,她開始對不太熟悉的人微笑,開始主動和人打招呼,開始融入同事和朋友的娛樂中,而不再表現出一副不食人間煙火的模樣。這樣一來,不僅她整個人有活力了,而且人際關系也得到了大大的改善。
在如今這個競爭激烈,已經進入速食時代的社會,有多少人會在日常生活中顧及對他人是否懷有善意?又有多少人會刻意讓人感受到自己的善意?現實中,我們經常見到人和人在交往過程中因為彼此之間的戒備和警惕使得本不太熟的人變成“敵人”,本來的朋友成了陌生人。人們都不愿看到人與人之間相處是冷冰冰的,這種關系讓人感覺不到人和人之間的友情,也感覺不到社會的溫暖。人們是需要愛的,這種愛讓人們彼此都能懷著善意的心,它讓人們彼此消除隔膜,能夠友好相處。當你把自己的善意表達出來,并讓別人感受到時,你便成了受歡迎的人,這樣于人于己都是有好處的。
一天,王先生一家到一家餐廳用餐。由于是周末,來餐廳用餐的人非常多,菜上的也相對慢很多,王先生一家人點的餐到別人都要吃完了時還沒有送來。王先生的妻子讓他去催一下,但王先生并沒那么做,因為人確實很多,王先生覺得一定是因為餐廳沒忙過來,而不是忘記了他們的存在。后來,又等了十多分鐘,王先生向服務員確定了一下是否忘記給他們上菜了。沒過一會兒,老板親自帶著大廚來向王先生道歉。此時,王先生并沒有因為自己點的餐一直沒有送來而責備和為難老板,而是表示諒解餐廳現在忙的情況。
在王先生一家吃完飯結賬的時候,老板因為王先生的客氣不但給他們的餐費打了7折,而且還免費送給王先生一張貴賓卡,這樣的結果是誰都沒有想到的。
這個故事如果放到你身上,你能做到自己點的餐遲遲不上,還能理解商家的難處嗎?一般情況下,人們都會因為上餐太遲而向服務員發難,而老板則會以各種理由為自己上餐遲開脫,而不是親自道歉。這都是因為大家對彼此缺少了寬容,缺少了體諒,缺少了善待別人的心。在上面這個故事中,雙方都是善意的,而且都讓對方感受到了善意。不用多說,王先生一定會是這家店的忠實客戶,而王先生也一定能在下次光顧時得到優待。
永遠不要等到別人微笑才開始面帶善意,假如我們對待別人多一份善意,多一份寬容,那么我們將收到的不僅僅是對方給予自己的善意,也許還能收獲到許多自己意料之外的東西。當然,我們在付出善意的時候,不該期望著讓別人回報自己什么,我們的善意換來的回報終會為我們帶來“意外驚喜”。
那么,該如何讓他人感受到我們的善意呢?
1.理解和溝通
假如不理解別人的行為,也拒絕與人溝通,那么即使我們本是善意的,我們所表現出來的善意也未必合對方的胃口,別人不僅可能感受不到,還有可能弄巧成拙。所以假如我們想讓人感受到善意,就應細心觀察體會對方的言行,平時多了解他人的情況,了解越多就越能理解對方,知道其需要的是哪種善意。
2.心態平和,與人為善
微笑是表達善意的不貳法寶,即使在表達中出現不同見解,也應該求同存異,不能因為小事而爭得面紅耳赤。
3.尊重前輩,關注后來者
一般來說,社會中的老字輩可以用自己的經驗來關心指導初來乍到的人,幫你盡快熟悉環境,融入團隊中去。但是在接受過幫助之后不要忘了,面對后來者你也是老江湖,也應該用同樣的方法對待后輩。
4.不要拿豆包不當干糧
雞鳴狗盜之徒尚有助人成功的先例,所以我們的善意不該因人而異,不要因為看著誰貌似實力淡薄就不予理睬。
學會接受“人情債”
年輕人初入社會,常用“錢債好還,人情債難還”、“人情緊過債”勉勵自己,以讓自己清者自清,怕在心理上欠了他人的人情比欠錢的負擔還要重。的確,因為欠錢好算也好還,但是欠人情不好算,也不好還。可是也不能因為這樣就與所有人斷了來往,斷了接受幫助或者幫助他人的想法,這樣做只會讓自己偏離社會。
俗話說:“孤掌難鳴。”一個涉足社會生活的人,一定會有尋求他人幫助的時候,也有借他人之力方便自己的時候。一個沒有多少能耐的人必須這樣,一個有能耐的人也必須這樣。不過,如果對方大多都是不太熟悉的人、關系很一般的人,他們大多都不能實際地幫助你。“他人”中只有一種人能夠實際地幫助你,這種人都是與你感情上有牽扯的人,也就是你的人脈網。
有人問:“一只年老的蜘蛛和一只年老青蛙有什么區別?”這個問題的答案是:年老的蜘蛛能舒舒服服地趴在網上,有東西撞上來時可以飽餐一頓,而年老的青蛙則因腿腳不靈便,沒辦法再像從前一樣跳著捉蟲子。可憐的青蛙因為僅發揮了個人的力量,所以生活得艱辛;而蜘蛛除了發揮個人的力量之外,更懂得用外延力量,所以生活輕松。假如不能像蜘蛛一樣有一張龐大結實的人脈關系網,一旦你要找人幫忙時,極有可能發現自己是孤家寡人。如果你的人脈網夠大,哪怕朋友幫不上忙,朋友的朋友或許也會幫你的忙。
記住,在社會中你不可能做到萬事不求人,求人與被求是交際的常態。假如本著不求別人也不幫別人的想法對人,是很難在社會中生存下去的。所以我們應該學會接受“感情債”,不管我們是施者還是受者。
其實,在社會中的難題歸根結底就是和人打交道。人情的投資就是人脈的建立,人脈是一個人發展的關鍵。尤其是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如果在人情方面投資得多,那么這個人一定給人講義氣、夠朋友的感覺。如果他把金錢或利益看得比一切都重要的話,別人對他的印象也只能停留在唯利是圖的層面上。在很多人眼中,這樣的人只和錢關系好,眼里只認得金錢和利益。試想,誰愿意和這樣的人做朋友呢?即使和他打交道,也只是表面上的往來。
人情投資其實比利益更重要。人情投資,才是江湖中人的命脈所在。朋友有困難的時候,幫忙非常必要,即使這個朋友和你的關系不是很近,只要有能力還是要幫一把,在人落難時幫助別人無疑是人情投資的最佳時刻。人情投資做得好,社會關系自然就很順了。如果我們選擇目光短淺地只看眼前的利益,不會做人情投資,那么在需要幫助的時候,自然也不會有人對我們“投資”了。
馬明因為家里有事,急需用錢。他在半夜里打電話給朋友說他想借1萬元急用。結果他一連給四五個朋友打了電話,都沒有把錢借到。事實上,馬明清楚這些朋友并不是手頭沒有閑錢,只是嘴上說錢都借給別人了。他在感嘆人情薄如紙的時候,也為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后悔了。
其實,一個人在危難的關頭,沒有人肯出手相助,并不真的都是因為世態炎涼,也可能是這個人本身有問題。實際上馬明是個非常理智、聰明的人,他認為和朋友們牽扯過多會讓朋友沾自己的光,他不愿意白白幫助別人。當然,他也從不接受朋友善意的幫助,認為這樣會欠人家情,怕朋友以后以“人情債”找他幫忙。
有一次,一個朋友家中接到拆遷的通知。這個人家里四口人擠在一間不足40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按照規定,一旦拆遷,就能住到80多平方米的新房里。負責這個房產項目的人正巧是馬明的熟人,于是朋友就托馬明幫忙,看能不能提前交上些錢,換一所面積大點的房子。
馬明聽了朋友的想法以后,滿口答應朋友說一定會幫這個忙的。可是,他自己在心里一合計,覺得現在的房價非常高,幫這樣的忙自己劃不來。畢竟自己和這個朋友之間沒有過多的來往,現在更沒有必要再花代價去欠這個人情。況且,自己跟熟人去說,豈不是欠了人家更多的“債”?于是,馬明又以各種理由回絕了朋友。
現在,馬明有急事了。在求助無門之后,他聽說這個朋友現在賺錢了,無奈之下就想找他借些錢。于是他打電話約這位朋友吃飯。朋友當然也知道馬明家里有急事,并且找其他朋友借錢未果,于是立刻借錢給他。馬明對這個朋友非常感激,并且對自己以前的行為充滿歉意。
事實上,很多人都曾因為不肯幫助別人而在求助于人時吃了閉門羹,眼睜睜地看著自己走下坡路。做人何必如此,能幫人時且幫人豈不更好?就如同馬明的朋友,下次如果他再落難求助于馬明時,馬明怎么可能不幫?所以無論是施與受,幫助別人都不會吃虧。有些年輕人認為社會是個利益場,在沒有利益關系的時候,人情的投資是沒必要的,但事實往往告訴人們并非如此。
“人情債”既然是債,我們自然不能忘記。比如不要把別人曾經的幫助拋之腦后,否則會落得“白眼狼”的稱謂。在生活中,我們要樹立這種觀念:“有能力時多幫助別人,需要幫助時就求助,但至少不能隨便接受他人的幫助。”以這種態度與別人交往,我們的心中才能坦蕩、踏實。